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教科科学四年级上册
5.声音的强与弱
第一单元 声音
学习目标
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2.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
学生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1根皮筋、学生活动手册。
聚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
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吗?
探索
尺子振动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尺子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
②用一只手压住尺的一端,另一只手拨动尺的另一端。
③用力拨动尺子,听一听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尺是怎样振动的?
④轻轻拨动尺子,听一听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尺是怎样振动的?
尺子振动实验演示
实验小结
我们把物体振动时往复运动的距离称为振动的幅度,简称振幅。
用力拨动尺子:
振动幅度______,声音______。
轻轻拨动尺子:
振动幅度______,声音______。
大
强
小
弱
用力不同,橡皮筋会怎样振动,也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吗?
橡皮筋振动实验演示
实验小结
用力拨动橡皮筋:
振动幅度______,声音______。
轻轻拨动橡皮筋:
振动幅度______,声音______。
大
强
小
弱
击鼓振动实验
实验步骤:
①在鼓面放置一些绿豆,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膜。
②通过感受绿豆的跳动,来感受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击鼓振动实验演示
实验小结
用力击鼓:
振动幅度______,声音______。
轻轻击鼓:
振动幅度______,声音______。
大
强
小
弱
观察记录表,说说你的发现。
振动物体 振幅大小 声音强弱
钢尺 轻轻拨动 小 弱
用力拨动 大 强
橡皮筋 轻轻拨动 小 弱
用力拨动 大 强
鼓面 轻轻击鼓 小 弱
用力击鼓 大 强
实验总结
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轻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小,
发出的声音弱。
大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大,
发出的声音强。
课堂总结
声音的强与弱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________,音量越________;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________,音量越________。
弱
小
强
大
小试牛刀
我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________不同。
音量
小试牛刀
声音没有强弱之分。( )
×
小试牛刀
一列火车自远而来经过你的身边,又离你而去时,你听到的声音是( )。
A.逐斩变强
B.逐新变弱
C.先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
C
本课结束,及时复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
课题名 声音的强与弱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教学难点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 学生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1根皮筋、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播放视频——安塞腰鼓。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说自己的猜想。 教师点拨: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吗?今天我们就一起用实验来研究一下吧! 【设计意图】 利用视频中鼓声的不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已有“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将观察点聚焦到物体振动与发出声音强弱的关系。 探索新知 1.教师讲解实验步骤: ①将尺子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 ②用一只手压住尺的一端,另一只手拨动尺的另一端。 ③用力拨动尺子,听一听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尺是怎样振动的? ④轻轻拨动尺子,听一听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尺是怎样振动的? 学生观看视频演示。 按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记录不同力拨动时声音的强弱情况以及尺子的振动情况。 教师点拨:我们把物体振动时往复运动的距离称为振动的幅度,简称振幅。 学生分享各组的探究发现。 教师小结:用力拨动尺子: 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轻轻拨动尺子: 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教师顺势提问:用力不同,橡皮筋会怎样振动,也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吗? 学生观看演示视频,自主进行探究并分享各组的发现。 教师小结:用力拨动橡皮筋: 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轻轻拨动橡皮筋: 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教师谈话:击鼓的现象也是这样吗? 教师出示实验步骤: ①在鼓面放置一些绿豆,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膜。 ②通过感受绿豆的跳动,来感受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学生观看演示视频,自主进行探究并分享各组的发现。 教师小结:用力击鼓: 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轻轻击鼓: 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教师出示三组实验的记录情况,并提问:观察记录表,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的想法。 教师总结: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教师点拨: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设计意图】 以观察钢尺产生强弱音为例进行研究,观察钢尺振动幅度变化,用示 意图和手势记录振动幅度的变化,再自主探究橡皮筋的振动和鼓面的 振动,让学生充分建立“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之 间的联系。 11.教师提问: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类似的事例。 教师补充:轻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弱。 大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强。 12.师生观看敲击音叉实验,进一步巩固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设计意图】 类比生活中的事例,学生观察到更多的事实,得到更多的实证,通过 分析、归纳,清晰建立“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 越小,声音越弱。”这一概念。
课堂总结 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 学生交流并回顾。 教师总结: 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提问互动的形式,学生回顾并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填空题:我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________不同。 答案:音量 2.判断题:声音没有强弱之分。( ) 答案:× 3.一列火车自远而来经过你的身边,又离你而去时,你听到的声音是( )。 A.逐斩变强 B.逐新变弱 C.先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 答案:C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尺子振动、橡皮筋振动及鼓面振动实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亮点在于实验设计富有启发性,学生积极参与,能够主动观察并归纳出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实验操作时不够细心,影响了观察结果的准确性。比如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拨动尺子,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以及尺子振动的幅度有什么不同。活动中发现有部分学生没有将尺子伸出的长短一致,就导致活动结果不同。活动前,需要老师强调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 对于今后的教学,建议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可以引入更多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声音强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拓展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