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至爱亲情:2 我不是个好儿子(课件12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至爱亲情:2 我不是个好儿子(课件12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6 20:30:01

文档简介

学情研究
本课文选自必修三课本,面向高一学生,针对学生情况,作出以下分析:
学生的知识基础:
高一的同学,面对这样一篇语言平实的当代散文作品,能够做到读顺文字、读懂文意;可以概括出文章情节要点;能够感受到文本中浓浓的情感;可以基本理解人物的情绪;能够基本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学生的生活经验准备:
作为高中的学生,情感体验已经比较丰富,也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可以在生活中充分感受父母亲情,大部分有离开父母短时间独自生活的体验,一定程度上能够正视生离死别,可以理解“付出”的相互性。
同学们也大都接受过“感恩教育”等类似的教育活动,写作中时常会涉及到亲情类的题材,对于文本中展现的情节和情感,都能激发起自己的感受,或者是体会到文章人物的情感。
难度分析:
文本中的“母亲”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与现实生活有些距离,同学们可能会产生不易代入之感。文本作者的语言极其朴实,天然脱胎于生活无修饰,其表情达意平淡而真挚,学生们可能会陷入一种“体会在心中”但“难于分析表达”的情景之中。
课前准备:
了解作者,通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批注式阅读”。
课后延伸:
阅读推荐文本,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继续完善自己的练习。
学生当堂学习效果测评结果及分析
一、作业评价分析:
1、积累与运用部分,同学们掌握较好。
2、表达部分:
情感上:同学们的作业,其表达的都是真情实感,真挚到位。
手法上:要求语言朴实,不是语言平淡,有些同学理解有偏差,语言失去了美感。
要求写生活小事,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具体事件。有些同学只是对事件一语带过,再来直接抒情,于要求不太相符。
要求写细节描写,这是文本真正感动人之处,有些学生绞尽脑汁“寻找”细节,忽视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出现写不出来,“编”不出来现象。
二、反思:
本次片断练习,是紧跟本文学习之后,要求学习文本用朴实的语言,描写生活中的细微琐事,来表达歌颂亲情,练习效果差强人意。
平时作文教学中,老师大都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使用修辞等手法来辅助抒情,现在要求学生回归朴实,学生们反而不会写了;
平时要求学生们在写作中要选取典型事例,不要从“大路边上”取材,要新颖,要独特,要不雷同,学生们写作无一不求新求异,甚至不惜造假,现在要求写生活琐事,学生们面对真实生活的“雷同事件”,一时不好把握该选什么事件,该写什么细节。
要求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关注作文的内容情感,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技巧和得分要点。
三、部分表达作业展示:
《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深情诵读,感知文本形象,
2、品味细节、语言,体味真挚情感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细节描写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一、了解作者
【知识链接】
贾平凹:1952年出生,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 《贾平凹散文自选集》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白夜》散文代表作《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小说大都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有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自然。
获奖情况:其作品《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浮躁》获得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秦腔》获第1届“红楼梦奖”首奖,获第7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获得“鲁迅文学奖”;2006年获得“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2012年获得“朱自清散文奖”。
二、课前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
笨拙 攒钱 发愣 门闩 萝卜 琐碎 打盹 揣着 惦记 一怔 猪圈 唠叨???? 积攒 韧劲
预设点拨:怔:zhēng  1. 〔~忪〕惊惧。 2. 〔~忡〕中医指心悸。3. 〔~营〕惶恐不安。zhèng<形,动>(1) 惊恐。如:怔忪(惊恐不安);怔营(惶恐不安);怔忡(惊恐不安;又指心脏剧烈跳动的一种症状)(2) 〈方〉∶发愣;发呆
2、解释词语的意思
有口皆碑 委曲求全 心安理得
意图:“有口皆碑”和“委曲求全”都是修饰“母亲”的,而“心安理得”的是“我”,有助于引导学生预习中准确把握人物。
通读课文,对最打动自己的细节进行批注赏析
意图:批注式阅读形式不拘,学生可以感悟,可以质疑,可以议论,可以赏析,可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阅读体验。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视频《烛光里的妈妈》和《听妈妈的话》。
大家刚刚欣赏的这两首歌,一首经典而久远,一首流行而时尚,一首歌唱的像是我的妈妈,一首更像是同学们的妈妈,但其赞颂的却都是永恒的母爱。但丁曾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纪伯伦曾说:“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就像歌中所吟唱的,母亲的腰身变得不再挺拔,黑发泛起了霜花,只因母亲的眼中永远都有这许多的牵挂。母子情深,古今中外皆是,今天,我们再来一起欣赏一篇饱含母子深情的文章——《我不是个好儿子》。
二、自主学习、感知文本形象
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预习过,现在老师提问一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我不是个好儿子”,也就是说文章写了“我”的什么?(不好)那还写了谁?(母亲)我是不好的,那母亲是?(好的)
下面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选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然后以文本为依据,用合适的词语完成以下填空。(生朗读3分钟)
我读出一个 的母亲。
我读出一个 的儿子。
预设:对于“母亲”,学生应该容易找到文本中的直接评价“老实、本分、勤劳、善良”,可以根据文本轻松归纳出“节俭”“爱子”“善良”“不关心自己”等性格特点。
对于“儿子”,可能会有“淳朴”“善良”“愧疚”等词语。
三、合作学习、读细节品情感
不论是前面勤劳能干的母亲还是这里坚强而自责的儿子,作者都是通过生活中细微琐事来表现的。可以说在这些琐事之中,蕴含着最真挚的情感。
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在组内朗读出最打动自己的句子,并进行品析。
(一)【方法指导】如何品析文句(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尝试总结出品析文句的小规律)
【点拨】1.品析方法:手法+内容+情感
2.引导起立展示赏析的同学,赏析其所选句段 (抓住关键词+内容分析+情感) 掌握不熟练的同学课后再学习微课程《现代文阅读之赏析句子》
3.(如果没有学生选择这一语段,则示范赏析;如果有学生选择,则引导赏析)
示范赏析第六段 她眼睛已经患了严重的病,却哭着说:“我娃这是什么命啊!”
联系上下文进行内容分析是关键,还要知人论世。
补充:作者当时境遇:当时妻子病逝,自己作品备受争议,心情烦恼,内心孤单。
郑振铎曾说:“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子女的痛苦,在母亲这里都是双倍。而母亲对自己的病则好似毫不关心,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得到最好最真的体现。
(二)【主题探讨】
经过我们细致的品析,对文中的“母亲”和“儿子”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再来完善一下这个句子。
“母亲”是一个 平凡而又伟大 的母亲。
“我”是一个 对母亲充满感激和愧疚 的儿子
通过阅读分析,我们注意到,文本大部分篇幅都是来描写自己的母亲,那么,题目可以改成“我的好母亲”吗?为什么?
题目这么设置,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和愧疚之心。
(三)【手法分析】
【点拨】在品析过程中,发现“手法”一步,更多的是抓关键词,这是因为文本句子的修辞手法用的较少。作者贾平凹语言功底极其深厚,他的作品《秦腔》曾获得过茅盾文学奖。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茅盾文学奖授予《秦腔》的颁 奖 词。
大屏幕展示:(生齐读)
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
这很好的概括了作品的语言特点,语言朴拙、富有情感,其手法为叙事精微,用细节表现本真。这一特点,也体现在本文中,我们已经深有体会了。诗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样是选择细细密密缝制的细节来表现母爱,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母爱最朴素却也最美丽,最平凡却也最伟大,这种情感就适合用最朴素的手法、最平凡的语言来表达。
四、手写我心、体味至爱亲情
下面我们学习一一下作者的手法,运用准确朴实的语言进行生活细节描写,用一件小事,表现母爱。
老师示范:妈妈打电话的小事(手写拍照用屏幕展示)
同学展示,老师简单点评。
五、小结
临近课题的结束,老师问大家,贾平凹到底是不是个好儿子?(长停顿)
再请我们一起叩问自己:自己是不是好儿女?
就用开头我们听到的歌词来表达:女儿已经(就要)长大,我们会有我们的报答。
六、作业:
1、继续完善“手写我心”片段
2、课后推荐阅读,思考如何感恩父母
孝心无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孩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人类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病重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满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山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布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教材分析
选题《我不是个好儿子》是鲁人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的第一单元的课文,属于“至爱亲情”专题中两篇“阅读”课文中的一篇,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在课程体系中: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们更需要学习、观察与感受。本课给学生提供了一次绝佳的观察生活、感受亲情的机会,同时在表达中,也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高中语文必修一、二课本中,内容设置主要是引导学生感知文化、自然和历史,必修三开篇的“至爱亲情”单元可谓非常及时,更多的带领学生回归自己的现实生活、真实生活。
在单元设置上:
本课与前一篇古代文学作品《陈情表》相互补,是一篇当代作家的散文作品,此文本更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在内容上,本课加上后面的两篇“自读”文本《项脊轩志》和《我与地坛(节选)》,本单元选择的四篇文本的共同特点是:都写了生活中的“日常生活小事”,都以亲身感受表达了最深挚的“亲情”。
教材处理上,采用“讲读”方式,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能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能感受到文章中的浓浓亲情,并学习文章写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引入课外文本毕淑敏的《孝心无价》,因为教材选文中,作者表情达意都较为含蓄,选文旨在直接引导学生体会亲情、回报亲情。
计划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文本,第二课时作业展示、评析。
学习重点: 感受文本形象,体悟文本情感。
学习难点:感受平时语言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评课观课记录
语文组杨老师:课堂设计合理,内容充实,各环节衔接得当,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学生参与度高,训练有素,师生互动充分。建议在导入环节可以将老师的文章放
在前边,现身说法,可能会让学生更有带入的情境感。
教务处董老师: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明晰,课中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采用了“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了一个引导者、参与者、组
织者的作用,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同时,本课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
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适时进行写作指导,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悟亲情、表
达歌颂亲情。
语文组郑老师:本节课老师备课精心,教学过程设计合理,问题引导有序,老师充分投入,学生的配合度高,因此学习效率高,收效好。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老师多在评价学生的内容和情感,缺少了指导,尤其是情感要在写“细节”中展现,不是泛泛的写,教师评价要更客观,及时引导学生进步。
语文组徐老师:整节课设计完整,符合学校课改的要求,问题引领学生活动,组长和组员都能迅速进入互动,可见学生训练有素,环节衔接紧凑,在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课堂上有生成,目标明确,达成较好。
在品析环节,时间上有些仓促,还有些中要语段没有品析到。
在手写我心环节,也是仓促些,学生的表达有点稚嫩,好多同学还没写完,甚至有些还在构思。
语文组孙老师:教师备课充分,学习环节设计科学,学习步步深入,符合学生认知,有“听、说、读、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任务处理得当,重点突出,学生上课积极主动,学习效果良好。
课堂完整,收尾呼应,语言优美具有感染力,点评的语言还可以更简洁些。
评测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选出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笨拙(zhuó)本分(fèn)发怔(zhèng)铿锵(qiāng)
B、埋伏(mái)埋怨(mán)攒钱(cuán)积攒(zǎn)
C、暖和(huo)和面(huó)强劲(jìn)半晌(shǎng)
D、惦记(diàn)掂量(diān)伺候(cì)伺机(shì)
2、选出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组( )
A.沐猴而冠 头晕目眩 闲情逸志 死有余辜
B.响誉中外 鞭辟入里 一筹莫展 殒身不恤
C.锲而不舍 历经苍桑 罄竹难书 声名鹊起
D.出神入化 矫揉造作 仓皇失措 锱铢必较
3、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 )
A、母亲不是大人物却不失却她的伟大,她的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
B、我的错误在于忍了不改忍的事情,企图以委曲求全未能求全。
C、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
D、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还让母亲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
二、阅读与表达
1、请同学们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运用准确朴实的语言进行一段生活细节描写,用一件小事,来表现母爱。(继续完善课堂练习,书面表达)
2、阅读推荐文本,思考如何感恩父母。(口头表达)
课后反思
一、整体设计:
开始由不同时代、相同情感的歌曲导入,引发同学们的兴趣,然后由文章题目出发设问:作者说我不是个好儿子,那他是个什么样的儿子?儿子是针对母亲来说的,那文章中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母亲?由这两个问号展开自主学习,对文本形象形成总体感知。接着通过合作探究,对文章进行细节品析,同学们对文本形象形成全面认知。通过对文章的主题探究,同学们对文章人物和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理解。顺势进行情感迁移升华,回应作者,“你”是一个好儿子,叩问自身:我不是不好儿女?然后给我们以表达的机会,学习作者用平实语言表达真挚情感的方法来表情达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最后用导入歌曲的歌词结尾,作为我们的感恩应答。
二、目标设置以及达成情况:
1、深情诵读,感知文本形象。这个目标达成较好,诵读时感情投入不好。
2、品味细节、语言,体味真挚情感。这个目标基本达成,品位细节时的方法指导稍显简单。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细节描写抒情的方法。这个目标当堂达成一般,课后书面作业完成较好。
三、亮点采撷:
课堂整体有设计感,环节紧凑之中又有详略不同的处理,目标重点都比较明确。
课上老师算是比较投入,能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更多时候也是同样作为“学习者”和引导者,能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
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学生的参与度高,能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课堂不呆板。
学习活动设计贴合学生的实际,有自主学习进入到合作学习时比较流畅,教师的预设点拨都比较准确,说明确实了解学情。
老师的指导简洁,指导微课一语带过,课堂独立的同时,能看出本堂课在语文学习中的承前启后作用,前面的学习和指导以及后续的练习与学习,都能在本堂中有所体现。
四、不足及改善方法:
散文学习,要十分重视读,本课教学中,当堂读的时间比较少,教师范读没有,朗读指导没有。
教师的指导要十分及时且有效,本课中,在“品析”环节的指导比较简单,有些同学在知道之后做的品析仍然不是很到位,这时应该继续进行针对性指导,直到学生的品析达到规范和全面为止。
在“手写我心”环节,同学们构思的时间过长,以至于写作时间不够,分享的作品都不是很好,有几篇与作业的要求不是很相符的,教师的评价偏向于作业所表达的情感,而缺少技法上的指导和评价。老师应在肯定作业优点的同时,及时指出其不足之处,促使作业得到提高,而不仅仅是作业的展示分享,这样更有生成性和提高性。
课标分析
本次选题《我不是个好儿子》其文本语言朴实情深,在学习时可以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学习课文时,可以在阅读、品析、探究中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同时通过对文本情感的把握,可以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给同学们以感恩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
《我不是个好儿子》的课堂目标设计可以充分体现《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
课标的“积累·整合”要求学生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要“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我不是个好儿子》一课采取“阅读”“批注”“品析”等学习语文的方法,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解决自己阅读中的问题和疑难。
课标的“感受·鉴赏”要求学生能“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并在学习中“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课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是一篇情感浓郁的散文,就要在引导学生阅读学习中,用正确的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平实”语言中流露的浓浓深情,通过品析细节,来想象当时母子深情的场面情景。
课标的“思考·领悟”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要在学习中“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我不是个好儿子》一课设计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环节的学习任务可以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质疑交流的机会,可以促使学生们共同提高。
课标的“应用·拓展”要求学生能“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本课设置“手写我心”环节,学生能在老师有效指导下进行写作训练,提高自己运用汉语的能力。
课标的“发现·创新”要求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这需要老师设计更多的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并及时给予指导和正确评价,引导学生勇于分享自己的心得,同时也影响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