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6.荷塘月色(课件10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6.荷塘月色(课件10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6 08:22:15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学情分析
高中语文 刘云鸿
本文是鲁教版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走进自然”的一篇经典散文,高一学生比较喜欢这篇散文,是因为文本的语言很美,营造的意境很美,学生特别喜欢读,所以我们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即为什么这篇文章这么美,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的语言美。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旨,由于年代久远,学生不甚了解,学生搞不明白文章的主旨,所以也没有必要大量的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这样反而打破了文章的美感,应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找出“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作为突破口,为了激发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应提供给学生不同专家的不同观点,从而引导学生的多元化解读,在高一语文课这样引导,来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本班学生不擅长诵读,作为语文老师我就采用了教师范读这一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由于时间所限没有让个别学生不断诵读,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
《荷塘月色》效果分析
高中语文 刘云鸿
一.导语“由凤凰传奇的歌曲《荷塘月色》引出课题,朱自清先生曾说:”把最平凡的,最不显眼的事物交给我,我也能写出它的美来”,这句自负的话,初听我们觉得难以置信,下面我们一起看张图片,这是我们学校的荷塘,美不美?大家能把它的美描绘出来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之美!”生动、亲切自然,学生迅速进入文本!
二、整体诵读,感知文本
1、诵读的基本要求:
(1)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2)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3)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将自己溶入文中,你就是作者。
效果:只提出诵读要求后,教师诵读,不如学生尝试诵读时,学生评价,教师再有针对性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注意文中易出错的读音
蓊蓊 点缀 踱步 袅娜 霎时 弥望 斑驳 渺茫 倩影 和谐 脉脉 独处 参差 煤屑 敛裾
效果:通过学生读字词,检查发现学生不重视日常字音、字形的查阅和积累。
三、品读语言,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效果:本环节学生参与性较高,教学达程度较高,学生基本掌握了通感这一手法,感受到了散文的语言美。
三、深读,谈一谈你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引导小组同学参与文本的多元化解读,避免一元化思维,但一定要从文本中找到所持论点的依据。
效果:本环节最精彩,学生积极表达个人的见解甚至产生了针锋相对的辩论,并且发言者都能够从文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文字,效果非常好!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品读,品味散文化的语言,了解散文语言常用的修辞手法。
2、通过深读,感受作者所营造的意境美,把握本文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
1、品读散文的语言,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
三、 教学难点:
1.掌握通感的艺术手法
教学用具: 播放《荷塘月色》歌曲、电子白板、PPT。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由凤凰传奇的歌曲《荷塘月色》引出课题,朱自清先生曾说:”把最平凡的,最不显眼的事物交给我,我也能写出它的美来”,这句自负的话,初听我们觉得难以置信,下面我们一起看张图片,这是我们学校的荷塘,美不美?大家能把它的美描绘出来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之美!
二、整体诵读,感知文本
1、诵读的基本要求:
(1)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2)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3)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将自己溶入文中,你就是作者。
备注:教师示范诵读,提示学生注意诵读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容。
2、注意文中易出错的读音
蓊蓊 点缀 踱步 袅娜 霎时 弥望 斑驳 渺茫 倩影 和谐 脉脉 独处 参差 煤屑 敛裾
备注:通过学生读字词,检查学生课前预习和听老师诵读的认真程度。
3、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缘起(第1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去荷塘(第2、3段)寻宁静→观荷塘(第4、5、6段)暂得宁静→回忆江南采莲(第7、8段)向往自由→踱回家(第9段) 回到现实。备注:通过本环节的学习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预习情况。
三、品读语言,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第几段?明确:四、五、六段
2.四、五、六段主要内容各是什么?明确:荷塘、月色、荷塘周围的景色。
3.鉴赏第四段描写荷塘的文字:
(1)学生诵读本段内容,感受散文的语言之美。
要求:从第四段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按照“句子+手法+效果”的形式来鉴赏,并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来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明确】:比喻:荷叶的外形与舞女特别是芭蕾舞女的裙子极像, 叠词“亭亭”说明荷径的直立、细长,使文章增添了一种韵味!
(3)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确】:博喻,用几个比喻来比喻一个本体,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扩展)
【明确】通感手法:通感,又叫移觉。它是五官功能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
此句本体——花香(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相似点:立于微风之中嗅馨香时有时无——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效果:把花香的特点写活了,生动形象,使得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类似的句子:“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者的名曲。”
备注:本段文字的鉴赏重在引导学生掌握散文语言中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4. 鉴赏第五段描写月色的文字:齐读本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说说他们的好处!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明确】用流水喻月光,一个“泻”字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荷叶荷花“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备注:本段文字的鉴赏重在引导学生掌握散文语言中恰当的动词、形容词等练字的重要性。
三、深读,谈一谈你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我们一起讨论并鉴赏了文本的四、五、六段,欣赏了荷塘月色所营造的意境美及了解了散文语言常用的修辞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谈谈作品的思想内容。
1、小组讨论:《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白板展示专家对文本内容的不同解读:
1.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李国平
2.苦闷彷徨与寂寞 吴周文
3.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4.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程 翔
5.有浓浓的哀愁 姚效先
6.不消沉,无哀愁 吴海发
备注:引导小组同学参与文本的多元化解读,避免一元化思维,但一定要从文本中找到所持论点的依据。
明确:只要发言言之有据,推理符合逻辑,就对发言内容认可,没有固定化,上纲上线的答案,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仔细观察校园的荷塘景色,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500字的散文,题目自拟!

《荷塘月色》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 刘云鸿
教学内容分析
《荷塘月色》一文,是1927年朱自清在社会剧荡、前路黯淡之时,悄然蛰居清华园里,为抒谴心中郁闷惆怅而写成的。那浮起薄薄青雾的荷塘,正是他郁闷彷徨的精神写照。但是,那如梦幻一般的清塘荷韵,又何尝不是作者摆脱郁闷、超越彷徨的心灵寄托呢?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那一夜绝美的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只存在于朱自清的心里,那是他找寻回来的,在抑郁苦闷的人生中曾经失落了的精神家园!那清灵飘渺的荷塘,是现实世界的诗意倒影,是个体心灵的静谧归宿。
教材功能分析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我们应当借助《荷塘月色》的意境审美来感受并思考朱自清随缘自适,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这些感受和思考,将会有助于学生们省察并重塑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实他们的灵魂,为将来人生路上必然会有的失意和挫折作一些心理(性情志趣)上的准备。
教学目标设置
《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也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名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根据本单元学习重点“揣摩语言”,那么教学本文,应从感受景物的特点入手,来把握作者的感情,进而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品味语言时先让学生充分地尽情地朗读,感受和理解语言之美,然后要求每人选择一段或一两个句子评点,老师适当给以点拨和引导。因此我设置的教学目标是:感受景物的特点入手来把握作者的感情,进而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重点的判定
本文的教学,我力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综观全文,《荷塘月色》其实揭示了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文章的普遍意义之所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抛开具体的写作背景分析理解),亦即人类的三个心灵家园。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但现实世界又是人类心灵无法逃避超脱的。逃避只能是暂时的(也许只有生命的终结才是永久的逃避),现实终须面对。《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终回“家”是必然的结果。
理想世界则是人类心灵之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其实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而处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那个心灵家园(有的资料把这在文中的体现概括为“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得到暂时的排解(比较明显的反映在中学教材中的古有柳宗元、苏轼等)。
清净、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文章结尾,作者在怀古思乡中背手踱步、踯躅徘徊,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轻轻地推门进去”“ “轻轻”这一叠词,似乎还有“难得后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轻松感,推门进屋回到家中,却“什么声息也没有”,作者从美好自由的追求中又回到了现实世界┅┅
因此,我设置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品读,品味散文化的语言,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
2、通过深读,感受作者所营造的意境美,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是:
(1)掌握通感的艺术手法
(2)借助关键语句把握本文的主旨。?
《荷塘月色》观评记录
高中语文 刘云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由凤凰传奇的歌曲《荷塘月色》引出课题,朱自清先生曾说:”把最平凡的,最不显眼的事物交给我,我也能写出它的美来”,这句自负的话,初听我们觉得难以置信,下面我们一起看张图片,这是我们学校的荷塘,美不美?大家能把它的美描绘出来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之美!
评:教师导入新课,巧妙自然,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诵读,感知文本
1、诵读的基本要求:
(1)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2)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3)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将自己溶入文中,你就是作者。
备注:教师示范诵读,提示学生注意诵读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容。
评:教师诵读不如应到学生诵读,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巧妙引导,效果会更好。
2、注意文中易出错的读音
蓊蓊 点缀 踱步 袅娜 霎时 弥望 斑驳 渺茫 倩影 和谐 脉脉 独处 参差 煤屑 敛裾
备注:通过学生读字词,检查学生课前预习和听老师诵读的认真程度。
评:注重了语文基本字音、字形知识点的落实,查处了学生的薄弱环节。
3、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缘起(第1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去荷塘(第2、3段)寻宁静→观荷塘(第4、5、6段)暂得宁静→回忆江南采莲(第7、8段)向往自由→踱回家(第9段) 回到现实。备注:通过本环节的学习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预习情况。
评:达到了较好的检测预习效果的作用。
三、品读语言,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3.鉴赏第四段描写荷塘的文字:
(1)学生诵读本段内容,感受散文的语言之美。
要求:从第四段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按照“句子+手法+效果”的形式来鉴赏,并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来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明确】:比喻:荷叶的外形与舞女特别是芭蕾舞女的裙子极像, 叠词“亭亭”说明荷径的直立、细长,使文章增添了一种韵味!
(3)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确】:博喻,用几个比喻来比喻一个本体,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扩展)
【明确】通感手法:通感,又叫移觉。它是五官功能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
此句本体——花香(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相似点:立于微风之中嗅馨香时有时无——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效果:把花香的特点写活了,生动形象,使得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类似的句子:“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者的名曲。”
备注:本段文字的鉴赏重在引导学生掌握散文语言中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4. 鉴赏第五段描写月色的文字:齐读本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说说他们的好处!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明确】用流水喻月光,一个“泻”字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荷叶荷花“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备注:本段文字的鉴赏重在引导学生掌握散文语言中恰当的动词、形容词等练字的重要性。
评:本环节用时最多,学生参与性较好,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
三、深读,谈一谈你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我们一起讨论并鉴赏了文本的四、五、六段,欣赏了荷塘月色所营造的意境美及了解了散文语言常用的修辞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谈谈作品的思想内容。
1、小组讨论:《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白板展示专家对文本内容的不同解读:
1.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李国平
2.苦闷彷徨与寂寞 吴周文
3.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4.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程 翔
5.有浓浓的哀愁 姚效先
6.不消沉,无哀愁 吴海发
评:引导小组同学参与文本的多元化解读,避免一元化思维,但一定要从文本中找到所持论点的依据。只要发言言之有据,推理符合逻辑,就对发言内容认可,没有固定化,上纲上线的答案,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荷塘月色》评测练习
高中语文 刘云鸿
一、整体诵读,感知文本
1、诵读的基本要求:
(1)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2)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3)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将自己溶入文中,你就是作者。
备注:教师示范诵读,提示学生注意诵读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容。
2.注意文中易出错的读音
蓊蓊 点缀 踱步 袅娜 霎时 弥望 斑驳 渺茫 倩影 和谐 脉脉 独处 参差 煤屑 敛裾
备注:通过学生读字词,检查学生课前预习和听老师诵读的认真程度。
3、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备注:通过本环节的学习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预习掌握情况。
二、品读语言,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要求:从第四段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按照“句子+手法+效果”的形式来鉴赏,并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来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
备注:本段文字的鉴赏重在引导学生掌握散文语言常用的修辞手法,特别是通感手法。
2.五、六段文字的鉴赏重在引导学生掌握散文语言中恰当的动词、形容词等练字的重要性。
三、深读,谈一谈你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1、小组讨论:《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李国平
苦闷彷徨与寂寞 吴周文
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程 翔
有浓浓的哀愁 姚效先
不消沉,无哀愁 吴海发
备注:引导小组同学参与文本的多元化解读,避免一元化思维,但一定要从文本中找到所持论点的依据。
四、布置作业
1.仔细观察校园的荷塘景色,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500字的散文,题目自拟!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 刘云鸿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一直以来就是中学课本的经典作品,也被世人所传诵。脍炙人口的景色描写和作者淡淡的心境,极其符合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对恬淡、宁静生活向往的情绪。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师对此课文的处理慎之又慎,生怕一个不慎,被别人小瞧。也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每每讲到此文,大多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半步。多少年来,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此文中学到的东西大致相同,特别是课文的结构极其的相似,就是环形结构,起点既是终点。而主旨呢?也多是在时代背景之下那种淡淡的喜悦兼有淡淡的哀愁。对此文,学生很少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提倡的是有效教学,是探讨式的教学。所以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大胆摒弃了以往对文本处理的思路。而是采用开放性的理念。
首先,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上,我并不先去强调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是紧紧抓住课文的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让学生不要顾忌其他,只要能够理解“心里不宁静”是种什么感觉就是。因为文本本就是这样,非常的清楚,学生每个人都有过不宁静的感觉。如果再融进其他的东西来理解,就会把问题复杂化,抽象化,那样反而加大了理解的难度。也会使教师的讲解难以有个重点的话题一贯讲解的全过程。当然,这样处理我也有自己的理由,就是我认为这篇文章绝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没有任何的关系。原因一是:本文前后都提到了自己的妻子。开头是“妻在屋里拍着润儿,哼着眠歌”,这句话暗示我们,此时的家庭生活根本没有作者什么事。一般来说,家庭生活,在晚饭后,才是其乐融融之时,是父母逗玩小孩之时,是夫妻闲聊之时。可此时的朱自清呢,在妻子的眼里似乎是个多余的人。文章的结尾处,等朱自清回家后,妻子在已和孩子睡熟。按照过去“礼教”或者“相夫教子”对女性的要求来讲,妻子是无论如何也要等丈夫回家的,可是,朱自清告诉我们,妻子并没有等他,人家早已经进入梦中,而且是睡熟。有过这样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此刻,夫妻之间肯定是闹了矛盾。
其次,稍稍了解朱自清生平的话,也就知道,朱自清的家庭生活并不十分愉悦,而且孩子过多,一个搞学问的人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的,可他的家庭并不能满足他这样最简单的要求,所以因孩子的吵闹,矛盾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我们没有必要从政治的角度去美化一个作家,生活的真实才是最美的的东西。正因为我是这样考虑文章的主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确定将此文的思想内容作为开放性的话题。
一个人在心情极不越快的时候,往往想借助一些外界的东西来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我先提问学生在郁闷、不愉快的时候大多采用什么办法?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但是最终会落在:环境、情绪、发泄等方面。这样有了学生的亲身体会,那么《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作者的思路就是:
颇不宁静: 独处————忘掉生活中的烦恼
改变环境——以达到改变自己的心境
改变心境——改变自己的情绪
(心境:江南美好的生活的回忆)
获得了短暂的放松,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家还是要回的,再次回到先前的生活和苦闷之中。优美的文字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色,对此,在欣赏文章的意境美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了品味4、5、6三个自然段的语言上。
我是这样设计的:第四自然段,内容:田田的叶子——荷花——荷波——荷香 描写的对象,描写的词语。层次清晰,对象突出。分析描写的语言,以学生为主,主要是讨论鉴赏它的表达效果。
第五自然段,以修辞为主,鉴赏比喻的妙处,同时掌握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六自然段,以叠词的使用为主,主要补充叠词的表达效果。
最后简单分析,对诗歌应用的好处。对于这种设计,我认为比较简单和容易操作,而且省略了以往教学中大量的讲解内容,对于影响学生理解的时代背景,避而不谈,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思考,而且使学生能很快从生活中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
《荷塘月色》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 刘云鸿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在新课改实施后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如:在散文鉴赏课堂上教师开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教师满堂灌,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又调动了学生鉴赏散文的积极性。
我们应当借助《荷塘月色》的意境审美来感受并思考朱自清随缘自适,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这些感受和思考,将会有助于学生们省察并重塑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实他们的灵魂,为将来人生路上必然会有的失意和挫折作一些心理(性情志趣)上的准备。
鉴于课程标准要求,因此,我设置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品读,品味散文化的语言,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
2、通过深读,感受作者所营造的意境美,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是:
(1)掌握通感的艺术手法
(2)借助关键语句把握本文的主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探讨文本主旨方面,我通过白板展示专家对文本内容的不同解读:
1.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李国平
2.苦闷彷徨与寂寞 吴周文
3.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4.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程 翔
5.有浓浓的哀愁 姚效先
6.不消沉,无哀愁 吴海发
目的在于引导小组同学参与文本的多元化解读,避免一元化思维,但一定要从文本中找到所持论点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