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易错点1 不能正确判断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
判断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的关键是看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具体是什么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非生物因素是指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易错训练】
1.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
A.青草 B.山羊 C.温度 D.蚜虫
2.田间的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受到水分、阳光的影响,还会受到田间杂草和一些昆虫的影响,其中,水分、阳光属于( )
A.生物因素 B.非生物因素 C.自然因素 D.生态因素
3.对于生活在田野里的一株玉米来说,影响其生活的生态因素有( )
A.这片田野里的阳光、空气、土壤、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B.这片田野里的动物、微生物和除玉米外的其他种类的植物
C.这片田野里的其他玉米
D.上述三个选项中的所有因素
4.一片森林中,对于某一棵树来说,影响它生存的环境是( )
A.阳光、空气和水分 B.森林里的所有动物
C.森林里的其他植物 D.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
5.下列诗句或俗语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草盛豆苗稀
C.朵朵葵花向太阳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易错点2 不能正确判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区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要注意看题目中具体描述的是谁影响谁。若是因为环境的改变影响了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活动及分布等,则是环境影响生物;若是生物的活动使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则是生物影响环境;若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生活方式上与生存的环境相适应,则是生物适应环境。
【易错训练】
6.苏辙有“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的诗句。下列选项中,与该句诗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致的是( )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 B.全球变暖导致珊瑚虫死亡
C.蚜虫滋生造成小麦减产 D.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
7.我国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往往降雨较多,而且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
A.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D.环境影响生物生存
8.在大自然,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下列哪项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A.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蚯蚓疏松土壤
9.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下列实例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C.土壤中的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 D.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10.“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意思是说同一植物生活在淮南和淮北结的果实不一样,这句体现了( )
A.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B.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
C.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D.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青草、山羊和蚜虫属于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而温度属于影响小麦生长的非生物因素。
故选:C。
2.答案:B
解析:A.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生长、形态、发育和分布的生物体。在这个案例中,田间杂草和昆虫都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生物因素。杂草会与小麦竞争水分、养分和光照等资源,而昆虫可能会取食小麦的叶片、茎干或果实,对小麦造成损害,A不符合题意。
B.非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分布和繁殖没有生命现象影响的因素。水分和阳光,它们是非生物因素,B符合题意。
C.自然因素通常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在内的所有自然界中存在的因素,C不符合题意。
D.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的各种因素的总称。生态因素包括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D
解析: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活在田野里的一株玉米,其生活受到了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土壤、温度、水等)和生物因素(如这片田野里的动物、微生物、其他植物以及其他玉米)的共同影响。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D
解析: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B
解析:A、春来江水绿如蓝,描述的是春天来了,温度升高,江水中的藻类植物快速生长,使江水绿得胜过蓝草,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不合题意。
B、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了生物因素草对生物豆苗的影响,B符合题意。
C、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如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等,“朵朵葵花向太阳”说明了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即向光性,C不符合题意。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B
解析:“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表明了环境因素中的温度、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全球变暖致珊瑚虫死亡体现的是环境因素中的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7.答案:A
解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蒸腾作用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也较凉爽,形成良性循环,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蒸腾作用还能降低温度.森林地区植物的蒸腾作用非常旺盛,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故选:A。
8.答案:A
解析:A、“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减少热量的散失,A符合题意。
B、人间四月芳菲尽,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B不符合题意。
C、“千里之堤”,意思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C不符合题意。
D、“蚯蚓疏松土壤”,可以使土壤疏松,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C
解析:A.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且地上的枝叶部分很小,这是为了增大对水的吸收同时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A错误。
B.脂肪具有保温的作用,故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B错误。
C.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同时,蚯蚓的粪便可使土壤肥沃,有利于根的生长,体现了生物对环境土壤的影响,C正确。
D.炎热荒漠地区缺少水,故在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D错误。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橘树在准河以南生长为橘树,在准河以北生长为枳树,同一物种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型不同,主要是因为南北方气候温度不同。因此,“橘生准南则为橘,橘生淮北侧为枳”,这句古语说明同一种植物由于所在地的环境不同,所结的果实也不同,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