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专题练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
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B.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
C.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 D.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
2.1920年,有思维的机器人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1962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2007年,全球机器人安装量达650万台。近年,欧盟出台了《欧洲机器人技术民事法律规则》《机器人技术工程师伦理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法案》等。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学创作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
②二战后科技进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
③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关系的新变革
④人们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史学界亚非拉史研究力量雄厚,建立了深厚的学术积累。1979年以后,非洲、拉美以及日本以外的亚洲史研究开始萎缩,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亚非拉史研究重新兴起热潮。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与亚非拉关系的变化 B.外交政策方针的调整
C.第三世界地位的变化 D.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4.2024年1月1日,金砖机制实现有史以来最大范围的一次扩员,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成为金砖国家新成员。扩员后金砖国家拥有更为庞大的经济体量和人口资源,增强了其作为全球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集团的代表地位,进而可以更好地代表“全球南方”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改革。这一变化( )
A.说明新兴国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 B.表明冷战后新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C.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D.大大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5.下面是2023年10月《中国日报》刊载的一则漫画——《撑腰》。该漫画( )
A.反映出中东政治力量出现严重失衡 B.意在强调霸权主义阻碍了世界和平
C.表明冷战思维仍影响当今国际关系 D.讽刺了美国通过挑动战争谋取私利
6.2023年1月,美国财长耶伦访问赞比亚,要求赞比亚对其高达170亿美元的债务进行重组,以便获得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13亿美元贷款。耶伦以13亿美元扶持贷款为要挟,要求赞比亚向更高比例的西方金融机构贷款。此举( )
A.得益于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制度化运作
B.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思想观念变革
C.反映了“新殖民主义”制约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发展
D.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度参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
7.在拉美国家和非洲统一组织的多次呼吁下,联合国举行三次海洋法会议,最后于1982年12月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为12海里,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这一规定( )
A.体现发展中国家的诉求 B.最终消除海洋权益争端
C.遏制了西方的海洋霸权 D.基于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8.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9.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 )
A.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 B.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C.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 D.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
10.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 )
A.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 B.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
C.说明了日本国内市场的扩大 D.奠定了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
11.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如果说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源于自身质的规定性的话,那么民族或地区文化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逻辑。这一材料旨在说明( )
A.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
B.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应按照固有轨迹各自演进
C.世界各民族需要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应有之意
12.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13.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生效,但倡导欧洲统一的人们所希望看到的,远不仅仅是一个共同市场或关税同盟。对他们而言,共同市场只不过是实现“欧罗巴合众国”梦想的序曲。其后,助力他们实现“梦想”的举措包括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②欧洲统一货币的正式启用
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的签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道:“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
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 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
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 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
15.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示意图。导致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 B.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
C.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 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二、材料题
16.和平与发展
材料一 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
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
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
材料二 我们必须尝试超越我们自己的日常争吵(或谈判)去看待危险的长期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贫困和饥饿仍然在很多地区肆虐的世界,一个滥用资源而不顾其再生的世界,一个武器生产和销售超过任何时代的世界……
南北之间无论有何不同,分歧有多深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命运休戚相关。
——(世界银行成立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北方和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1980)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和谐共生、合作共赢……
中华文化以和合理念为精神内核,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2023)
(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世界的认识。
(2)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结合所学对材料三加以解释。
17.用历史的慧眼,观世界格局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第一帝国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和利润,但在美国革命中解体了,这是对英国殖民体系的重大打击。恰在此时,工业革命在英国已开始起步。工业革命的几十年间,既是英国确立全球经济霸权的时期,同时也是英国在自由主义指导下重建帝国的时期。这一时期帝国重建的主旨之一,是将自由贸易强加于世界,从而保证英国对世界贸易的控制。为实现这一目标,“炮舰外交”必不可少。
1815年,英国第二帝国出现了,殖民地数量也随之增加。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稳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与此同时,由于“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英国人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变革了自己的政治制度。但英国在它最强盛的时候就隐藏着严重的问题,1870年后就开始从绝对领先的地位上跌落下来。
——摘编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1919年1月,一战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在听到和约内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结果不到20年,凡尔赛体系就在大萧条和纳粹党崛起的轮番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土崩瓦解。
——摘自范主《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大部分时间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度过。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是在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基础上建立的。而后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并最终瓦解,但三大制度支柱依旧留存下来,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两大国际经济制度一起为当今世界经济正常运行提供基本的制度规范与保障。
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而传统发达国家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既有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安排已难以适应这一结构性转变,改革在所难免。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政府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左凤荣等《世界百年大变局》
(1)根据材料已,概括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世纪50年代英国维护其“绝对领先的地位”的重要事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划时代的改变,简析导致凡尔赛体系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三大制度支柱”。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共同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1.C
根据材料“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及所学知识可得,美国现在要调整与欧洲之间的关系,符合美国现在利益的需求,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关信息,排除A项;1973年-198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以滞胀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美国对抗苏联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D
根据材料“1962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科技进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②正确;根据材料“欧盟出台了《欧洲机器人技术民事法律规则》《机器人技术工程师伦理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法案》等”可以看出当代人们开始立法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④正确;所以D项正确;文学创作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不符合史实,①错误;当今社会生产关系并未出现新变革,③错误;所以排除ABC项。故选D项。
3.B
我国史学界的亚非拉史研究五六十年代繁荣、八九十年代趋冷、新时期重新兴起,这与我国不同时期外交工作的侧重点密切相关,B项正确;我国一直重视发展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往来,排除A项;第三世界地位的变化与我国史学界研究历史的发展不符,排除C项;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动与我国对亚非拉历史的研究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4.C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合作平台,金砖国家秉持并践行开放包容理念,不断发展壮大,提升了“全球南方”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利于加快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新兴国家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排除A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该漫画反映了巴以冲突爆发后,美国立即指挥舰队前往中东进行非公平性的干预,这阻碍了巴以问题的和平解决,即霸权主义阻碍了世界和平,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美国对巴以冲突的干预,未涉及中东各方势力的力量对比,排除A项;冷战思维是指大国竞争或意识形态竞争,这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巴以冲突是美国挑拨的结果,且巴以冲突是民族、宗教等问题交织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
6.C
据材料“耶伦以13亿美元扶持贷款为要挟,要求赞比亚向更高比例的西方金融机构贷款。”可知,“新殖民主义”制约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发展,C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于1973年瓦解,排除A项;材料讲述美国试图通过经济控制赞比亚,并非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思想观念变革,排除B项;材料讲述美国试图通过经济控制赞比亚,并非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度参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排除D项。故选C项。
7.A
在拉美国家和非洲统一组织的呼吁下,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一规定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诉求,A项正确;这一规定不能完全消除海洋权益争端,排除B项;C项“遏制了”过于绝对,排除C项;这一规定是要维护本国的权益,排除D项。故选A项。
8.C
根据材料“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可知,法国学者倡导欧洲国家迅速采取行动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避免欧洲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说明学者认为欧洲受到挑战并对未来有所担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发展模式,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强调学者对欧洲的认识,没有涉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威胁,排除D项。故选C项。
9.B
1950年至1985年,能源消耗量增长的倍数远大于人口增长的倍数,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可见,人口增长带来了能源问题,提醒人们要重视可持续发展,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南北发展不平衡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不平衡,这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根据材料“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可知,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反映了两国经济联系密切,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A项正确;此时的世界格局依旧是美苏两极对峙,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日本对美国的贸易处于优势地位,未涉及日本国内市场情况,排除C项;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反映了两国经济联系密切,未体现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所以在世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民族或地区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并不是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文化在保持自身文化特性的前提下,也应当去吸收融合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并不是“各自演进”,排除B项;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表述片面,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去吸收,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根据材料“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今,发达国家普遍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中国家正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这一时期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这是企图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推卸其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问题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故发达国家的这一主张主要目的就是要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C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目的是推卸责任,维护本国利益,而不是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排除A项;当前秩序是维护发达国家利益的,发达国家并不希望建立新的秩序,排除B项;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并不是其目的,只是发达国家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①;2002年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②正确;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③正确;1947年10月,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即关贸总协定,与欧洲一体化无关,排除④;②③正确,故C项正确;①④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B
二战对欧洲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二战后,为重振欧洲,必须走向联合来增强自己的实力,B项正确;“消除国家边界”与实际不符,排除A项;意识形态是针对社会主义而言的,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欧洲实力的增强,并不是保卫和平,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中,制成品占比大量增加,原料进口比例大量减少,这说明二战后到8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相对衰落,经济竞争力下降,A项正确;制成品占比大量增加,原料进口比例大量减少,和环保保护主义无关,排除B项;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是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材料中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变化能反映出经济全球化发展,但这不是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变化的原因,因果颠倒,排除D项。故选A项。
16.(1)认识:材料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待建立,应秉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原则。材料二:世界面临多重挑战,各国命运休戚相关,应共同努力。
(2) 解释:当今世界环境污染严重、各种问题复杂并存,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中国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中国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同时,坚持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17.(1)
原因:拥有广阔市场;率先开始工业革命;自由贸易;炮舰外交;改革政治制度。
相关事件:克里米亚战争;开始文官制度改革;第二次鸦片战争。
(2)改变: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因素:凡尔赛体系以强权政治原则构建的新秩序不合理,对战败国尤其德国惩罚过于严厉;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法西斯的扩军备战;国际联盟的软弱;英法绥靖政策;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3)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合理性:历史教训:用不合理的世界秩序、武力(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维护少数国家利益,无法保证世界和平,反而给世界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现实状况:现有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改革。优点:符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利于世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