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十)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宣化期中)归纳、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
A.都会缝制衣服 B.都使用打制石器
C.都会人工取火 D.面貌都与古猿相似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三者都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远古居民,他们都会使用打制石器,B项正确;
山顶洞人已经会用骨针缝制衣服,但元谋人和北京人还不会缝制衣服,排除A项;
元谋人和北京人还不会人工取火,排除C项;
山顶洞人的模样已经和现代人基本相同,面貌并不与古猿相似,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所具有的共同点是都使用打制石器。
2.(2024七上·西城期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这表明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启的治国能力更强
C.德才重于血缘关系 D.禅让制更利于治国
【答案】A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3.(2024七上·龙马潭期中)故宫里有一块圆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
A.墨子 B.老子 C.孔子 D.韩非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因此“仁”的思想来自于孔子,C项符合题意;
A: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主张兼爱、非攻,A项不符合题意;
B: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B项不符合题意;
D: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强调依法治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4七上·吐鲁番期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里的秦王是
A.嬴荡 B.嬴异人 C.嬴政 D.嬴子婴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秦朝,C符合题意;
嬴荡是秦武王,未统一全国,排除A;
嬴异人是秦始皇的父亲,未统一全国,排除B;
嬴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兴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4七上·迁安期中)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它的复制品已在2001年作为中国人民的珍贵礼物献给联合国,并被联合国永久收藏。这件复制品被命名为“中华世纪鼎”( )
A.大盂铜鼎 B.楚国王子午鼎
C.司母戊鼎 D.四羊方尊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青铜器是指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C符合题意;
大盂铜鼎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金属炊器,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排除A;
楚国王子午鼎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青铜器,出土于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墓,是研究楚文化的重要物证,排除B;
四羊青铜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艺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青铜艺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4七上·吉林期中)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7.(2024七上·吉林期中)“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秦国出现这一社会现象是因为商鞅变法中规定( )
A.确立县制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改革户制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8.(2024七上·黑龙江期中)“至于商朝的历史,则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遗物以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出土的遗物可以佐证商朝历史的是( )
A.刻有文字的甲骨 B.景德镇的瓷器
C.棉纺织品 D.圆形方孔半两钱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9.(2024七上·朝阳期中)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主要集中在( )
A.《论语》 B.《春秋》 C.《诗经》 D.《道德经》
【答案】D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10.(2024七上·钦南期中)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
A.道 B.仁政 C.仁爱 D.仁
【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他的核心思想是“道”,A项正确;
“仁政”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排除C项;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老子的观点。掌握各学派在不同时期的主张。
11.(2024七上·邢台期中)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他的哪一部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代表作,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
A.《春秋》 B.《黄帝内经》
C.《诗经》 D.《离骚》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楚辞”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D项符合题意;
A:《春秋》是由孔子修订而成的鲁国编年史,A项不符合题意;
B:《黄帝内经》是一本医学典籍,B项不符合题意;
C:《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离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4七上·邢台期中)它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此役歼灭了秦军主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此战役是( )
A.阪泉之战 B.牧野之战 C.桂陵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和结合所学可知,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因此,此战役是巨鹿之战,D项符合题意;
A:阪泉之战是黄帝和炎帝之间的战争,并非秦末时期的战役,A项不符合题意;
B:牧野之战是周武王率领的诸侯联军与商朝军队进行的决战,时间远在秦末之前,B项不符合题意;
C: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孙膑“围魏救赵”打败魏国庞涓的战役,也不是秦末的战争,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巨鹿之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下列史料能共同佐证的是………( )
古罗马壁画中 新疆出土 以大宛产的汗血马为参照精
穿丝绸衣服的女子 的东汉锦袜 制而成的西汉鎏金铜马
A.丝绸之路途经新疆地区
B.丝绸远销到今地中海地区的古罗马
C.汉朝与大宛国来往密切
D.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新疆出土以大宛产的汗血马为参照精心制成的西汉鎏金铜马”,这表明在新疆地区出现了与大宛有关的物品,说明丝绸之路经过了新疆地区。接着,“古罗马壁画中穿着丝绸衣服的女子的东汉锦袜”,这显示了东汉的丝绸制品出现在古罗马,体现了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古罗马。综合这两则史料,能共同佐证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新疆出土的相关物品以及古罗马出现的中国丝绸制品,反映了东西方之间的物品交流,这是经济交流的体现;而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通过丝绸之路得以传播,这又是文化交流的表现。D正确;
丝绸之路途经新疆地区,只能印证部分内容,不能涵盖所有内容,A错误;
丝绸远销欧洲和北非,B错误;
汉朝与大宛国来往密切,只能印证部分内容,不能涵盖所有内容,C错。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丝绸之路。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三幅图片信息,然后找出共同点即可得出答案。
1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尊崇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
①儒家学说的流行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法家学说的衰落 ④中央集权的加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题干“百家争鸣”“尊崇儒术”,结合所学可知,战国“百家争鸣”,儒学不受推崇,儒家学说的流行是在西汉“尊崇儒术”,故①不符合题意;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实质上是思想控制的加强,故②符合题意;西汉尊儒,诸子思想受限,法家学说日益衰落,并非是本质体现,故③不符合题意;西汉“尊崇儒术”,实现了思想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④符合题意。
综上可知,②④表述正确,故选D项。①③表述不准确,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武帝尊儒。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尊儒的相关历史知识。
15.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表明( )
A.秦朝的法律很完善 B.秦朝的刑罚很公正
C.秦朝的刑罚很残酷 D.秦朝的法律很权威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指受罚出苦力)”,可知材料反映了秦朝轻罪重罚,秦朝的刑罚很残酷,C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出秦朝的法律很完善,排除A;
材料反映了秦朝轻罪重罚,可知秦朝的刑罚很残酷,而不是很公正,排除B;
材料未体现出秦朝的法律很权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的暴政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0七上·大安期末)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是( )
A.宋 B.齐 C.梁 D.陈
【答案】A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朝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中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国力最强的朝代,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是宋。
17.(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下列图示中能正确反映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18.(2022七上·北京期末)东晋于咸和年间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此后,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了“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状况。材料意在表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D.民族融合趋势增强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东晋统治者重视南迁人口,一律编户齐民,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放,C正确;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只是为其打下了基础,A错误;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是江南开发的原因之一,但材料未体现该部分内容,B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南方的编户齐民和江南开发,没有反映出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增强,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开发的原因,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江南开发的原因,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19.(2023七上·潮南月考)南朝时,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使得政治日益败坏的帝王是( )
A.晋武帝 B.梁武帝 C.宋武帝 D.宋文帝
【答案】B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B项正确;
晋武帝统一全国,排除A项;
宋武帝吸取了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抑制豪强兼并,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巩固帝位,排除C项;
宋文帝军事上志大才疏,元嘉北伐遭遇失败,并被拓跋焘攻击,刘宋遭受重创,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南朝的认识。
20.(2023七上·潮南月考)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中国的历程,其余时间都是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加速了不同民族的迁徙,各民族人民生活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加快了北方的民族融合,由此可以判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活动内容包含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原始农耕生活等第一单元的内容,排除A项;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史实,排除B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认识。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上·衡阳期中)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桀是一个奢侈而暴虐的君主,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引起民众强烈不满……商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先民种植的农作物和居住房屋的类型。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补全图示①②之处。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给你带来那些启示。
【答案】(1)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建筑;黄河流域:粟;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2)①:炎帝 ②:涿鹿之战
(3)启示:暴政就会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长江流域:根据材料一图1和所学知识可知,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黄河流域:根据材料一图2和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是半坡遗址,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人的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
(2)补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炎帝归顺了黄帝,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因此①是炎帝;结合所学知识,炎黄联盟在涿鹿之战打败了蚩尤,炎黄联盟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因此②是涿鹿之战。
(3)启示:由材料三“桀是一个奢侈而暴虐的君主……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可知,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都出现了暴君,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暴政就会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人、半坡人等相关史实。
(1)长江流域:根据材料一图1和所学知识可知,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黄河流域:根据材料一图2和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是半坡遗址,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人的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
(2)补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炎帝归顺了黄帝,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因此①是炎帝;结合所学知识,炎黄联盟在涿鹿之战打败了蚩尤,炎黄联盟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因此②是涿鹿之战。
(3)启示:由材料三“桀是一个奢侈而暴虐的君主……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可知,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都出现了暴君,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暴政就会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言之有理即可)
22.(2024七上·迁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 汉朝
政治
思想 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建元五年, 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 诸子学官一时并罢; 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 元朔五年, 开办太学, 培养儒家治术人才。 ——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和汉朝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重大举措。
材料二 下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在此“设官”的名称。“行使国家主权”意味着什么 综合材料一、二,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
【答案】(1) 政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实行推恩令;思想: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汉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
(2) 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知识。政治:根据材料一秦朝的政治结构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政治措施是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二汉对地方诸侯封地的分割,可知西汉实行推恩令;思想:根据材料一“李斯建议天下有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根据材料一“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
(2)本题考查对西域的管辖。名称:根据材料二“下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在此“设官”为西域都护;含义:根据材料二“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使国家主权意味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历史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故答案为:
(1) 政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实行推恩令;思想: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汉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
(2)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对西域的管辖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十)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宣化期中)归纳、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
A.都会缝制衣服 B.都使用打制石器
C.都会人工取火 D.面貌都与古猿相似
2.(2024七上·西城期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这表明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启的治国能力更强
C.德才重于血缘关系 D.禅让制更利于治国
3.(2024七上·龙马潭期中)故宫里有一块圆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
A.墨子 B.老子 C.孔子 D.韩非
4.(2024七上·吐鲁番期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里的秦王是
A.嬴荡 B.嬴异人 C.嬴政 D.嬴子婴
5.(2024七上·迁安期中)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它的复制品已在2001年作为中国人民的珍贵礼物献给联合国,并被联合国永久收藏。这件复制品被命名为“中华世纪鼎”( )
A.大盂铜鼎 B.楚国王子午鼎
C.司母戊鼎 D.四羊方尊
6.(2024七上·吉林期中)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
7.(2024七上·吉林期中)“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秦国出现这一社会现象是因为商鞅变法中规定( )
A.确立县制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改革户制
8.(2024七上·黑龙江期中)“至于商朝的历史,则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遗物以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出土的遗物可以佐证商朝历史的是( )
A.刻有文字的甲骨 B.景德镇的瓷器
C.棉纺织品 D.圆形方孔半两钱
9.(2024七上·朝阳期中)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主要集中在( )
A.《论语》 B.《春秋》 C.《诗经》 D.《道德经》
10.(2024七上·钦南期中)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
A.道 B.仁政 C.仁爱 D.仁
11.(2024七上·邢台期中)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他的哪一部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代表作,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
A.《春秋》 B.《黄帝内经》
C.《诗经》 D.《离骚》
12.(2024七上·邢台期中)它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此役歼灭了秦军主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此战役是( )
A.阪泉之战 B.牧野之战 C.桂陵之战 D.巨鹿之战
13.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下列史料能共同佐证的是………( )
古罗马壁画中 新疆出土 以大宛产的汗血马为参照精
穿丝绸衣服的女子 的东汉锦袜 制而成的西汉鎏金铜马
A.丝绸之路途经新疆地区
B.丝绸远销到今地中海地区的古罗马
C.汉朝与大宛国来往密切
D.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1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尊崇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
①儒家学说的流行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法家学说的衰落 ④中央集权的加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表明( )
A.秦朝的法律很完善 B.秦朝的刑罚很公正
C.秦朝的刑罚很残酷 D.秦朝的法律很权威
16.(2020七上·大安期末)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是( )
A.宋 B.齐 C.梁 D.陈
17.(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下列图示中能正确反映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A. B.
C. D.
18.(2022七上·北京期末)东晋于咸和年间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此后,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了“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状况。材料意在表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D.民族融合趋势增强
19.(2023七上·潮南月考)南朝时,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使得政治日益败坏的帝王是( )
A.晋武帝 B.梁武帝 C.宋武帝 D.宋文帝
20.(2023七上·潮南月考)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上·衡阳期中)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桀是一个奢侈而暴虐的君主,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引起民众强烈不满……商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先民种植的农作物和居住房屋的类型。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补全图示①②之处。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给你带来那些启示。
22.(2024七上·迁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 汉朝
政治
思想 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建元五年, 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 诸子学官一时并罢; 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 元朔五年, 开办太学, 培养儒家治术人才。 ——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和汉朝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重大举措。
材料二 下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在此“设官”的名称。“行使国家主权”意味着什么 综合材料一、二,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三者都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远古居民,他们都会使用打制石器,B项正确;
山顶洞人已经会用骨针缝制衣服,但元谋人和北京人还不会缝制衣服,排除A项;
元谋人和北京人还不会人工取火,排除C项;
山顶洞人的模样已经和现代人基本相同,面貌并不与古猿相似,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所具有的共同点是都使用打制石器。
2.【答案】A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3.【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因此“仁”的思想来自于孔子,C项符合题意;
A: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主张兼爱、非攻,A项不符合题意;
B: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B项不符合题意;
D: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强调依法治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秦朝,C符合题意;
嬴荡是秦武王,未统一全国,排除A;
嬴异人是秦始皇的父亲,未统一全国,排除B;
嬴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兴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青铜器是指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C符合题意;
大盂铜鼎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金属炊器,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排除A;
楚国王子午鼎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青铜器,出土于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墓,是研究楚文化的重要物证,排除B;
四羊青铜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艺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青铜艺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7.【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8.【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9.【答案】D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10.【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他的核心思想是“道”,A项正确;
“仁政”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排除C项;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老子的观点。掌握各学派在不同时期的主张。
11.【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楚辞”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D项符合题意;
A:《春秋》是由孔子修订而成的鲁国编年史,A项不符合题意;
B:《黄帝内经》是一本医学典籍,B项不符合题意;
C:《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离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和结合所学可知,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因此,此战役是巨鹿之战,D项符合题意;
A:阪泉之战是黄帝和炎帝之间的战争,并非秦末时期的战役,A项不符合题意;
B:牧野之战是周武王率领的诸侯联军与商朝军队进行的决战,时间远在秦末之前,B项不符合题意;
C: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孙膑“围魏救赵”打败魏国庞涓的战役,也不是秦末的战争,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巨鹿之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新疆出土以大宛产的汗血马为参照精心制成的西汉鎏金铜马”,这表明在新疆地区出现了与大宛有关的物品,说明丝绸之路经过了新疆地区。接着,“古罗马壁画中穿着丝绸衣服的女子的东汉锦袜”,这显示了东汉的丝绸制品出现在古罗马,体现了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古罗马。综合这两则史料,能共同佐证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新疆出土的相关物品以及古罗马出现的中国丝绸制品,反映了东西方之间的物品交流,这是经济交流的体现;而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通过丝绸之路得以传播,这又是文化交流的表现。D正确;
丝绸之路途经新疆地区,只能印证部分内容,不能涵盖所有内容,A错误;
丝绸远销欧洲和北非,B错误;
汉朝与大宛国来往密切,只能印证部分内容,不能涵盖所有内容,C错。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丝绸之路。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三幅图片信息,然后找出共同点即可得出答案。
14.【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题干“百家争鸣”“尊崇儒术”,结合所学可知,战国“百家争鸣”,儒学不受推崇,儒家学说的流行是在西汉“尊崇儒术”,故①不符合题意;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实质上是思想控制的加强,故②符合题意;西汉尊儒,诸子思想受限,法家学说日益衰落,并非是本质体现,故③不符合题意;西汉“尊崇儒术”,实现了思想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④符合题意。
综上可知,②④表述正确,故选D项。①③表述不准确,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武帝尊儒。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尊儒的相关历史知识。
15.【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指受罚出苦力)”,可知材料反映了秦朝轻罪重罚,秦朝的刑罚很残酷,C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出秦朝的法律很完善,排除A;
材料反映了秦朝轻罪重罚,可知秦朝的刑罚很残酷,而不是很公正,排除B;
材料未体现出秦朝的法律很权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的暴政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A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朝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中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国力最强的朝代,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是宋。
17.【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18.【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东晋统治者重视南迁人口,一律编户齐民,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放,C正确;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只是为其打下了基础,A错误;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是江南开发的原因之一,但材料未体现该部分内容,B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南方的编户齐民和江南开发,没有反映出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增强,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开发的原因,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江南开发的原因,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19.【答案】B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B项正确;
晋武帝统一全国,排除A项;
宋武帝吸取了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抑制豪强兼并,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巩固帝位,排除C项;
宋文帝军事上志大才疏,元嘉北伐遭遇失败,并被拓跋焘攻击,刘宋遭受重创,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南朝的认识。
20.【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中国的历程,其余时间都是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加速了不同民族的迁徙,各民族人民生活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加快了北方的民族融合,由此可以判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活动内容包含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原始农耕生活等第一单元的内容,排除A项;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史实,排除B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认识。
21.【答案】(1)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建筑;黄河流域:粟;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2)①:炎帝 ②:涿鹿之战
(3)启示:暴政就会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长江流域:根据材料一图1和所学知识可知,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黄河流域:根据材料一图2和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是半坡遗址,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人的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
(2)补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炎帝归顺了黄帝,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因此①是炎帝;结合所学知识,炎黄联盟在涿鹿之战打败了蚩尤,炎黄联盟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因此②是涿鹿之战。
(3)启示:由材料三“桀是一个奢侈而暴虐的君主……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可知,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都出现了暴君,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暴政就会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人、半坡人等相关史实。
(1)长江流域:根据材料一图1和所学知识可知,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黄河流域:根据材料一图2和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是半坡遗址,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人的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
(2)补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炎帝归顺了黄帝,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因此①是炎帝;结合所学知识,炎黄联盟在涿鹿之战打败了蚩尤,炎黄联盟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因此②是涿鹿之战。
(3)启示:由材料三“桀是一个奢侈而暴虐的君主……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可知,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都出现了暴君,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暴政就会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言之有理即可)
22.【答案】(1) 政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实行推恩令;思想: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汉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
(2) 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知识。政治:根据材料一秦朝的政治结构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政治措施是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二汉对地方诸侯封地的分割,可知西汉实行推恩令;思想:根据材料一“李斯建议天下有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根据材料一“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
(2)本题考查对西域的管辖。名称:根据材料二“下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在此“设官”为西域都护;含义:根据材料二“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使国家主权意味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历史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故答案为:
(1) 政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实行推恩令;思想: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汉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
(2)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对西域的管辖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