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7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7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9 21:3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导入新课
《孔子观欹器图》
大家的座右铭都是什么?你知道座右铭的由来么?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qī]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日: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满招损,谦受益。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核心素养
1、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教育成就。(史料实证)
2、知道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培养社会责任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3、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认识社会变革与思想发展的关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
教学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概念解析:百家争鸣
百 家?
“百家”为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
是指各学派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救世的主张。
争什么?
治国方略
目标导学一: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个人简介:
姓名:
时期:
籍贯:
著作:
地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后期
楚国
《老子》(又称《道德经》)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目标导学一:老子和《道德经》
【史料证实】从《道德经》看老子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
思想主张 核心
辩证
政治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和总规律,应顺应自然。
我们学过的哪一历史事件能体现出人类在生活中是依“道”而行的呢?
大禹治水
目标导学一:老子和《道德经》
思想主张 核心
辩证
政治
【史料证实】从《道德经》看老子思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五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第七十八章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和总规律,应顺应自然。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以柔克刚。
说到祸福相依大家能想起哪一个寓言故事呢?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目标导学一:老子和《道德经》
【史料证实】从《道德经》看老子思想
思想主张 核心
辩证
政治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和总规律,应顺应自然。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以柔克刚。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第七十五章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什么都不做么?
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过多干预、让万物按自然规律发展。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呢?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提倡周礼治国
孔子个人简介: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姓名:
时期:
籍贯:
著作:
地位: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
鲁国
弟子整理的《论语》
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史料证实】从《论语》看孔子思想
思想主张 核心
政治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
什么是“仁”?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如何爱人?
人要有爱心、同理心和同情心
(仁者爱人)
“仁”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人如果没有仁德,如何遵守礼仪呢?人如果没有仁德,如何遵守礼乐呢?]
一个仁德的人,他的外在表现应该是什么样的?
遵守礼乐制度


内在核心
外在规范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思想主张 核心
政治
【史料证实】从《论语》看孔子思想
“仁”
(仁者爱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统治者爱护百姓,体现出民本思想,有利于改善民生;
道德教育,有利于社会教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讲学图》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孔子在教育上有哪些主张及成就?
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在学习态度上,孔子强调,要诚实求学、虚心请教,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在学习方法上,孔子认为要把经常复习旧知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思考有机结合起来。这些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的理想是什么?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实现了么?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结合当时的背景思考为何孔子的思想主张没能得到各诸侯的重用?
传播“仁”和“礼”
没有
分封制走向瓦解,周王室衰微,周礼制度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诸侯为了追逐利益,相互争霸,孔子仁的思想显然无法满足诸侯的现实需要。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在文化上有哪些贡献?
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
孔子思想被整理成《论语》;
孔子整理“六经”
①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②其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至圣
目标导学三:百家争鸣
【唯物史观】根据材料思考百家争鸣发生的背景有哪些?
经济:铁农具牛耕推广,生产力极大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政治:王室衰微,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
文化: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
目标导学三:百家争鸣
阅读课本P41-P42页,梳理儒、墨、道、法、兵家的基本信息。
诸 子 百 家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代表作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孟子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孟子》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
《荀子》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墨子》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庄子》
韩非
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子》
孙武
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孙子兵法》
目标导学三:百家争鸣
仁爱是有等级的爱。先爱父
母子女,再爱他人,是一种有秩序的关爱;
兼爱是不分亲疏远近、尊卑贵贱的,是一视同仁的博爱。
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二者相同么?
孔子的“仁者爱人”,是人与人相处的关系准则;
孟子的“仁”是要求君主实施仁政,是一种治国理政的策略。
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有区别吗
目标导学三: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根据材料说一说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解释】你认为哪一学派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求?请说明你的理由。
目标导学三: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学的专门场所,被称为“稷下学宫”。各学派学者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争鸣的局面。
法家;
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思想迎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目标导学三:百家争鸣
【家国情怀】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先秦诸子的哪些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根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
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
光盘行动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以法治国
有教无类
提倡节俭
人与自然
民贵君轻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目标导学三:百家争鸣
这段话表达了墨子"尚贤"的主张。他认为任命贤能的人是管理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兴亡成败关键在于用人。从春秋到战国,社会变动剧烈,原有的社会秩序逐渐解体,为了富国强兵,统治者不得不改变传统选官用人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墨子提出"尚贤",试图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状况。
课堂小结
课堂巩固
1.(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提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观念一个人一生都应该践行?孔子说有,这个观念就是“恕”。孔子认为,“恕”就是人与人相处,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表明孔子主张( )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以法治国 D.民贵君轻
2.(2023·江苏盐城·中考真题)他的思想包含了对世界本原的认识、朴素的辩证法,以及“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等。“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主父偃 D.董仲舒
B
A
课堂巩固
3.(2023·山东聊城·中考真题)“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段话主要蕴含了( )
A.赏罚分明的理念 B.无为而治的观念
C.为政以德的思想 D.变革进取的精神
4.(2023·山东淄博·中考真题)热爱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下列各学派的思想中蕴含和平理念的是( )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兼爱”“非攻” D.提倡“法治”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