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12 《声声慢》(16张PPT+教学设计+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12 《声声慢》(16张PPT+教学设计+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6 20:21:34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桓台县实验中学 陈丽
初三学情分析,大部分的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男生尤为突出。学生良莠不齐,差距比较悬殊,虽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基础逐步得以夯实,能力有所增强。问题如下,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欠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1、学生学习本首词之前,学生学过柳永、苏轼、辛弃疾这三大家的作品,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对豪放和婉约的风格特点也有大体认识。
2、六年级七年级学过写于少女时期的少女时期的《如梦令》 婚后少妇时期,相思使人瘦 的《醉花阴》中年南渡孀居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对李清照的身世经历有所了解。但是学生对李清照的身世经历、靖康之耻以及婉约的风格都掌握得不深。
3、通过对孙绍振《月迷津渡》的学生,决定在此阶段学习李清照晚年时期,人生的最后一首词,学习赏析词人的情感。
效果分析:
桓台县实验中学 陈丽
《声声慢》本应是高中学段的文章,放在初三来讲,稍有难度。但是在前面已经接触了李清照的三首词,已经并不陌生。三首词分别写于李清照的少女时期,少妇时期,而《声声慢》正是写于李清照的晚年时期。三首词贯穿了李清照的一生不同阶段,比较好的理解了李清照不平的一生。少女时期的天真烂漫,在《武陵春》里展现的淋漓极致,学生们也很容易把握贪玩误入藕花深处的嬉戏。《醉花阴》写于婚后不久,佳节之时,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很容易把握。而《声声慢》正是写于李清照的晚年时期,李清照的晚年,世间万千灾难都降临到他的身上。国破,家亡,夫死,再婚离婚,牢狱之灾,无子嗣。毕生的心血金石书画荡然无存。理解这首词的情感稍有难度。通过意象来赏析就会进一步的提高的赏析诗词的难度。但是,从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通过意象赏析诗词。
《声声慢》教学设计
桓台县实验中学 陈丽
一、教学目的
1、感悟词人的情感。2、学习通过意象赏析诗词。
二、教学重点
学会赏析诗词的方法,观察诗词意象,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过程
1.图片动画导入
打开宋词,我们仿佛会看到一位伟大的女词人,她婉约卓然的屹立于那些长短句之上,少女时期的沉醉不知归路,齐背李清照《如梦令》 ,婚后少妇时期,相思使人瘦, 齐背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年南渡孀居 双溪舴艋舟,已载不动她的愁。齐背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人生暮年《声声慢》 千般怨,万斛愁,倾泄出痛彻心扉的呐喊。她就是悬挂于历史苍穹之上的一把玉壶,李清照。
带着这些基本认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她人生的最后一首词的 《声声慢》
2.一起书写课题和作者。(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3.结合注释,自读一遍,说出这首词给你真实感受。
? (凄惨 你能把让你感觉凄惨的句子读一下么? 请你评价他的朗读 )
? (悲伤 悲伤应该用怎样的语调?低沉缓慢注意停顿 声音延长 )
? (寂寞 孤独 )
? 以这一句为例,示范朗读。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应该重读“最”“淡”“敌”等字词,渲染氛围。
(2)“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一句中,第一处停顿可稍微延长,留点空白。
(3)“晚来风急”中“风/急”二字可以运用颤音的技巧来增强感染力。
?我们要学会用声音传情达意。
? 配乐合作朗读,上片个读找个同学,其他齐读。下片个读找另一名同学个读,其他齐读。
(齐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个读)凄凄惨惨戚戚。
(齐读)乍暖还寒时候,
(个读)最难将息。
(齐读)三杯两盏淡酒,
(个读)怎敌他、晚来风急。
(齐读)雁过也,正伤心,
(个读)却是旧时相识。
(齐读)却是旧时相识。
(齐读)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个读)如今有谁堪摘?
(齐读)如今有谁堪摘?
(个读)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齐读)梧桐更兼细雨,
(个读)到黄昏、点点滴滴。
(齐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个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南渡之后人生暮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寂寞深闺,柔肠一寸,词人心灵深处到底积压了多少情绪,一个愁字都不能了得?(板书愁)
所谓内感于心,外感于物。意象就是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事物。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词人借意象传达怎样的情感?
5.(1)这首词都有哪些意象? 酒 雁 黄花 梧桐细雨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作者借酒传达给我们的是什么?
看李清照的一部分年谱1127 年 4 4 岁 靖康 之变 南渡
1129 年 4 6 岁 赵明诚孤身赴任 病逝
1147 年 6 4 岁 作 《 声声慢 》
1151 李清照 于江南凄然离世 无子嗣
断香残酒情怀恶。听着一个个冰冷的数字,李清照是宋词里一抹沉重的哀伤。
什么酒,淡酒。为何是淡酒?就像对于沧海桑田的变故而言,已是寡淡至极,即便饮尽千杯,也丝毫不能排解盈满于胸的愁。失落感,无处寻由,就像淡酒一样的朦胧的哀愁。(板书 浓)
(2)举杯望向窗外,看到旧时相识的大雁自远方来,却在李清照的内心画下一道伤痕 。 齐读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分析词人看到大雁时的心情。
分析《一剪梅》 在李清照的心中,大雁曾经给她带来什么?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李清照写给丈夫的词
介绍《一剪梅》的写作背景。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奔赴太学,正值重阳佳节,勾起了李清照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于是写下这首词。在李清照的心中,大雁是带来远方信息的信使。
鸿雁传书,可是人已不在。无处安放的相思(板书思)
(3) 李清照现存的53首词中,有39首写到花。南渡之前是娇花,南渡之后是残花。 如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
请对比阅读作者借黄花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
《醉花阴》里的人比黄花瘦只是闺阁少妇的思念,使词人心中幽怨,比黄花还瘦。
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国家破碎已经没有家的附着地。丈夫与词人阴阳两隔。孤苦一人,没有子女陪伴。感叹岁月易逝,词人已如那凋零的花朵,只剩下满脸的倦容,花瓣似心,碎了一地。
再次揣摩词人感情读,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再齐读。
(4)梧桐细雨自古以来带给人们无尽的忧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分析李煜《相见欢》 梧桐这一意象的情感内涵。齐读: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女有李清照,男有李后主。李煜借梧桐表达了江山易主后,自尊任人践踏的孤独失意。而李清照更是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表达了孤苦终老的悲伤,雨点就像心里那苦楚的泪滴,敲打在自己的心上。如何熬得过着寂寞的深长的幽怨的夜晚。
自古以来,人们便赋予梧桐更多凄凉的诗意内在。
板书:孤独
朗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李清照在这首词里有一个千古独创。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运用叠词,带着对前面的理解,运用叠词的妙处?
小结叠词的作用:
1. 增加音乐美; 2. 增强感情,加深意境。
请学生朗诵读准情感,读出韵味。
(6)带着对这首词的赏析再次和读,读出词人的情怀。
(师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生和读)凄凄惨惨戚戚。
(师读)乍暖还寒时候,凄凄惨惨戚戚。
(生和读)凄凄惨惨戚戚。
(师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生和读)怎敌他、晚来风急。
(师读)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生和读)却是旧时相识。
(师读)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生和读)有谁堪摘?有谁堪摘?
(师读)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生和读)怎生得黑!怎生得黑!
(师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生和读)到黄昏、点点滴滴。
(师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和读)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代词人李清照,漂泊在风雨交加的时代,的一朵有思想的花,注定了不解与悲苦。人生暮年,望排排飞回的大雁,一生的经历就像杯杯醇酒,一首首词无一不是她深长的忧叹。
6.布置作业
(1)赏析:“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到黄昏、点点滴滴。”两句。
(2)背诵全词并默写。
四、板书设计

酒 雁 花 雨
浓愁 思念 岁月 孤独
课件16张PPT。少女时期
《如梦令》
沉醉不知归路少妇时期
《醉花阴》
人比黄花瘦中年孀居
《武陵春》
载不动许多愁人生暮年
《声声慢》
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李清照学习目标:
一、感悟词人的情感。
二、学习借意象赏析诗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应该重读“最”“淡”“敌”等字词,渲染氛围。
2、“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一句中,第一处停顿可稍微延长,留点空白。
3、“晚来风急”中“风/急”二字可以运用颤音的技巧来增强感染力。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 (齐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个读)凄凄惨惨戚戚。
(齐读)乍暖还寒时候,
(个读)最难将息。
(齐读)三杯两盏淡酒,
(个读)怎敌他、晚来风急。
(齐读)雁过也,正伤心,
(个读)却是旧时相识。
(齐读)却是旧时相识。
声声慢 (齐读)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个读)如今有谁堪摘?
(齐读)如今有谁堪摘?
(个读)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齐读)梧桐更兼细雨,
(个读)到黄昏、点点滴滴。
(齐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个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词人借意象传达出的愁情有何不同?
酒雁黄花梧桐细雨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李清照写给丈夫的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增加音乐美。
2. 增强感情,加深意境。声声慢 (师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生和读)凄凄惨惨戚戚。
(师读)乍暖还寒时候,凄凄惨惨戚戚。
(生和读)凄凄惨惨戚戚。
(师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生和读)怎敌他、晚来风急。
(师读)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生和读)却是旧时相识。

声声慢 (师读)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生和读)有谁堪摘?有谁堪摘?
(师读)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生和读)怎生得黑!怎生得黑!
(师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生和读)到黄昏、点点滴滴。
(师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和读)怎一个愁字了得!

谢谢同学们的努力教材分析
桓台县实验中学 陈丽
1、李清照晚年所写名作《声声慢》。这首一直为世人传诵的佳作,将李清照忧患余生、孤寂无依的凄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 作者以凄凉、婉转的笔调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在一个秋日里,从早晨到黄昏一整天孤寂、悲凉的心情。首句用十四个叠字开头,起笔不凡,在众多词作中实属罕见。《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3、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它的教学设计历来为大家所重视,也涌现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模式。我们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以诵读为基础,着重突破意象和叠词的重难点,重点突出教学环节的流畅性与重难点突破的有效性。
观评记录
桓台县实验中学 陈丽
导入语言不够精美,而且有拖沓之感,应该凝练,给学生更加直接的感受到李清照的人物形象。优点是用学生学过的三首词贯穿起李清照的一生。加强了学生的整体认知,并复习了曾经的诗词。
视野广阔,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诗歌鉴赏课的特色,增加课堂的文化含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艺术情境;重视意境的挖掘、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品味、形象思维的训练及诵读训练
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能当堂反馈学习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能根据查找的资料和文本的内容以及小组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这就训练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学习的认知工具,拓展了学习空间,提高了学习效率。真正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上网查找等方式,整合李清照的历史资料,在对李清照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集合全组智慧。
从宏观层面拓展了意象,扩大了视野,探究了如何通过意象赏析诗词。通过不同时期的作品的不同,相同的意象表达不同的情感。同样是花这个意象,《醉花阴》中借花表达思念,而本首词却是表达的情感却很复杂。教会学生这种赏析诗词的方法。
测评练习
桓台县实验中学 陈丽
搜集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你眼中的李清照。
二、赏析《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橱 通:厨;销 通:消)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搜集关于“酒”的诗词,分析作家借酒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如李白的,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 少年。陆游的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四、搜集有关梧桐细雨的诗词,并赏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后反思
桓台县实验中学 陈丽
1、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诵读,以读为上,以读为美,是汉语言教育的一个优秀传统。以诵读为主线,诵读涵咏感受美—合作探究解读美—联想想象再现美—声情并茂分享美。本节课的贯彻了这一目标,在每一个环节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个读,齐读,和读,领读。但是只有一处进行了朗读指导,在朗读方法上指导不够深入。
2、从宏观层面拓展了意象,扩大了视野,探究了如何通过意象进行赏析诗词。主要是通过本首词中的四个意象。酒,雁,画,梧桐。通过这四个意象,结合不同词的对比,词的写作背景。分析作者的情感。这是非常好的鉴赏诗词的方法,为诗词教学打开新路途。但是情感是内在连续不断的。通过四个独立的意象来分析,难免有断裂之感,应该找到一种更好的途径贯穿起来。
3、在本首词中情感的变化是逐渐提高的,到最后“怎一个愁字了得”达到顶级,但是在本节课中却没有凸显出来。淡酒意象代表无处安放的哀愁。大雁出现,让作者情感进一步迸发原来那哀愁来自对丈夫的怀念,又是一年秋来到感慨时间的消失。黄花意象出现,情感更达到一个高度,青春的消失,只剩下自己古老终生。最后细听梧桐细雨,感受这漆黑夜晚无尽的孤独与哀愁。
4、十四个叠字皆是唇齿音,它们连在一起,正体现了女子那种“软语叮咛”的特有口吻;它又极为深切、细腻地表现了女性词人那种孤栖独居的痛苦心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的内蕴丰富。“寻寻觅觅”是第一层境界。(举动行为)从动态着墨,描绘主人公整日若有所思,东寻西觅,执著而急切地要把丢失掉的东西重新找回来的焦虑难平、坐卧不安的心情。这里决不是一种动作的临摹,而是词人所受到精神创伤的一种形象的外在体现,即真切地剖露了词人的心境。应当如此分析透彻,本节稍有欠缺。
课标分析
桓台县实验中学 陈丽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应该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诗歌是最具有抒情性的文体,教学过程也应该富有诗意,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在发展欣赏语言文字的同时,初步掌握学习赏析诗词的方法。反复诵读,体会诗歌韵味,感受词人形象。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巧用叠字的写法。通过比较,加深对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理解。
一、以诵读指导带动对诗词基本意义的把握。
诵读,是诗歌乃至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诵读在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师适当的诵读指导,反复训练,则可以使学生在不断的揣摩体验中,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我们诗歌教学,就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这个由诵读到美读的转化,让朗朗的书声,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自读初读自学感悟文本畅谈自己的感受。
不要让我们的想法强加给学生。鼓励他们获得自己的独特感悟。教学之初,应该让学生先畅谈自己预习的感受,让他们找到课堂主人的感觉。心有所感,在课堂上表达出来,等于是发表,激发他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他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他也会获得一种攻克难关的满足感。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着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教师如果能及时关注学生的这些心理需求,开通源头活水,还愁什么学不好语文呢?
三、用质疑问难把引导学生思考,把思维引向深处。
新课标强调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在课前预设几个问题,在课堂上依次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或者干脆把预定的答案,硬塞给学生,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其实,我们应该主张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团体协作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