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鉴于本文文字障碍少,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课文的注释弄清楚文章的内容大意,文章容易把握,将重点放在诵读,品味及人物评析方面,而将文言文知识的梳理效果,疏通文章,放在预习环节,文章的疑难之处在于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的分析,本节课主要以展示,交流为主,对文本做一些有深度的解读?。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本课试图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多注重“言”而忽略“文”的套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重构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垓下之战》的文字比较浅显,这就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与项羽对话、与司马迁对话,这就需要“通感情”,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分析这种体验和分析,又需要对文本中诸多的细部进行细致的品味?。
效果分析
学生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及思考、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霸王别姬》导入课文。
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
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垓下古战场,一起来感受悲壮的历史故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会多角度运用课本素材。
三、1、检查回顾上节课知识点。(大屏幕显示,学生回答。)
2、整体感知,回顾梳理文章结构内容:
3、本文描绘了垓下之战的哪几个情节?用四字短语概括出课文共写了几个场面。
四、合作探究
探究一:三个场面分别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学生分组讨论,并板书,完成下面图表。小组发言,教师点拨补充。)
场景
人物形象
写法
垓下
之围
东城
快战
乌江
自刎
探究二:项羽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什么?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三:项羽的悲剧对我们有哪些人生启示?
五、【拓展提高】
从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或自选话题运用项羽的材料写一个200字议论文语段。
要求:1、论点鲜明集中
2、论据分析要紧紧围绕论点展开。
参考例文:(大屏幕展示)
优秀作业展示
六、教师小结课堂,展示诗作。
课件25张PPT。垓下之战沂源一中
崔现娟 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
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
学习目标
1.?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会多角度运用课本素材。文言知识积累古今异义 期山东为三处
??????地方千里?
?????????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 ?常见实词 乃引兵解而东归?????乃引兵解而东归?????
张良、陈平说曰?????汉王复入壁?????????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
???田父绐曰???????????期山东为三处??????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松弛(形容词) ?带领(动词) ?劝说(动词) ?营垒(名词) ?靠近(动词 )??欺骗(动词) 约定(动词) 遭受?回头(动词) ?常见虚词 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请今进兵??????????????
???????莫能仰视。????????????
然今卒困于此?????????
然今卒困于此?????????趁着(介词) ?请允许我没有谁可是(转折连词)
终于(副词) 词类活用现象
1.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2.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3.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4.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5.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名词作状语 在夜中名词作状语 向东 往东 名词作动词 安扎营垒名词使动用法 使……为王动词使动用法 使……亡特殊句式:定语后置,被动句,汉骑追者数千人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壮士骑从者骑能属者省略句乃陷(于)大泽中判断句用四字短语概括出课文共写了几个场面乌江自刎
东城快战垓下之围合作探究探究一:
三个场面分别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项羽形象的主要特点勇猛无畏,豪爽刚直,知耻重义,纯朴率真,?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有勇无谋,恃勇自负。
塑造人物的手法:①善于描绘各种场景,再现各种矛盾冲突,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人物性格。
②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③语言、动作描写,侧面烘托。 探究二项羽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什么?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战略的错误——“背关怀楚” 即放弃关中险要之地,而回到楚地,建都彭城,使刘邦得富饶之地以养精蓄锐,并最终灭了项羽。
2.政策错误——放逐义帝分封诸侯,这是违背当时求统一、重集权的历史大势的,故而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并最终联合起来逼得项羽乌江自刎3.性格错误——“自衿功伐”、“欲专以力征经营天下”。项羽一生自矜武功,并企图以武力经营天下。项羽长期征战,滥杀无辜,恃勇逞强,尤其是钜鹿之战后,项羽坑杀秦兵士卒二十万,后占领秦咸阳又一把大火烧了阿房宫,激起了百姓的不满。残暴嗜杀,因此失去民心,导致最终失败。
项羽的悲剧性格:1.霸王别姬 过于儿女情长 2.东城快战 逞匹夫之勇 田父指路 残忍暴戾,不得人心 3.乌江自刎 沽名钓誉4.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不善用人5.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妇人之仁、不得人心悲剧性格决定悲剧命运 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
——英 狄更斯
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性格决定命运。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失人心者不能得天下
2.要善纳良言,遇事要斩钉截铁,当断则断。
3.要深思熟虑,不可只凭匹夫之勇,
4.要善于任用人才,不可过分自负
5.生命珍贵,不可轻易放弃奋斗。
项羽的悲剧对我们有哪些人生启示?【拓展提高】从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或自选话题运用项羽的材料写一个200字议论文语段。
要求:1、论点鲜明集中
2、论据分析要紧紧围绕论点展开。
参考例文:(1)“忘记与铭记”
看着站在乌江边上的你,雄姿英发,豪情万丈。相信人们忘记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来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江边自尽,是你的宽怀所致,所以人们只会记得你的宽厚,“鬼雄”之称无愧。人们铭记着你,难怪李清照要说“至今思项羽”了。
(2)“自己的认知和他人的期望”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面对滔滔并江水,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山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正如江东父老们也期望着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然而项王最终选择投江而死,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支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
评价标准论点是否鲜明集中
论据分析是否紧扣论点
论据分析是否恰当悲霸王四面楚歌垓下帐,
霸王别姬何凄伤。
男儿伤心泪千行,
嫁人当嫁楚霸王。
快战东城抒豪壮,
沽名钓誉又何妨?
乌江自刎撼天地,
名垂青史永流芳!
再见教材分析
《垓下之战》选自鲁人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而该篇所在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英雄悲歌”。《垓下之战》节选自《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写得最富有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战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经历,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本文先交代了垓下之战前项羽所面临的不利形势,在刘邦君臣的精心谋划下,项羽处于各路英豪的合击之下,形势万分危机。然后描述了垓下之战的三个场景:诀别虞姬、快战东城、自刎乌江。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既叱咤风云又儿女情长,既恃勇自负又痛苦绝望的悲剧英雄的人物形象。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赋予了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
在选文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语言和细节描写去塑造项羽的悲剧英雄的形象,在处理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将把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作为授课的重点。
观评记录
庞老师:我以为,这是一节合格的阅读鉴赏指导课。教材名称已表明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文学鉴赏,其次,它符合单元的教学目标无论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单元标题,还是“赏析指导”的说明,都明示了鉴赏的重点是“艺术形象”再次,它符合课题的教学要求课文的“探究·讨论”。最后,它的教学效果不错课堂反应表明,学生对项羽这个末路英雄的悲情和豪情有比较深切的感受和体悟,能理解项羽之死主要是“性格悲剧”,对其“维护尊严、荣誉、血性”的死亡价值也有所认识。?
鹿老师:在有限的一课时中,教师牢牢把握“人物鉴赏”这个重点,化繁为简,悉心指导学生具体赏析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或诵读,或对话,或比较,或讨论,腾挪自如且有序推进,逐次增进学生的感受、品味和体悟,不断刷新学生的审美愉悦,成功地让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在学生心中“立”起来,“活”起来。
评测练习
【课下作业,分层训练】
A级 基础强化
1、下列加点的词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垓下(hái) 麾下(huī) 歌数阕(què)B、睢阳(suī) 辟易(bì) 骓不逝(zhuī)
C、縠城(gǔ) 绐曰(tái) 舣船(yǐ) D、阳夏(jiǎ) 刈旗(yì) 自度(dù)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一项是( )
A、诸侯 披糜 四面楚歌 B、揉践 面目 养虎为患
C、骏马 自刎 慷概悲歌 D、深堑 溃围 瞋目而叱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项王军壁垓下 壁:筑营垒。 B .持短兵接战 兵:兵器;
C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D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属于。
4、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B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D .我何面目见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B .①汉军至,无以渡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 .①骓不逝兮可奈何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 .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②乃自刎而死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 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答案:A (“四面楚歌”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
B级 素质优化
7.请为下面的文段加上标点符号。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8.语句翻译
(1) 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2)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 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5)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6)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7)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8) 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示鲁,鲁父兄乃降。
课后反思? —— 且行且珍惜
这是我第三次教《史记选读》,第一次执教文言文的公开课,虽然自我感觉准备很充分,但是在教授的过程中仍然不够流畅。
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语文教学是教“语”还是教“文”,二者是何关系?都需要探讨?,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放眼课堂,触目皆是重“言”轻“文”的现象:老师们总是逐字逐句地串讲,不遗余力地解释一个个实词、虚词、句式,而对文章内容,便是简单的“三概括”——概括段意、概括中心、概括写作特点至于学生,除了课上吭哧吭哧地抄——抄字义、抄句法、抄译文,就是课后吭哧吭哧地背——背课文、背笔记、背译文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学生焉能喜欢?“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以“语”辅“文”,才是阅读课的本真面目现代文阅读教学如此,文言文教学也是这样;必修课程如此,选修课程也是这样。因此,我大胆的对课堂进行了 “重构”,就是跳出重“言”轻“文”的旧辙,以“文”为本,将重点放在对项羽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侧重于文本的 “熏陶教育”,并让学生谈谈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初衷。
尽管精心设计,但由于课时确实紧张,学生讨论之后的交流不够充分。“文”与“言”如何自然流畅的有效结合,这是我追求的理想。记得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没有人给我们智慧,我们必须自己找到它——这要经历一次茫茫荒野上的艰辛跋涉——没有人能替代我们,也没有人能使我们免除这种跋涉”,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出走和远行,易中天说:“当我服从自己的内心最强烈的冲动的时候,不管她的结局是什么,不管将来我会吃多少多少苦,我无怨无悔。人生能有几回二?何不潇洒二一回。我想,我会珍惜每一次历练自己的机会,大胆的尝试,?听从内心的召唤,做一个简单快乐而又幸福的语文老师。
课标分析
第一课时1、诵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
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会多角度运用课本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