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课件17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课件17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3-26 19:00:10

文档简介

1.生源基础差:全区前1000名学生,我们学校只有68名,分布于各个班级。整体情况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还算端正,知道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价值。但是学习能力差,学习方法不科学、不合理,死学死背,把化学当文科科目学习。曾有学生非常不解的问我:“老师,我都背过了,为什么还是不会做题?”把我雷倒了!我上课时重点讲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人家压根就没有听,或者听了,但是没有听懂!知识的来龙去脉我交代清楚了,但是学生没有掌握起来,只是死记住了结论。
2.很多学生在记忆前20号元素时,只是顺着原子序数背过了,问他某元素的原子序数是多少时,需要扳着手指头数一下。对于高中阶段刚刚学习的每个主族、前三周期每个周期的元素种类,就更加陌生了。
3.实验能力不够,在初中阶段,实验机会非常少,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振荡试管、滴加溶液的基本操作非常不规范。
4.但是他们也有优点:学习态度好,知道自己的不够,所以学习还是比较努力的。所以,在备课时,我们必须注意,一定要低起点、低重心,尽最大努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跟上我们的步伐。
1.建模环节:利用“每课一题”复习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帮助学生巩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思想。学会如何利用结构来预测性质:结构的相同点决定了性质的相似性,结构的递变性决定了性质的递变性。这个环节还是非常成功的!
2.理论预测环节:在这个环节,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但是在经过展示、讨论、总结之后,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要求。
3.实验设计与评价、实施环节:这是本课时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因为学生的实验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没有给出学生更多的药品,就让学生利用有限的试剂还设计实验,这样就将实验设计限定在了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利于学生实际操作。如果放入太多的药品,学生可能会不知所云。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
4.总结整理环节:水到渠成!

学 习 内 容
归纳整理




已知A、B两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
⑴若A位于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IA族,请回答:
①画出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元素A、B具有 性(填“金属”“非金属”),且 强于 。
⑵若A的原子序数是17,请回答:
①写出A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你认为A的非金属性比B的 (填“强”“弱”),请写出证明该观点的化学方程式

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从上往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原因是: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



同周期元素性质预测
以第三周期主族元素为例,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并预测:
Na Mg Al Si P S Cl
1.哪些元素具有金属性?哪些元素具有非金属性?
其性质强弱顺序如何?
2.从Na到Cl,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如何变化?
⑴结构分析: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逐渐 ;
原子半径逐渐
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
⑵性质预测:
原子由易 电子递变为易 电子 (填“得”或“失”)元素由具有
性递变为具有 性(填“金属”或“非金属”)。




设计实验验证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⑴利用下列试剂,你能设计出哪些实验方案来验证Na、Mg、Al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试剂:镁条、铝片、蒸馏水、稀盐酸、酚酞试液
实验方案:





1.验证实验的设计步骤:
⑴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可行的实验原理;
⑵根据实验原理中涉及的化学反应组织实验所需试剂和仪器;
⑶设计具体实验步骤,规范实验操作;
⑷综合考虑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1)的结论:


⑵利用下列试剂,你能设计出哪些实验方案来验证Si、P、S、Cl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试剂:Na2SiO3溶液、稀硫酸
实验方案:







1.实验(2)的结论:


2.总结归纳:
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分析总结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存在怎样的变化规律?原因是什么?
H
Li Be B C N O F
Na Mg Al Si P S Cl
K Ca ............................... Br
元素周期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I
1. A、B、C三种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同一周期,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显酸性、碱性、两性,则A、B、C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大小顺序是 ( )
A.A>B>C B.B>C>A
C.A>C>B D.C>A>B
2.气态氢化物按稳定性递增顺序排列的一组( )
A.SiH4 、H2S 、PH3 、HCl
B.SiH4 、PH3 、HCl 、HF
C.HBr 、 HI 、HCl 、HF
D.CH4 、 NH3 、PH3 、HCl
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练习II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2


3






4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有关问题?:
学 习 内 容
解题方法:
写出①—⑩的元素符号;
找出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最
强的元素;
归纳整理


II
表中最活泼的金属是 ,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是 (写元素符号,下同)
⑵表中能形成两性氢氧化物的元素名称是 ,分别写出该元素的氢氧化物与⑥、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⑶①、③、⑤、⑨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⑷⑤、⑥、⑦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是 。
⑸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比较③、⑨金属性的强弱:


规范答题:
“元素符号”
“化学方程式”
“由大到小”
“由强到弱”
“实验方案”
学习小结
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三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结构
性质 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