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学情分析
淄博六中 马洁
《雨巷》出自鲁人版新课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美的真谛”,本单元选编了《滕王阁序》《米洛斯的维纳斯》《新诗二首》共三课,旨在使学生通过多角度的阅读体验,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与把握能力。
高一的学生对诗歌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正是朦胧的青春年龄,最愿意抒情,所以他们也最喜欢抒情性的诗歌。学生虽然喜欢诗歌,但平时接触新诗却很少,所以学生虽然喜欢,但了解不多。《雨巷》可以说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然而,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与把握能力。
《雨巷》效果分析
淄博六中 马洁
《雨巷》是鲁人版新课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美的真谛”中的一课,旨在使学生通过多角度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与把握能力。因此,我在测评练习中首先列出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让学生对于全篇的重难点有所把握。另外,通过预习引导,带领学生走进作者,并在预习时落实彷徨、彳亍、颓圮等学生现阶段需要掌握和积累的字词知识,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思考练习,让学生对《雨巷》的感情基调和氛围特点有了整体把握,带着一种整体、朦胧的认识在课堂上加深认识。
通过课上的检查,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现阶段需要掌握和积累的课内字词知识,并能对《雨巷》那低沉、伤感、忧愁、迷茫的感情基调和孤寂、朦胧、凄凉的氛围有所感知。
在课堂中,我又依托测评练习中的“课堂深化”部分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共学生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当在探讨到作者是怎样抒发哀怨凄美的愁情这一问题时,学生认识很多,但是不能准确说出利用了一系列的“意象”来营造了凄婉、凄迷的氛围,抒发了哀怨凄美的愁情,但是当在老师引导下寻找意象时,可以顺利找出篱墙、油纸伞、雨巷、丁香的意象,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能体会到油纸伞和雨巷的特点和营造的氛围,但对于篱墙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与氛围理解不到位。在阅读了唐代李商隐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代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宋代王十朋“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等有关丁香的诗句后,学生对丁香美丽、高洁、愁怨的意象内涵理解深刻,但用丁香形容姑娘与作者的古典与浪漫情怀有关还需要老师展示出“望舒”二字源于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的诗句后才能理解。
在 “丁香姑娘”究竟是真实还是虚幻这一问题的合作交流后,学生的反响非常热烈,当介绍了“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补充了作者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后,学生的理解归纳梳理为了三点,最后通过谢榛《四溟诗话》中的“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说明“诗无达诂”的观点后,学生恍然大悟。
最后一个课堂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雨巷》中“语言的音乐美”。学生经过讨论,能够发现每句末尾的韵脚和谐,都押ang韵,也可以发现词句的重叠,但是对“重复”与“反复”的概念认知不准确,需要老师纠正“反复”是修辞手法而“重复”是语言中的问题。对于诗节的复沓,学生没有接触过,所以需要老师的讲解与引导。
最后,在作业拓展环节,学生能够完成课后测评练习来夯实基础知识,在《雨巷》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或选择《雨巷》中一个意象发挥想象,写一段诗情画意的文字,这可以是学生达到练笔效果。 通过对戴望舒的诗歌“阴柔有之,阳刚不足”“耽于情调,缺乏风骨”的探究,学生能够提高交流沟通合作能力。
总之,在本节教学之后,学生能够对戴望舒本人及其创作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掌握了关于诗歌的音乐美的技巧,学到了“复沓”的相关知识,收获颇丰。
《雨巷》教学设计
淄博六中 马洁
【教学目标】
1. 析意象,把握诗情。
2. 品语言,体悟诗韵。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
2.体会诗歌中“语言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丁香姑娘”这一人物形象的象征意味,解读作者感情,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必须知人论世。????
【教学学法】
情境法、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合作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到阴雨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给我们带来些莫名的忧郁和不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心情又很难准确的把握,然而,在细雨如丝的江南,在那悠长寂寞的雨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位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进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析意象,把握诗情。
2、品语言,体悟诗韵。
三. 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彷徨:( ) 寂寥:( )
彳亍:( ) 颓圮:( )
太息:( )
四. 初读诗歌,感悟诗情
听老师泛读,注意读的停顿,并进行自主探究。
1、自主探究:请用一个字概括你读完、听完这首诗歌的感受。
(明确:答案不唯一,重在了解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可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进而引出“美”的体验)
2.探究追问:并找出诗中传达情感的词语。
(明确:此处学生答案一定会多样化,可以梳理一下循序渐进,由情感的哀怨凄美入手全篇品读。寂寞、哀怨、彷徨、惆怅、凄婉、迷茫 )
五. 再读诗歌,品味诗意
1.引导思考:为什么明明是凄婉、哀怨、惆怅迷茫的心情,却让我们感觉那么美?
(明确:因为作者是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情感)
2.合作交流:作者用到了哪些意象?各自有何特点?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雨巷 油纸伞 篱墙 丁香)
雨巷:如愁细雨 幽深、寂寥之巷
雨,秦观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贺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古典诗词中那绵延的细雨带来的是无穷的惆怅和感伤,成为闲愁几许的经典影像。而小巷悠长、狭//寂寥,给人以压抑之感,当如愁的细雨飘在幽深寂寥的小巷,使得诗歌萦绕着幽怨,愁郁的氛围。
油纸伞:怀旧、古朴、典雅、朦胧
油纸伞,最早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的少女玲珑的舞蹈中,这里却出现在了如丁香般的姑娘柔美的肩头。油纸伞给人一种怀旧、古朴、典雅朦胧之感,与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暮春时节寂寥雨巷中,一场风雨,平添了氛围的冷漠、凄清,一个抒情主人公黯然销魂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篱墙:阻隔、期盼
篱墙是一种重要意象,篱墙里面是我家,离墙外面是天涯。它往往代表阻隔,同时也是一种期盼,墙的那一边可能就是盼望的人,但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增加了感伤的味道。
2.合作交流:参看丁香图片,阅读有关丁香的诗句(唐代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代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宋代王十朋“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分析作者为何要选取“丁香”这个意象以及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明确:1. 丁香的意象内涵——美丽、高洁、愁怨。2.作者的古典与浪漫情怀——望舒二字源于屈原的《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
六. 探讨主旨,议情感美
1.自主探究:作者为什么在雨巷徘徊?诗中有没有表现作者心愿的句子。
(明确: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2.合作交流:这个“丁香姑娘”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明确:在欣赏诗歌中有个永恒不变的原则,那就是知人论世,若对其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有所了解,那对其作品往往就能有更深刻的了解。介绍知识卡片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并总结梳理观点。
个人经历: 一场天花给他脸上留下了片片瘢痕, 常常被当作取笑的把柄,诗人的性格从此变得非常沉郁。大革命失败匿居松江期间,诗人对施蛰存的妹妹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爱情之花终未结果。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总结梳理观点:
观点一:认为丁香姑娘是真实存在的,就是作者期待已久的恋人,诗歌表达了追求爱情而不得的感伤。
观点二:认为丁香姑娘是虚幻的,象征作者的理想和追求,结着愁怨的姑娘象征理想无法实现的惆怅。
观点三: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
最后通过谢榛《四溟诗话》中的“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说明“诗无达诂”的观点。)
七.赏味语言,品悟诗韵
合作交流:有人评说戴望舒的诗有“诗体的散文美,诗境的朦胧美,语言的音乐美”,请结合文本,谈谈该诗“语言的音乐美”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1.韵脚舒缓悠扬,2.词句的重叠,3.诗节的复沓。)
八.布置作业,拓展眼神
1.夯实:完成课后测评练习。
2.练笔:请在《雨巷》这首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或者选择《雨巷》中的其中一个意象发挥想象,写一段诗情画意的文字。
3.探究:有人评价戴望舒的诗歌“阴柔有之,阳刚不足”“耽于情调,缺乏风骨”,对此你有何认识?
九.板书设计
课件21张PPT。雨巷
语文
必修四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主讲教师:马洁
山东省淄博第六中学【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析意象,把握诗情。
2、品语言,体悟诗韵。
彷徨( )
寂寥( )
彳亍( )
颓圮( )
太息( )
【检查预习,夯实基础】【初读诗歌,感悟诗情】初读诗歌:用几个词描绘作者在本诗中传达的情绪。寂寞、哀怨、彷徨、惆怅、凄婉、迷茫 【再读诗歌,品味诗意】 合作交流:作者用到了哪些意象?各自有何特点?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篱墙丁香油纸伞雨巷雨 巷如愁细雨
幽深、寂寥之巷
雨巷的铺展使诗歌萦绕着幽怨、愁郁的氛围。油 纸 伞怀旧、古朴、典雅、朦胧暮春时节,在寂寥的雨巷中,一伞风雨平添了氛围的冷漠、凄清,抒情主人公黯然销魂的形象跃然纸上。
篱墙:阻隔,期盼
颓圮的篱墙,
增加了感伤的味道。 合作交流:看图片,读诗句,分析作者为何用“丁香”这一意象。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唐·李商隐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唐·李璟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
——宋·王十朋美丽 高洁 愁怨
丁香的意象内涵:作者的古典
与浪漫情怀:“前望舒使先驱兮,
后飞廉使奔属 。”
—— 屈原《离骚》 自主探究:作者为什么在雨巷徘徊?诗中有没有表现作者心愿的句子。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探讨主旨,议情感美】 合作交流:这个“丁香姑娘”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个人经历:
一场天花给他脸上留下了片片瘢痕, 常常被当作取笑的把柄,诗人的性格从此变得非常沉郁。大革命失败匿居松江期间,诗人对施蛰存的妹妹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爱情之花终未结果。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知人论世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
——谢榛 《四溟诗话》
【赏味语言,品悟诗韵】 合作交流:有人评说戴望舒的诗有“语言的音乐美”,请结合文本,谈谈“音乐美”是如何体现的。
①韵脚舒缓悠扬之美:
“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ang韵,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②词语反复起伏之美:悠长,哀怨,走近……
③句式、诗节复沓回环之美:
丁香一样的……,像我一样……,像梦一般的……
迂回往复,悦耳和谐,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课下作业:请在《雨巷》这首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或者选择《雨巷》中的其中一个意象发挥想象,写一段诗情画意的文字。
制作单位:山东省淄博第六中学
录制时间:2015年5月22日《雨巷》教材分析
淄博六中 马洁
《雨巷》出自鲁人版新课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美的真谛”,本单元选编了《滕王阁序》《米洛斯的维纳斯》《新诗二首》共三课,旨在使学生通过多角度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与把握能力。
《雨巷》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树立了一座丰碑。《雨巷》最大的特点在于运用了一系列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哀婉、凄美的意境。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颓圮的篱墙,甚至是丁香姑娘肩头那一把油纸伞,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基于此,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
过程与方法:探究诗之意象的象征意义与作者情感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人论事,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树立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学会诗意面对生活中的忧伤。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
2.体会诗歌中“语言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
理解“丁香姑娘”这一人物形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教学课时:一课时
《雨巷》观评记录
淄博六中 马洁
评课时间:2015年5月22日
评课地点:淄博第六中学日知楼会议室
评课人员:语文组全体老师
这堂课导入优美,寥寥几句便创设了鲜明情境,将学生带入到了江南烟雨中的小巷。随后,由美读入手,在把握作品感情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然后由意象进而分析诗中人物“丁香姑娘”的虚幻与真实性,并由此传达给学生谢溟“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如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的“诗无达诂”观点,教与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最后,通过《雨巷》“诗歌的音乐美”的体味,引导学生涵泳诗歌的韵律和写作手法。几个环节,承转自然,且环环相扣。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课堂教学能根据教学设计,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恰当处理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得实在。课堂收放自如,却又较好地处理了主导与主体关系。师生、生生合作充分,探究深入,较好地践行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具体表现为:
教学目标明确,让学生对于教学的重点把握清晰、有的放矢,教与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切实体现了淄博六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尊严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面旗帜”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学生参与面大,思维活跃。突出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锻炼了其交流沟通能力,且在教学中关注到了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
教案典雅古朴,富于美的气息,切合了雨巷姑娘美的神髓。教学设计到位,文学趣味很浓,老师讲课的语言也很有诗味,整堂课体现了很强的人文性。通过对诗中审美对象特征情感的解读,引导学生去揣摩体味,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堂课不仅深深感染了学生,也深深感动了听课者。
教学基本功较扎实,教态端庄大方、语言标准清晰、逻辑清晰明确、引导富于指导意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老师的配乐朗诵,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诗歌的感知,学生对戴望舒的情感认知更加直接,体验更为丰富。
但课堂有些环节可以做得更好些,第一由于新录播教室设备调试不成功,中间出现了朗诵断音,以后要注意提前调试。第二,诗可读得再多一些,在读字上下功夫,读中悟意,读中悟情。第三,板书不够,对知识点的小结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格外注意。
《雨巷》评测练习
淄博六中 马洁
【前置导学】
【教学目标】
1. 析意象,把握诗情。
2. 品语言,体悟诗韵。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
2.体会诗歌中“语言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丁香姑娘”这一人物形象的象征意味,解读作者感情,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必须知人论世。????
【预习导引】
1、走进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但是苦恋却遭遇到了失败。戴望舒的?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2、基础落实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意思:
彷徨:( )
寂寥:( )
彳亍:( )
颓圮:( )
太息:( )
答案:彷徨:páng huáng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寂寥:liáo 寂静;空旷 彳亍:chì chù 慢慢走,走走停停
颓圮:tuí pǐ 损坏,坍塌 太息:tài 叹息
3、思考练习
(1)认真阅读,用简练的词语概括《雨巷》的感情基调。
明确:低沉,伤感,忧愁,迷茫。
(2)仔细揣摩,用简练的词语概括《雨巷》的氛围特点。
明确:孤寂,朦胧,凄凉。
(3)结合对文本的理解,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一下你心中的“雨巷”。
明确:此题意在让学生锻炼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没有固定答案。
【课堂深化】
【问题探究】
1、自主探究:在《雨巷》中,作者是怎样抒发哀怨凄美的愁情的?
(明确:此处学生有可能会有多种认识,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此处需特别注意影响的选择和手法的使用。作者借用了篱墙、油纸伞、雨巷、丁香等一系列意象营造了凄婉、凄迷的氛围,抒发了哀怨凄美的愁情。)
2、合作交流:
(1)参看丁香图片,阅读有关丁香的诗句(唐代李商隐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代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宋代王十朋“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分析作者为何要选取“丁香”来形容姑娘?
(明确:1.丁香的意象内涵——美丽、高洁、愁怨。2.作者的古典与浪漫情怀——望舒二字源于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
(2)结合学案“走进作者”板块的内容,分析作者为何在第一节“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可在最后一节又转变为“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明确:姑娘的象征意味,美丽的理想,高洁的志向,情感的挫折,理想的幻灭)
【感知提升】
合作交流:这个“丁香姑娘”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明确:介绍“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通过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的补充,总结梳理观点,最后通过谢榛《四溟诗话》中的“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说明“诗无达诂”的观点,没有固定答案。)
【深化探究】
合作交流:有人评价,戴望舒的诗有一种“语言的音乐美”,对此你如何理解?
(明确:1、韵脚舒缓悠扬,2、词句的重叠,3、诗节的复沓。)
【作业拓展】
1.夯实:完成课后测评练习。
2.练笔:请在《雨巷》这首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或者选择《雨巷》中的其中一个意象发挥想象,写一段诗情画意的文字。
3.探究:有人评价戴望舒的诗歌“阴柔有之,阳刚不足”“耽于情调,缺乏风骨”,对此你有何认识?
《雨巷》课后反思
淄博六中 马洁
戴望舒的《雨巷》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美的真谛”中的一首诗歌。这首写于1927年的现代诗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是一幅写意画,是诗人意识流动中的一个境界。
本诗内容完整、格调忧郁,形式自然,意境朦胧,耐人寻味。因此,在备课时我搜集了很多相关资料,也有很多初步的预想,要给学生一种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以我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的一个穿民国时期裙装的少女作为课件第一页,整个课件统一模板为隐约透出古色古香江南房屋的墙体、标写“雨巷”字样的褐色色调图片,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这样的ppt课件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第一步,导入时我巧设情境,几句话先把学生带入江南烟雨的小巷情境。第二步,明确目标,才能有的放矢。所以在开始进入正题之前,我先展示了本课目标,那就是分析意象、把握诗情和品读语言、体悟诗韵,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迹可循。第三步,检查预习,夯实基础。这一步大家预习到位,说明学生预习能力较强。
第四步,初读诗歌感悟诗情时,我选取了《伊甸园》为背景进行配乐朗诵,在朗诵时我注重语调的舒缓和情感的丰富行,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在第五步,再读诗歌,品味诗意时,学生对意象的把握较为到位,说明学生对之前意象的相关知识的把握基本到位,只是对于“篱墙”意象的象征性不是太清楚,需要老师引导。
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所以,我让学生讨论丁香姑娘的虚幻与真是情,激发学生对于诗人情感的体会,事实证明,在“知人论世”卡片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了“诗无达诂”的观点。最后,学生在诗歌音乐美的讨论中,可以知道“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梦一般的,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是反复,但是对于复沓和反复的区分不适太清楚,需要讲解。
总之,本节课中,我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借助多媒体的互动优势,集音乐、美术、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展示了诗歌意境,引导学生探究合作,既让他们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又丰富了内心的情感,在课堂创设的诗情画意中,触动了他们的心灵琴弦,完成了一次心灵诗化的洗礼。
但是,我觉得还有很多教学环节值得改进。第一,由于新录播教室设备调试问题,开始时稍显急促,中间出现了朗诵断音,以后要注意提前调试。第二,诗可以读得再多一些,在读字上下功夫,读中悟意,读中悟情。第三,板书不够,对知识点的小结不够,这样不利于学生在课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雨巷》课标分析
淄博六中 马洁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所以,如何让处于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感受生活中的诗情画意,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我以《雨巷》为例,分析其课程标准及其在整个学科课程价值实现中的定位。
(一)基本目标凸显“能力”
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课程基本目标时这样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现在的新课标,简单明了地将课程目标直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和设定课程目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其情感世界,使其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进而提高文学修养。 戴望舒的《雨巷》词眼婉约、诗风清丽,全诗没有直白的“情语”,而是以一系列的意象给我们以委婉的“景语”,是一篇象征意味浓烈、抒彩厚重的现代诗,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其情感,提高其审美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课程理念重视“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语文实践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诗歌学习中,“语文实践能力”集中表现为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因此,在《雨巷》的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合作,在小组合作和学生自我展示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目标与内容强化“能力”
课程目标同样规定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增加了“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及其具体表现为“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的表述,强调了写作教学发展的相关能力。因而,在《雨巷》的目标设置上,我注重了对其中一系列优美意象的解读,并且在课后作业中布置到“在《雨巷》这首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或者选择《雨巷》中的其中一个意象发挥想象,写一段诗情画意的文字。”争取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提高“能力”。
(四)教学与评价突出“能力”
新课标强调了“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做到“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因而,在整个《雨巷》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激发,在面对确实有欠缺的发言时,采取启发式提问,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发言的积极性。
《雨巷》一诗新课程背景下现代诗教学的一篇绝佳材料,它既是一种知识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