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课件13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课件13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6 21:54:54

文档简介

《我爱这土地》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将近三年的初中学习,在课内已学习欣赏了17首现代诗歌,对诗歌有了一定理解感悟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的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含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已经具备的:学生们在七八年级已经学过了几首现代诗歌,对于这一体裁已经比较熟悉,而且学生们也有朗诵和背诵诗歌的情趣。
2.学生想知道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音韵节奏、情感表达了解的尚不够深入。所以宜从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现代诗歌的技巧入手,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的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含的情感及意义,引导他们领悟诗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逐步激发起他们赏读诗歌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能读准、读畅这首诗,达到背诵的程度。能初步感知诗歌蕴含的爱国情感。
4.需引导学生解决的:本诗选择了包含深刻寓意的一系列形象,语言富有表现力,朴素中饱含激情。诗人对“鸟、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形象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这是艾青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品味本诗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加深对诗中形象的理解,深刻体会作者情感,能够读出情感。
学生对贯穿全诗的象征手法还是比较陌生的,又由于学生缺乏对时代背景的了解,需要从赏析语言、指导学生朗读入手,对其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5.学困生分析:部分学困生想达到当堂背诵还有难度,可以让他们在课上读熟练,背诵放到下一节课,并让他们达到默写的程度。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也不要对他们做过深的要求,只要理解到诗人的爱国情感就行了。
《我爱这土地》效果分析
在与学生学习完《我爱这土地》一课后,我给学生们下发了“评测练习”,从文学常识、诗文默写、文章主旨、形象象征意义、仿写诗歌等方面,分层次对学生(学生分为ABCD四个层次)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了评测,现将评测结果分析如下。
一、文学常识
结果:ABCD四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准确回答出作者姓名。CD层次的学生有一部分尚不能准确回答出作者的成名作,ABCD四个层次的学生均存在将“大堰河”的“堰”字写成错别字的现象。
分析:由于课堂教学中是由作者笔名“艾青”的由来导入的,所以学生对作者姓名记忆深刻,回答准确。学习过程中,部分CD学生未及时做好作者成名作的笔记,教师未对“堰”字的写法作强调,导致以上结果。
二、诗文默写
结果:ABC三个层次的绝大部分学生能准确默写全诗,D层学生尚存在一定难度。部分学生默写中出现了错别字,主要集中在“喉咙、黎明、爱得深沉”中的“喉、黎、得”三个字上。
分析:课堂学习中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和最后安排的背诗环节,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全诗。但由于部分学生尚没有形成从“音形义”三方面掌握字词的习惯,再加上教师未对易错字进行强调,导致错别字的出现。
三、形象的象征意义
结果:学生完成情况很好,只有D层的少数学生完成的不够理想。
分析:课堂学习中,经过“品中读情”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走进文本,边读边品,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同时,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总结。所以学生对形象的象征意义理解透彻,掌握的好。
四、仿写诗歌
结果:此方面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评测,一是通过换词仿写,二是选择新的意象寄托思想表达情感的仿写。
“换词仿写”虽然要求AB学生完成,但CD层次的大部分学生仍积极进行了尝试,学习热情值得表扬。从完成情况看AB层次的学生能做到选词准确、句子通顺、表意准确,表达出了对富强壮美的中华大地的讴歌赞美。
选择新的意象寄托思想表达感情的仿写,难度较大,A层同学中有一部分同学能选择合适的意象,并借助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其他层次的同学未要求必须完成,部分学生自觉的进行了尝试。从完成情况看,在遣词造句上不够准确、连贯,还不能熟练恰当的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寄托思想。
分析:“换词仿写”是在原作的思路上进行仿写,学生主要是选择恰当的修饰词语表达对祖国的讴歌赞美,难度相对不大,大部分学生完成情况理想。
选择新的意象寄托思想表达情感的仿写,则需要学生借鉴原作结构,创造性的去选择新意象、表达新情感,需要对所选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便使所创造的形象自然、贴切的表达情感、思想,难度较大。并且绝大多数学生在之前没有进行诗歌写作训练,因此完成情况不是十分理想。教师应该在“评测练习”中提供范例,让学生有所借鉴模仿。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学生课前准备:
一、学生通过查书籍、上网等多种渠道获取查阅1938年祖国的状况,了解历史背景。
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搜集作者的著名诗作,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三、反复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初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的情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提高学生诗歌朗诵技巧。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4.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重点:
1.能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3.理解饱含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
难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教师板书“艾”字。
教师语:这个字读什么?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草字头,下面这一部分象什么?对,象叉号。我国一位现代诗人的笔名就以这个字为姓,他就是“艾青”。
课件展示艾青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他为什么要以此字为姓呢?这里有个小故事。
艾青在1933年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署名时,把“蒋”字的草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想起一个人,谁呢?蒋介石。他想起了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心中憎恨他,就在草字头下打了叉号。
“青”字,是因为他原名中的“澄”在家乡口音中与“青”谐音,于是“艾青”就成了他的笔名。
由此可见,艾青是一位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作《我爱这土地》。
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由作者“艾青”的“艾”字入手导入,介绍作者笔名的由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介绍了作者,又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是一位爱国诗人,为学习诗歌奠定感情基调。
二、自由朗读
环节导入:诗歌如果不朗诵,就失去了生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声音赋予他生命。请同学们大声的、自由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准、读畅。
学生自由朗读。
点名学生读,学生评价订正。
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学生做到读准、读畅,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形成初步认识,为下一步赏析语言、理解形象、体会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做准备。
三、了解背景
环节导入:同学们读的又准确又流畅,却丢掉了文末的写作时间。教材上为什么要特意标明写作时间呢?
提示学生关注写作背景,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1938年正处在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作者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
设计意图:
学生自由朗读时很容易忽略写作时间,教师恰恰应该抓住这一点,自然过渡到“写作背景”的介绍上去。只有了解了写作背景,学生才能在下一步的学习中深入理解诗歌、体会情感。
四、品中读情
此环节导入:一首好的诗歌,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读的准确流畅,更要追求读出感情。那就要求我们在声音强弱、语速快慢、语调高低、节奏把握等方面动脑筋,而这些朗读技巧的把握必须建立在对诗歌深入的理解与体会上。下面就让我们结合背景,走进文本,边读边品,在品味中读出情感。
(一)自主合作学习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品味。
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是哪两句话?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展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板书“爱得深沉”)
请同学们用“我从 (词语、句子)中读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为 ”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并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2.学生边读边品,并作批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并作点拨引导。
(二)交流展示
小组代表发言,组内成员补充,教师进行引导点拨。
预设以下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出相应调整。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小鸟”象征什么?作者自己。
鸟的歌喉应该是清脆悦耳的,这里为什么用了“嘶哑”一词?
“嘶哑”表明这只鸟一直在歌唱,在拼尽全力的歌唱。作者面对国家灾难内心悲痛,个人也饱经苦难。
教师课件展示作者被捕入狱的经历:1932年初诗人回国,他看到了祖国山河的破碎,他听到了祖国在屈辱中的呻吟!他最初是用画笔投入战斗,却已“危害民国、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捕。在铁窗下不能绘画,他就全力写诗。三年多的监狱生活,他写成了许多诗,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在监狱里写成的,这些诗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中国黑暗的现实。
总结:这只“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小鸟”是一只饱经苦难却不屈不挠、拼尽全力歌唱的“小鸟”。所以不可能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在身心都受到痛苦煎熬的情况下,作者还在奋力歌唱,可见对这片土地爱得多么深沉。那么哪几个词应该重读?“嘶哑、歌唱”。
请学生试着读一读,后点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全班齐读。
2.“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暴风雨”指什么?指对祖国大地的践踏蹂躏的日本侵略者。自然界中的暴风雨来临时,会是怎样的情景?房屋倒塌、良田被毁、家破人亡……,这恰恰是日本侵略者践踏中国大地的真实写照。从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和对祖国大地遭受践踏的悲痛。
(板书“痛得强烈”)
此句重读的词语应为“暴风雨、土地”。学生齐读。
3.“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1)学生能较容易的从“悲愤、激怒”中读出对侵略者的恨,对祖国的爱。
教师引导:“悲愤、激怒”的仅仅是作者吗?还有亿万万中国民众,他们心中的愤怒形成了“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引导学生注意“河流、风”两个形象的选择。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其他修饰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作者还用了那些词语去形容“河流、风”?
“永远汹涌着”“无止息地吹刮着”。
“汹涌”能不能换成“流淌”?“吹刮”能不能换成“吹拂”?
不能。“汹涌、吹刮”有力度,让我们更强烈的感受到愤怒以及愤怒中蕴含的力量。
“永远、无止息”能不能去掉?
不能。这两个词表明中国民众是不会屈服的,中国人民的意志是不会被摧垮的,他们会永远的抗争下去。
(3)抓住重读词语,朗读体会。
面对日寇的侵略,作者表达出的不仅仅是愤怒还有不屈的抗争,可见作者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板书“不屈抗争”)
哪些词应该重读?“永远汹涌着、悲愤、河流、无止息、激怒、风”。学生朗读体会。
4.“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黎明”象征胜利的希望。虽然是来自林间的黎明是微弱的(为什么说是微弱的?提醒学生注意“温柔”一词),但它充满生机与活力。作者对自己的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可见这份爱有多深沉。
(板书“充满希望”)
5.朗读“这被暴风雨……黎明”四句
(1)作者深情的歌唱了“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让我们把这四句读一读,注意重音,读出悲痛、愤怒、不屈与希望,读出慷慨激昂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幻灯片展示四句的节奏停顿及重读词语,学生齐读。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2)引导学生注意语速与语调
为什么前三句用“这”字开头,后一句用“那”?
因为前三句写的是眼前国家多灾多难的现实,后一句写的是对未来的憧憬。那么前三句应该读的语速稍快一点,语调激昂一些,后一句应该读的慢一点,语调轻柔一点。
学生根据指导自由朗读,后齐读。
(3)播放视频,帮助学生酝酿感情,再读。
播放关于日寇侵略中国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相关视频,学生酝酿感情后再读。
6.“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他愿为抗战贡献自己的一切,正如诗中所写的“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哪些词应该重读?“羽毛、土地”。
7.“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朗读
诗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执着的爱,他生于这片土地、歌唱这片土地、葬于这片土地,这份爱汇成结尾两句由衷的倾吐,让我们放慢语速读出这份“深沉的爱”。
(2)结尾的省略号能不能改为感叹号?读一读,感受一下。
不能。省略号表明这份爱是深沉的、持久的、绵长的、无穷无尽的……
学生再读。
8.朗读全诗。
课件展示,分男生、女生、合读部分,配乐朗读。具体如下:
我爱这土地
(女)假如/我是一只鸟,
(男)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女)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男)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男)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女)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男)——然后/我死了,
(女)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合)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女)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设计意图:
在学生读准、读畅,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诗歌关键句出发,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理解诗中的形象。教师根据课堂生成情况,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学生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把握好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最终让学生能够饱含深情的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环节导入:一首好的诗歌值得我们珍藏于心,学生结合屏幕上的提示,试着背诵全诗,然后全班齐背。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 :
这 的土地,
这 着 的河流,
这 地吹刮着的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的 ……
——然后我死了,
连 也 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设计意图:
一首好的诗歌值得珍藏,通过之前环节的反复朗读,学生已能自然成诵。此环节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记忆,加强积累。
六、联系历史与现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同学们,硝烟弥漫的日子已经远去,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过去的耻辱。我们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现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华历史;一些政客参拜靖国神社;更让人气愤的是他们屡屡挑起钓鱼岛争端。他们之所以不顾中国人民的感情,作出这些挑衅的行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祖国还不够强大。
大家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请同学们全体起立,高声朗诵幻灯片中出示的文字: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设计意图: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来看,本单元的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设计此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醒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要居安思危,让学生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自己身上肩负着振兴中华的责任。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爱得深沉
恨得切齿
痛得强烈
不屈抗争
充满希望
课堂学生学习效果评测内容及方法
评价内容:
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评价
学生朗读能力评价
学生对诗歌情感及意向的理解与表述能力评价
评价方法:
主要采用激励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具体方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师生共评,评选优胜小组等。
学生学习评价表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50分)
教师评价小组50分
得分
参与程度10分
认真倾听10分
互助互学10分
积极发言10分
学习成果10分
一组
《我爱这土地》教学内容分析
《我爱这土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首现代诗歌。本套教材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是这样编排的:七年级上、下册安排了12首,分散在各个单元中;九年级上、下册分别在第一单元集中编排了现代诗歌,上册5首,下册6首。全套教材共有中国新诗和外国诗17课23首,占全套教材课文总数的约1/10,与过去任何一套教材相比,足见这套教材对现代诗歌的重视程度。
作为九年级的最后一册语文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归纳,又是对高中知识的承接。
《我爱这土地》所在的第一单元以“土地情思”为主题,其内涵是爱国思乡。《我爱这土地》内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和生死眷恋,形式简洁,寓意深厚。作为第一篇,又是广为传诵的名篇,此课对学生圆满完成本单元的学习至关重要。
诗歌是最利于朗读的艺术,在学习时,应该反复朗读本诗,通过自由朗读、齐读、配乐朗读、分组朗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进而读出诗歌的韵味,理解诗意、体味诗人深挚的感情。要因读成诵,在锻炼记忆、学习背诵的前提下,反复朗读将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诗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要用形象思维,要依赖于具体的形象,所以要特别注意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的。本诗画面形象,内容生动,竭力歌唱的鸟、暴风雨后的大地、汹涌澎湃的河流、不停息地刮着的大风、来自林间的若有若无的黎明……诗人对每一个形象的选择,都是为了服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需要。教学时应该引领学生分析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情感。
本诗的语言富有表现力,朴素中饱含激情。诗人对“鸟、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形象的描写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这是艾青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品味本诗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加深对诗中形象的理解,深刻体会作者情感。
在掌握作品结构规律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仿写诗歌,并在仿写时将自己的情感蕴注在字里行间,这是在领悟之后巧妙地创作,也是读写结合训练的尝试。基于以上分析,特设立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提高学生诗歌朗诵技巧。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4.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重点:
1.能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3.理解饱含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难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五、课型、课时
阅读教学精读课、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观评记录
评课人员:鹤伴中学语文组成员 评课时间:2015年4月21日
评课地点:教师书吧 主持人:语文教研组组长 由丽
评课记录:
优点:
一、教材处理得当,重难点突出,目标明确、达成率高
本节课教师对教材研究的比较透彻,将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诗中形象、体会作者情感作为教学重点,同时将以上重点与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巧妙的融合在“品中读情”这一环节中,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课堂中三维目标落实到位。本节课不仅让学生完成了诵读诗歌、背诵诗歌、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品味语言等知识能力目标,也让学生对诗人炽烈的爱国之情深有体会,特别是在让学生品味语言、理解形象、感悟情感之后,深情朗读课文,并让学生齐声朗读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片段,使学生情感达到高潮,让学生深受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的振兴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
二、教学思路清晰,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过程流畅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巧妙,由作者笔名的由来导入,既介绍了作者,又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是一位爱国诗人,为学习本文做好了情感准备。同时故事性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学生齐读课文时丢掉了写作时间入手,引入写作背景介绍,再由写作背景引入“品中读情”环节,品味诗歌后,由作者的爱国感情自然联系到当前现实,让学生意识到肩负着祖国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顺畅自然。
三、高度重视朗读教学
学习过程中,抓住了诗歌是最利于朗读的艺术这一显著特点,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朗读注意层次,由读准到读畅再到读出情感。朗读方法多样,有自由读、示范朗读、齐读、配乐朗读、分男女声部朗读等多种形式,学生热情高涨,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自然成诵。以朗读为抓手,将朗读融入到了对诗歌的品析中去,带动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语言的品味。
四、品味语言到位
抓住了本诗语言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品味语言,加深对诗中形象的理解,深刻体会作者情感。特别是对诗中各形象之前修饰性词语的赏析,使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诗中形象的含义,特别是对“河流、风”两句的品味,细致深刻,不仅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更能感受到中国抗日民众不屈的抗争。
建议:
一、课堂上朗读形式多样,但齐读方式采取的比较多,应该让学生多一些个人展示、组间竞争,以便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二、要注意在课堂评价中,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给予及时评价,不要仅限于对发言学生的评价,便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评测练习中的“仿写诗歌”中的第二题“选择新意象,表达情感寄托思想”,难度较大,教师应该提供范例,以便学生借鉴模仿。
《我爱这土地》评测练习
一、文学常识。(ABCD四个层次的学生均需完成)
《我爱这土地》作者 ,成名作是《 》
二、默写全诗。(ABCD四个层次的学生均需完成)











三、本诗的主旨句是“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是 。(ABCD四个层次的学生均需完成)
四、请说出下列形象的象征意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均需完成,D层同学可选择性完成。)
形象
象征意义

土地
暴风雨
河流

黎明
五、试着当诗人
1.假如你是艾青,要赞美今天的富强壮美的中华大地,会用怎样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请试着写一写。(AB层次学生完成,CD层次学生可选择性完成。)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 的喉咙歌唱:
这 的土地,
这 的河流,
这 的风,
和那 的黎明……
——然后我 ,
连 。
为什么 ?
因为 ……
2.模仿本文格式,选择一种新的意象(比如太阳、小草、春风、细雨……),进行修饰描绘,寄托一种思想或表达一种情感。(A层次学生完成,BCD层次学生可选做。)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首现代诗歌。所在的第一单元以“土地情思”为主题,其内涵是爱国思乡。《我爱这土地》内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和生死眷恋,形式简洁,寓意深厚。作为第一篇,又是广为传诵的名篇,此课对学生圆满完成本单元的学习至关重要。所以我执教这节课时,遵循课标中关于诗歌学习的要求,对作者、教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反复修改教学设计。
执教完本节课后,我反复观看录课视频、批改学生评测练习,特别是经过教研组成员的评课活动,对自己执教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有了以下几点反思。
取得的进步: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执教这节课时,遵循课标中关于诗歌学习的要求,对作者、教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反复修改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提高学生诗歌朗诵技巧。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4.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将重点确定为:1.能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3.理解饱含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将难点确定为: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将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语言、理解形象、爱国教育四个教学重点融入到“品中读情”这一主要环节中,做到了突出重点,围绕重点组织教学。从学生当堂学习的表现与评测练习的反馈情况看,目标达成率高,能很好地解决设定的重难点。
二、思路清晰,环节简练
此课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为:以朗读带动整堂课的学习,将品味语言、理解形象、感受情感与朗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具体环节为:情境导入——读准读畅——品中读情——背诵全诗——联系现实,升华情感。
本着“简洁实用”的原则,这节课共设计了五个环节,其中以第三个环节“品中读情”作为主要环节,将教学的重难点融合在这一环节中解决,用时30分钟左右,重难点解决到位。避免了环节过多让学生应接不暇,一节课热热闹闹结束,学生却把握不住重点等类似现象的出现。
三、重视朗读,以读促学
整堂课以“朗读”贯穿始终,抓住了诗歌是最利于朗读的艺术这一显著特点,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由读准到读畅再到读出情感。将朗读融入到了对诗歌的品析中去,带动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语言的品味,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在品味语言、理解形象、感悟情感的基础上,从声音强弱、语速快慢、语调高低、节奏把握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朗读方法多样,有自由读、示范朗读、齐读、配乐朗读、分男女声部朗读等多种形式,学生热情高涨,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自然成诵。
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没有情感,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善于创设情境,就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
课前让学生查阅1938年祖国的状况及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通过查书籍、问他人、上网等多种渠道获取了相关知识,也为学习《我爱这土地》酝酿了情感。
导入环节,由作者笔名的由来导入,既介绍了作者,又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是一位爱国诗人,为学习本文做好了情感准备。同时故事性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品中读情”环节,在指导学生朗读“这被暴风雨……无比温柔的黎明”后,给学生播放关于日寇侵略中国暴行与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视频,从感官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再读时,学生读的激情澎湃,令人感动。
分男女声部朗读全诗时,配以钢琴曲《眼泪》,渲染悲痛却不失愤怒的抗争力量的气氛,效果不错。
在课堂的最后环节,联系当前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争端的现实,向学生出示“九·一八”纪念碑图片,然后全体同学起立,高声朗诵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片段,使学生情感达到高潮,让学生深受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的振兴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
五、紧扣文本,赏析深入
学生诵读赏析诗歌要立足文本,教师如果只对诗歌作解读,将方法一条一条地教给学生,此做法既让学生沉默起来,也使学生很难在支离破碎的理解下去分析意蕴,体会情感。
所以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让学生反复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抓住了本诗语言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品味语言,加深对诗中形象的理解,深刻体会作者情感。特别是对诗中各形象之前修饰性词语的赏析,使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诗中形象的含义,特别是对“河流、风”两句的品味,细致深刻,不仅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更能感受到中国抗日民众不屈的抗争。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的感知过程,然后让学生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学生对诗歌理解程度令人惊喜,特别是学生对“河流”与“风”两句的理解。
有待改进之处:
一、学生评价
由于教师尚缺乏高超的教育机智,对学生的评价,有的还不够及时准确。比如有位学生表达对“小鸟”这一形象的理解时,提到“即使自己很微弱,也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回答看,学生已对作者为什么选择“小鸟”这一形象有了深入的理解,但在课堂上老师未能及时给予肯定,并顺势利导。再比如,一位学生在回答对“嘶哑”一词的理解时,提到“即使剩下一口气,也要战斗到底”,理解的比较到位,当时未能给予表扬激励。
只对代表小组发言的学生进行了评价,未能及时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该注重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在生生、师生之间充分展开。当堂对各小组本节课合作学习的情况给予客观评价,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二、朗读方式
虽然在课堂上朗读形式多样,但齐读方式采取的比较多,应该让学生多一些个人展示、组间竞争,以便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特别是应该多一些学生的个人展示,这样更便于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读出情感。
三、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了“爱得深沉、恨得切齿、痛得强烈、不屈抗争、充满希望”这些作者在诗中包含的主要情感。形式还不够新颖,应该设计更加醒目、有新意的板书,帮助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我爱这土地》课标分析
《我爱这土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首诗歌。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是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爱国诗篇,内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深切的抒发了诗人对做过的挚爱和生死眷恋。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这首诗歌可以让学生体会诗中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加强学生对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从知识和能力维度来看,语文新课标中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爱这土地》画面形象,内容生动,暴风雨后的大地的状貌,汹涌澎湃的河流,不停息地刮着的大风,来自林间的若有若无的黎明……这些景象学生只要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联想,就能转化成活灵活现的生动的画面,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作为一首诗歌,《我爱这土地》语言凝练形象,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这是艾青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品味凝练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炽烈情感,从而实现课标要求的“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诗歌是最利于朗读的艺术,学习《我爱这土地》遵循“反复诵读诗歌是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要领”,让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自由朗读、齐读、配乐朗读、分组朗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能很好地实现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要求。在朗读中培养学生语感,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爱这土地》一课的学习,可采用朗读比赛、自主探究、小组合并、组间竞争等学习方式,运用小组评价办法,评选“优胜小组”,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主动探究和团结合作精神。课上或课后可让学生仿照《我爱这土地》的形式,更换主题“仿写诗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