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基础诊断卷(含答案)新教材历史七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基础诊断卷(含答案)新教材历史七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30 17:3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基础诊断
(100分,60分钟)
一、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 )
A.官渡之战 B.马陵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2.三国时期派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与台湾联系的是( )
A.吴国 B.蜀国
C.秦国 D.魏国
3.学习历史掌握线索和脉络很重要,下图的空白圆圈处应该填写的朝代名称是( )
A.东汉 B.东周
C.西晋 D.前秦
4.曹操三次发出《求贤令》,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将提拔重用。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这说明曹操在汉末迅速崛起的原因是( )
A.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B.善于用人
C.重视农业生产 D.重视“以德化民”
5.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却迅速地走向败亡。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而衰( )
A.长平之战 B.黄巾起义
C.八王之乱 D.七国之乱
6.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司马睿称帝离不开世家大族的支持,东晋的政权实际掌握在以琅邪王氏为首的世家大族手中。这一现象被称为( )
A.“王与马,共天下” B.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C.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D.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7.下面是东汉以后政权更替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释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东汉和西晋都是全国统一的政权
B.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C.西晋与东晋曾经南北对峙
D.东晋时北方有很多政权
8.下表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这些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领域 发展状况
农业 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农业多种经营,粮食产量提高
手工业 缫丝、织布、陶瓷、冶铸、造船、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
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 D.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
9.许多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等成语故事有关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10.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5世纪中期,统一了北方的政权是( )
A.西晋 B.曹魏
C.东晋 D.北魏
11.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晋武帝
12.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兵强马壮
B.孝文帝改革意志坚定
C.孝文帝迁都洛阳
D.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潮流
13.就绘画种类来说,下图绘画属于( )
A.人物画 B.宗教画
C.山水画 D.花鸟画
14.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该文献主要介绍了( )
A.江南的手工业技术 B.全国江河水道系统
C.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D.北方农业生产经验
15.古代一位商人喜好搜集文物,他的藏品中有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小篆刻写的竹木简、隶书誊抄的《论语》、行书临摹的《兰亭集序》。这位商人最早可能生活在( )
A.商朝 B.春秋
C.秦朝 D.东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小题12分,第17小题14分,第18小题14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材料二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性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材料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哪次战役?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什么社会现象?(4分)
(2)材料三中的诗句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他的抱负实现了吗?(4分)
(3)曹操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两次战役中结局如何?(2分)
(4)材料二反映的战争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2分)
17.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也与气候变化有关。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大多发生在气候变冷时期,一旦气候变冷,漠北少数民族的畜牧业必然受到影响,面临食物短缺的威胁,于是不得不进攻中原,向南迁移,继而导致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
——摘编自王俊荆《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将下面的示意图补充完整。(2分)
材料二 (魏晋时期)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4分)
材料三 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你能得出关于民族关系的什么认识?(4分)
18.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承上启下,在我国历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
的一份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什么会用祖冲之的名字来命名月球上的环形山?(4分)
材料二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号曰《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序》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者能够著成《齐民要术》的原因。(3分)
材料三 王羲之自幼勤习书法,七岁时已经善书,十二岁识笔法,每日临书不辍,终身练笔不止,用池中水蘸笔习字,染黑了一池水。尔后,他遍访名川大山,学习各家书法,并领悟到博采众长之后必须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讲求书法有己意,从此创出“王体”,自成一家。
——摘编自王岳川《王羲之的魏晋风骨与书法境界》
由于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他被后人誉为什么?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试着 从科技、人文等方面分析东晋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因素。(4分)
以上三位历史人物的成功给予你怎样的启示?你认为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3分)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官渡之战交战双方是曹军和袁军,周瑜没有参与,排除A项;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都发生在战国时期,B、D两项不符合题意;周瑜所在的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的方法,在赤壁大败曹军,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自立,建立了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曹操三次发出《求贤令》”“提拔重用”可知,曹操在汉末迅速崛起的原因是善于用人,B项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时,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故C项符合题意;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战役,故A项不符合题意;东汉后期发生黄巾起义,故B项不符合题意;西汉初年发生七国之乱,故D项不符合题意。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司马睿称帝离不开世家大族的支持,东晋的政权实际掌握在以琅邪王氏为首的世家大族手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A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亡于316年,东晋建立于317年,因此东晋是在西晋灭亡后建立的政权,西晋与东晋不曾南北对峙,C项错误,符合题意。
8.【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383年,前秦君主苻坚出动约90万大军,发动了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但由于苻坚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军队中很多士兵不愿为前秦卖命,结果前秦大军被东晋8万精兵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等成语都出自这次战役。故选D项。
10.【答案】D
【解析】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故D项符合题意。
11.【答案】C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变易服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就有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封建化和民族交融,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因此取得成功,D项正确;A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B、C两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13.【答案】A
【解析】这幅画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摹本·局部)。顾恺之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洛神赋图》是其人物画的代表作品。故选A项。
14.【答案】D
【解析】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他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因此书中主要介绍了北方的农业生产经验,故D项正确。
15.【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铭文;秦朝统一后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汉朝盛行隶书;《兰亭集序》是东晋王羲之的作品。由此分析这位商人最早可能生活在东晋。故选D项。
16.(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2)统一中国。没有实现。
(3)在官渡之战中胜利;在赤壁之战中失败。
(4)三国鼎立。
17.(1)【答案】
(2)【答案】北方各族人民开始以农业生产为主,学习中原先进文化;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文化习俗,并将其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3)【答案】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4)【答案】自然环境会影响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18.(1)【答案】为了纪念祖冲之取得的科技成就。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他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相差不到50秒;他还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2)【答案】从经传中采集;向阅历多的人询问;在实践中验证;完整的记录;勤奋的工作。(答出两点即可。)
(3)【答案】“书圣”。《兰亭集序》。因素:书写载体的变化(造纸术的发展);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等。
(4)【答案】启示:做学问要脚踏实地;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精神品质:勇于创新;持之以恒;潜心学习和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