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12 走进李清照的情感世界——品读声声慢(课件26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12 走进李清照的情感世界——品读声声慢(课件26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6 08:25:53

文档简介

《走进李清照的情感世界——品读<声声慢>》学情分析
淄博中学高二语文组 蒋楠
经过一个半学年的学习,学生们已适应了高中的学习和生活,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有较大的提高。大部分同学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很端正,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有一定的上进心和进取心。
1、前置作业完成情况很好。绝大多数学生能把第二天讲课需要的前置作业在前一天晚上做完上交,而且作业质量较高。
2、上课能够认真听讲,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等环节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
3、总体来说语文素养偏低,阅读量偏少、偏窄;字词、背诵等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病句、文言文、诗歌鉴赏一直是失分较多的题目,尤其是诗歌鉴赏部分,情感把握不准。
4、议论文是作文的重点内容,但学生对议论文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因此,进入《唐诗宋词选读》单元之后,学生们可以通过对不同时期诗词情感的理解,通过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对中国波澜壮阔的古代诗歌逐步体会和鉴赏。此外,尽管学生在高中以前的学习中,已接触到不少关于李清照的诗词,但对于李清照两个时期的情感表达不同及她诗词中使用的常见意象把握还不够准确,存在一定的困惑。为学生更好了解表达情感的不同意象,体味李清照在南渡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不同情感,因此,从《声声慢》情感小切口进入,体会李清照大的历史时期的变化,既易于学生掌握,也容易提高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的兴趣。
《走进李清照的情感世界——品读<声声慢>》效果分析
淄博中学高二语文组 蒋楠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语文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方向,结合学生作业学情基础上制作的。依据以上分析,我班学生对李清照诗词情感和常见意象把握不够准确,而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鉴于此,我精心设计了《声声慢》这堂课。实践证明,效果反馈较好。
本堂课我没有从一般的学习目标出发,而是转换了思路,用九个字就概括了一节课要掌握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九个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既符合逻辑的一般思路,也契合本堂课的主题,情感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怎么样体现这种情感,为学生们学好这堂课奠定了基础。
另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是本堂课效果好的一个关键。品读,不能是纯粹放视频,放专家朗读,我认为,老师自己的朗读如果下到一定水平,是最能够打动和感染学生的,虽然对老师本身提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效果也一定是最好的。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我努力在家练习了几十遍的朗诵,博得了在场学生与听课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同时,我找的两个学生读的也相当不错,体现了学生课前预习的功力。随后的集体朗读更是将品读推向高潮,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提高了学生鉴赏诗词的水平。小组合作讨论部分,学生们积极性也很高,这种积极性是需要老师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带动的,将那种情绪调动起来,将学生们带入到那种氛围之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们积极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出来。
《走进李清照的情感世界——品读<声声慢>》教学设计
淄博中学高二语文组 蒋楠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词作的艺术风格。
掌握运用关注词眼、品读意象、知人论世等来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二、细化目标:
是什么——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为什么——这首词中为什么会有如此浓重的情感。
怎么样——这首词中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点拨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三组同学展示摘抄内容,黑板讲评。
2、总结《声声慢》前置作业完成情况,优秀学生加分。
3、新课导入
[出示幻灯片]
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女性最为光彩夺目,她将一生经历的复杂情感诉于笔端,写出了流传千古的绝世名篇。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她的传世之作《声声慢》,走进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情感世界。
首先来看学习目标:
我认为,这个学习目标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
(板书)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4、诵读感知,找准情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咱们都提前预习过了,我找两个同学来给大家范读一下,大家认真听并思考一个问题:哪一个字可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或者说本词的词眼是什么。
刚才两个同学都读的很精彩,确实读出了百感交集、惆怅万千的愁绪。
大家说,哪个字可以概括本词的情感啊?没错,一个字“愁”,这也是本词的词眼所在。
下面,老师我再给大家朗读一遍,请所有同学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一下那幅哀愁凄凉的秋景画面。
好,这首词确实蕴含了浓浓的愁情。李清照为什么会有如此之愁呢?那就需要我们知人论世,从她的生平中寻找答案。
5、知人论世,寻找愁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留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这是李清照坎坷一生的速写扫描。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词人的身世之愁和家国之愁。李清照作品风格虽一直带有婉约派的典型特征,但艺术内容却随着个人经历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板书)以南渡为界,前期是闺怨相思之愁,后期转为家国破碎之愁,比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声声慢》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正是这种国家破碎,挚爱离去,颠沛流离,晚年孤独,才使得《声声慢》有如此浓重的愁情。可以说,这份愁情浓的散不开,化不去。
6、品读叠词,捕捉意象,领悟愁情(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有人说这首词“词中句句皆现愁”,那么李清照是怎么样来表达愁情的呢?我们知道,表达情感(抒情)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板书)。那么问题来了,也是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希望所有小组竖起耳朵,准备小组合作探究:
(1)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或者“寻觅、冷清、凄惨”?呢?
(2)意象是间接抒情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为写“愁”情,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说说作者是如何借助这个意象来表达愁情的。
(每组任选一个意象进行赏析)
8分钟后,期待你们的精彩展示!
(1)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或“寻觅、冷清、凄惨”?
可以调换?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寻觅往日的幸福时光不得,赌书泼茶、琴瑟相和的日子随着丈夫赵明诚的离去一去不复返。
可以单字?不可以,叠字使情感更浓厚。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后人对于这句话的评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2)意象是间接抒情的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为写“愁”情,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你能说说该意象的内涵吗?
主要意象总结:
淡酒、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
前置作业发现问题:窗儿和黄昏 两个意象的解读
酒: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是“愁”思的象征。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晚年凄凉惨淡
风: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雁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细雨:梧桐更兼细雨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结论: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兼细雨:你的感受?傍晚、细雨打在梧桐树上。
不是滴在树上,是滴在词人的心里。
由此可见:真是“句句皆现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作者通过运用寄托“愁”情的多个意象,极其传神地表达出了自己孤寂凄清的心境,于是,这无法解脱的苦闷,顿时汇为结尾两句:“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把主人公的愁情推向了最高峰,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7、对比练习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做题时:抓意象+描画面+点氛围+析情感
达标练习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这首诗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
思考:(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一剪梅》的情感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怎么样体现这种情感的?(意象)
(2)《一剪梅》和《声声慢》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为什么?
8、课堂总结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个女子所无法承受的苦痛。但李清照在重重打击下依然不屈,依然顽强的展现出自己全部的美。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或许就是这极端的幸福与苦痛造就了旷世才女――李清照。让我们记住这样的李清照,记住这样的《声声慢》。
9、课后作业
最后布置一个作业:大家结合前置作业《知识链接》和本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以《我读李清照》为题的读后感,600字,下节课交流展示。
课件26张PPT。《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 李清照词二首之《声声慢》淄博中学 语文学科 蒋楠走进李清照的情感世界
——品读《声声慢》学习目标23一、诵读感知,找准情感 同学朗读 同桌点评
老师示范 感悟情感愁本文词眼:二、知人论世,寻找愁因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留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国家破碎,挚爱离去,
颠沛流离,晚年孤独。 三、品读叠词,捕捉意象
小组合作探究 限时8分钟(站立讨论)
1、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或者“寻觅、冷清、凄惨”?呢?
2、意象是间接抒情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为写“愁”情,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说说作者是如何借助这个意象来表达愁情的。
(每组任选一个意象进行赏析)
运用叠字: 寻寻觅觅————动作——寻而不得 冷冷清清————环境——毫无生气 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悲苦 内容上:奠定感情基调— 哀婉、凄凉、愁苦 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三、品读叠词,捕捉意象
小组合作探究 限时8分钟(站立讨论)
1、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或者“寻觅、冷清、凄惨”?呢?
2、意象是间接抒情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为写“愁”情,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说说作者是如何借助这个意象来表达愁情的。
(每组任选一个意象进行赏析)
主要意象: 酒雁黄花梧桐细雨秋风 三杯两盏淡酒五花马,千金裘, _________,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明月几时有? 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结论:酒是愁思的象征。 三杯两盏淡酒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结论:酒是愁思的象征。秋风:怎敌他晚来风急。
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
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秋风: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渔舟唱晚,___________ ,
_______,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滕王阁序》
云中谁寄锦书来?
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
  过雁是离愁的象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滕王阁序》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
  过雁是离愁的象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___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
4、梧桐 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春风桃李花开日,___________。
     ——白居易《长恨歌》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_______________,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 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细雨:梧桐更兼细雨
,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
——柳永《雨霖铃》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细雨:梧桐更兼细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达标练习【对照赏析】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这首诗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个女子所无法承受的苦痛。但李清照在重重打击下依然不屈,依然顽强的展现出自己全部的美。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借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或许就是这极端的幸福与苦痛才造就了旷世才女――李清照。
课后作业《走进李清照的情感世界——品读<声声慢>》教材分析
淄博中学高二语文组 蒋楠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唐诗宋词选读》(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对学生更好地阅读与鉴赏中华文化,加深祖国语文的情感是十分必要的。《唐诗宋词选读》旨在精选唐宋不同时期重要诗词流派和诗人、词人的代表作品,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
《声声慢》选自《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主要内容是鉴赏南宋代表词作品,其中,一代词坛闺秀高手李清照,身经家国事变,经历曲折,以高妙的词章咏唱爱情,感伤事变,成为高二学习的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词作的艺术风格。
(2)能力目标:掌握运用关注词眼、品读意象、知人论世等来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方面层层分析渗透,掌握本词情感,并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家国之愁”的区别。
(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走进李清照的情感世界——品读<声声慢>》观评记录
淄博中学高二语文组 蒋楠
乔秀波(学校党委书记):蒋老师的这节课太精彩了!我起身为她鼓掌。蒋老师的个人魅力得到充分展现,整堂课设计非常新颖,代表了学校今后语文教学的方向。蒋老师个人朗读水平很高,有戏剧表演的天赋,能将人迅速带到那个情景之中。我最后给她打分99分,唯一一分为笑容可以适当减少一些,肢体语言在有亲和力的同时,可以和课程本身进行更好的融合,祝蒋老师再接再厉!
孙水英(学校副校长):蒋老师的这次晒课,不难看出是下足了功夫,整堂课流畅高效,既符合学校智能化生本课堂的标准,又成为语文教学一面不可多得的旗帜。蒋老师的个人表现力极强,能够打动感染学生,学生们配合互动也非常积极,回答问题准确高效。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有更多品读方式,这样更加切题。蒋老师的这堂课是我听过的很不错的一节课,值得淄博中学每一个语文组老师学习,我推荐这个作品,可以代表学校语文教学的水平。
崔路(备课组长):整堂课设计很新颖,非常精彩。PPT画面很古典,有吸引力。《声声慢》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能够将教学目标很好完成,同时学生互动较好,小组活动评价有效,整体教学环节流畅高效,富有生命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孟霞:整堂课设计思路特别清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合适,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同时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很精彩。
郑文慧: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语速适中,环节流畅,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张映楠:老师一开口就很吸引人,语言生动,普通话标准,富有感染力,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小组讨论高效有成果,是一节非常精彩的课。
田永丽:老师讲述的太美了!太有精彩的艺术感和灵动的生命力,语文课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蒋老师是我们整个语文组学习的榜样!
徐虹:课程很完整,重点很突出,普通话非常标准,语速适中,整堂课非常突出,亮点很多。意象部分可以再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孙铭梓:蒋老师这堂课充分展现了她的个人魅力,她在台上将知识运用自如,声调时高时低,将学生们的注意力牢牢地抓紧,整堂课设计思路也很有特色,既符合课程标准,符合学情,深入浅出,又能够将重点内容展现地淋漓尽致,值得我们其他学科老师好好学习!
李清照词作鉴赏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词作的艺术风格。
2、掌握运用关注词眼、品读意象、知人论世等来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3、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学习内容】
第Ⅰ部分 课前研究
【作者介绍】 
一、生平简介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多年珍藏的文物典籍也大多散佚,李清照境遇孤苦,尝尽离乡背井之苦,国破家亡之恨,无依无靠之悲。
二、创作风格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爱情生活,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格调清新明快,代表作有《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代表作有《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
【诵读感知】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自古以来令人赞叹不绝,李清照不仅将叠字运用得自然巧妙,内容和情感上也细腻生动层次分明。试分析这一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2、 上阕“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中“淡酒”的“淡”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淡”是“淡薄、寡淡”的意思。这里表面上说的是淡薄的酒抵不住秋日傍晚的急风。但是实际上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浓,酒力才压不住心愁,自然觉得酒味淡了。一个“淡”字表明了词人心境的惨淡,晚景的凄凉。
3、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说说作者是如何借助这个意象来表达愁情的。
1)酒:总是跟愁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举杯消愁愁更愁。
2)雁:①“候鸟”的特征,容易唤起人们的羁旅乡思之愁。作者看到从北方飞来的大雁,勾起了她对故国、故乡、亲人的追怀,国破家亡之愁涌上心头。
②“信使”的特征(年年迁徙,准确无误),又引起了她对夫妻两地传书,诗词赠答美好生活的回忆,对丈夫去世的无限痛楚。
3)黄花:词人以残菊自喻,写满地黄花堆积、残损憔悴,无人怜爱,就是写自己的的悲惨境遇:人老珠黄,颠沛流离,孤苦无依。“如今”暗含着今昔对比,感叹自身身世的沧桑巨变。
4)梧桐、细雨:时值初秋,梧桐落叶最早。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因此梧桐是一种表达孤独忧愁的意象。而且诗人常将梧桐、秋雨等联系起来,表达哀愁。
【拓展提高】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一幅绝美的黄昏雨意图,试把这幅画面用自己带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出来。(50至100字)







第Ⅱ部分 达标练习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这首诗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
1、“花自飘零水自流”中的哪一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自”是空自、独自的意思。这句既说自己的青春像花那样空自凋残,也说丈夫的远行像悠悠江水空自流去。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伤怀。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与《声声慢》情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
相思 时期不同
意象选取的不同
【知识链接】
一、李清照前期代表作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二、李清照后期代表作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李清照后期生活经历简述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走进李清照的情感世界——品读<声声慢>》课后反思
淄博中学高二语文组 蒋楠
3月25日,我在校录课室上了一节校级公开课 《走进李清照的情感世界——品读<声声慢>》,这节课从开学初便开始酝酿,晚上回到家多次练习,一次次的修改,一次次的尝试给了我很多的感悟,感谢我的母亲给予我的悉心指导,也谢谢2013级23班那群可爱的学生们,是他们饱含信任的目光让我投入到了认真的备课之中。
初听到要晒课时,内心是诚惶诚恐的。因为自己还兼着学校的宣传工作,对于教学,实在是没有下到更多更深的功夫。比起同一级考入学校的同事们,自己缺乏相对多的历练和实战经验,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自己花费的时间比较少,所以这次晒课等于是逼自己一把的状态,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关于选择《声声慢》这首词,自己是经过一番考虑的。首先我对李清照比较了解和敬仰,其次,这首《声声慢》又是李清照后期的经典之作,对于理解词人的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我考虑到,作为高二学生,虽了解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运用这些技巧,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长于用典的辛词相比,清照词擅用口语、铺叙日常生活,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清词备受学生喜爱,学生鉴赏的积极性会很高。由于以上原因,我选择了《声声慢》这一课。
新课标提出鉴赏古典诗词的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在了解作品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思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在诗歌的鉴赏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从这个基点出发,我开始设计本堂课。
《声声慢》是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因词人生活的变化,词的风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发展为哀婉凄凉、忧愤深沉。我希望通过明确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逻辑思维基本问题来支撑本堂课的主要学习要点,因此,我对学生们提出了“本词的情感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情感”以及“李清照是怎么样表达情感”这三个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们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情感,三个问题也构成了本堂课的主线,清晰明确,一目了然。
对于整堂课的教学,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老师自己要迅速进入教学情境,也要带动学生们迅速进入教学情境,这一点需要通过老师的智慧和感染力,需要通过老师与学生们的有效互动,同时,整体环节设计和问题设计要符合学情,能够用清楚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特别是小组讨论中的任务,注重任务的下达与反馈,注重实时评价,同时老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到对全班同学的学习状态实时掌控,引导他们始终将高度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之上。
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充满魅力的,这个还需要老师和学生们的进一步努力,才会使语文课堂回归它本有的纯真与氛围之中,我还会不懈努力。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环节的设计上可以再细致一些,再深入一些,在与学生的互动上可以更频繁一些,更精彩一些,在PPT 的设计上可以更精致一些,更直观一些,在语言的组织上可以更准确一些,更精炼一些,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可以更大胆一些,更多彩一些。我想这些都是我以后教学路程上最宝贵的财富。
其实,这堂课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那些可爱的学生们。23班是文管班,也是高二级部里基础水平最薄弱的一个班,有些老师对这个班的学生能否上好公开课是持一定质疑态度的,还有老师建议我可以借一个班上课,毕竟这次校级晒课十分重要,可是我还是坚持没有换班,也许是带了一个多学期了,已经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结果是出人意料的。我也没有想到文管班的孩子们会表现的如此出色,是他们的优秀表现打动了在场的听课领导和老师们。没想到,小组摘抄讲述的孙靖昱同学会讲得那么精彩,为高考加油这句话感染了在场所有的学子;没想到,起来朗诵的薛坤泽同学会主动站到台前,有感情地认真朗读,读出了一个男孩子对《声声慢》的理解;没想到,平时比较羞涩的王晨同学会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并回答地非常完整;没想到,整个文管班的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中总结答案十分准确到位,以致于我提前准备想要给他们纠错,展现一下自己的“水平”时,却只能说出“嗯,你讲的很好!嗯,你讲的也非常好!”这样的话来。
整堂课的流畅与高效与学生们的积极热情是分不开的,由此我也想到一个问题,其实这些孩子们并不是真的很弱,而是他们的激情和潜能没有被激发。天下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我是很信奉的,尽管在平时的课堂中,他们的表现是很不错,但是,这节课还是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教学相长,互相激励,互相帮助,才能共同成就一节有效果、有精彩、有内涵的课。
这堂课给我了很大的信心,我相信,23班的孩子们会不断努力,绽放属于他们的光芒,而我,作为一名小小的任课老师,也会感到无限的幸福与骄傲。
加油,23班的孩子们!
(后附上课部分照片)
《走进李清照的情感世界——品读<声声慢>》课标分析
淄博中学高二语文组 蒋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课标《感受鉴赏》部分中,要求学生可以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因此,学好唐诗宋词对于学生们达到这种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李清照作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诗词又是流传千古的绝世佳作,因此,品读李清照的诗词对于学生们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提升美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