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 20课 曹刿论战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 20课 曹刿论战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30 19:2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曹刿论战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旗靡 幽寂 祈祷 污秽不堪
B.嫉妒 谰语 阻抑 历尽苍桑
C.相宜 瞬息 泄气 一泄万丈
D.肿胀 泛滥 亘古 枯躁无味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B.回想起此前和此后与众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C.正是从这些表明我的学识水平的蛛丝马迹中,威尔登博士断定我有资格进哈罗公学上学。
D.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
3.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 B.颓然乎其间 C.增其旧制 D.其如土石何
4.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公将驰之 D.登轼而望之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那崇高的品德,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B.这本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事迹。
C.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D.祖国的安定团结更加激发了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6.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2)公将鼓之    
(3)下视其辙    
7.重点词语理解。
(1)小信未孚:   
(2)齐师败绩:   
(3)遂逐齐师:   
(4)望其旗靡:   
(5)彼竭我盈:   
(6)故克之: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8.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⑦伤,不禽二毛⑧.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⑨,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②成列:指摆好阵势。③既:尽,全部。④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⑤陈:通“阵”,指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g):重复,再次。⑧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⑨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神弗福也 福: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    
(2)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①下 视 其 辙
②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②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①【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②【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
(5)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20 曹刿论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旗靡 幽寂 祈祷 污秽不堪
B.嫉妒 谰语 阻抑 历尽苍桑
C.相宜 瞬息 泄气 一泄万丈
D.肿胀 泛滥 亘古 枯躁无味
【分析】本题考查字形,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解答】A.正确;
B.有误,“历尽苍桑”应写作“历尽沧桑”;
C.有误,“一泄万丈”应写作“一泻万丈”;
D.有误,“枯躁无味”应写作“枯燥无味”。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理解实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B.回想起此前和此后与众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C.正是从这些表明我的学识水平的蛛丝马迹中,威尔登博士断定我有资格进哈罗公学上学。
D.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
【分析】此题考查成语的使用,首先学生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其次有些成语还要知道由哪些典故、文章演变流传而来,再次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
【解答】A.使用正确,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B.使用有误,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句中的意思是自己人生中前后的对比,所以该成语和句意不符。
C.使用正确,蛛丝马迹: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D.使用正确,得意洋洋: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还要多加练习,并总结意思相近的成语的异同,特别是使用的语言环境的异同。
3.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 B.颓然乎其间 C.增其旧制 D.其如土石何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只要平时对所学文言文的实词掌握好就能做好本题。
【解答】例句句意为:他的同乡说。其:代词,他的。
A.句意为:他的妻子提出提问。其:代词,他的。
B.句意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其:代词,众人。
C.句意为:扩大它(岳阳楼)原来的规模。其:代词,它。
D.句意为:又能把土石放到哪里呢。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
故选:D。
【点评】解释文言字词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二是要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4.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公将驰之 D.登轼而望之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解答时需要结合语句意思进行辨析选择。
【解答】例句句意为:大大小小的案件。之:的。
A.句意为:居高官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之:代词。
B.句意为:这实在是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啊!之:的。
C.句意为:鲁庄公将要追赶。之:文言虚词,无实际意义。
D.句意为:,再登上车前的横木望齐军的队形。之:代词,指齐军。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识记,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虚词一定要掌握起来,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对于一词多义的虚词还要总结辨析,加强练习。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那崇高的品德,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B.这本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事迹。
C.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D.祖国的安定团结更加激发了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爱国主义热情。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修改能力。我们必须要了解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1)成分残缺(2)搭配不当(3)前后矛盾(4)语序颠倒(5)滥用否定词(6)句子有歧义等。
【解答】A.搭配不当,将“崇高的品德”改为“高大的形象”;
B.搭配不当,将“事迹”改为“形象”;
C.前后矛盾,将“没有”改为“仅有”;
D.没有语病。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然后结合具体句子分析修改。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6.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名词作动词,击鼓。 
(3)下视其辙  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解答】(1)句意:神是不会保佑你的。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句意: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3)句意: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答案:
(1)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名词作动词,击鼓。
(3)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7.重点词语理解。
(1)小信未孚: 使人信服 
(2)齐师败绩: 军队溃败 
(3)遂逐齐师: 追赶,这里指追击 
(4)望其旗靡: 倒下 
(5)彼竭我盈: 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6)故克之: 战胜,打败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解答】(1)句意: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孚:使人信服。
(2)句意:齐军溃败。败绩:军队溃败。
(3)句意:于是追击齐军。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4)句意: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靡:倒下。
(5)句意: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6)句意: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克:战胜,打败。
答案:
(1)使人信服;
(2)军队溃败;
(3)追赶,这里指追击;
(4)倒下;
(5)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6)战胜,打败。
【点评】方法技巧:
1.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2.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3.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8.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⑦伤,不禽二毛⑧.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⑨,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②成列:指摆好阵势。③既:尽,全部。④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⑤陈:通“阵”,指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g):重复,再次。⑧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⑨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神弗福也 福:  赐福,保佑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  大腿 
(2)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①下 视 其 辙
②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②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 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①【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②【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及其未既济 。
(5)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分析】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神是不会赐福来保佑您的。福:赐福,保佑。
②句意为: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股:大腿。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指在说话或朗读时,在语句前后以及中间所作的间歇,其作用在于使句子结构层次分明,也为了充分表达感情,朗读停顿一般是以意思为单位的。
①句意为: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
从句法成分上看,“下”是状语,“视其辙”是谓语,应当在其间停顿。
故本句朗读停顿为“下/视其辙”。
②句意为: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
从句法成分上看,“宋公及楚人”是主语,“战于泓”是谓语,应当在其间停顿。
故本句朗读停顿为“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狱”,案件;“虽”,即使;“以情”,根据实情。句意为: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小大:大大小小的。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及”,趁着;“既”,完全;“济”,过河。句意为: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立足于对文意的理解,结合题干找到原文相关语句。
①鲁国将要和齐国打仗,曹刿想为鲁庄公献计献策。曹刿同乡的人说,有当权者出谋划策,你又去干什么呢?曹刿回答道,当权者目光短浅,未必能深谋远虑。故第一个空填“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说出了三个方面的依据,曹刿否定了前两个,肯定了第三个,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故第二个空填“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宋国和楚国在泓水开战。宋国的军队已经列好了队,而楚国的军队还没完全渡过河来。子鱼认为此时攻击时机最好,因为敌众我寡,等敌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攻击可以弥补我军的劣势。故第三个空填“及其未既济”。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比分析,然后概括作答。
长勺之战中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因此能够取得人民的信任。在战场上,能够听取曹刿的意见,抓住战机,等到“齐人三鼓”之时才出战,大败齐军。而泓水之战中宋公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没有抓住“楚人未既济”的良好战机,导致宋军大败。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1)①赐福,保佑。②大腿。
(2)①下/视其辙 ②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②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4)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及其未既济
(5)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点评】“福”的解释:
1、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2、此何遽不为福乎(好事、有福之事)
/3/13 11: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