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30 09:5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7课
百家争鸣
目录
1
老子和《道德经》
2
孔子和儒家学说
3
百家争鸣
一、老子和《道德经》
“子”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一、老子和《道德经》
1.老子简介:
老子
阅读教材P39老子相关内容,填充信息卡
姓名:
地位:
时代:
国籍:
著作:
姓李,名耳
道家学派创始人
春秋后期
楚国人
《老子》又名《道德经》
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①核心: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材料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②哲学: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辩证法思想
一、老子和《道德经》
2.思想主张:
材料四:满齿不存,舌头犹在。
材料五: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③处事: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材料六: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④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个人简介:
1.速读课本40页,完善孔子的个人简介。
姓名 年代
国籍 出身
代表著作 地位
孔丘/孔子
春秋后期
鲁国
下层贵族
《论语》
儒家学派创始人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出身
从小
年轻
中年
晚年
下层没落贵族
学习礼乐
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
曾在鲁国从政,不久周游列国
回到家乡,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阅读教材,梳理孔子的生平。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宣传自己的道德理念。
1.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2.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受否被统治者重视 为什么?
不被重视
原因: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旧贵族利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而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瓦解,西周的礼乐制度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
①核心思想:“仁”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个人层面:具有爱心和同情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换位思考。
国家和社会层面: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②政治主张:恢复周礼制度、反对苛政、“为政以德”、实行德政。
材料研读: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2.思想核心及政治主张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体现重民思想,有利于统治者减轻压迫,改善民生,缓和社会矛盾,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什么积极意义?
材料一:《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①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学生 出身
子贡、冉有 商人
孟懿子、司马耕、南宫敬叔 贵族
子路、伯牛、颜回 平民
颜涿聚 大盗
《孔子杏坛讲学图》
由“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私学的发展和学术下移。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3.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②教育方法:主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说说下列孔子言论分别体现了什么学习理念?对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诚实求学
虚心请教
学思结合
复习旧知
课后活动
指导意义: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着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旧知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文化贡献:
五经书影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论语》竹简
(1)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五经)。
(2)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影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百家争鸣
“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多。
“争鸣”,指各学派间相互辩论的局面。
指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争论的焦点:如何治理社会,即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
从春秋战国形势图当中,你能得到那些相关信息?
一个政治动荡的时代
周王室衰微,诸侯从争霸到兼并(宽松的政治环境)
百家争鸣的背景
从这些文物及图片当中,你能得到那些相关信息?
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时代
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
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形成并迅速发展。
百家争鸣的背景
以上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人才怎样的社会处境?
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百家争鸣的背景
①政治: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②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根本原因)
③思想:私学兴起,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1、背景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学的专门场所,被称为“稷下学宫”。聚集在这里的学者,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兴盛时有成百上千人。他们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争鸣的局面。据说荀子曾在这里游学,称为当时颇有威望的学术领袖。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三、百家争鸣
(大动荡,大变革)
(大发展)
(大繁荣)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
吴起
孙膑
④直接原因: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代表作
韩非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提倡法治,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荀子》
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拥护正义之战
梳理儒、墨、道、法、兵家的基本信息。
孙武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
2.百家争鸣的代表
三、百家争鸣
道家
法家
墨子
庄子
荀子
孟子
墨家
儒家
兵家
共同点:关注社会现实,解决社会问题,追求治世。
孔子讲仁爱是有等级的爱。以血缘关系的亲情为出发点,先爱父母子女,之后再爱他人,是一种有秩序的关爱。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秩序。
墨子的兼爱是不分亲疏远近、尊卑贵贱,是一视同仁的博爱。这种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源于人性本善的大爱。
亚圣孟子
墨子像
尊为“科圣”
“非攻”墨子反对战争。他的兼爱理想太高贵,卑微时代根本没有准备好迎接他。
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不为权势所威胁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是在强调做人要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不卑不亢、正气凛然,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学史崇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一:(战国)学术异常发达……中国数千年来,凡哲学、文学、各种科学以及美术技艺等,除去自外国输入者外,大抵皆发端于此时。
——摘编自王桐龄《中国史》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②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的意义。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先秦诸子的哪些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根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
光盘行动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以法治国
有教无类
提倡节俭
人与自然
民贵君轻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儒家—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庄子
法家—韩非子
兵家—孙武
流派
影响
盛于战国
兴于春秋
老子
经济大发展
政治大变革
孔子
文化大繁荣
课堂小结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1.(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距今150万年的元谋人,A项正确;北京人距今30万年不是中国最早的人类,排除B项;半坡居民距今5000年,排除C项;河姆渡人距今6000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风荡,花开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这一思想认识属于(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2. 春秋后期,某学派首倡“仁爱”,以“爱”释“仁”,开创“仁爱”思想教化的先河。这一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D
B
当堂练习
3.西方学者将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期间,在北纬30度左右,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等提出各家学说,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相继出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东西方同时取得思想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者鼓励新思想的提出 B.杰出思想家的大量涌现
C.生产力发展带来社会转型 D.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交流
C
当堂练习
当堂练习
4.某同学在期中考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使他进步”。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爸爸、妈妈、爷爷的言论分别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
A.兵家、儒家、道家 B.法家、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道家 D.墨家、道家、儒家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