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必修四第一单元:1 《宋词二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9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必修四第一单元:1 《宋词二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9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6 20:31:29

文档简介

《赤壁赋》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经过必修1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赤壁赋》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如“属”“如”“然”“乎”“于”等。2、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进行归纳汇总。3、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过程,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4、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赤壁赋》效果分析
《赤壁赋》一文是为人所熟知的一篇文言散文,文章通过主课问答的形式展现了苏轼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但是苏轼这种洒脱的人生态度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体悟主客的情感变化、文本意义的解读,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是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探究发现的。
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和角色扮演的方法,加大了课程的容量,并且角色扮演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表述,更便于他们融入课文情境中,让知识有一个生成的过程,而非直接灌输。利用学生相互合作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找到了突破重难点大门的钥匙。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讲解文言文时疏通文意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此多的内容想要在一节课展现出来难度较大。因此,我将翻译的任务放在了课前预习当中。课上只对“然”“属”“乎”“于”等易错、较难的词语进行讲解。这样以来就有足够的时间对文本进行分析了。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我在授课时使用了白板的标注、划线等功能,使得教学重点突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赤壁赋》教学设计
PPT 《赤壁赋》 苏轼
上课! 同学们好! 请坐!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文人,他驾驭着文字,抵临大宋文坛的巅峰,却也因为文字获罪被贬,发放黄州。然而政治上的失意却为他带来了文学创作上的丰收,被贬期间他写下了大量流传后世的诗文。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些诗文中的代表作——《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 苏轼(竖着)
学习目标: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明确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PPT 1、积累“属”“如”“然”“乎”“于”等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过程,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大家一起来读一下吧!学习目标 开始!
好,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对文言知识的把握,另一个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检查字词
同学们在课前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大家字音的掌握情况
PPT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藉( )
9、旌旗( ) 18、枕藉( )
Xxx你来读一下前9个,Xxx你来读一下后9个。
四、文言知识: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词义。
PPT 请解释下列划线词的词义
1、举酒属客
2、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纵一苇之所如
3、然: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4、于: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乎:相与枕藉乎舟中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郁乎苍苍
白板上这些词语都是大家在做学案时出错率比较高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明确一下这些词的意思和用法。
五、整体感知:
突破了字词关以后我们就要一起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内容了。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面对黄州赤壁的山水、明月,他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现在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诵课文,提笔勾画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词语。
PPT 整体感知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师:时间到,同学们现在告诉老师你们找到的有关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
生齐:乐、喜、愀然、悲、哀······
师:很好大家找到的词语都很准确,看来作者的情感转换思路是很清楚的。
板书:乐——悲——喜(竖着)
六、“乐”之景:
在开篇时,作者的情感基调是快乐的,那作者究竟因何而乐呢?
PPT 研读文本
1、作者因何而乐?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朗诵一下第一段,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找一找作者乐的原因
师:很好,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把我们都带入到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了,让我们不禁感叹苏东坡语言文字的魅力,更佩服这位同学扎实的朗诵功底,那现在同学们找到作者“乐”的原因了么?
(美景:生:作者因为景色美丽而乐。
师:文章是怎样写景色之美的呢?第一段中那些句子是写景色的?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初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很好,找的非常准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种景致么?
生:恩恩,描绘的不错。赤壁之下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相辉映,那茫茫的江水、茫茫的雾气、茫茫的夜空,经过月亮银辉的浸染,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体,此种美景怎能不叫人内心愉悦呢?所以让作者“乐”的原因之一就是“美景”。板书:美景
乐事:生: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几句可以看出作者做都是能让人心生愉悦的事情。
师:恩,很好。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与朋友泛舟江上,沐浴着清风、赏着明月、喝着酒、唱着歌,那该是多惬意的一件事情啊。所以让作者乐的原因他们做的事情,老师想到了一个词来概括这些事情——“乐事”,大家觉得合不合适?板书:乐事
赏心:生: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很好,心情好自然会快乐。
师:很好,这是一个直接反应作者“乐”的地方。我们把它概括为“赏心”。板书:赏心
良辰:师:除了这些原因之外,同学们还能找到其他原因么?老师提醒一下大家,作者是什么时间去赤壁的呢?
生齐:“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师:没错,“望”是指的什么时候?
生齐:每年农历的十五。
师:那“既望”又是什么时间呢?
生齐:每年农历的十六。
师:对,“既”是“已经”的意思,“既望”就是“过了十五”的意思,也就是十六。每月农历的十五、十六是月亮最大、最圆的时候,月下的景致可以说是精美绝伦啊,因此,老师觉得此种良辰应该也是作者愉悦的一个原因吧,同学们觉得对不对?板书:良辰)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有一句话“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指出人生有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苏轼泛舟赤壁之下可谓是占尽了四美啊,怎能不乐呢?那这一段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生齐:轻松、愉悦、舒缓···
师:好,下面让我们带着轻松、愉悦、舒缓的语气诵读一下第一段,再次感受感受作者内心的欢乐。
“悲”之情: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只可惜这乐情并未持续下去,作者的情绪又由乐而悲了,第三段开头有一个词语体现了作者情绪的变化,是哪个词?
生齐:“愀然”
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神色严肃的样子
师:那苏子为何会“愀然”呢?
PPT 研读文本
1、作者因何而乐?
2、苏子“愀然”的原因是什么?
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下第二段,读的过程中大家找一下苏子“愀然”的原因。
(洞箫声:师:现在大家找到苏子愀然的原因了么?
生齐:洞箫声
师:恩,作者是怎样描绘洞箫声的?
生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师:很好,大家都找的很准确。那洞箫声有何特点呢?大家尝试着概括一下。
生齐:悲哀、悲伤、哀怨····
师:很好,箫声所传达的悲伤、哀怨的情绪是作者愀然的原因之一。那还有其他么?
歌声:生:歌声
师:很好。洞箫声是“倚歌而和之”的,所以我们猜测歌声应当也在传达一种悲伤的情绪吧。大家再自由读一下歌词的内容,然后思考思考歌词中的什么内容会影响作者的情绪呢?
生:流水、夜色、美人···
师:我刚刚听到有的同学在说“美人”,能起来解释一下么?
生:美人是指“内心所思慕的人,有隐喻君王的意思”。《赤壁赋》一问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此时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有种因得不到重用而失落惆怅的情绪。被贬后的苏轼与君王天各一方,却始终望向君王,说明苏轼忠君殷切,希望君王能再次重用自己。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十分准确,看来在课前做了很充分的预习,非常好。望美人儿而不得见——自己的理想抱负未能实现就被贬他乡,壮志难酬,怎能不愀然呢?)

师:苏子内心的苦痛以歌声相传,客人以箫声而和,箫声悲痛欲绝,于是苏子问客人“何为其然也”。而客之所答皆围绕一个悲字,客究竟为何生悲呢?而在苏子的一番劝慰之后,客又是如何由悲转喜的呢?
PPT 合作探究
客人因何而悲叹?
苏子又是怎样劝慰客人的呢?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要转化自己的身份了,前四组的同学,你们是客人,谈谈你们因何而悲;后四组的同学,你们就化身为苏子了,说说你们是怎样劝慰客人的。记住一定要用第一人称哦!好,各小组讨论一下吧。
师:好,时间到,现在我们先请客人们发言,你们因何而悲呢?
(生命虚无:生:我因为英雄不再而悲叹。曹操曾经“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但是这一世的英雄,现在都不知道在哪里了?
师:很好,请坐。客人1说他悲叹的原因是英雄不再,那其他客人们你们还因为什么而悲叹呢?
生:我因为自己事业无成而感叹。曹操曾经建立了许多的功业,但是自己却只能在江渚之上打渔、砍柴。
师:很好,客人2说自己悲叹的原因是功业难成。老师觉得可以把客人1和客人2的说法联系起来看,老师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同学们听一下看看是否同意。客人认为像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也只能是显赫一时,何况“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我们呢?由此可见客人觉得生命是虚无的,时间会将一切消磨掉,纵使你曾经辉煌,但历史的大浪会将一切埋没,我们什么都无法获得,什么无法抓住。所以客人1、2其实是在慨叹生命的虚无对么?板书:生命虚无
人生短暂:师:客人们,你们除了在悲叹生命的虚无还在悲叹些什么呢?
生:我还在悲叹自己生命的短暂,我们就像寄托在天地之间的蜉蝣一样,人生短暂,自身渺小。
师:作者在这里用比喻的手法将自己喻为“天地间的蜉蝣”“沧海中的一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自己生命的短暂。那么,客人们,你们在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的时候,觉得什么是长久的呢? 生:长江、明月···
师:所以,客人们你们羡慕“长江的无穷”“明月的长终”,而悲叹自己人生的短暂,对么?板书:人生短暂
其实自古以来,有无数文人在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了短暂的悲哀。
PPT 诗句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金陵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怀古》
可见“人生短暂”不只是客人的感叹,也是困扰大多数文人墨客的问题。 ) 师:好,那客人悲哀的原因我们就得出了,就是生命虚无,人生短暂。
“喜”之理: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苏子们是如何针对这两种悲叹进行劝慰的。
PPT(上一个)合作探究
客人因何而悲叹?
苏子又是怎样劝慰客人的呢?
苏子们,勇敢的站起来劝慰一下客人吧,看看你们给客人开的一剂药方是否能够药到病除。
(变与不变:生:江水虽然在不停的流去,但是始终是那一江水;月亮在外形上虽然有圆有缺,但是本身还是那个月亮。从变的角度来讲,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来讲,万物与我都可以是无尽的。
师:好,你说人身上的有些东西是无尽的,能举个例子么?
生:精神、品质、爱···
师:同学们,你们看,苏子很聪明啊,既然客人慨叹自己人生短暂而羡慕“长江无穷”“明月长存”那我们就从水与月说起“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然后紧接着就指出明月虽然长存,但是它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长江虽然无穷,但是它也在不停流走;人生虽然短暂,但有些东西也是长存的,比如精神、品质、爱等等。
师:也就是说长江、明月、人等世间的万物都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面性,我们又何必纠结生命的长短,万物的变化呢?在此沐清风、赏明月不是很好么?所以苏子们你们首先是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劝慰客人的是么?板书:变与不变
取与不取:师:好,苏子们,你们还会怎样来劝慰客人呢?
生:天地之间的事物都有自己的主人,不是自己的,就不要去获取。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是取之不尽的,我们可以好好享用。
师:好,请坐。客人们你们不是在慨叹生命虚无,认为生命终将归零,什么也抓不住么?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主人,不是自己的东西何必非要去抓住,非要取之为己有呢?为何不去取用“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这种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自然景致呢?
师:与其强求自己,让自己拥有万物,倒不如将心灵投入到自然当中,让其慰藉你我。所以苏子们你们是从取与不取的角度来劝慰客人的是么?板书:取与不取)

师总结:我们又何必去在意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虚无呢?不如与苏子一起投入到自然的怀抱中去吧?好,客人们,你们现在释然了么?
总结:
师:同学们,其实,这场千年前在赤壁之下的主客问答,是赋文常用的一种形式,看似两人,实则一人。被贬黄州的苏轼内心苦闷,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展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大家感受到苏轼的洒脱、豪迈了么?好那我请一位同学朗诵一下苏子劝慰的部分,一定要读出苏轼的那种洒脱豪迈。)
最后,让我们一起用舒缓、释然的语气朗诵苏子劝慰的部分,再次体味苏轼旷达超然的情怀。
《赤壁赋》教材分析
《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同时,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赤壁赋》观评记录
教学基本功扎实,注意电子白板的使用。教学内容分析透彻。注意师生互动,希以后增加课堂的评价环节。
多听课,多总结。对课堂中超出预期的问题,处理得更艺术。
教学目标明确,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体味作者的思想境意,注意对文章的诵读指导。让学生通过诵读加深对文章的深层理解。能够比较熟练使用多媒体、白板辅助教学。教师基本素质不错。课堂结尾有点匆忙,时间把握得还不够恰当。
备课充分,教师基本功号。课堂语言精练,设计好,学生的活动略少一些。
思路清晰,教师基本素质不错,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环节衔接还不够紧凑。
《赤壁赋》评测练习
语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壬(rén)戌 窈窕(tiǎo) 桂棹(zhào) 冯(féng)虚御风
B.嫠(lí)妇 愀(qiǎo)然 舳(yóu)舻 山川相缪(liáo)
C.酾(shī)酒 横槊(shuò) 江渚(zhǔ) 正襟(jīn)危坐
D.匏(páo)樽 枕藉(jí) 蜉(fú)蝣 一叶扁(piān)舟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驾)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 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 而卒莫消长也(到底)
3、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举酒属客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5、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 古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分析理解
6、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写以桂树木兰做桨,用美好的事物寄托高雅的情调。
B."击空明"与"渺渺兮予怀"写景抒情,以景的空明衬人的胸怀广阔。
C.最后一句,点出"予怀"所思慕的对象是那在"天一方"的美人。
D.全歌落脚到"美人"身上,具有象征意义。
7、对下列各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物(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瞬间都不停止。
B.泣孤舟之嫠妇--(那箫声像是)为孤舟中的寡妇而哭泣。
C.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希望)同飞升的仙人一同遨游长空,哪怕在明月下死去(也心满意足)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轻盈飘逸啊,像长了羽毛的鸟儿一样,远离尘世,飞升仙境。
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课件9张PPT。赤壁赋 苏轼学习目标1、积累“属”“如”“然”“乎”“于”等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过程,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藉( )
9、旌旗( ) 18、枕藉( ) 请解释下列划线词的词义 1、举酒属客
2、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纵一苇之所如
3、然:?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4、于:?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乎:?相与枕藉乎舟中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郁乎苍苍整体感知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研读文本1、作者因何而乐?
2、苏子“愀然”的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客人因何而悲叹?
苏子又是怎样劝慰客人的呢?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
唯有青山似洛中。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谢谢同学们的努力《赤壁赋》课后反思
《赤壁赋》一文是为人所熟知的一篇文言散文,文章通过主课问答的形式展现了苏轼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但是苏轼这种洒脱的人生态度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因此文章的讲解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本篇课文一般要用2到3个课时来讲解,想要在一节公开课中将问题讲全讲透,还是很有挑战性的。为此,我搜集了大量资料,并且听取了同组内其他老师的意见,大胆舍弃,最终完成了本次汇报课。
回顾这一堂课,我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教学内容详略得当
一般而言,在讲解文言文时疏通文意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此多的内容想要在一节课展现出来难度较大。因此,我将翻译的任务放在了课前预习当中。课上只对“然”“属”“乎”“于”等易错、较难的词语进行讲解。这样以来就有足够的时间对文本进行分析了。
另外,在讲解文章情感变化这一部分,我也将着力点放在了“悲”、“喜”两种情感的探讨上,并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
注重学生的能动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体悟主客的情感变化、文本意义的解读,还是对意境的感悟
都是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探究发现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和角色扮演的方法,加大了课程的容量,并且角色扮演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表述,更便于他们融入课文情境中,让知识有一个生成的过程,而非直接灌输。利用学生相互合作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找到了突破重难点大门的钥匙。
当然,通过讲授公开课,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
首先,缺乏课堂评价语。上课时的评价语十分单调,只有一个对“正确”与“错误”的初步判断,无法恰当或适时的给予评价,对于超出预期的回答评价不够精炼、准确。例如,上课时有位学生临时写了一段自己对课文的感悟,我当时的评价语是“XX同学在读课文时能有自己的感悟,非常好!”我只是简单的进行了夸奖,而没有针对她的感悟给出自己的见解。我觉得,如果当时我能准确评价这位学生的回答,并借机呼吁大家每节课写写自己的感悟,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其次,过度局限学生的思维。上课时,如果学生答案与自己预设不符,我总是试图局限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向我预设的答案上靠拢。这样以来,看似学生有思考、讨论的机会,但是最终的结论还是我灌输给学生的。如果能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再次,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较差。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备课时特意设置了“角色扮演”这一环节,希望能够通过转换学生身份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上课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根本,是自己对学生的情况还不够了解,环节设置虽好,但却忽视了问题本身的难度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最后,时间把握不够准确。上课时最后两段情感的分析所占用的时间太长,导致课堂结尾有些仓促,最后的“课堂小结”部分不够完整。
总的来说,这次新教师汇报课让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如评价语不够准确、不能较好的引导学生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积极的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赤壁赋》课标分析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 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