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宁古五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宁古五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30 17:2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宁古五校教学联合体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150分钟完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讲好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追求,是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
多样性是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每个民族都有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独特文化。中国古人讲,“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就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有差异是合情合理的,天下万物能一同发育而不相互危害,各种合理的行为准则能同时进行而不相互矛盾。世界上从未出现也不可能出现某个单一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和文明,人类历史不可能终结于某一形态模式,多元并存是基本格局。资本的全球化决不能夷平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尊重各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古往今来,中华文明秉持“和而不同”的融合传统,不断接纳、融合不同民族和文化传统,不断消化吸收外来文明精华,在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中不断发展壮大,用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正因为拥有这种大度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纵观历史,从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互鉴,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才能发展繁荣,只有加强对话、互学互鉴,人类文明才能熠熠生辉。
中国式现代化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石,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的价值要求。在今天多元化的世界中,我们必须继续保持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在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背景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坚持与弘扬。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促进世界各国相互理解与信任,携手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节选自袁军、彭澍《深耕中华文化沃土让世界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一条康庄大道,浓缩跨越百年的沧桑巨变。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描绘了一份中国现代化蓝图,有外国记者认为这完全是一种“空想”。如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天和”驻太空、“祝融”探火星……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画卷远比百年前的设想壮阔。面对当年的那份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气象万千、前景光明。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潮流。每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基本国情不同,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它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我们党扎根中国大地、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现代化道路。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路径,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康庄大道并不等于一马平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涉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还有一系列难点、卡点、堵点需要突破。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有道不改、志不变的决心,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国号航船平稳驶向更加辽阔的水域。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书写着人类现代化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奇迹。展望未来,正如《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沃土,既赓续文明又更新文明,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具有深厚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包容性,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必将蹚出一条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文明新路。”
(节选自李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前景光明》)
1.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每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独特文化,我们理应尊重文化差异。
B. 时至今日,从未出现过单一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和文明,正是多元并存的文化、文明模式造就了如今的人类历史。
C. 纵观历史,中华文明乐于接纳、融合外来文明精华,因此,中华文明才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D. 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表明我们只有一直对其他文明保持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才能使中华文明繁荣昌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诸多古人之言,论证了民族具有独特文化是合理的,增添了文章的文采,使论证具体有力。
B. 材料一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谈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又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及我们要怎样做,逻辑清晰。
C. 材料一相较于材料二而言,更具有抒情意味,“必须”“并不”“始终”“必将”等表示强调的词语充满着对中国式现代化前途光明的自信,具有感染力。
D. 材料二以“康庄大道”来比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平坦无阻,充满希望。
3. 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难点、卡点、堵点”的一项是( )
A. 思想观念存在一定的肯定偏见和固化思维,导致我们对其他文化和社会组织不甚了解,缺乏对外交流的机会。
B.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西方现代化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趋势与结构需要不相适应的部分愈发凸显。
C. 产业结构偏重于低端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未来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
D. 现代化转型离不开社会大众的参与,但现代化始终漂浮于社会精英之中,大众阶层特别是广大农民被悬隔于外。
4. 多样性是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我国坚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5.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谈及我国的文化建设时说:“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发展至今,我国的高质量文化建设仍十分重视中华文明的传承,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战马
(英)迈克尔·莫波格
开始出价了。
显然,我很抢手,因为很快就竞价了。不过,随着价位的升高,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摇头,很快就只剩下两个买主。一个是大嗓门中士,他用手杖碰碰帽檐出价,几乎像是在敬礼;另一个是精瘦的小个儿男人,一双黄鼠狼眼睛,脸上堆满笑容,透着十足的贪婪和邪恶,我都不愿看他一眼。
价格仍在上升。“二十五英镑,二十六英镑。二十七英镑。二十七英镑卖了。听好了。二十七英镑卖了。还有人要出价吗?”
“噢,上帝,不!”我听见艾伯特在我旁边低声道,“亲爱的上帝,不能是他。乔伊,他和那些人是一伙的。整个上午他都在买马。大嗓门中士说,他是康布雷镇的屠夫。上帝,求您了,不能这样。”
“好,要是没人再出价的话,我就二十七英镑卖给这位康布雷镇的希拉克先生了。还有吗?那就二十七英镑卖了。一次,两次……”
“二十八英镑。”从人群中传来一个声音。这时,我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重重地倚着拐杖,步履蹒跚地慢慢穿过人群,向前走来。
“我出二十八英镑买这匹马。”这老人一字一顿地用英语说道,“先生,我要提醒您,不管拍卖多长时间,卖价多少,我都会一直竞拍下去。”他转身对康布雷镇的屠夫说:“我建议您别想着把我逐出拍卖,必要的话,我宁愿付一百英镑。除了我,谁也不会得到这匹马。这是我的埃米莉的马,它本来就属于她。”
他说出埃米莉的名字前,我还不敢肯定我是不是看错了、听错了,因为自从我最后一次见到他以来,这位老人更老了。不过,现在我敢肯定,站在我眼前的就是埃米莉的爷爷,他的神态显得很坚毅,目光炯炯地环视四周。拍卖师也被这场景惊呆了,他迟疑了一会儿,然后才用锤子敲了桌子。我被卖掉了。
拍卖结束后,大嗓门中士和马丁少校一起与埃米莉的爷爷谈话。
艾伯特和他的朋友们围着我,纷纷表示同情,所有人都试图安慰艾伯特。“艾伯特,别担心了,至少我们知道,乔伊跟着那个老农夫挺安全的。他刚刚还对大嗓门中士说,只要他活着,他就不会让乔伊干农活儿。他还一直提到一个叫埃米莉的女孩。”
“不知道他是怎么回事,”艾伯特说道,“他说话的那个样子,好像疯了一样。‘这是我的埃米莉的马。’——那老人就是这样说的吧?见鬼,要是乔伊本来就属于什么人的话,那它应该属于部队,要是不属于部队,它就属于我。”
“艾伯特,你最好亲自问问他,”另一个人说,“机会来了。他过来了,和少校还有大嗓门中士正朝这儿走呢。”
艾伯特站在那里,一只胳膊放在我下巴底下,抬起手给我挠耳朵后面,他知道我最喜欢让他挠这个地方。不过,当少校走得更近一些时,他马上把手拿开,很规矩地立正行军礼。“长官,我想感激您做的一切,我感激不尽。长官,再打搅您一下。”艾伯特继续说,他见少校和中士一副轻松愉快的样子,感到很困惑,“长官,我想问问刚刚买走我的乔伊的老人,他说的那个埃米莉是谁,到底是怎么回事?”
马丁少校转身面对那个老人,说:“先生,也许您可以亲自讲给他听。这个年轻人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他和这匹马一起长大,他为了找到这匹马不远万里来到法国。”
埃米莉的爷爷站在那里,浓密的白眉毛下的双眼严厉地盯着艾伯特。接着,他一下子笑开了,伸出手,艾伯特也伸出手握住埃米莉爷爷的手。“年轻人,你看,你我之间有很多相同点。我们都喜欢这匹马,是不是?这儿的军官告诉我,你在英国老家是个农夫,和我一样。”老人继续说道,“孩子,你做得很好,很好。你还没问我,我就知道你要问什么了。这样吧,我就告诉你。那个时候,战争刚刚开始。它被德国兵抓住了,他们让它拉救护马车,从医院拉到前线,再拉回医院。和它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一匹马。它们就住在我们的农庄里,农庄在德国战地医院附近。我的小孙女埃米莉照顾它们,慢慢地就把它们当家人去爱了。后来,这两匹马就成了我们的了,埃米莉的马,也是我的马。后来有一天,德国兵回来了,他们需要马运输枪支弹药,于是他们走的时候就带走了我们的马。我实在没有办法。打那以后,我的埃米莉就没有活下去的劲头了。这孩子本来就生着病,况且她的其他家人都死了,新的家庭成员又被带走了,她再也没有了活下去的愿望。她变得很憔悴,去年去世了,只有十五岁。她临终前让我向她保证一件事:无论如何都要找到这两匹马,并照顾它们。我去过很多个卖马的地方,可就是没找到另一匹马。现在我找到了其中的一匹,我可以带它回家,照顾它,就像我向埃米莉保证的那样。”
他双手紧紧扶着拐杖,措辞非常谨慎:“你是个农夫,你会明白,不管是英国农夫还是法国农夫,哪怕是比利时农夫,都不会轻易把东西送人。农夫永远都送不起东西。我们得过日子,对吧?你的少校和中士已经告诉我你有多喜欢这匹马。他们对我说,你们大伙儿想尽一切办法要买下这匹马。我认为这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有个——你看怎么样——我有个提议,我把我的埃米莉的马卖给你。”
“卖给我?”艾伯特问道,“可我没有那么多钱,您一定知道的,我们总共才凑齐二十六英镑。”
“我的朋友,你不明白我的意思,”老人忍住笑说,“你根本没明白。我要用一便士卖给你这匹马,而且要得到一个庄严的承诺,那就是,你要永远像埃米莉那样爱这匹马,还要一直照顾它,直到它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有一件事,我想让你把我的埃米莉的故事告诉大家,让我的埃米莉活在人们的心中。”
艾伯特感动得无言以对,他伸出手表示接受这协议。不过,老人没有握他的手,而是把双手放在艾伯特的肩膀上,亲吻他的双颊。“谢谢你!”他说。接着,他转身和每个士兵握手,最后蹒跚地走到我面前。“再会了,我的朋友。”然后他就走开了,不过刚走了没几步,他就停下来,假装用质问的语气说道:“看来我们法国人说的没错,英国人只有一点比法国人强,他们比法国人更吝啬。你还没有付给我英国便士呢,我的朋友。”大嗓门中士从锡质的盒子里拿出一便士递给艾伯特,艾伯特赶忙向埃米莉的爷爷跑去。
“我会珍藏这枚硬币,”老人说,“我会永远珍藏它的。”
那年圣诞节我从战场回到故乡,我的艾伯特骑着我进了村子。我俩被当做凯旋的英雄。不过我俩都知道,真正的英雄还没有回家,他们已长眠在法国的土地上,和尼科尔斯上尉、托普桑、弗里德里克、戴维,还有小埃米莉在一起。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和少校、中士见面后,显示出一副轻松愉快的样子,说明老人已被少校和中士说服,并同意将战马转卖给艾伯特。
B. 老人最后要了一个便士,表现出他的善举和宽广的胸怀,也表现出老人希望以此记住战马,让孙女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C. 老人把双手放在艾伯特的肩膀上,又亲吻他的双颊,这些动作表现了对艾伯特的郑重嘱托和对战马的深沉感情。
D. 老人不远万里寻找战马,且不顾困难拍下战马,是为了完成孙女的临终嘱托,因为老人和孙女都把战马当作家人看待。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屠夫和拍卖师神态表现,衬托了老人找回战马的执著,与后文他用一便士卖掉战马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反差。
B. 小说开头,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展现了激烈的竞拍场面,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在买马卖马的情节中插入小埃米莉和战马之间的故事,以补叙的方式反映了在残酷战争背景下生命存在的困难这一主题。
D. 作者善于将矛盾对立的特质组合以体现人物形象,如小埃米莉爷爷兼具年老体弱和坚毅执著、法国人的感性和年长者的理性。
8. 小说中的“我”其实就是战马“乔伊”,作者在叙述故事时为什么使用“我”而不使用“乔伊”?请谈谈你的理解。
9.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指出:“对话很重要,是文学创作中最有艺术性的部分。”那么,本文的对话是如何体现其艺术性的?请结合文本情境进行探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公孟子戴章甫,搢笏,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曰:“君子服然后行乎?其行然后服乎?”
子墨子曰:“行不在服。”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子墨子曰:“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此二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翟以是知行之不服也。”公孟子曰:“善!请舍笏易章甫,复见夫子,可乎?”子墨子曰:“请因以相见也。若必将舍笏易章甫而后相见,然则行果在服也。”
子墨子与程子辩,称于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子墨子曰:“是亦当而不可易者也。今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当此,虽禹汤为之谋,必不能易矣。鱼鸟可谓愚矣,禹汤犹云因焉。今翟曾无称于孔子乎?”
告子谓子墨子曰:“我能治国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防子之身乱之矣!”
(节选自《墨子·公孟》①)
材料二:
儒讥墨以上同②、兼爱、上贤、明鬼。而孔子畏大人,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贤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孔子祭如在③,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不明鬼哉?
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韩愈《读〈墨子〉》)
【注】①《墨子·公孟》,本篇主要记录儒、墨两家激烈的争论。②上同:“上”同“尚”,尚同意思是百姓要与君主同是非。“尚同”“兼爱”“尚贤”“明鬼”为《墨子》书中篇名。③祭如在:祭祀祖先时就要当祖先如在面前。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此A二君者B其服C不同D其行E犹一也F翟G以是知H行之I不服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与“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的“章甫”为同一物品。
B. 易,文中为“改变”义,与《〈老子〉四章》中“其未兆易谋”中的“易”意思不同。
C. 以,介词,译为“用”,与《五石之瓠》中“客得之,以说吴王”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
D. 正,文中为“使……端正”,与《墨子·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的“亏”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认为人的行为成就与其所穿的服饰没有必然的联系,并借用齐桓公和越王勾践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B. 墨子面对告子“我能治国为政”的说法,明确指出告子仅停留在口头,却不能亲自实行,不能治国为政。
C. 韩愈认为孔子和墨子同样具备“尚同”思想,其根据主要是孔子在《春秋》里讥诮、批评那些专权的臣子。
D. 韩愈认为墨家会借用儒家的理论,儒家也会借用墨家的理论,两家相互融合,才成就了儒、墨两家的思想。
1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贤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
(2)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14. 材料一中哪两个事例可以用来佐证材料二儒墨“不相悦”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③。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一说为连理枝,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至悲。③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
1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写作者经过阊门,一想起曾经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人事皆非,不禁悲从中来,奠定全词伤感基调。
B.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借景抒情,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悲凉之境,悲和之情,溢于言表。
C. “原上草,露初晞”一句既是实写亡妻坟前景物,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引出“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
D. “旧栖新垅两依依”,一“旧”一“新”形成对比,“依依”二字,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思留恋,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16. 这首词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为悼亡诗。有人认为,苏词抒情感染力更强,贺词抒情更加细腻,请结合两首词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谦虚内敛,不要自夸自大,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化用曹植《七哀诗》中“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的句子,用两个问句来表达相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衣》中从“_________________”至“修我矛戟”,到最后“_________________”,描绘士兵磨砺兵刃、整装待发的情景。
三、《论语》整本书阅读(本题共2小题,4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各题。
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篇》)
②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篇》)
18. 请根据语境,解释“色难”一语的内涵。
19. 请从以上两则材料中概括出孔子所认为“孝”的正确态度。
四、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6分)
20.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恶:相当于“何”“怎么”
非恶其声而然也 恶:厌恶
B.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为:连词,因为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为:做,制造
C. 非不呺然大也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这样
D. 死而不亡者寿 亡:死亡
故盗贼有亡 亡:同“无”
2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察乱何自起②故贼人以利其身
③虽父之不慈子④其坚不能自举也
⑤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⑥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⑦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⑧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A. ①⑤/②③⑦/④⑧/⑥ B. ①②/③④⑦/⑤⑧/⑥ C. ①⑥⑧/②⑤/③/④⑦ D. ①④⑤/②/③⑧/⑥⑦
22. 下列选项,与所给例句句式都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A. 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C. 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②请买其方百金
D. 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②是以圣人无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学术向来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鹄的①,②而域外文化很少强烈关注。③及至晚清,列强环伺,国难当头,④西方文化凭借着近代工业和军事力量欺负中国,⑤使中国人开始务实地正视西方文化的存在价值。为了 A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留心于中西文化的异同,不过自晚清直到五四前夕,从事文化比较的学人大体限于“东方尚道,西方尚艺”的结论。视西方文化为器用的文明、物质的文明,东方文化为道的文明、精神的文明。基于这种认识而提出的文化对策 B 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持这种观念的典型代表是张之洞,但这一观念实际上代表了清末民初一大批学人的思想,直到三四十年代尚有余波。
如实地说,对“中体西用”论( 甲 ),而应具体的分析。因为“中体西用”较之封建顽固派的“中体中用”有明显的进步。况且从体用角度研究中西文化,强调以我国文化为主体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这种方法论原则也是正确的,因为外来文化的移植,离不开一个接受外来文化的主体。
我认为,“中体西用论”主要错误有三:其一,“中体西用”论所讲的“西学”,只限于西方文化的物质层面,即“船坚炮利之术”,最多包括部分的西政(如教育、工商等)而不包括西方的科学精神、民主制度和反封建专制主义的价值体系;其二,其所谓“中体”,( 乙 )(如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民本主义政治思想、无神论传统等),而恰恰是当时已成为历史障碍的封建纲常名教;其三,“中体西用”论的理论基础是 C 的“器变而道不变”论。
【注】①鹄的:箭靶中心,引申为目的、想要达到的结果。
23. 请在文中画横线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4.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5.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五、写作(60分)
26.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电台广播节目《早安双声道》有导语:“左声道地铁,右声道拿铁(注:一种咖啡);左声道闹钟,右声道放松;左声道是我,右声道是你……”其中所含的生活态度颇具启示意义。
请根据此导语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
  1.答案:C
  简析:因果倒置,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所以才乐于接纳、融合外来文明精华,而不是反之。
  2.答案:A
  简析:B 选项应是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谈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C 选项材料二抒情意味更浓;D 选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非平坦无阻,而是充满风险和阻碍。
  3.答案:B
  简析:B 选项所述内容为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劣势,我国已超越,不属于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难点等。
  4.答案:
  ①有助于我国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依据材料一第一段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②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相互理解与信任,携手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依据材料一第二段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和第四段 “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促进世界各国相互理解与信任,携手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5.答案:
  ①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在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依据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②注重中华文明建设可以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价值追求,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依据 “讲好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追求,是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
  ③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物质、政治、精神等多种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文明新形态,可以超越西方现代化老路。(依据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
  (二)现代文阅读 Ⅱ
  6. 答案:A
  简析:不是老人显示轻松样子,且老人并非被少校和中士说服,而是主动决定以一便士卖给艾伯特。
  7.答案:C
  简析:是插叙不是补叙,这些情节主要是交代背景、凸显战争残酷、反映人物情感等,并非反映生命存在困难主题。
  8.答案:
  ①直接以动物的视角观察世界,叙述其所经历的一切,有利于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和真实性。
  ②有利增强亲近感、主体性。
  ③有利于增强故事的抒彩和感染力。
  9.答案:
  ①聚焦艾伯特和战马乔伊的故事、关系来展开对话。
  ②艾伯特和不同角色间发生的针对性对话,丰富了叙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③交错使用多种形式的情景对话,反映了艾伯特内心不安、期待和善良的情感与个性,也渲染了故事的氛围。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 答案:BDF
  简析:“此二君者” 是主语,其后断开;“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 是两个并列分句,中间断开;“翟” 作后句主语,其前断开。
  11.答案:D
  简析:“正” 与 “亏” 都是使动用法,使…… 端正,使…… 亏损。
  12.答案:C
  简析:“《春秋》讥专臣” 只是原因之一,且是讥讽专权臣子,未提及批评。
  13.答案:
  (1)孔子看重贤才,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褒奖弟子,以人死了但是名声没有显扬为耻,这难道不是 “尚贤” 吗?(“贤”(第一个),看重;“贤”(第二个),贤才;“疾”,以…… 为耻;“称”,显扬、显著)
  (2)我认为分歧由后代的学生而产生,(他们)各自致力于推行他们老师的学说,这不是两位先师思想的本来面目。(“务”,致力于;“售”,推行;“生于末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 “于末学生”)
  14.答案:
  ①公孟子与墨子讨论 “行”“服” 的问题。
  ②程子诘问墨子称引孔子言论。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 答案:B
  简析:“梧桐半死清霜后” 运用典故,“头白鸳鸯失伴飞” 是比喻,并非借景抒情。
  16.答案:
  ①苏词,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词人想象亡妻在凄冷幽静的明月之夜独守松岗,难舍亲人,柔肠寸断,全诗定格在凄清哀伤的画面中,表达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情感抒发更加感人。
  ②贺词,运用细节(或动作)描写,写出了词人独卧空房,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用平实的细节表现妻子的贤惠勤劳,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情感抒发得更加细腻。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答案:
  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②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③修我戈矛,修我甲兵
  三、《论语》整本书阅读
  18. 答案: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
  19. 答案:
  ①对待父母要始终和颜悦色。
  ②孝,重要的是要有恭敬的态度。
  四、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
  20. 答案:C
  简析:“若火之始然” 中 “然” 同 “燃”,燃烧。
  21.答案:C
  简析:①⑥⑧通假字;②⑤名词作动词;③形容词作动词;④⑦形容词作名词。
  22.答案:A
  简析:例句为状语后置句,A 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B 中①宾语前置句,②判断句;C 中①定语后置句,②省略句、状语后置句;D 中①判断句,②宾语前置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
  23. 答案:A. 救亡图存;B. 自然而然;C. 形而上学
  简析:A 处结合语境为拯救国家危亡,填 “救亡图存”;B 处根据语境是自然得出某种策略,填 “自然而然”;C 处根据对该理论的否定评价及语境,填 “形而上学”。
  24.答案:甲:不应简单地否定;乙:也不是指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或填 “并不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简析:甲处与下句转折,且肯定其合理一面,填 “不应简单地否定”;乙处根据后文举例及与 “封建纲常名教” 的转折关系,填 “也不是指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等。
  25.答案:
  ②“而域外文化很少强烈关注” 改为 “而对域外文化很少强烈关注”。(成分残缺,缺少介词)
  ④“欺负” 改 “欺凌”。(用词不当,“欺凌” 更适用于书面语境且程度更重)
  ⑤“使中国人开始务实地正视西方文化的存在价值” 改为 “使务实的中国人开始正视西方文化的存在价值”。(语序不当,“务实” 修饰 “中国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