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二、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认识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知道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2.史料实证: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了解甲骨文与今天汉字的关系,知道其造字方法。知道我国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的发展历程,知道代表性成就。
3.历史解释:通过学习,知道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发达的文明,知道《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杰出文学成就代表。
4.家国情怀:认识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知道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的发展成就。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一、课标内容
知道我国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的发展历程;知道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发达的文明;知道《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杰出文学成就代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先秦时期的杰出文学成就。
【教学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发达的文明。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巧记考点:两书两事件
《诗经》:日食.公元前776年开学第5天
《春秋》:哈雷彗星扫过北斗公元前613年
巧记医学考点:两人一书(神农和扁鹃;《黄帝内经》)
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
——郭沫若
王懿荣是发现、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国际上把他发现“龙骨”刻辞的1899年作为甲骨文研究的起始年。
王懿荣
一片甲骨惊天下:从药材“龙骨”到中国最早的文字
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收藏家、书法家和甲骨文的首位发现者。生性耿直,号称“东怪”。
国际上把他发现“龙骨”刻辞的1899年作为甲骨文研究的起始年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
今天的文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
温馨提示:
知识拓展
汉字的发展历程
特点:复杂到简单 形象到抽象
刻划符号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2.青铜器
青铜器是将铜、锡、铅三种金属按照一定比例放在一起,以木炭为燃料,经高温冶炼而成的器具。合金呈金黄色,因其出土时,铜锈为“青色”,故称青铜器。
发展历程及成就
铸造技术
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特点一: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用途广
食器
兵器
农具
特点二: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反映权力和等级
酒器
铜镜
盥(guàn)水器
乐器
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
每个坩埚(gān guō用来熔化金属的器皿)能冶炼铜12.5千克,铸造该鼎需要70多个坩埚。铸造的时候需要两三百人同时操作.
特点四: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蕉叶形
纹理清晰
四只大卷角羊
羊的前腿
特点三:制作工艺高超
特点五:分布广泛
最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
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三、《诗经》和“楚辞”
曾侯乙编钟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整套战国时期的编钟,这就是闻名中外 的曾侯乙编钟。全套编钟共65件,分3层8组悬挂在长7.48米、高2.65米的钟架上。 其中,上层3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5组共45件甬钟和1件镈(bó)钟。编钟上有铭文3700多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等。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对后世好、音律最全、音城最广、气势最宏伟的编钟,至今还能演奏乐曲。
知识拓展
课堂总结
1、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是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的 ②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等 ③甲骨文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④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古代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奢华生活,由此可见鼎的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 ( )
A.装饰品 B.食器 C.乐器 D.盛水器皿
作业布置 必做
A
D
B
4.商朝甲骨文里有很多日食、月食的记载。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记录的日食发生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5.“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句谚语说明了节气对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我国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是在( )
A.夏朝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6.它汇聚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同时也保存了丰富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它”是( )
A.《诗经》 B.《离骚》 C.《论语》 D.《墨子》
17.三星堆两座器物坑出土的青铜器当中除青铜人像、神树、神坛等独具特征外,其中的青铜尊、与湖南华容、安徽六安、陕西城固等地出土的尊、鼎从形态到纹饰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表明( )
A.中华文明早期各地区之间已有交流 B.早期国家政权充满神权色彩
C.商朝时对长江流域实现了有效管理 D.长江流域文明发展水平较高
B
D
A
A
材料一:《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元士三”
材料题 选做
1、商周青铜器有何特点,最大的青铜器叫什么,精品叫什么。制作方法是。
特点:1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用途广:2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反映权力和等级:3制作工艺高超。4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5分布广泛。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泥范铸造法”
2、出土的商周墓中,青铜器的多少有何区分标志。
身份象征以及权力大小
材料二: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是什么文字?它有哪些构字方法?
(2)这种文字的发现有什么意义?对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子有什么影响?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假借等造字方法。
意义:(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对汉字的影响: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