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尽管学生从初中开始就接触文言文,但仍对文言文学习存在畏惧心理。多数学生认为文言文不仅难度大,而且学起来枯燥无味,并且实用性不强。基于以上原因,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目标单一,急功近利,学习兴趣淡薄,学习的收效也很有限。下面我将结合《赵氏孤儿》这篇文章对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方面的学情做简要分析。
一、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畏惧心理分析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语言载体,是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媒介。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革新,以及时间的推移,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等都与学生生存的环境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文言文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词法语法等方面与学生现实语言交际之间也都存在隔膜。加之隐藏在古代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又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因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一定的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而课堂上,文言文的教学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即使为了应付考试,硬着头皮学了,大多数学生也感到学习起来十分僵硬,因而兴趣不大,障碍很大。久而久之,文言文也就成为学生学习中一头庞然的“拦路虎”。现阶段的高中学生,除了课内迫不得已去学习文言文外,其他时间是很少去读的。虽然有极少的一部分学生也喜欢读文言文,但由于缺少氛围,也由于其他各科的学习压力,他们读的数量和质量极其有限。另外,在初中阶段,学生在课本里接触到的文言也只有几十篇,且内容比较简短,学习要求也比较低,多数初中老师对古汉语语言现象与规律疏于归纳整理。这样也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对于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再像初中那样浅易的文言文,自然产生了畏惧心理。
二、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目标分析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有无长远价值?多数学生认为,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不仅是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可以终身受用,而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校时既无操练的环境,毕业后(极少数例外)也不可能派上用场。况且,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有人收到实效,大多数学生对学过的古文依旧陌生,对其中的诗文名句,口头发言,不能脱口而出,下笔作文,不能旁征博引,即使能够读懂浅易文言,又有何用?那么,为什么又要学习文言文?多数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考试。正因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目标单一,急功近利,因而学习的兴趣淡薄,学习的收效也很有限。
基于以上高中生文言文学情,在《赵氏孤儿》一文的讲解中采用“言文并重”的教学方法,力求激发学生在文言文方面的学习兴趣。所谓“言”“文”并重,指的是:既重视教学必要的古汉语语言知识,也重视理解古文的思想内容与鉴赏古文的文学艺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高中生文言文学习提出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里明确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双向目标,即 “言”与“ 文”并重。
具体到《赵氏孤儿》这篇文章,一要落实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二要结合本单元的主题“义薄云天”在“义”字上下功夫,通过分析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三个人的性格特点,总结出“义”的主题,并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其所理解的“义”,领悟古人的高尚情操。
效果分析
根据新课程要求,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确立了“以学论教,教为了学”的评价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设计了夯实基础、整体感知、文本初探、深入探究、学以致用、拓展延伸六个环节,在六个环节过程中通过提问、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得到了挖掘和展示。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并加深对“义”的理解与认识。学生在自我探究环节能充分讨论分析程婴、公孙杵臼、韩厥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能结合程婴的忍辱负重体会古人的义薄云天、义字当头。应该说通过对《赵氏孤儿》的学习,学生对“义”的理解比较到位。只是在训练时间方面,还有不足;如果能够给学生以更为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练习,效果会更好。
本次授课在学校录课室进行授课,进行全程录像,这样便于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
《赵氏孤儿》教学设计
导语激趣:
假期推荐大家读了余华的《活着》,开学后我跟同学交流,同学很巧妙地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凄凄惨惨戚戚”来概括读完《活着》后的感受。“惨在哪里?”面对我的质疑,同学拍案而起,大喝一声“老师你太没任性了,人都死了那还不叫惨?”的确,死亡确实是人生中最无可奈何的事情,但人世间还有比死亡更悲、更惨的事情,那就是求死而不能。我们《赵氏孤儿》当中就有这样一个忍辱负重的人物,他就是——程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二、学习目标
1、夯实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用法。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认识中国传统思想中“义”的丰富内涵,体会人物的高尚精神。
三、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之重点字词
1.然亦君之咎??
2.而叔带去周适秦
3.乃治灵公之贼
4.以致赵盾
5.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6.走公宫匿
7.若幸而生男?
8.即女也,吾徐死耳
9.赵氏先君遇子厚
10.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11.谬谓诸将军曰?
12.赵氏孤儿良已死
夯实基础之通假字
1.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2.韩厥告赵朔趣亡
3.而朔妇免身???????????
4.衣以文葆
5.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夯实基础之词类活用
1.盾卜之,兆绝而后好
2.婴不肖,不能立赵孤
3.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4.衣以文葆
5.若幸而男
6.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过渡)看来大家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那我想问问大家,《赵氏孤儿》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整体感知
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示:
叔带托梦,昭示厄运
屠岸作难,灭赵九族
公孙献身,程婴救孤
景公占卜,谋立赵孤
赵孤成人,程婴成仁
(过渡)其实刚读到《赵氏孤儿》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以为它是一篇关于《赵氏孤儿》的人物传记,会写赵氏孤儿的发迹史,读完文章,听完同学的故事之后我才知道赵氏孤儿其实是文中矛盾的核心,文章围绕赵氏孤儿讲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那么,文章到底围绕赵氏孤儿讲了哪些人?这些人又做了什么事?
文本初探
文章围绕赵氏孤儿讲了哪些人?这些人又做了什么事?
赵朔妻:走、匿???———→矛盾缓和屠岸贾:索???????———→形势危急???????
赵孤:??脱???????———→又趋缓和???????屠:后必且复索???———→再次危急???????
程婴:谬 ———→?谋救赵孤?杵臼:呼、死 诸将:喜 ———→计谋成功?赵孤:匿景公:疾????????———→得到机会韩厥:助????????———→得道多助屠氏:灭????????———→罪有应得赵孤:立????????———→任务完成程婴:死????????———→舍身复命
(过渡)同学们认为,哪些人对营救赵孤所起的作用最大?生:韩厥、公孙杵臼、程婴。
深入探究
1.小组合作,分别用几个词语概括韩厥、公孙杵臼、程婴的性格特点。
明确:韩厥:勇敢无畏、正直公正、仗义执言、忠人之事
公孙杵臼:舍身报恩、慷慨牺牲、勇敢无畏、义字当先
程婴:义字当先、敢于担当、忍辱负重、重承诺、以身殉义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韩厥的信守承诺、仗义执言,还是公孙杵臼面对死亡的大义凛然,亦或是程婴为就赵孤的杀身成仁、舍生就义,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义”。
请大家在“义”这个方面给他们三个排序。
第一名是程婴,第二名是公孙杵臼,第三名是程婴
程婴的哪一个性格特点让他稳居第一呢?
生:忍辱负重。
师:非常好。从文中我们知道为救赵孤程婴不得已充当了叛徒的角色,我们可以想象程婴在抚养赵氏孤儿的过程中无一日不是忍受着世人的白眼和唾弃,可是为报赵氏的知遇之恩他不能放弃,他必得忍辱负重苟且偷生,一切只为了心中那个大写的“义”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义薄云天”,程婴当之无愧!
课堂小结
程婴这个人物让我想到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太史公因李陵之祸而受宫刑之辱,其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自己“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我们也可以想象,司马迁为著成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说无一日不是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他在《赵氏孤儿》一文中对程婴大加赞扬,可以说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八、作业布置
课后请大家认真阅读教学案第6——8页的素材积累部分,并选择你喜欢的摘抄到读书笔记本上。
课件12张PPT。 《史记》选读
桓台一中 王文文 《史记》选读
桓台一中 王文文 《史记》选读
桓台一中 王文文学习目标1、夯实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用法。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认识中国传统思想中“义”的丰富内涵,体会人物的高尚精神。1.然亦君之咎??
2.而叔带去周适秦
3.乃治灵公之贼
4.以致赵盾
5.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6.走公宫匿
7.若幸而生男?
8.即女也,吾徐死耳
9.赵氏先君遇子厚
10.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11.谬谓诸将军曰?
12.赵氏孤儿良已死
过错
离开 到
究治
来;招致,牵引
果真,假使 遗憾
逃跑
侥幸
如果
对待
如果没有 本来
哄骗
确实
夯实基础之重点字词①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②韩厥告赵朔趣亡
③而朔妇免身???????????
④衣以文葆
⑤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夯实基础之通假字腰促,赶紧,赶快娩,分娩褓,婴儿被子现,显现1.盾卜之,兆绝而后好
2.婴不肖,不能立赵孤
3.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4.衣以文葆
5.若幸而男
6.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形作动,显示吉利
使动,使……存在
使动,使……存活
名词作动词,裹上
名词作动词,生男为动,为……哀伤夯实基础之词类活用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故事?整体感知 文事章围绕赵氏孤儿讲了哪些人?文本初探赵氏
孤儿朔妻程婴
公孙杵臼屠岸贾韩厥诸将晋景公赵氏
孤儿朔妻(走、匿、祝)程婴(谋、出、谬、死)
公孙杵臼(谋、谬、呼、死)屠岸贾(索、杀)韩厥(诺、告)诸将(转)晋景公
转 小组合作,分别用几个词语概括韩厥、公孙杵臼、程婴的性格特点。深入探究学以致用 用你最喜欢的形式展示对《赵氏孤儿》的理解。拓展延伸 课后请大家认真阅读教学案第6——8页的素材积累部分,并选择你喜欢的摘抄到读书笔记本上。《赵氏孤儿》教材分析
?针对当前学情,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预习,巩固训练”的环节上狠下功夫。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注重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赵氏孤儿》一文节选自《赵世家》,属于高中语文教材《史记选读》第二单元。这是单元的主题是“义薄云天”。本文记述了战国时期晋国权臣赵盾因与屠岸贾不和而被其灭族,赵盾之子赵朔的遗腹子赵武在程婴和公孙杵臼和帮助下得以幸存。十五年后,赵武灭屠氏。之后程婴自杀复命。文章把中国古代的忍辱负重、舍生取义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赵氏孤儿》中的忠奸斗争、家庭仇恨实际上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善良与残暴的比拼。是一个民族在善与恶面前的整体态度。作为一个弱小人物,公孙杵臼的视死如归、舍生就义的精神,将中国古代生死观、价值观表现的淋漓尽致。而程婴的忍辱负重、舍身就仁的作为,则为中华民族树起了一座义的丰碑。
按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归纳整理文言知识二、能力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训练学生归纳概括文本的能力。3、把握文中的矛盾冲突。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人物形象中体现的忍辱负重、舍身就义的大义精神。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实虚词:而、之、以。2、鉴赏本文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观评记录
时间:2015年3月18日
地点:录课室
主题:评课议课
参加人员:刘方波、王开选、王建平、曲红娟、孙玉萍、任毅、宋俊玲、徐珊珊、刘玲、王立飞、李纪明、赵志强、贾海瑞
记录员:任毅
评课人
评课内容
王立飞
各位老师,王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节《史记选读》真实的课例,下面我们所有的观课老师从自己的观课点具体地谈一谈,可以是本课的亮点,也可以是本课的不足,实实在在的,有什么就谈什么,好吧。
任毅
王老师这节课准备充分,内容比较充实,思路清晰,为我们开设了一堂高水准的古文阅读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许许多多,期望有机会继续学习!
徐珊珊
我觉得前面基础夯实部分可以多提问几个同学,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王开选
王老师讲的《赵氏孤儿》让我想起了四个字“鳏寡孤独”,赵氏孤儿一出生就没了父母,可以说是典型的孤儿;另外,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用了“义薄云天”四个字,我觉得有必要对这四个字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尤其是这个“薄”字。
赵志强
在整体感知环节当中,杨洋同学对这个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可以说对文章的把握非常到位,而后面的文本初探环节,王老师又对这些人做得这些事重新分析了一遍,感觉交叉的内容较多,环节稍显啰嗦。
曲红娟
听了刘老师的课觉得收获很大。我主要说感触比较深的两点:一是思路清晰,整体架构感强,由夯实基础,到整体感知,再到文本初探、深入探究,最后学以致用、拓展延伸,整个课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思路清晰且逻辑性强。二是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显现,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地参与热情,不断积极回答问题,我想这是与王老师的亲和力和平时的训练分不开的。
王建平
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再设置一个更为开放的题目让学生讨论讨论,比如说“《赵氏孤儿》是中国最早流传到欧洲的戏曲作品,德国作家歌德、法国文豪伏尔泰都对此进行过改编。为什么它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我觉得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发散一些。
孙玉萍
王老师这个课的架构是我们教授文言文的一个非常经典的思路,可以说整个课堂讲练结合,课堂实效性非常强,既有基础知识的落实,又有对文章的深入探究分析,最后的练笔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最后学生们的展示环节换成实物投影展示而不是单纯的读一遍的话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
刘方波
我说两点:第一,学生在爬黑板的过程中写了一个错别字你没发现;第二,最后的学以致用环节如果让学生当堂课写的话更能突出讲练结合的教学理念,也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真实一些。
贾海瑞
我觉得最后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完全可以删去,要不然就改成作业布置,总觉得对这节课的影响不是很大。
赵氏孤儿
【课后测评与训练】一、?翻译句子
1.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
2.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3.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4.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5.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 。
6.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
7.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郑崇字子游,本高密大族,世与王家相嫁娶。祖父以訾徙平陵。父宾明法令,为御史,事贡公,名公直。崇少为郡文学史,至丞相大车属。弟立与高武侯傅喜同门学,相友善。喜为大司马,荐崇,哀帝擢为尚书仆射。数求见谏争,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 久之,上欲封祖母傅太后从弟商,崇谏曰:“孝成皇帝封亲舅五侯,天为赤黄昼昏,日中有黑气。今祖母从昆弟二人已侯。孔乡侯,皇后父;高武侯以三公封,尚有因缘。今无故欲复封商,坏乱制度,逆天人之心,非傅氏之福也。臣闻师日:‘逆阳者厥极弱,逆阴者厥极凶短折,犯人者有乱亡之患,犯神者有疾夭之祸’故周公著戒曰:‘惟王不知稼穑之艰难,唯耽乐是从,时亦罔有克寿。’故衰世之君夭折蚤没,此皆犯阴之害也。臣愿以身命当国咎。”崇因持诏书案起。傅太后大怒曰:“何有为天子乃反为一臣所颛制邪!”上遂下诏曰:“朕幼而孤,皇太太后躬自养育,免于襁褓,教道以礼,至于成人,惠泽茂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侍中光禄大夫商,皇太太后父同产子,小自保大,恩义最亲。其封商为汝昌侯,为崇祖侯后,更号崇祖侯为汝昌哀侯。” 崇又以董贤贵宠过度谏,由是重得罪。数以职事见责,发疾颈痈,欲乞骸骨,不敢。尚书令赵昌佞谄,素害崇,知其见疏,因奏崇与宗族通,疑有奸,请治,上责崇曰:“君门如市人,何以欲禁切主上?”崇时曰:“臣门如市,臣心如水。愿得考覆。”上怒,下崇狱,穷治,死狱中。 (选自《汉书》)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父以訾徙平陵 訾:通“资”,资产、钱财 B.数求见谏争 争:争取 C. 巴神者有疾夭之祸 夭:夭折 D.愿得考覆 覆:审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世与王家相嫁娶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B.天为赤黄昼昏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C.崇因持诏书案起 试使之斗而才,因责常供 D.臣愿以身命当国咎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父宾明法令 B.免于襁褓 C.小自保大,恩义最亲 D.尚书令赵昌佞谄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崇“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今无故欲复封商,坏乱制度,逆天下人心,非傅氏之福也 ②臣愿以身命当国咎 ③崇因持诏书案起 ④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⑤臣门如市,臣心如水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⑤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崇出身名门大族,祖父的时候家里殷实,父亲做过御史,享有很好的声誉。 B. 郑崇在汉哀帝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著名的谏官了,皇帝对他的直言相谏总是采纳,于是得到皇上的信任。 C.当皇上要加封祖母傅太后的弟弟傅商的时候,郑崇又竭力相谏加封的弊端,援举史事,来证明自己之所以反对加封的原因,有理有据,切中肯綮。 D.郑崇因好直言而得罪了很多人,晚年的时候又因小人的陷害而触怒了皇上,在狱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答案解析:
?翻译句子
1.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各位诛杀他们。
2.韩厥就告知赵朔赶快逃跑。赵朔不肯逃跑,他说:“您如果确保不断绝赵氏的祭祀,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憾了。”
3.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晚一步)去死。”
4.于是两人设法得到别人家的婴儿背着,用绣花的襁褓裹着,藏到深山里。
5.如今只有君主您灭了赵氏宗族,晋国人都为他们悲哀,所以在占卜时就显示出来了。希望您考虑考虑吧!
6.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可也是由于您的过错。到您孙子那一代,赵氏家族将更加衰落。
7.将军们进宫问候景公的病情,景公依靠韩厥的众多随从迫使将军们同赵氏孤儿见面。
二、阅读理解1.B(应为“规劝”。)
A(A.前一“相”指“相互”;后一“相”指“公姥”,动作偏指一方,译为“她”。B.都为“因为”的意思。C.都为“因此”的意思。D.都为介词,“用”的意思。)
A(A.古义是两个词,指刑法律令;今义是一个词,指政权机关所颁布的命令、指示、决定的总称。B.古今义都为“包裹、背负婴儿用的带子”。C.古今义都为“恩德”。D.古今义都为“谗言谄媚”。)4.D(③句讲的是郑崇的所为;④句讲的是皇上讲的话。)5.B(“著名的谏官”“总是”“得到信任”错,可参见选文第l自然段。) 参考译文: 郑崇字子游,出身于高密的世家大族。家族世代与王家互相婚嫁。他的祖父挟带资产迁徙到平陵。父亲郑宾通晓刑法律令,做过御史,奉事贡公,享有公平、正直的好声誉。郑崇年轻时做郡里的文学史,后至丞相大车属。他的弟弟郑立和高武侯傅喜出自同一师门,相互友好。(后来)傅喜做了大司马,推荐郑崇,(于是)哀帝提拔他做了尚书仆射。他几次求见皇帝,直言相谏,皇帝开始还采纳他的意见。每次看到他穿着皮制的鞋,皇帝开玩笑地说:“我能辨出郑尚书的鞋声。” 过了很久,皇帝想加封祖母傅太后的弟弟傅商,郑崇进谏说:“孝成皇帝在亲舅中加封了五个侯爵,上天竟因此而白天昏暗地如同黄昏一样赤黄无光,正午间黑气弥漫。现在皇祖母的弟弟中已有两个侯爵。孔乡侯是皇后的父亲而封侯;高武侯因为位居三公而封侯,这两位都有封侯的理由。现在没有缘由再加封傅商,这违犯了朝廷制度,也违忤了天意人心,而对傅氏一家来说也不是好事。我听我的老师说过:‘违犯了天阳的就会导致极弱,违犯地阴的就会导致凶灾夭折,违背人心的就会有败乱亡国的忧患,违背神明的就会有疾病夭折之祸。’所以周公著书劝诫说:‘君主不知道稼穑的艰难,只知道一味地玩乐享受,必招致夭丧而不能高寿。’因此衰败之世的君主往往夭折早亡,这都是违背了阴性导致的祸患。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承受国家的责咎。”郑崇因此取走诏书的原稿。傅太后非常愤怒地说:“哪有作天子的反被一个小臣所压制的道理!”皇帝于是下了道诏书说:“我年幼的时候就丧父,是皇太太后亲自养育了我,才免于夭折在襁褓之中,后又用礼义教导我,使我成人,皇太太后的恩德非常大啊。‘想报答恩德,却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啊。’侍中光禄大夫傅商,是皇太太后的亲弟弟,从小也是皇太太后养育成人的,皇太太后对他恩义最深,也最亲近。可以加封傅商为汝昌侯,做崇祖侯的继承者,把崇祖侯的封号改为汝昌哀侯。” 后来郑崇又对董贤受到皇帝的过分宠信而显贵进行直谏,因此再次得罪皇帝。后来因他本职工作而多次受到皇帝责备,(这时)他又患了颈疮疾病,想辞职,但又不敢。尚书令赵昌是个谗言小人,一向想害郑崇,知道他被皇帝疏远,就趁势弹劾郑崇,说他和宗族往来密切,怀疑其中有奸诈,请求追究。于是皇帝责备郑崇说:“你的门庭来往相求者很多,如同市场,这样的人怎么能规谏主上?”郑崇回答说:“我的门庭如同市场,但我的心境如同水一样清白,请求朝廷加以考察。”皇帝恼怒了,把他收入监狱极力追究,郑崇死于狱中。
课后反思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在《赵氏孤儿》教学中第一步,指导学生预习,提出预习要求:一读课文,在课文中标注生字读音,读通课文;二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同时要注意文言现象,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第二步落实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几个个环节:导语激趣,目标导航;夯实基础;整体感知;文本初探;深入探究,学以致用,拓展延伸。根据每个环节的特点,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由于本课《赵氏孤儿》是本单元“义薄云天”的第一课,在不放过基本字词句的翻译的基本原则下,对文章内容的探讨,尤其是学生对古人追求的“义”的理解就显得格外重要,根据本课的现实情况设置一些有辩论色彩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或许可以激发学生亲近文本的热情。基于以上情况,让学生在“义”方面给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三人排名,通过对比,很容易就理解程婴为报知遇之恩忍辱负重,履行诺言之后果断“为知己者死”的高尚节操。
学生对“义”的理解深入且到位,我觉得这是本课最成功的地方。
另外,结合集体备课评课的情况,我觉得我这节课还可以做以下该进:
第一,环节逻辑顺序四五个环节之间可以调换,使环节更加简单、明了。
第二,为了加深学生对“义”的理解,在环节设计方面,可进行古今对比,对比古代的 “义薄云天”和今天的哥们儿义气有什么区别,深化主旨。
“ 第三,学以致用”环节可上课完成,让学生当堂写作,让上课更真实。
课标分析
《考试大纲》规定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为“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就文言文阅读而言,所谓“浅易”一般是指选文中的词语多为文言文中常用词和次常用词,文中所涉及的古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较为常见,对选文的理解不需要过多地了解历史背景及创作背景,而且选文一般属于典范的文言文,具有秦汉散文及唐宋古文的风格。
结合考试大纲,在《赵氏孤儿》的讲解过程中,让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并以笔记的形式整理出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针对新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这一要求,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依据文本用自己的话讲述“赵氏孤儿”的故事。此活动设计的意图是通过语言的转换促使学生熟读文本,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把握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并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结合高考来说,一直以来,文言文一直是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虽然如此,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仍然普遍较低,其具体表现是对文言文读不懂,因此,文言文阅读题的得分也不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相当一部分学生文言实词积累不够,或虽有一定的积累,但是死记硬背,不会结合语境判断其意义;
(2)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各种类型的倒装句、省略句)与各种词类活用现象,虽然我们在平时的将其作为教学中的重点,但很多学生并未真正理解;
(3)学生平时所学的文言文以散文、议论文为主,而高考考的是史传类文章,两者有较大不同,学生缺少一些读懂史传类文章必须的古文化知识。
《赵氏孤儿》这节课在扫除文言障碍的基础上,根据高考要求重点识记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翻译句子,力争与高考衔接,让学生能够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