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第六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10课 宋金对峙一、政权建立
二、金灭北宋
1.东京保卫战:1126年,金兵包围东京,________率军民击退金兵。
2.靖康之变:金兵南下,攻破东京,钦宗投降,________年,金兵掳走徽宗、钦宗、______灭亡。
完颜阿骨打女真 1127 临安李纲1127 北宋三、岳飞抗金
1.战绩:夺回了______,在______大败金兀术主力骑兵。
2.结果:宋高宗勒令岳飞退兵,投降派______诬陷并杀害岳飞。
四、宋金和议
1.时间:______年。
2.内容:双方以东自______中流、西至______为界;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贡送银______万两、绢25万匹。
3.影响: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
建康 郾城 秦桧1141淮水 大散关 25宋金南北对峙
1.灭亡辽政权的是( )
A.北宋 B.西夏 C.金 D.南宋
C 2.1115年称帝建国的女真族首领是( )
A.冒顿 B.阿保机
C.元昊 D.阿骨打
D3.金军进犯北宋都城汴京时,主战并负责汴京防御的是( )
A.宋徽宗 B.宋钦宗
C.李纲 D.陈东
C4.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灭亡北宋,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为( )
A.陈桥兵变 B.安史之乱
C.五胡乱华 D.靖康之变
D 5.南宋的建立者是( )
A.赵匡胤 B.赵构
C.赵匡义 D.元昊
B6.金军进攻南宋时,南宋军民为阻止金军的南下和收复北方失去的家园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当时出现的著名抗金英雄是( )
A.文天祥 B.杨业
C.岳飞 D.寇准
C 7.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澶渊之盟 B.郾城大战
C.陈桥兵变 D.1141年的和议
D 8.宋金达成和议,其中双方的分界线是( )
A.以长江一线为界
B.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C.以黄河一线为界
D.以秦岭一线为界
B 9.观察下面两幅图像,回答问题。
(1)简述岳飞抗金的主要事迹。
(2)岳飞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
南宋初年,金军南下,岳飞率军抵抗,从金军手中收复了建康。后来,金军又大举进攻南宋,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金军多次南下攻宋,一路烧杀抢掠,使人民受到很大的灾难,岳飞的抗金斗争是正义的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受到人民的尊敬。(3)右边铁铸的跪像,在杭州西湖边岳飞墓前。你能猜出他是谁吗?为什么让他跪在那里?
是杀害岳飞的刽子手秦桧。反映了人民爱憎分明,用这种方式称颂历史上保护人民利益的功臣,强烈谴责杀害功臣的罪人。1.北宋与南宋的关系与下列哪一组最相似( )
A.西汉与东汉 B.西晋与东晋
C.前秦与后秦 D.东魏与西魏
B 2.右边示意图反映了( )
A.东晋与前秦对峙
B.南宋与金对峙
C.北宋与辽对峙
D.南宋与元对峙
B 3.宋辽、宋夏和宋金议和的相同之处是宋朝 ( )
A.要给对方大量钱币
B.宋主要向对方称臣
C.在战败后接受屈辱条件
D.主动要求讲和
A 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请根据诗歌的内容,判断出诗歌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是( )
A.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D 5.下列有关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
C6.郭靖和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请分析,他们名字中的“靖”、“康”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 )
A.西夏建立 B.澶渊之盟
C.金灭北宋 D.元朝建立
C7.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交流学习而形成的。民族交流的形式丰富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在镇州、易州、沧州、霸州、雄州等地设榷场(贸易市场)同辽进行贸易。宋人以茶、盐、布、药材、粮食、丝麻纺织品、漆器、硫磺、铜钱等,交换辽人的马、羊等畜牧产品以及马具、刀剑等物品。宋与西夏也曾在保安军等地设榷场贸易。南宋与金在接壤地带开设榷场。
材料二 从东汉后期开始,北方、西北方大批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与汉族杂居,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西晋时人数达几十万,出现了“关中之人,戎狄居半”的局面。(1)两则材料分别表现了哪两种民族交流方式?
(2)通过多种形式的民族交流,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什么?
边境贸易、迁徙杂居民族融合。(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诗歌中的“杭州”“汴州”各指什么地方?
(2)此诗讽刺的是该朝统治者怎样的丑态?
杭州:南宋的都城临安;汴州:北宋的都城东京。南宋统治者荒淫腐化,只图偏安江南,不思收复北方失地和中原故都。材料二 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宋史》卷365
(3)说出材料二中的一位抗金将领和一个投降派的名字。
(4)秦桧和宋高宗令“飞”班师后,与金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影响?
抗金将领:岳飞;投降派:秦桧。宋金订立和议。 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课件24张PPT。第六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1)北方多______,南方相对安定。
(2)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______________。
2.时间:________时期、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3.表现:
(1)南方人口是北方的两倍多。
(2)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______以南地区。
(3)________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战乱 生产工具和技术 两宋 淮河 太湖流域二、农工商业的发展
1.农业:
(1)生产工具:发明了新农具“________”,还出现了__________。
(2)农作物:原产越南的__________由福建推广到江淮一带。南方已普遍种植______。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____________。
2.手工业:
(1)丝织业:民间出现了____________,苏州、杭州、成都的官营织锦院各有工匠几千人。
(2)棉纺织业:在________逐渐普及。
(3)制瓷业:陶瓷器的制作更加精美,________成为著名瓷都。
秧马牛转翻车 占城稻小麦淮河流域经营专业户南方 景德镇 (4)采煤业:________技术领先世界,许多地方煤已大量用于居民生活。
(5)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装有________。
3.商业:
(1)纸币出现:________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__”。南宋时,政府正式发行了会子。
(2)城市繁荣:北宋都城________、南宋都城______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城市周围的集市逐步发展为市镇。
(3)海外贸易:海外贸易兴盛,泉州、________、明州等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采煤 指南针 北宋交子东京 临安 广州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城市打破居民区和商业区的界限,有专门的娱乐场所“________”。
2.农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3.________、饮酒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瓦肆喝茶1.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经济重心,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流域是在( )
A.魏晋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D 2.江南人民把农田和水利结合起来的杰出创造是( )
A.圩田 B.梯田 C.茶园 D.棉垄
A 3.“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出现在( )
A.唐朝 B.隋朝 C.北宋 D.南宋
D 4.宋朝时期,从国外引进的优良粮食作物品种是( )
A.玉米 B.马铃薯 C.番薯 D.占城稻
D 5.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
A.景德镇 B.邢窑 C.哥窑 D.越窑
A 6.当你去购买商品的时候,你一定会体会到人民币(纸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北宋时期。请你指出它是 ( )
A.会子 B.瓦子 C.关子 D.交子
D 7.北宋城市里的“瓦肆”是指( )
A.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B.小商贩摆摊的地方
C.进行体育活动的地方 D.专供演出的圈子
A 8.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描写了哪个传统节日时的情景( )
A.元旦节 B.中秋节 C.七夕节 D.端午节
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一是何时发明的新式农具?当时人们还发明了什么工具?
(2)材料一中图二这种纸币叫什么名称?其地位如何?宋朝时期发明的“秧马”。 牛转翻车。“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材料二 庄绰在《鸡肋篇》中描述,“都城汴京,数百万家,敬仰石炭,无一燃薪者”。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4)从两则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宋代采煤技术发达,许多地方煤已大量用于居民生活。 宋朝的农工商业发达。1.诗句“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胁低。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反映的是哪种农具?( )
A.秧马 B.踏犁 C.翻车 D.水车
A 2.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开发到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北人南迁为南方补充大量的劳动力
B.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
C.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
D.“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流传
D3.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东南沿海一带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B4.两宋时期在广州、杭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其职责是( )
A.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
B.通过行会对商业实行控制和勒索
C.经营和管理农村集市贸易
D.经营交子的发行和汇兑
A5.关于“瓦舍”(也称“瓦子”、“瓦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给城市生活增添了生机
B.出现在宋朝时期
C.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D.散布于广大农村
D6.“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这是宋代人在过哪一节日?( )
A.端午节 B.中秋节 C.春节 D.元宵节
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都有许多“瓦子”。所谓“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大的瓦子,可容几千人。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1)瓦子(瓦肆)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所?瓦子为什么会在宋代出现?
(2)今天的城市里有哪些类似于瓦子的娱乐场所?
瓦子是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随之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瓦子便应运而生。茶社、酒吧、夜总会等。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和织丝绸的国家……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2)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南方丝织业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南方还有哪些手工业部门也比较发达?
说明宋代苏州、湖州所在的太湖流域已成为重要的粮仓。还有棉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材料三 宋高宗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另据《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3)材料三宋高宗的话反映了宋朝哪一行业的兴盛?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4)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说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海外贸易。主要原因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另外,宋朝造船技术居当时世界首位,造船业的繁盛也为海外贸易带来了便利条件。说明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原因: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课件22张PPT。第六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12课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2课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二、元朝大统一1.建立:1271年,________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他就是元世祖。2.统一:1276年,元军灭亡南宋,南宋军民在抗元斗争中涌现出了______等著名将领;________年,元统一全国。
铁木真 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 1279 3.统治:
(1)政治上:
①建立了________。
②在中央设________管辖吐蕃,________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
③设置____________,管辖澎湖和琉球。(2)经济上:①农业: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禁止把________改作牧场,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把新增田地和人口的多少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条件。行省制度宣政院西藏 澎湖巡检司 农田 ②手工业:________对棉纺织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________成为棉纺织业中心。③商业:________是闻名世界的国际性大都市,________是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三、民族关系的发展1.条件:元朝的统一。2.表现:(1)蒙古、汉族、契丹、女真等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2)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_。
黄道婆松江 元大都泉州回族
1.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长期生活在( )
A.青藏高原 B.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帕米尔高原
B 2.统一蒙古各部并建立蒙古政权的人是( )
A.耶律阿保机 B.铁木真
C.完颜阿骨打 D.忽必烈
B3.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的时间是( )
A.1206年 B.1260年
C.1271年 D.1279年
C 4.我国历史上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实现大统一的朝代是( )
A.秦朝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C 5.2008年3月14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区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历史上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是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D6.元世祖时,来华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 )
A.利玛窦 B.阿倍仲麻吕
C.哥伦布 D.马可?波罗
D 7.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它是( )
A.女真 B.回族 C.维吾尔 D.波斯
B8.从唐末五代,经两宋至元朝,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和元。其中,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D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值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1)材料一“遂一天下”是怎么回事?这次统一与以往的大一统相比有何突出的特点?
(2)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政府实行了什么制度?
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 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权。建立了行省制度。材料二 元朝疆域图
(3)材料二中“宣政院辖地”指的是现在哪一地区?该机构的设置有何影响?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元朝怎样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
(4)从元朝开始实行的行政管理制度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西藏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 设澎湖巡检司。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且保留至今1.下列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蒙古政权的建立 ②定国号为元 ③定都大都 ④灭亡南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A2.为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奠定基础的是( )
A.西周的分封制 B.秦朝的郡县制
C.隋朝的科举制 D.元朝的行省制
D3.元代初年,向海南黎族人民学习先进的棉纺技术、后成为杰出女纺织能手的是( )
A.蔡文姬 B.李清照
C.文明太后冯氏 D.黄道婆
D4.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经济发展 B.交通发达
C.对外开放 D.国家统一
D 5.中国古代史上实现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①秦朝 ②隋朝 ③唐朝 ④元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6.下列各项不属于秦、隋、元三个朝代相似之处的是( )
A.都开凿过运河
B.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C.都是短命王朝
D.所设机构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这句话是我国古代哪位历史人物留下的名句?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2)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3)它体现了这一历史人物的什么精神?
文天祥。文天祥被俘后,元将劝他投降,他拒绝了。他悲愤地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过零丁洋》诗,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决心。 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的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从他维护南宋朝廷来讲,他具有爱国精神;从他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行动看,表现了崇高的气节。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材料二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1)材料一中的新的民族指的是哪一民族?
(2)两则材料反映了元朝的什么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3)你能说说元朝民族融合的情况吗?
回族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原因:元朝的统一;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蒙古族迁住内地,汉族人来到边疆,契丹、女真人进入黄河流域,逐渐融合。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儿、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课件21张PPT。第六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13课 宋元的科学技术
一、宋元科技
1.指南针的发明与使用:
(1)雏形:________时制成的“司南”是最早的定向工具。
(2)指南针:________时,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法,制成了指南针,用于海上交通。
(3)意义:促进了________的发展。
2.火药的发明与使用:
(1)发明:________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我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
(2)使用:________开始用火药制造武器;________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战国宋期 航海事业唐代 唐末宋元用,出现了火箭、突火枪、火炮和火铳等火药武器。制成各种焰火和鞭炮。
3.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1)发明:北宋平民________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用黏土制成陶活字排印,活字可使用多次。
(2)发展:________又发明了________、锡活字。
(3)特点:灵活、经济、省时。
二、四大发明的传播
1.地位:________、指南针________、和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传播:
(1)途径:由________传入西方。
(2)意义: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木活字元代造纸术 火药 阿拉伯毕昇1.中国古代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了重要条件的发明是( )
A.罗盘针 B.竹木简
C.地动仪 D.突火枪
A 2.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发明于( )
A.战国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A3.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开始了人类航海的新时代是( )
A.西汉时 B.唐朝时
C.北宋时 D.明朝时
C 4.火药发明于( )
A.战国 B.唐代 C.南宋 D.元朝
B 5.下列有关火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由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
B.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C.唐朝末年已广泛用于军事上
D.宋元时期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武器
C 6.11世纪中期,北宋毕昇发明了(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B 7.被誉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的是( )
A.希腊人 B.意大利人
C.印度人 D.阿拉伯人
D8.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的“三种机械发明”是指( )
①造纸术 ②印刷术 ③火药 ④指南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B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子》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指东南方向)。”《鬼谷子》称:“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指迷失方向)也。”
材料二 北宋时期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1)根据材料一可以推断出司南最晚发明于什么时期?
(2)从材料看司南和指南针的功能是什么?
司南最晚应该出现在战国时期。 司南和指南针的作用是指示方向和辨别方向。1.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请看这幅图,它是我国人民发明的( )
A.测定地震的仪器 B.印刷工具
C.观察天象的仪器 D.指南仪器
D 2.宋代史书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宋代的航海完全依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B.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知道了磁针指南的作用
C.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事业,但只是辅助作用
D.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水手最早发明的
C 3.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除指南针外,还有( )
①火药 ②造纸术 ③印刷术 ④中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4.右图人物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他的重大发明是( )
A.雕版印刷术
B.指南针
C.活字印刷术
D.火药武器
C5.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优点在于( )
A.印刷量大为增加 B.印刷时可以套色
C.印刷质量明显提高 D.活字可以反复使用
D 6.下列与中国四大发明相关的事件,不是在宋代发生的是( )
A.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
C.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战争
D.指南针被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C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黏土做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出单字,再用火烧硬,成为陶字。排版时,在铁板上放置一个铁框,将陶字排满铁框为一版。一版印刷的同时,可以排另一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后,陶字拆下可再用。
(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重大发明?它的发明者是谁?
(2)根据材料指出此项发明有哪些优点?
(3)此项发明的意义是什么?
活字印刷术;毕昇。省时、经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8.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根据上面三幅图,请你说出与它们有关的中国古代的三项重大发明。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8.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2)这些中国古代发明经哪里传到欧洲?请你结合其中的一项发明,谈谈它对世界的发展有何贡献?
阿拉伯。活字印刷术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指南针用于海上交通,解决了远洋航行辨别方向的困难,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火药武器的制造为推翻旧制度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火药可以用来采矿、筑路等工程,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任意答出一项即可)课件23张PPT。第六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14课 宋元的史学、文学和艺术一、《资治通鉴》
1.作者:北宋史学家______。
2.体例: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巨著。
3.内容:记述了从__________1300多年的历史。
4.地位:是我国古代史书的典范。
二、宋词
1.概况:宋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____。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可长可短,便于吟唱。词在__________已经出现,两宋时期,优秀的词人大批涌现。
司马光 编年体通史 战国到五代词 唐代 2.代表:
三、元曲
1.概况:是__________与散曲的合称,是元代文学创作的主流。
2.代表:
(1)最杰出的剧作家是__________,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___》。
(2)著名散曲家有__________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南宋元杂剧 关汉卿 窦娥冤 马致远四、绘画
1.特色:两宋时期,反映人民生活的__________增多。
2.代表:
(1)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__________》是风俗画的代表作。
(2)元朝赵孟钍堑笔钡幕?沉煨洌??饔小禵__________》。
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 秋郊饮马图1.“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司马光后来说“臣之精力,尽于此书”。“此书”应是( )
A.《史记》 B.《二十四史》
C.《宋书》 D.《资治通鉴》
D 2.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记载了哪一段时期的历史?( )
A.黄帝到汉武帝 B.刘邦建汉至王莽败亡
C.战国到五代 D.战国至北宋
C3.宋朝主要的文学形式是( )
A.诗歌 B.散文 C.词 D.戏曲
C4.北宋词人苏轼开创一代词风——豪迈奔放。其代表作是( )
A.《声声慢?寻寻觅觅》
B.《念奴娇?赤壁怀古》
C.《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D.《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B5.出现于两宋之交的著名女词人是( )
A.黄道婆 B.班昭 C.李清照 D.蔡文姬
C 6.在词中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一直胸怀恢复中原壮志的宋代词人是( )
A.李煜 B.李清照
C.苏轼 D.辛弃疾
D 7.戏剧《窦娥冤》(右图剧照)的作者是( )
A.关汉卿
B.郭守敬
C.辛弃疾
D.李清照
A 8.作品被时人誉为“神品”的元朝最著名书画家是( )
A.黄庭坚 B.蔡襄 C.赵孟睢 ?.米芾
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材料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材料一是哪位词人的作品?属于什么风格?
(2)材料二是谁的作品?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它们是同一风格吗?材料二属于什么风格?
(3)简述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苏轼。豪放派。李清照。不是。婉约派(答出相同意思即可)。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1.《资治通鉴》是一部( )
A.纪传体通史
B.纪传体断代史
C.编年体通史
D.编年体断代史
C2.从《资治通鉴》中了解到哪些时期的历史( )
①春秋 ②战国 ③汉朝 ④唐朝 ⑤宋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C 3.两宋之交的文学作品反映出的时代最强音是( )
A.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B.揭露统治者的腐朽
C.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D.歌颂祖国壮美的山河
A 4.《清明上河图》有助于探究北宋城市( )
A.风格各异的中外建筑 B.兼收并蓄的对外交往
C.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D.数量众多的自由工匠
C5.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邓小平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应是( )
A.《天王送子图》 B.《步辇图》
C.《清明上河图》 D.《洛神赋图》
C 6.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是( )
A.关汉卿 B.马致远
C.李清照 D.汤显祖
A 7.读右图,回答问题。
(1)图中人物是谁?他生活在哪个朝代?
(2)他主持编写的史书名称是什么?
(3)对这部著作应怎样评价?
司马光,北宋。 《资治通鉴》。这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字生动,是我国古代史书的典范,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是生活在哪一时期的哪一位著名词人?他的词的特点是怎样的?
(2)词是当时主要的文学形式,这一时期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是谁?这一时期,既是一位著名词人,又是一位著名的抗金英雄的人物是谁?北宋时期的苏轼 豪迈奔放。李清照 辛弃疾。材料二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3)材料二中的“元曲”包括哪些内容?在这个领域谁的成就较为突出?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元杂剧和散曲。关汉卿。《窦娥冤》。材料三
(4)材料三中绘画作品的名称是什么?它描述了什么景象?
(5)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你认为这两种文学形式能灿烂辉煌的原因是什么?
《清明上河图》 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政治发展、经济繁荣、民族融合等。课件23张PPT。第六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课 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一、政权建立
1.政权建立:
2.辽的发展:阿保机重用______,发展农业生产,创制文字,制定法律,契丹逐渐成为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后来改国号为______。
3.北宋的局部统一:______和宋太宗用了近20年的时间统一了________________。
契丹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党项 元昊 960 东京 汉人 辽 宋太祖中原地区和南方 二、民族关系
1.宋辽和战:
(1)战:1004年秋,辽军南下攻宋,逼近黄河北岸的澶州。______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
(2)和:澶渊之盟:1005年,辽宋在______达成和议,双方约定各守边界。此后,辽宋之间100多年保持和平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2.宋夏和战:
(1)战:西夏多次进攻北宋,未取得进展,却损失巨大,北宋也无力进击。
(2)和:______年,宋夏订立和议,以后几十年间,双方在______地区进行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
寇准 澶州1044 边境1.五代统治的中心区域是在(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成都平原 D.东北地区
B 2.建立契丹国的首领是( )
A.耶律德光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完颜阿骨打
B3.960年,赵匡胤废掉后周小皇帝,建立北宋政权。历史上称这次兵变事件为( )
A.玄武门之变 B.靖康之难
C.杯酒释兵权 D.陈桥兵变
D 4.成语“黄袍加身”涉及的历史人物及时期是( )
A.宋太宗、北宋 B.宋神宗、南宋
C.宋太祖、北宋 D.宋太祖、南宋
C 5.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坚决主张抵抗的是( )
A.宰相寇准 B.宋真宗
C.大臣李纲 D.宋钦宗
A6.1005年,结束紧张的战争状态,达成澶渊之盟的双方是( )
A.辽与西夏 B.辽与南宋
C.辽与金 D.辽与北宋
D 7.西夏的建立者是( )
A.完颜阿骨打 B.铁木真
C.元昊 D.耶律阿保机
C8.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一个民族建立的( )
A.党项族 B.契丹族 C.蒙古族 D.回纥族
A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军打退辽军以后,双方对峙,势均力敌,辽军没有取胜的希望,建议议和。宋皇帝贪图苟安,答应每年送给辽白银十万两,绢十二万匹。
材料二 宋代古诗说:“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1)材料中的议和指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2)根据材料一,北宋政府议和的主观目的是什么?澶渊之盟 1005年 用经济损失来换取统治的苟安。(3)根据材料二,指出宋辽议和带来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4)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宋与辽的关系。
辽宋之间100多年保持和平来往,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辽宋之间有战有和。1.契丹族学会农耕,开始定居是因为( )
A.战争的需要
B.受中原农耕文明的影响
C.仿效中原王朝的需要
D.受西夏文明的影响
B 2.“惜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中的“宋祖”指的是( )
A.秦始皇 B.刘邦
C.李世民 D.赵匡胤
D 3.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的局面始于( )
A.西夏建立后 B.王安石变法后
C.郾城大战后 D.澶渊之盟后
D4.下列事件,发生在宋朝建立后的是( )
A.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B.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
C.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
D.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D 5.与北宋发生多次战争,但最终在和议中同意取消帝号、接受北宋册封的是( )
A.辽国 B.西夏 C.金国 D.蒙古
B 6.下列哪一项不是阿保机和元昊的共同点( )
A.建立了民族政权
B.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C.接受了中原文化
D.同北宋达成和议
D 7.下列政权中,没有结束分裂局面、统一中国的是( )
A.秦朝 B.隋朝 C.北宋 D.元朝
C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05年,宋、辽达成“澶渊之盟”:宋真宗应允每年给辽“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材料二 1044年,宋夏订立和议:夏取消帝号,向宋称臣;宋朝每年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
(1)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可以看出辽、宋、西夏之间的关系怎样?
北宋和辽、西夏在签订和议之后,双方之间保持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友好关系,边境安定,贸易兴旺。(2)北宋和辽、西夏为什么要议和?
(3)你如何看待宋和辽、西夏之间的议和?
和议是双方政治、军事实力相对均衡的结果,都无力统一对方,只有相互妥协,求得一时和平。 辽和西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这一时期北宋和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只是民族之间的冲突,战争是次要的,而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9.1005年,宋辽双方和议时,内侍误传输银绢300万,宋真宗大吃一惊。后来听说是绢20万匹、银10万两后,又沾沾自喜,以为这是宋朝谈判的“胜利”。你赞同宋真宗的态度吗?你对“澶渊之盟”又是如何认识的?
不同意。宋真宗的态度反映了他的昏庸无知。“澶渊之盟”对北宋而言,意味着军事上的软弱,无力从根本上抵御辽的侵扰,是个屈辱的条约,由此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但利用战役的胜利和辽统治者要求议和的心理,换取了此后的百余年的和平友好关系,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