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12 《声声慢》(课件21张PPT+教学设计+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12 《声声慢》(课件21张PPT+教学设计+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6 20:23:52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声声慢》是一首慢词。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通过《唐诗宋词》前两个单元的学习鉴赏,学生对诗歌、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解读宋词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声声慢》的教学上,意象是入词的锁钥,这些意象以它们在诗歌中的特有唤起学生的想象与情感,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效果分析
古人写诗,不仅善于炼字,更善于炼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诗人在炼句方面呕心沥血、苦心经营的写照。我们的赏析,更应聚焦在这些精警佳句上,可以直接鉴赏这些名句。或者是鉴赏它们内容的精深之处: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花喻人,极写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女子的离别之情和相思之苦。如“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心理刻画细腻,只一个“怕”字,便惟妙惟肖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这流着血淌着泪的辛酸词句,可以体会出词人内心难以遏制的凄苦忧愤之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富有音律美,回环往复;增强感情,层层递进;奠定全词哀婉凄凉愁苦的基调。
由于我国诗词特有的讲究含蓄和凝练的创作要求,使诗人词家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露表白,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因此,意象便成为了诗词意境的重要构成因素。不少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经过人们的长期心理投射,往往具有独特的意绪和丰富的意蕴,因此常常在不同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如“杨柳”、“芳草”、“梅花”、“落日”、“明月”、“鸿雁”、“孤舟”等等,使得意象往往又带有历史的承袭性。它们蕴含着诗人的审美想象,展现给读者以丰富的情感与想象的天地,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有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诗词创作中艺术思维的民族特色。诗词意象表现,是作家审美性精神创造活动的缩影,也作者内在生命律动的最富诗性智慧的审美表现形式。
诗人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因此,只有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才能领悟诗作内容,领会诗歌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品味古诗需从鉴赏意象入手。《声声慢》中,李清照选取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六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婉、愁苦、哀怨的意境。风急、雁来、憔悴黄花,本来就牵动了主人公的无限愁绪,而眼前连绵的蒙蒙细雨和雨打梧桐树叶的恼人声响,更滴穿了孤单无依的词人的心,加深了主人公的内在愁绪。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郭沫若
《声声慢》教学设计
李清照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朗诵诗歌,解读词中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 诵读品悟 情感体验 探究学习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减字木兰花 武陵春
卖花担上,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买得一枝春欲放。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泪染轻匀,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犹带彤霞晓露痕。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两首词中的李清照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
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爱好金石学,且能诗词。婚后夫妻恩爱,在学术上互相切磋,艺术上共同砥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他俩成为“志同道合”、“相敬如宾”的爱侣,过着平静的富于诗意的幸福生活。
靖康之变后,44岁的她和心心相印的丈夫赵明诚被迫从北方逃难到江南,1129年8月,赵染病身亡,同年9月,金兵又犯南宋,孤苦的她继续辗转流离于江南,只身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南渡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一难:夫亡,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二难: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
三难:金人入侵和南宋南迁,颠沛流离,无依无靠,四处逃亡。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配乐朗读)
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
朗读提示:把握直接抒情的词句来品读;
抓取词中的典型意象来品读;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四、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
(一)怎样入愁
入,即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 动作 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环境 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悲苦愁绝
(二)如何写愁
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词中作者选取那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
(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雁 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 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 一叶知秋 牵愁惹恨
细雨 雨滴梧桐 却敲碎人心 哀伤﹑愁丝的象征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冷清凄美的意境 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 细雨
3、古人填词时用字犯复,《声》全词20句,3句用“怎”字,这样好吗?
悲愁郁积、无从排遣而不得不反复自语。感叹句加强语气,增强情感,表现了词人的悲情愁绪。
(三)为何生愁
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 孤苦飘零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幻灯片20)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结束语: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于一身,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的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躯上。
然而,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灿如月、明如星的词作珍品。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送别清照,向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