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都江堰》是高中必修三第四单元的一篇必读文本,是余秋雨大文化散文的佳作,是一片通过历史遗迹来反思现实的文章。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解读历史并了解前人在历史中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在审视历史中吸收和借鉴,提高自身的认识和思辨能力。
这篇文章看似游记,其实表现的是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悟和深刻的世事洞察;看似叙写一个古代工程建筑,其实在评价李冰的人格魅力。现代社会需要创新精神,更需要对社会人生的辨别思考能力,这些需要都可以围绕教材和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实践。因此,抓住这一契机,运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而初中学生还没有接触这样具有深刻意蕴的文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针对学生的特点,本节课应引导学生多读,多感悟,多背诵佳句并仿写。在感悟赏析句子的时候,给学生规范赏析的办法;在背诵佳句的同时,努力仿写类似的句子。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实现了以下学习效果:
已初步了解了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并对余秋雨的文章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有的学生已开始借阅《文化苦旅》。
了解了文中的对比手法,并学会运用正反对比手法写作文。
品味了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的特点,在悦读阅美本上积累了佳句佳段。
《都江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含义丰富的句子。
2.学习本文的对比手法。
3.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点】
品味含义丰富的句子,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导入
(投影展示长城图片,请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毫无疑问,千百年来,万里长城已经成为最能代表我们的祖国和民族的建筑工程了。可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余秋雨却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都江堰有怎样的魅力呢?余秋雨面对都江堰,又会有怎样的思考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都江堰,去感悟它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意蕴。
(投影展示都江堰图片)
夯实基础,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余秋雨先生散文的词汇非常丰富且大气磅礴,灵动有力,试举本文中出现的几例,大家大声朗读并感受词意。
颓壁残垣? 惊悸 庇护 修缮 卑处一隅? 魅力? 强悍 铁戟 遴选 韬略
怦然心动 诘问 傩戏 衮衮诸公? 屏障 劲厉 驯顺 震颤 金杖玉玺 汩汩清流
再读文章并概括文章各部分内容。
(一):( )的工程
(二):( )的江水
(三):( )的官员
(四):( )神
的确,本文就是从堰、水到了筑堰治水的人,再由人上升到了神。正如余秋雨自己所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他是一位文化旅行学者,他总是能由眼前景物自然地联想历史,审视人生,使他的作品充盈着丰厚的历史感和深邃的思想意蕴。每到一个地方,总会有感动,有喟叹,当他走到都江堰时,他又在感动什么喟叹什么呢?让我们通过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来感悟一下。
(板书:人 文)
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探究散文的文化意蕴。
请同学们诵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谈谈理由。
(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自由地挑选和阐释。教师在学生阐释之后做出总结,并在此过程中要引领学生理解李冰为政思想和伟大精神。)
(1)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提示:政治走向,在这里指与政治理想相关联的政治实施方案。一种是一些官场丑类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无所事事,无所专政,无视百姓的疾苦,或互相倾轧,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种是李冰的政治走向,即拥有利民富民的胸怀与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祸患时,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这里的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显然持第一种政治走向,随之而来的是死气浊味乃至腥风血雨;结果将是被人们的唾骂被历史所遗忘,而正是基于第二种政治走向,都江堰才得以矗立在四川大地上。 (2)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提示:从表面看,李冰显示的只有水利方面的才能,但是当治水成为解救万民的首要任务时,政治家对水利工程的倾力投注就代表着清明的政治,政治家在水利工程上的成绩就是他的最大政绩。因此,当李冰出于解救万民、利民富民的考虑而要求自己成为水利家的时候,它确实是向世界宣告了一种最真最纯的政治纲领。 (3)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提示:长锸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的辩论,就是两种不同的政治走向的辩论。长锸代表的观点是:为官就要做事儿,要具体要踏实,就要像长锸这样为百姓消灾,给百姓濡养;金杖玉玺、铁戟钢锤代表的观点是:做官就是为了权势、金钱、地位,就可以进行算计、倾轧、拼杀和征战。持这种观点的人在千百年来站多数,所以李冰失败了。而在今天,长锸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纲领和高贵品质,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与当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格品质相融,因而受到人们的赞美,所以李冰终究胜利了。 (4)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提示:大愚大拙似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政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是具有田间老农的朴素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因为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才有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彻地考虑人类生存这个重大的问题。 (5)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提示:“田间老农的思维”是李冰治水根本出发点:人要生存,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治理水患,使人民安居乐业。他的治理就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落实到实实在在工作上,这个做法看似简单,其实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智慧的。 (6)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提示:都江堰代表着李冰的精魂,代表着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在这种强大精神的影响下,李冰雕像置于水中不但合情合理。也只有这样才符合李冰的心愿,才不悖李冰的精神。李冰死后的归宿与绝大部分官员不同,令人耳目一新。那位汉代水官不仅延续了李冰的生命,更将李冰的精神表现到了极至。这样都江堰的水不但滋养了物质世界,也展现了精神世界,而且这个精神境界是朴实清新的,是高贵伟大的。 (7)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提示:通过人们默默祭拜李冰,让我们明白:政治家应当完全抛弃一己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历史上有这样杰出的人物。这样的政治家值得后世人们永远铭记。一个民族有这样伟大的精神,当然值得骄傲,当然值得乐观。另一方面,通过人们默默祭拜李冰,作者相信伟大的精神会长留人间,人们继承这种精魂并代代相传,这当然更加值得乐观。
以上的第(3)(4)句是重点句,也是难点句。需在课件中展示并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和朗读,进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李冰。
五,悟精神,读灵魂:通过分析,你认为李冰给我们留下的至圣至善的遗言是什么?可借用以下句式写出你的感悟,也可自由写作。(可借用文中原句)
活着,你站在大江中间,……
死后,你站在……,……
李冰,是你让我明白……
上联:秦始皇奴役百姓修长城,节节残壁颓立千载;
下联:李太守贴近苍生筑江堰,汩汩清流濡养万民。
六,学手法
对比手法是散文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强调特质。本文无处不在对比,形成文章的骨架,将都江堰雕刻成一座文化纪念碑,精神的丰碑,历史因它而闪光,今人因它而自豪。
练习:有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美与丑,善与恶,全在一念间。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皆系于一瞬。
请你恰当地运用对比手法,写一组或几组人物,评价他们的功与过。
七,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都江堰那贴近苍生、润泽万民的强悍生命力,也认识了一位学问不那么宏大却永远水气淋淋、冰清玉洁的李冰。相信大家一定感受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风格。读他的散文就像是走进了历史与文化之中,走入了理性分析与感性喟叹中,正如他自己所说:“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地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了……”所以,读一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吧,感受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吧。
八,课后作业
推荐余秋雨作品:《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千年一叹》《借我一生》《行者无疆》
《都江堰》学案
桓台一中 张雪琳
【学习目标】
1. 品句子:品味文中蕴满诗意哲理的句子。
2. 学手法:学习文中的对比手法。
3. 悟精神:领悟博大的思想精神。
【背景资料】
一 、余秋雨及其文化散文的特点
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浙江余姚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余秋雨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等,其中《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余秋雨的散文叙述风格宏大。这种叙述风格包括:宽泛的题材(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厚的内容(知识的、文化的、审美的、学术的),精巧的结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文化感伤)和一种贵族气质(自信、理性、从容、智慧),即以游记的方式进行,将“人、历史、自然” 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 “文化散文” 。
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他走出书斋,走出了都市繁华,一个人悄悄的从秋风塞北到春雨江南,一路探寻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毕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鲜活血脉,面队自然山水,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他发出了苍凉的浩叹。他在历史与文化的交点上行文,实现了对当代散文的超越。
二、都江堰和李冰
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被连续使用,至今仍发挥巨大的效益。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岷江江水奔腾而下,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任蜀郡太守,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在无火药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们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凿穿玉垒山,形成宝瓶口,疏导江水。并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后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外江仍循原流,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父子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有的水利专家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好为陆海”(《华阳国志》)目前其灌溉面积超过一千万亩。
【教学过程】
一、夯实基础
1、正字音?
颓壁残垣( )? 惊悸( ) 庇护( ) 修缮( ) 卑处一隅( )? 魅力( )? 强悍( ) 铁戟( ) 遴选( ) 韬略( ) ?怦然心动( )诘问( )
傩戏( )? 衮衮( )诸公? 屏障( ) 劲厉( ) 驯顺( )
震颤( ) 金杖玉玺( ) 汩汩清流( )
2、积累词语??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这里。?? 惊悸:因惊慌而心跳得厉害。
膜拜:跪在地上举两手虔诚地行礼。??? 遴选:选拔。
圭臬:比喻准则或法度。? 焕然:形容有光彩,如焕然一新。??
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如涣然冰释。 砭肤:刺痛皮肤。
金杖玉玺:都是王者所用,象征着王权与神权。
二、理思路:概括文章四部分的内容,填上恰当词语。
(一):( )的工程
(二):( )的江水
(三):( )的官员
(四):( )神
全文由(堰)(水)到( )到( )到( )。
三、
品句子:勾画自己感觉最精彩、最有感触、最美的句子,说说哪些地方震撼了自己?
示例: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提示:长城的美在于规模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却直到今天依然在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所以说它的美具有长久性。运用对比的手法,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突出了都江堰的为民造福的永久性的价值。
方法归要(散文阅读中重点语句的理解)
1、表意(表达了 的意思)2、手法(运用了______的手法)3、感情(抒发了 的感情)
悟精神,读灵魂:通过分析,你认为李冰给我们留下的至圣至善的遗言是什么?可借用以下句式写出你的感悟,也可自由写作。(可借用文中原句)
活着,你站在大江中间,……
死后,你站在……,……
李冰,是你让我明白……
四、学手法:对比手法是散文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强调特质。本文无处不在对比,形成文章的骨架,将都江堰雕刻成一座文化纪念碑,精神的丰碑,历史因它而闪光,今人因它而自豪。
1.请你学着运用对比手法,完成下面的语段。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的水一直默默地滋润着成都平原,灌溉着天府之国。它虽然没有易水的萧瑟,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但是都江堰的水却像在田间劳作的父亲母亲一样淳朴、慈爱。
2.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历史的天空中既有像李冰式的国家的“脊梁”,又有许多被百姓唾弃的人,请你恰当地运用对比手法,写一组或几组人物,评价他们的功与过。
五、课外推荐阅读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王充闾散文《万古丰碑》
课件13张PPT。长 城都 江 堰
余秋雨
桓台一中 张雪琳1.品味含义丰富的句子。
2.学习本文的对比手法。
3.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目标 初读感知 的堰
的水
的人
的神 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文化苦旅》 悦读阅美
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探究散文的文化意蕴
(修辞手法+表达内容+蕴含感情)
他 是郡守
手握一把长锸
站在滔滔的江边
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那把长锸
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
反复辩论
他 失败了
终究又胜利了
他大愚
又大智
他大拙
又大巧
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
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牧民》只要都江堰不坍
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
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散文推向了一流。
余秋雨的散文因此被称为“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马力手法探究
有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美与丑,善与恶,全在一念间。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皆系于一瞬。
请你恰当地运用对比手法,写一组或几组人物,评价他们的功与过。长江水流出了中华的轮廓
而其中少不了你的仁慈和执着
你的指挥大开大阖
你的思想大智大巧
开阖在滚滚浪涛里的收放得时 闲庭信步
智巧在金杖与长锸间的不畏权贵 一心为民
你不是合适的官僚
却是最杰出的公仆
是百姓心中不朽的神 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地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文化苦旅》【教材分析】?
《都江堰》是鲁教版必修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文明的踪迹”,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走进现代,走进另一种文明。作者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他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在遴选中观照,在观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在传达中反思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余秋雨先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文化精义:贴近苍生,造福万民。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记识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都江堰历史文化;掌握对比手法。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与反思。?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李冰的精魂所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简单点说便是:1.品味含义丰富的句子。 2.学习本文的对比手法。3.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难点: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点,?体悟都江堰所体现的文化精义?。
确定依据:?
新课标提出,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促使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这篇散文主要是通过历史遗迹来反思文化及现实,有许多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的句子,透露出深厚的人文精神。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上教学重难点。
观评记录
逯志山老师:从整个授课过程来看,授课老师个人素质还是比较好的,课堂语言有激情,对作品的解读也比较深入,课中也不乏生出一些精彩。
一、对文本篇章的先后处理比较尊重作者。张老师的课就教材的篇章先后处理上貌似传统,实际上反而尊重了原作者。包括她的简洁的导入,都紧紧扣住文章开头的亮点,少了些花里胡哨,反而利落地导向文章的第一句话:“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所以就整体篇章先后处理而言,还是值得肯定的。
二,课堂中也有很多精彩的环节出现。
例1:在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山水”“人文山水”时,自然地联系校园美景和校园文化氛围,联系泰山的自然风光和碑刻、祭祀文化等,较好地阐释了这两个词的不同。
例2:张老师能够紧扣余秋雨先生文化散文的特点,并直接引用余秋雨散文中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及深刻意蕴。可以说抓住了文本的中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3:在引导学生思考李冰这位官员与其他官员有何不同时,她巧妙地引用了反面官员的所作所为来证明,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李冰之不易伟大。这样的处理,既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历史文学知识,同时又进行了很好的对比,顺手拈来,体现了教学者的教学机智。
刘文平主任:授课老师个人素质比较好,课堂语言丰富,教学基本功扎实。
但是,这堂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认为比较大的问题是老师还是不够尊重学生。我这里说的“不尊重学生”不是教师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而是教师在授课中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时至今日,在新时代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日益地被理解为一个复杂多向的交往过程,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对话以及交互的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正越来越突出,而教师则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促进者。正因为这样,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更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更应该站在“尊重学生”的高度,建构语文课堂教学。张老师虽然也有请学生来回答,但都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或者请课代表读上几段,或者全班齐读一下,评价与体味还不够,还是为了读课文而读课文,而不是带着对文字的揣摩感悟去读课文。
1.通过分析,你认为李冰给我们留下的至圣至善的遗言是什么?可借用以下句式写出你的感悟,也可自由写作。(可借用文中原句)
活着,你站在大江中间,……
死后,你站在……,……
李冰,是你让我明白……
2. 有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美与丑,善与恶,全在一念间。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皆系于一瞬。
请你恰当地运用对比手法,写一组或几组人物,评价他们的功与过。
3. 请你学着运用对比手法,完成下面的语段。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的水一直默默地滋润着成都平原,灌溉着天府之国。它虽然没有易水的萧瑟,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但是都江堰的水却像在田间劳作的父亲母亲一样淳朴、慈爱。
课后反思:
课堂本就是遗憾的艺术。正是在反思的遗憾中,我有了一点点进步。??这节课教学目标的选择应该是恰当的。在依照课标要求、根据文本特点、结合学情三者并重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自信,我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应该能够体现我力求“讲一篇,通一类”的教学初衷。??课堂上,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在朗读中,学生充分感悟到语言优美,作者情深。课堂语文味应该是浓郁的。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和品味语言上,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余秋雨散文的深厚文化底蕴。??本节课,我并没有过多地用课堂分组讨论的方式。我认为,对于本文,应倡导独立思考。必须讨论时,应以同桌、就近、小范围讨论为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以上几点方向性的问题,走下讲台,扪心自问,比较安心。??当然,遗憾很多。第三部分的语言应该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来品味。??余秋雨先生的语言特色,未能在课堂上总结明确。他的选词、他的诗意的语言、他的整齐而有力的句式等,都应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总结明确,学生就能对其语言特色了然于心,而不只是停留于感觉的层面。然而,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只能重点选取了几句进行赏析,而将较多的阅读赏析任务留到了课下。??对于一篇厚重的文化散文,这节课的处理一定是挂一漏万。但是最大的遗憾是,更多的疏漏,我还认识不到。还有待各位同行指点迷津。
课标分析:
新课标提出,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促使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这篇散文主要是通过历史遗迹来反思文化及现实,有许多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的句子,透露出深厚的人文精神。因此,要引导学生品味含义丰富的句子,进而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及本文主要人物身上的高尚的品质。
新课标提出,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根据课标要求,我设计了让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内容的环节,设计了让学生自由选择语句进行赏析和揣摩的环节,并给予学生赏析句子的方法。努力让学生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新课标提出,学生应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根据课标要求,我设计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阅读成果的环节,以激发学生们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并在互助合作中发现自己的问题,见贤思齐,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