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学情分析
于学情我从以下两点来进行分析:
(一)学生的认知领域与兴趣。
布置《云南的歌会》的预习作业时,我询问了以下几个问题对八年级的学生对民俗文化关注度了一些调查:
1、 你所知道的云南民俗有哪些?
2、 云南有哪些耳熟能详的民歌?
3、试简单描述你对云南的印象。
通过这项调查,我发现我所任教的八年级学生对民俗所知甚少,对民歌也兴趣乏乏,更不用说这其中所蕴藏着的文化了。教材在内容题材上与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似乎距离遥远,但如果拓展视野视角分析学生的认知世界,不难发现二者存在几个接壤之处。
1、十四、五岁正是如诗如歌的年龄,他们对歌有天然的喜爱,特别是时尚现代的流行音乐,而许多流行歌手在歌曲中加入民乐、民歌的元素,或是用现代的元素来改编民歌,他们关注演唱会及海选类节目,而这些节目中少不了PK的环节,这其实也是赛歌。不妨从这一共通点设计课文导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2、十四、五岁的孩子大多喜爱小动物,沈从文把戴胜鸟、云雀写得那样可爱活泼,怎能不令孩子们心生爱意?而那在山路上放声歌唱的赶马女孩正与他们同龄,同龄人有着类似的情趣,他们怎会不想也在那蓝天白云下,花草相伴,鸟儿应和的自然中自由自在地歌唱?因此文章中的这一段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不妨由此段入手品析文章的清词丽句。
(二)学生现有的写作水平。
从日常习作可以发现八年级的学生还不能清晰地分辨几种表达方式,只能孤立地运用它们,习作显得较生硬,如何将几种表达自然交融还需模仿经典不断练习。《云南的歌会》正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名家典范之作,设计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的这一功能,给学生提供更多模仿的机会,突破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云南的歌会》效果分析
每次教读这篇文章,总能使人沉心静气,心灵得到慰藉,这就是沈从文大师的魅力之处。他的文章总能使你远离喧嚣,摆脱滚滚红尘,忘却功利名禄,回归纯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从这一点来讲,这节课无疑是成功的,尽管这个思想教育对于涉世未深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有点深奥,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不知所措的现象,但瑕不掩瑜。
整节课,重点突出,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把握也非常到位,教学安排合理科学,利用了多媒体这一优势的教育资源,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活动充分,教学效果显著。教育资源是丰富的,但分布是不均的,农村相对较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教育资源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如何把农村教育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这就需要我们农村广大教学工作者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摸索出一条合适的路,使农村的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语文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相关资源包括课外的学习资源和课堂内部的教学资源。在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从社会生活到语文课堂教学,自然风物和人文知识等,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之中的综合性资源,最终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云南的歌会》描绘的是农村的生活。尽管我们大部分人没有到过云南,但所说的“歌声”都是相通的。其实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特色:青海的“花儿”、陕西的“信天游”等。对于我们中原来说“一路梆子腔”也是中原人表达情感的载体。中原的戏曲与云南的“歌”相比,云南的歌声如高山流水,叮咚作响;中原的戏曲粗狂有力,铿锵激昂。两声虽有很大不同,但在农村教育资源这一方面来说功用是相同的,如果能在课堂上使用,这无形中就能使学生很快的走进本文,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因此,需要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应该不断缩短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用先进的资源使用理念对语文资源的利用进行引导,从学生的语言实际环境和实际生活出发,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农村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对身边的资源进行使用,使农村的资源能到充分和合理的开发,最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能够反映农村特色的优秀文章。教师在深入的研究语文课程资源后,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不断加快对教材进行改革的步伐。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语文学习素材,在学生和农民的交谈与一起劳动中,对农村的精神面貌变化和经济发展程度,有深入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在调查中有所收获,让语文学习起到促进学生生活的作用。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积累生字词。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形式上的特点。
3、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感受云南人民快乐的原生态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感受歌会魅力。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具准备:课件、视频、
课前预习:学生准备:
一、通过工具书、网络等查找作者沈从文有关资料(生平简历、作品、文化成就及本文写作背景等)。
二、字词预习。
1、给下面从课文中选出的字注音。(自己还有不清楚读音的字也一并查出并写下来)
迤 蹲踞 譬 柞木 熹微 龙吟凤哕 忌讳 当行出色
2、本文几处用到“和”字,“和”是多音字,请查工具书整理其读音并组成词或短语。
3、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生面别开 一本册 熹微 穷目力 扶摇 龙吟凤哕 酬和 唱和 忌讳 当行出色
三、课外搜集各地的民歌民谣,整理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跑马节原是我国西藏藏北游牧民族每年都会举行的传统民族盛会。今天,一位来自湖南的苗族作家沈从文先生带我们去参加云南的跑马节盛会。
二、作者简介:请一位同学先介绍一下沈老。(出示幻灯片)
在沈老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上,作者自己感受到最令他记忆犹新的是——云南的歌会。
三、整体感知: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描绘了哪几个歌唱的情景?(提示:人+地点+方式)
学生活动:仔细朗读全文,独立比较思考
明确:(“对调子”“赶马女孩子唱山歌”“金满斗会”三个场面或者说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第一段是总说感受,领起下文,后面分三大块具体说明)
(二)初读探民俗
民俗就是民间习俗文化。它是社会历史发展在精神方面的活化石,也是文化审美的一个重要对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云南的歌会》,为我们介绍了在七彩云南曾经长期存在过的一种风俗——以歌唱活动为主的土风土俗。在课前的预习安排中,要求大家认真通读课文,现在,我们就在初读的基(chu)础上,探究一下本文所介绍的歌会民俗到底是怎么回事。
下面,请同学来给我们讲一讲自己初读课文后对歌会的了解。
◇歌会是怎么一回事?
◇对歌有哪些特点?
◇山路漫歌是不是一种民俗?文章标题能周延全文吗?
◇金满斗会是怎样的活动?“十年难逢金满斗”是“盛会难逢”的意思吗?
(三)再读 赏人物
请大家把文章中写人的地方再仔细读一遍,我们来欣赏一下作者笔下的人物。
◇参加对歌的女性有什么特点?作者对他所写女性的态度是什么?
(开朗活泼,勤快,自豪,自信,坦然,自然,质朴,健康,胆子大,有力量)(津津乐道,如数家珍,欣赏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子有何特点?
◇在金满斗会中作者写了哪些人物?“阉鸡匠的文化延伸”这些人有何特点?沈从文写这么多人物有什么用意?
(处于社会底层,各行各业,普通老百姓,既反映了这些普通人对于歌——也就是艺术的尊重,尽管他们的歌并不曾以艺术命名,也反映出了普通劳动者对于生命的热爱和顽强执着。)四、读析表达
沈从文是著名的作家,从1983年起,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最有力的候选人,巴金说沈从文“有很高的才华”。那么,我们再来读一下文章,来分析一下本文在写作手法及语言方面的一些特点。
◇本文三个歌会的场面是采用同样的写法吗?
◇“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为何要写这几句?这几句意在表现什么?(请学生模仿一下这个动作,用理发、拍土来压抑高兴劲,显得矜持和严肃,当然也有注意仪容的意思在,表现取胜之后的骄傲、自豪和矜持)
◇本文是回忆性的文字,因此,在叙述、说明的基础上,较多地用到了描写、抒情等手法,你能结合文章谈谈吗?这样多种表达手法的运用有何好处?
◇文学作品中往往有所谓的“闲笔”,其实,闲笔不闲。本文中也有一些这样的例子,你认为作者写这些“闲笔”有何作用?
(如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戴胜鸟的介绍。为赶马女孩唱歌提供了一种美好的环境;花香鸟语对于赶马女孩唱歌起到映衬烘托的作用。更重要的还在于创设一个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人与自然和谐相片,清新、充满生机、趣味盎然,是人间仙境,这寄托了作者对于自然的美学理想。简单地说,就是表现作者的美学理想。)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沈从文《云南的歌会》)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小说《边城》)
(写人物肖像/写人物神韵;类似工笔画/写意画;依次如实写面容、牙齿、衣饰等/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写;寓态度于字里行间/直接评价;白描/比喻拟人;写外在/写内在;写实/写虚;显得质朴实在/显得空灵飘逸)
五、读理主题
上面我们了解了作品的字面内容,了解了人物,也探讨了写法,那么,这篇文章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内在的东西是什么,也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篇课文,并思考,然后谈谈看法。
请大家阅读下面的内容。然后再谈谈对本文主题的认识。
沈从文:“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对沈从文创作的评价: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和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要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要展现这种人生的境界,为民族灵魂的再造提供他独特的方案。他常常说,他的创作是建“希腊小庙”“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所醉心的人性,与五四启蒙主义崇尚的人性是有区别的。沈从文强调的人性,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自然状态的人性;与浪漫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崇尚的自然人性,又主要不是心灵的自由激情,而是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
六、读话审美
在看了专家学者对沈从文作品的评价后,我们再仔细阅读文章美的地方,思考,对沈从文来说,什么是美的?哪些东西能唤醒他内心审美的心弦?
◇ 对于人
这里的女性与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中的女性有无不同?
(一为乡野妇女,一为贵族妇女小姐,沈从文这里笔下的女性可能不美丽、不精致、不优雅、不含蓄、不柔弱,没有什么文化,不像林黛玉,而是贾府的粗使丫环,黑红的脸色,简单的服饰,粗壮的身体,她们有一种健康、爽朗、充满力度的美,就像简单、古朴、粗放的剪纸,像朴茂无华的野草,像雪山解冻之后汹涌烂漫的春水,自然而然,全凭天性,洋溢着无法阻挡的原始的生命力。这可能就是叩响作者审美心弦的独特视角,也是他对于女性的欣赏趣味和美学态度。)
◇ 对于自然
◇ 对于艺术
总结:同学们,如果说作者在云南听到的歌声是生命的颂歌,那么,本文就是“生命的颂歌”的“颂歌”。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既知晓了一种民俗,也初步了解了一位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观,更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和顽强,同时,也让我们每一个同学在真善美方面,有了一个反观自身的机会。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有多少错误的、强加的、违悖人性的东西啊,又有多少我们朦胧认为正确的东西我们却不敢坚持!因此,这节课也正好成为我们成长中的一个机缘,相信今后我们一定会勇敢地坚持自己的精神宗教,即对真和美的执着追求,那么,在今后的生活中,什么也不能够伤害我们。因为,我们有了一个足够强大的精神武器。好了,本课的学习就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学习本单元,要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云南的歌会》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古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的作品,这是中学语文课本第一次选入沈先生的作品。文章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积累生字词。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形式上的特点。
3、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感受云南人民快乐的原生态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感受歌会魅力。
三、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本部分教学内容应分2个课时,一节预习课,一节赏析课。预习课,旨在引导学生初识课文内容,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辨析生字词形意,对文本有个初步的了解。本次展示的就是一节赏析课。
《云南的歌会》观评记录
李老师:作为一名年轻老师,邵老师上的《云南的歌会》一课,教学环节简约而不简单,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课堂设问深入浅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然有效,课堂生成效果好。
刘老师:《云南的歌会》是一篇不太好上的课文,感觉要讲的东西很多、学生对文章的热情度不是很高。教态自然,只是一开始表情有些忧郁,自己的情感没调动好,后半节课就有亲和力了。教学流程自然,有序推进,版块清晰,各环节之间能注意上递下承,环环相扣。理清思路的环节好了之后如何引入下一个环节?周老师说:“云南的歌会可谓是时时唱,处处唱,人人唱,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请大家到三幅画面中去找找你嘴喜欢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所以课堂的设计非常自然轻松,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一个个难点、重点。就某一环节来说也很注意设计,如体会文章主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生硬的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题,而是从会歌人的表现中让学生来谈谈他们的精神风貌,学生自然想到“很有活力”,老师也顺手引入沈从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正是用来解读“活”字的——鲜活生动,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严老师:邵老师上的课题是沈从文的散文《云南歌会》。这堂课给我总体印象是好的,表现在教态自然亲切,她面带微笑,给课堂带来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听课的老师感觉很舒服。其次,课前备课认真,教案基本规范,板书设计合理。授课过程中,教学用语准确,语音语调中速平和,适合中下生的基础能力水平,容易接受。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第一,教师对教材钻研得不够深透。沈从文的文章必须仔细品读,才能读出其中的内涵。他的文章虽然词句凝练形象,但缺乏行云流水的魅力,读起来有些费劲,对大人读者是这样,对初二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张老师: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针对课堂反馈而做出的反应不够机敏,也就是说,教师的应变能力还需要提升。比如,当教师预设的问题学生无法及时作出回应的时候,教师不能替沉默的学生说出答案,而应该想办法给学生问题拐杖,引领学生继续探究教师抛出的问题,循循善诱,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学生最终获得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探险”的乐趣。今天的评课,只是就钟老师组织课堂教学流程中出现的情形粗略说一说,至于其他的,亟待日后继续深究和审视。
《云南的歌会》当堂学习效果评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蹲jù( ) 酬hè( ) pì( )喻
xī( )微 忌huì( ) chún( )朴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即物起兴( ) 龙吟凤哕( ) 柞木林( )
3.解释下列词语。
(1)即物起兴:
(2)向例:
(3)面善:
(4)引经据典:
4.用下列词语造句。
悠游自在——
忌讳——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1.你认为从描写的笔法看这是中国画中的水墨画还是工笔画?
2.这里是一段人物的________ 描写,写了人物的面容、________ 、________ 。
3.你认为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4.请你学习这一段的写法,给你身边熟悉的人写一段肖像描写。(100字左右)
二、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问答下面问题。
1.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一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迁移延伸
一首民歌或民谣写在下面,仔细地读一读,看看它是属于“见景生情,卸物起兴”,或是“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还是“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教后反思
本课完成需要两课时,这是第二课时。教学预定任务完成近五分之三。本课教学之后有以下感想:
1、教学设计较有新意。原设计按文章自然顺序边读边研讨,对民俗、人物、写法等内容的学习交织一起。新设计除了保留原来作者图片介绍、预习第三题检查外,在主体部分作了较大改动,按“初读探民俗”“再读赏人物”“三读析表达”“四读理主题”“五读话审美”五个大块,每块提供一些思维引导题,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讲一讲”的形式,设计教学。这个设计按照相对独立的小主题单元组织教学,强化了探究学习的层次性,克服了对文章自然顺序的依赖,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避免了教学内容的交织和混乱。原来以自然顺序设计的教学实际上是没有对教材进行加工,只是一种评点式的教学,本质上仍是以教材为主,教教材;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教学,是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加工,是以教师为主,用教材教,让教材为我所用。对学生来讲,按照逻辑顺序展开学习,也是对思维的一次整饬和训练。所以,这次设计有本质性的变化。
2、重视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这次思考题目的设计不是泛泛的找一些问题,而是对教材深入研究之后,提炼出数组有价值的思考题,做到有深度,有深刻性,有教育性。也试图通过这些题目的设计,改变教师在文化类作品教学中找不到教学生发点、不能深入的问题。
3、重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次课堂教学中按照“读一读、想一想、讲一讲”的方式组织教学。为了让学生想、学生讲,在鼓励、引导、点拨、等待上耗费了大量时间,课堂显得沉闷和冗长,但这个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应当继续坚持。
4、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需要扎实培养。本课教学的思考题提出来以后,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举手回答,或者老是那三四个学生,有一道题目非常简单,就是问文中的插图反映的是课文的哪个画面。这个题只要能有效思考,预习了课文,都可以得出答案,但回答的人仍非常少,其中一个回答的学生,其观点还总是随着别人的认识改变。这反映了学生都没有形成思考的习惯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在思维方面有依赖思想,反映了教师在学生思考和表达方面训练的不到位。
5、点拨诱导不得法。在课前已认识到本课教学成在点拨诱导,败亦在点拨诱导,因为,初次与这些学生共同学习,课堂设计问题多且有些有一定难度,时间紧张,加之许多教师听课,不是常态课堂,学生有一定压力,要想让学生学得有效果,思维积极参与,必须在点拨诱导上下功夫。但由于课前准备不足、诱导方法单一、对学生思维水平和知识程度预设不准、个别问题认识不到位等因素,导致本课教学难以如期完成任务,这非常令人遗憾,可见知行统一实非易事。
课标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云南的歌会》描述了本地的节日风俗,作者细致的描写宛如一首优美的民歌。本文的课程价值就在于“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