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至爱亲情:2 我不是个好儿子(课件16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至爱亲情:2 我不是个好儿子(课件16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6 09:15:21

文档简介

《我不是个好儿子》学情分析
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 石娉婷
一、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
贾平凹的这篇叙事散文,语言质朴无华,情感浓烈真挚,他以大家的笔触,挚子的情怀,表达了对母亲浓浓的爱和深深的歉疚。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课前对学生的询问,学生对本文的基本内容及情感一般都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但对于一些细节,不能够深入剖析,对文章的主题也停留在母爱的这一层次之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两个教学目标:
1.深情诵读,体悟亲情。
2.涵咏语言,品味细节。
二、教法学法
1.教法:以“一三六”生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重文本,抓细节,注重对情感的挖掘与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2.学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是一个引导者,重在启发和点拨。学生在课前根据导学案找有关本课的相关资料,课堂上以诵读为主,小组积极讨论,展示成果,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1)诵读法。诵读是品味文本的钥匙,从初读文本到细读文本到精读议论抒情语句,层层递进,体悟情感。
(2)小组讨论。小组教学是“一三六”生动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组内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小组间形成竞争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
(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我不是个好儿子》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我不是个好儿子》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 石娉婷
本堂课教学效果好,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预习,但上课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有没做的题目,预习不够充分。
在课堂提问的环节,小组讨论逐渐热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小组之间交流的意见不一定要统一一致,允许有不同的意见,体现出了语文课堂是开放、灵活的课堂。?
? 在品味细节、体悟情感之后,引申到文章主旨的探究,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之下,学生能很 快从文中的议论抒情的语句中触摸到文章的灵魂。
在拓展迁移其他名人的事例后,文本成了一面镜子,学生不仅读到了贾平凹的愧疚之情,也开始反省自己,于是,最后一个环节,学生们都能很自然地谈了自己的感受。所以,从最后的教学效果来看,整个课堂师生之间都能自觉到回到了文章的根本——我不是个好儿子——之上;都能反思作为儿女的我们是永远无法真正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的这种愧疚之情。
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学生都获得了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
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 石娉婷
【教学目标】
1.深情诵读,体悟亲情。
2.涵咏语言,品味细节。
【教学重难点】
诵读涵咏,品味细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聚焦亲情
2011年,一部叫做《父亲》的微电影在网上迅速走红,因为它感动了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在这个被许多人喻为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社会中,这部电影击中了我们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是啊,岁月匆匆,沧海桑田,带走的只是年华,亘古不变的总是那早已融入我们血液里的那份不老的亲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的作家贾平凹先生的内心世界,去聆听一位走入不惑之年的儿子的心语。
二、夯实基础,感知文本
1.基础积累
(1)注音
笨拙 埋怨 积攒 打盹 一怔 揣着 晌午 惦记
坚韧 唠叨 着冷 伺候 相形见绌 咄咄逼人 着陆 伺机
(2)成语
①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
②委曲求全: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暂时忍让。
2.诵读文本,给下列短语填上合适的词语,可以是人物品格,也可以是人物情感。
一位__________________的母亲
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儿子
三、走近母亲,品味细节
过渡:贾平凹《秦腔》矛盾文学奖颁奖词
“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
活动一:请从课本中找出具体的细节来说明母亲的品质和感情。请以“细节+品质(情感)+诵读”的形式来回答。
学生很容易找出勤劳、朴实、本分、善良、平凡、伟大这些细节描写。
举例:文中在开家庭会时,母亲打盹,父亲为此生气:“瞧你,你竟能睡着。”母亲却只是笑。等大家都睡了,母亲却又精神了。
引导学生赏析母亲为什么“打盹”,之后又为什么“精神了”? 母亲打盹是因为忙碌了一天,太疲倦而睡着了,但是当大家都散了之后,家里临睡前的各种琐事,还有儿子第二天一早要吃的饺子,这些都需要母亲去做,所以母亲又精神了。母亲的辛劳以及对儿子深沉的爱可见一斑。
老师重点带领学生反复去读母亲的语言细节描写,去感受体味母亲质朴的语言中渗透着对我浓烈的爱。
母亲的话:
“世上的字能写完?!”
“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喝着凉水!”
“平爱吃酸果子。”
“我娃这是什么命啊?!”
活动二:难点释疑
问题1:写母亲打牌是为了表现母亲什么?
引导学生母亲打牌是为了排遣孤独和寂寞,为了打发难熬的时间。“母亲打的不是牌,是寂寞。”文中还有哪里是能体现母亲的孤独寂寞的感情的?
诵读,母亲喂糖的细节。“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所以,文中的母亲还是一位孤独寂寞的母亲。
问题2:母亲对儿子给钱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转变?
让学生找出相关文段,仔细诵读,体会母亲的感情。
开始不钱要是因为儿子不理解母亲,母亲也不理解儿子的心;后来要了,是母亲懂得了儿子的心,为了让儿子心安,她收下了钱。
所以,母亲还是一位理解儿子的母亲。
四、走近儿子,探究主题
1.小组活动一
探究:文章的题目是我不是个好儿子,但全篇却以记叙母亲的生活琐事为主,题目换成“母亲”是不是更合适?
点拨1:结合文章两处作者的心理描写
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老家的村子里,人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可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
而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
紧抓最后一段中“应该、既不、反倒”词语体会作者的愧疚之情,请学生反复诵读“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体会作者深深的愧疚。
点拨2:补充原文删去的第一段
在我四十岁以后,在我几十年里雄心勃勃所从事的事业、爱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母亲的伟大不仅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
所以,不管是从题目,还是从作者写作的初衷,还是从结尾看“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都说明本文重点侧重的是“儿子的愧疚”。写母爱,更衬托了“儿子的愧疚”。写母爱愈深,“儿子的愧疚”就愈烈。
2.小组活动二
探究:我到底是不是个好儿子?
学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一:作者是个好儿子。
反思要有勇气的,只有对父母敬爱有加严于律己的人才会反思自己是不是个好儿子、好女儿。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贾平凹在繁重的写作和社会工作之余,解剖自我反躬自问,这个举动本身就已表明他是个好儿子。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父母的感激、敬佩与愧疚之情,我们完全可以从他对自己的责之切中看出他对父母的爱。他是个讲道德、有责任、重感情、有理性的好儿子。
观点二:我不是个好儿子。
预设学生会结合课文谈到母亲为我付出了很多,而我选择的却是以寄钱来尽孝。
在此老师可以点拨,出示背景资料(贾平凹当时的处境),让学生体会到母亲除了给我生命,给我关爱,更重要的是给了我“农民的品性”——勤劳善良老实本分,给了我支持和力量。“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者也。”贾平凹的遭遇也是坎坷不平的,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只有母亲的爱坚定而执著,放射出耀眼的光辉,照亮了作者的生命。作者深情地说:“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难我都可以受得。”怎么说不苦呢?只是愈痛愈坚罢了。在尘世中摸爬滚打,尝尽世间冷暖、酸甜苦辣,母爱是心底最牢固的支撑。只要想起母亲的话语,母亲的眼神,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年届四十的他,尝尽世间冷暖,在作品遭受质疑之时,在病榻之上,他想到的是母亲。唯有母亲,是他最坚实的精神支柱!)
相比较而言,我这个儿子给予她的太少太少了。当那些孩子吃完糖跑开,母亲笑着骂了又呆呆发愣的时候谁来为她安抚满心的落寞和忧伤?母爱是无私的,她忙碌一生只为儿女过得好,她付出无尽的爱而不渴求回报。然而,是不是因为母爱不期求回报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而不去回报呢?
所以,我不是个好儿子。
引导学生去回忆朱自清的父亲,认识胡适的母亲。就会发现,天下的孩子总是在时过境迁之后,以无比愧疚的感情来回忆自己的父母,才觉悟到他们的付出始终无法与父母相企及。
一位哲学家说过,父母疼爱子女是人的天性,而子女孝敬父母则上升为道德的范畴。从这个角度来说,天底下没有一个“好儿子”“好女儿”,因为在母子的天平之上,就从来没有平衡过,孩子的付出永远不及父母的付出,那是出于一种纯粹的天性和直觉的最原始最自然的无私的爱。比如朱自清的父亲,史铁生的母亲,胡适的母亲……比如你的母亲,我的母亲……面对父母之爱,子女怎样的付出都显得微不足道。“寸草心”如何报答“三春晖”!
五、交流感悟,表达真情
学完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和体会?请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或歌或舞或诗或画……(小组为单位展示)
六、课堂小结,真诚祈愿
这篇文章犹如一面明镜,我们不仅要从中读懂作者的心声,更应该让它照亮自己的灵魂,以此时时警策自己。“有父母在,世界不再寒冷;有父母在,天涯游子心也安宁。父母之爱,与江河同流,与日月争辉!”让我们全体起立,为天下的父母真诚的祈祷:
虔诚祈愿天下父母光阴了无风霜,岁月甘甜久长!
七、课后作业
1.仿写一组句子,表达对母亲的感激。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爱是温馨的。
2.推荐微电影——《父亲》,推荐阅读书目——贾平凹散文集《爱的踪迹》。
姓名 白珍珍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山东莘县实验高中 教学设计教学主题 我的母亲 一、教材分析 ? ?《我的母亲》选自《胡适文集》中的《四十自述》,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小时候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 二、学生分析 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把母亲的叮咛当成唠叨。借助这篇美文,让学生感受亲情,唤起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而学习本篇课文之后他们能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三、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感情。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了解文章在真切、质朴的语言之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在导入环节用多媒体视频展示阎维文的《母亲》,带领学生深入体会母亲的对子女的深深爱意。 ?2.利用PPT展示本课的主要问题,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课文,分析探究文章。 ?3.当堂写作环节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体现母爱的PPT,让学生领会其中的真挚感情。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如:导入、压缩包中的资料: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 我的母亲22张ppt.ppt 阎维文 母亲.mp3.mp3
《我不是个好儿子》观课记录
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 语文组
时间:2015年4月18日下午
课题: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我不是个好儿子》
执教者: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 石娉婷
听课人:张国红、李立、梁晓、赵雪洁
课型:新授课
一、张国红
1.对文本的挖掘很深,以往的教学我们很容易只停留在“母爱”的主题。
2.切入点很好,从题目入手,抛出问题,探究主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3.细节描写的分类及方法在导学案上可以设计在补偿练习里面。
二、李立
1.问题的设计精巧,而且很有层次。
2.点拨启发到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向主旨靠拢。
三、梁晓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诵读教学,以诵读贯穿始终。
四、赵雪洁
1.小组合作学习,既有组内的交流与探讨,也有组之间的补充与释疑。
2.老师以身示范,诗歌感人,升华了情感。
《我不是个好儿子》评测练习
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 石娉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笨拙(zhuó) 本分(fèn) 发怔(zhèng) 铿锵(qiāng)
B.埋伏(mái) 埋怨(mán) 攒钱(cuán) 积攒(zǎn)
C.暖和(huo) 和面(huó) 强劲(jìn) 半晌(shǎng)
D.惦记(diàn) 掂量(diān) 伺候(cì) 伺机(shì)
2.下面词语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沐猴而冠 头晕目眩 闲情逸志 死有余辜
B.响誉中外 鞭辟入里 一筹莫展 殒身不恤
C.锲而不舍 历经苍桑 罄竹难书 声名鹊起
D.出神入化 矫揉造作 仓皇失措 锱铢必较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亲情散显在我们的________生活之中,他平凡而伟大,似涓涓细流默默流淌于山间中。
(2)有人讥讽我有农民的________,我并不羞耻,我就是农民的儿子。
(3)她既不晓得我工作的 ________,我工作上的烦恼和苦闷也就不给她说。
A.日常 品行 荣誉
B.平常 品性 荣誉
C.平常 品行 荣耀
D.日常 品性 荣耀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母亲不是大人物却不失却她的伟大,她的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
B.我的错误在于忍了来源:天骄网:http://www.skyjiao.com不改忍得事情,企图以委曲求全未能求全。
C.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
D.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还让母亲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
5.下列那部作品不是贾平凹的( )
A.《浮躁》 B.《废都》 C.《平凡的世界》 D.《腊月正月》
6.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
B.商场保安员的职责是保护商场的货物安全和环境安全,不是执法机构,擅自打人行为属于执行公务过程中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
C.建立和发展自由贸易区,实现公平、公正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需要法律方强有力地提供支持。
D.为了迫使北朝鲜放弃核计划,美国政府不仅要求日韩两国,而且还要求中国和俄罗斯进一步对北朝鲜施压。
二、仿写一组句子,表达对母亲的感激。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爱是温馨的。
三、迁移拓展
1.推荐电影:《父亲》
2.推荐阅读书目:贾平凹散文集《爱的踪迹》
《我不是个好儿子》课后反思
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 石娉婷
《我不是个好儿子》作为一篇经典的篇目,相关的教学资料十分丰富,而且有关本文的优质课许多已经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我如何才能深掘文本,如何能找到突破口去出新出彩呢?
于是,在课余饭后,我就开始在想如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我调整了情绪,我知道我应该做的第一步不是翻看任何资料,而应是安安静静地再读文本,一直读到有新的体会和感受为止。既为经典篇目,一定是能常读常新的,一定是有“嚼头”的。的确,几次阅读下来,我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也记下了这些零碎的想法。但是,很快,我又有了新的困惑。作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必须是需要有一个线索贯串其中的。这条线索将会成为这节课成败的关键。面对这一“瓶颈”,我迟迟未能突破。
真的是应了那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临说课的最后一天,困顿之时,我突然想起了田老师有一次评课特别强调要注重文章题目的事来。对啊,由题目入手解读文本,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最能见精神!我记得《我有一个梦想》的一个教学设计,围绕题目设计“我的梦想是什么,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梦想,我为了梦想将要如何做”这样三个主线问题,整个设计不仅思路清晰明了,而且是层层深入全面到位。并且提到我们的课文几乎都可以以题目作为切入点。它有一个明显的优势,那就是——点小、面大、意深。
想到从题目切入之后,我真的是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因为这还正好与我了解的学情问题不谋而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了解到学生对本文的基本内容及情感一般都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也能注意到一些细节,只是还不能够深入剖析;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文章的主题总是停留在母爱的这一层次之上。于是,最后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和重点问题: 前面两个是导入和感知两个常规环节,第三个主环节是“走近母亲,品味细节”引导学生品味细节,读出母亲是除了是一位勤劳纯朴关爱儿子的母亲外,她更是一位孤独寂寞的母亲,是以儿子快乐为快乐以儿子的悲伤为悲伤宁愿违拗自己心意而去迎合儿子心情这样一个苦心的的理解儿子的母亲。第四个环节是“走近儿子,探究主题”。重点在探讨“我是不是个好儿子,天底下有没有好儿子”的问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建立在前一环节对母亲细节赏析的基础之上,我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是让学生小组讨论“文章的题目是‘我不是个好儿子’,但全篇却以记叙母亲的生活琐事为主,题目换成‘母亲’是不是更合适?”第二个活动是探究“我到底是不是个好儿子?”学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在这一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天底下到底有没有好儿子?”一位哲学家说过,父母疼爱子女是人的天性,而子女孝敬父母则上升为道德的范畴。从这个角度来说,天底下没有一个“好儿子”“好女儿”,因为在母子的天平之上,就从来没有平衡过,孩子的付出永远不及父母的付出! “寸草心”如何能报答了“三春晖”呢!
在这样的深情追问之下,文本成了一面镜子,学生不仅读到了贾平凹的愧疚之情,也开始反省自己,于是,最后一个环节,学生们都能很自然地谈了自己的感受。所以,从最后的教学效果来看,整个课堂师生之间都能自觉到回到了文章的根本——我不是个好儿子——之上;都能反思作为儿女的我们是永远无法真正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的这种愧疚之情。
这次录制的优课,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我的确也收获了很多,尤其是在从文题入手挖掘文本。再一想 ,我们许多课文都可以如此设计,如此解读。
比如说,《陈情表》的教学我们也可以设计“谁陈情”“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怎么陈情”这样几个问题。
再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文字优美,情感深沉,手法多样,文化气息浓郁,如何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文字美,尤其是体会作者思乡爱国爱祖国传统文化的那份深沉的情感是我们教学的难点,突破这一难点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总是比较难的。但是如果我们从题目入手往往就有一种力拔千斤的效果。我们可以从“雨——冷雨——那——听听”这几个层次去考虑, “雨”是具有古典文化气息的意象,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当绵长的雨丝邂逅剪不断的乡愁,化雨成泪,我们从中能领略到余光中先生那份深沉博大的赤子文化乡愁。“冷”字传达了作者凄凉,凄楚的情感;“那”是远指,表明所听之雨远在大陆,是多年前在大陆听到的雨,是留存于记忆中的雨,能表现作者对大陆的深情;“听听”,有听了再听,听了还要听的意思,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理,且读起来不仓促,舒缓有致,也展现了本文多用叠词的这一特色。
再如对于《套中人》的解读,除了理解“套——套子是什么?”的问题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人——套中之人是指谁?仅仅是别里科夫吗?华连卡甚至科瓦连科有没有可能也变成套中人呢?别里科夫生来就是套中人吗”这就教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再者,“这里的人仅仅指的只是自然人社会人吗?”,引导学生从人性上去解读文本——这里的人不仅仅是人,更是被禁锢被压制的人之崇尚自由之本性、人之渴望飞翔的灵魂!
《我不是个好儿子》课标分析
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 石娉婷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为“至爱亲情”,收录了《陈情表》《我不是个好儿子》《项脊轩志》《我与地坛》四篇美文。其中《我不是个好儿子》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叙事散文的典范例文。学生可以借此诵读、鉴赏、品悟,进行多方位的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其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散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1.对鉴赏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4.学习散文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散文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散文的创作,乐于展示创作成果、交流创作体会。
在《我不是个好儿子》的教学中,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诵读、品味、探讨、交流、点拨,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叙事散文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叙事散文鉴赏的兴趣,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通过品味文本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题目入手,对主题探究,迁移引导,并联系自身,深入体悟人物内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