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丽水市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30 17:2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丽水市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先看意象和物象的关系。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再看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我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里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在又说意象是主客观的交融契合,那么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区别它们: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古人有时以象和境对举,很能见出它们的区别,如王昌龄说:“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刘禹锡说;“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显而易见,象指个别的事物,境指达到的品地。象是具体的物象,境是综合的效应。象比较实,境比较虚。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诗构成一种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春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如果把这两句诗再加分析,就可以看到它包含四个意象:“小楼”“深巷”“春雨”“杏花”。“小楼”“深巷”,有静谧幽邃之感,衬托出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春雨”“杏花”,带着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陆游这两句诗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富有情趣的意象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材料二:
月亮创造了心灵虚静和空间澄净的审美意境。这首先是因为月亮升起于“寂寂人定初”的夜晚,人类主要是在太阳下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这就赋予太阳与月亮不同的含义。太阳意味着真实与运动,而月亮象征着寂静与超脱。太阳下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停歇之后,艺术的创造便在寂静的月色下悄然展开。其次月亮的文化内涵是阴柔的美学风范。当中国美学追求安详阴柔优美的明月意境时,也就找到了月亮原型,呈现出娴静与空灵的审美特征。
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光衬托着宁静自适的精神境界,寞寞心事中笼罩着一片飘逸出尘的寂寂梵音,月在艺术观照中的虚静,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心的虚静。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谓:“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初升的明月升起于松间,带来丝丝夜凉,凉爽的夜风送来阵阵悠扬的泉声,整个时空充满着天籁般的乐音和遗世独立的静谧。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几乎可以说是道破了月的虚静的审美底蕴,即使是茫茫尘世,只要望一望月亮,看一看月光,也可以澡雪精神,洗尽尘烦,带来审美的愉悦温馨。
月亮展示给人们的还是澄碧晶莹纤尘不染的洁净世界。从《陈风》的“月出皎兮”到《春江花月夜》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空里流霜不觉飞”,月亮始终是冰清玉洁的形象。刘禹锡这样写道:“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八月十五日夜玩月》)静静的月光洗着大地、洗着宇宙,也洗着人们的肝胆精神。在月光的映照下,世界被改造了、被移动了、被诗化了。人们喜欢用冰轮、玉盘、清辉等来指称月亮,正是表现着月的洁净品格。
(摘编自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象和意象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有个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
B.意象与意境有明确的异同点,它们都为主客观交融的产物,但意象又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而微的单位。
C.月亮寂静与超脱的象征意义,使得中国美学追求安详阴柔优美的意境,并呈现出娴静与空灵的审美特征。
D.《春江花月夜》一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交融的载体,向人们展示了纤尘不染的洁净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是“意”和“象”的有机融合,在表情达意上,是一种形象化的说理和简洁直白的抒情。
B.“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一句借助松树、明月、山泉等意象及其相互作用,营造出清幽美丽的意境。
C.意象之所以带上了固定的、不可创新的意趣,是因为它已经被我国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
D.意象组合构成意境,“境”生“象”且超乎“象”。“象”是具体的物象,“境”是综合的效应。
3.下列选项中,“月”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B.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燕歌行》)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4.下列诗句都包含由“雁”构成的意象,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其意蕴。
①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②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新生
【前苏联】基里尔·梁波夫
皮包屁股,是指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双腿、坐着小车在火车过道里滑来滑去、口中大唱悲歌的人。我父亲即是这样的人。1942年他从坦克学校毕业后就上了前线,1945年,他的队伍在华沙城下遭到伏击,所有人都成了肉饼,只有父亲幸存下来。
我当时5岁,疏散后跟妈妈回到列宁格勒,并不知道父亲发生了什么事。从战地医院出来后,父亲没有回家,显然是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我想他仍在战斗,妈妈大概以为他死定了。没有任何他的消息,也没有阵亡通知书,不过却常常有从喀山来的信件寄到战前我们跟外婆住过的地方。
有一天,我们从妈妈收土豆的农庄里回城,车厢内爬进一个坐着木头小车、身穿破背心、衣服脏兮兮、胡子乱蓬蓬的人。他用双手支撑地板,滑过车厢过道,唱着一支关于营队侦察员的歌。妈妈仔细地看着他,然后就大叫起来,向他跑去,①不过那男人却突然决绝地转过身子,向相反的方向滑走了。他在走廊附近跌落到小车外面,剩下的路只好匍匐前进。当我们追上他时,发现他已经烂醉如泥。
他是我的父亲。妈妈扳过他的身子,久久亲吻着他肮脏的脸颊和因失眠、醉酒肿胀的眼睛。他哭了,号啕大哭。
我们把他带回家。从此生活在一起。父亲没有任何身份证明,从野战医院出来后住过大大小小的车站,靠乞讨为生,此外父亲伤得很重,包括心灵和身体。
夜晚我常常被阵阵喊叫惊醒。父亲从床上跌到地板上,打着滚,蜷缩着身子。最可怕的是他那绝望的吼叫:“腿,腿疼呀……”妈妈不知该怎么办,只是一个劲儿地哭,我也哭,因为怜悯和恐惧。有时我竟希望他没有回来。父亲从不和我说话,仿佛我根本不存在。自从他出现后,妈妈不再关心我,以前她常常坐在床边跟我交谈,可是自从父亲回来后,我不得不睡在地板上,我突然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他们尝试重新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我则成了局外人,无法在家庭的崭新蓝图中占据一席之地。有一天妈妈对父亲说,她想生个孩子,父亲说,他也想有个孩子。不过这很难,他是个残废,没有收入,抚恤金还没发,有个孩子生活很难。妈妈说,没关系,很多人过得比我们差,还养活了3个孩子呢。我真想大声叫:你们是有儿子的呀,你们要拿我怎么办呢?难道我对你们来说就是个空位子吗?
不久,妈妈对父亲说,她怀孕了。她一句话也没跟我说,但是我一清二楚,我整天都跟他们在一起,尽管对他们来说我并不存在。
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非常小,长着一张老人的脸。我常常走到他的床边看着他,这是我的兄弟,我觉得自己对他的爱一点儿也不少于我对父母的爱,尽管他生下来就是为了取代我,这很明显,因为他们甚至给他取了我的名字——科利亚。
每天早晨妈妈都去上班,②父亲坐在他的小车上为他应得的抚恤金奔波,我则整日坐在窗台上看着外面,秋去冬来,冬去春来。孩子们上学了,他们却忘了让我上学,或者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我已经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我的兄弟在长大。很快他已经能够单独走上几步路了。父亲开始领到他的抚恤金,甚至还在某个残疾人事务所里谋了差事,妈妈现在是工厂的车间主任,一切都很美好,我们的家庭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幸福生活。夜里父亲不再叫喊,妈妈也早就停止了哭泣,只有我仍旧每日坐在窗台上,生活不声不响地从我身边悄悄溜过。有一天父亲说:“我想去看看科利亚。”
妈妈哭了。
“把我带到他那儿去,”父亲说,“他毕竟是我们的儿子……”
“没错,没错。”妈妈急忙应和。
我默默地看着他们收拾行装,却有种奇怪的轻松感觉。我已经很久没跟他们在一起,我甚至从不出门,不过这一次我决定跟他们一起去。
我们从家里出来。一路上谁都不说话,父亲在妈妈旁边滑行着,努力不使自己落后。
路上他们从一个老奶奶的手里买了一束金合欢,我跟在他们身后,长久以来第一次感到自己无比幸福。
墓地上空无一人,大片雪花静静地飘落下来。妈妈很快就找到那座坟墓。
“在这儿。”她指着。
父亲看着小坟丘,久久地一言不发,后来他从怀里掏出一瓶酒放到嘴边喝了几小口,然后将瓶子递给妈妈,妈妈也喝了一小口。
“我会记住,”父亲说,“就算死了,也会记住……”
妈妈又哭起来。
③“孩子们都在这儿。”她哭着说。
“走吧,”过了很久,父亲说道,“该去接科利亚了……”
他们向出口走去,很快就消失在白茫茫的雪花中。
④而我则留在了自己的墓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11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解释“皮包屁股”,由此联系到我父亲的经历,这既凸显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同时也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当我们追赶上父亲后,妈妈扳过他的身子,久久亲吻他肮脏的脸颊和肿胀的眼睛,表现出母亲对父亲真挚的爱。
C.父亲和母亲给新出生的孩子——“我”的弟弟取了一个和“我”一样的名字(科利亚),可见父母想用弟弟取代“我”。
D.文章结尾处设置了寂寥的墓地、雪花飘落这些场景,对父母的表现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这些都渲染了肃穆感伤的氛围。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父亲在母亲认出自己后却决绝地转身滑走,体现了父亲受到战争重创后的冷漠。
B.句子②中父亲虽然行动极为不便,但为抚恤金四处奔波,体现了他为家庭的幸福而努力。
C.句子③虽是简单的一句话,却极具震撼力,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D.句子④交代了“我”已经去世,使前文许多不合理的情节最终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8.小说以逝者科利亚的视角叙事,增强了艺术效果。请结合“夜晚我常常被阵阵喊叫惊醒”这个段落试作分析。
9.小说以“新生”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大雨,谷水溢,冲洛城门,入洛阳宫,平地五尺,毁宫寺十九,所漂七百余家。太宗谓侍臣曰:“朕之不德,皇天降灾。将由视听弗明,刑罚失度,遂使阴阳舛谬,雨水乖常。朕又何情独甘滋味?可令尚食断肉料,进蔬食。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极言得失。”
中书侍郎岑文本上封事曰:臣闻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是以古人譬之种树,年祀绵远,则枝叶扶疏;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之,必致枯槁。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日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孔安国曰:“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伏惟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在念。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颐神养性,省游畋之娱;云奢从俭,减工役之费。务静方内,而不求辟土;载弓矢,而不忘武备。凡此数者,虽为国之恒道,陛下之所常行。雨水之患阴阳恒理岂可谓天谴而系圣心哉太宗深纳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灾祥》,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雨水之患A阴阳B恒理C岂可谓天谴D而系E圣心哉F太宗G深纳其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即怜爱别人之意,孟子以此体现其力主仁政思想。
B.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有此称。
C.扶疏,枝叶稀疏之意。此句意为古人用种树比喻治理国家,种之日浅,则枝叶稀疏。
D.社稷,国家的代称,本指土神和谷神。“一片神鸦社鼓”中的“社”即祭祀土神的活动。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不忍人之心”的政治主张,唐太宗面对水患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正体现了孟子这一主张。
B.孟子强于论辩,善于说理,通过生活常理说明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又利用排比、对仗等句式增强语势。
C.材料二中岑文本阐述的开创容易与守成不易的观点与魏征提出的“取之易而守之难”的观点是一致的。
D.岑文本的封事极具文学美感,其中使用了对仗,句式较整齐;类比推理,层层递进,具有较强说服力。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
14.孟子提出的“不忍人之心”,在唐太宗的施政措施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做法?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5.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遗恨寄予眼前的“芳丛”,聊以释怀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16.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每一个有志之士要担当大任就应当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2)李白托月寄情,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写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可随君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3)面对着滚滚向前的流水,光阴转换、岁月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小刚情不自禁吟诵古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淡学”一词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淡学”,( A ),提倡的是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外表宠辱不惊、不争不抢,内心平和安宁、八风不动。
①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社交频繁的现代社会,②在社会规训和自我加压的双重鞭策下,③成年人一直面临着不小压力。④想做一个“高分”成年人,⑤往往要付出巨大的脑力、精力和情感成本。⑥选择“让精神减负”“让欲望减少”,⑦是“淡人”们舒缓压力、消解内耗、积蓄能量。就像船行大海中,风浪越大,越需要稳固的“船锚”,以平和稳定的内在对抗外界的( B )。主动抛弃一些负重,是为了更好地轻装前行。
从丧、佛系,到内卷、淡人,我们一直热衷于贴标签、对号入座,但这也容易陷入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等标签化思维。其实, 甲 。一个线下社交中“淡淡”的人,也许 乙 ; 丙 ,也会因在意的人或事开怀大笑或泪流满面;工作中看似“淡淡”的人,可能也在为了自己的小目标“淡卷”。所以,你可以浓,也可以淡,可以时浓时淡,也可以内浓外淡……我们不必被标签束缚,无论是( C )还是热烈滚烫,只要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只要是让自己感觉舒服的,就是最好的!
(节选自人民网《“随便吧”“都可以”……你是这样的“淡人”吗?》)
18. 请在文段的括号处填上合适的成语。
19. 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请将有语病的句子的序号写出来,并修改。
20. 请在文段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2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放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鲁班首创“木鸢”,这是最早的风筝。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期,李邺将竹哨绑在风筝上,放飞时风吹竹哨,声似筝鸣,十分悦耳, ① ,并沿用至今。那时很多人在放风筝时,都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名称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 ② ,让纸鸢随风而去,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不幸、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因此,在古人眼中, ③ 。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丫鬟发现一个大蝴蝶风筝断了绳,挂在了竹梢上。林黛玉的丫鬟(甲)想要去捡别人放掉的风筝,体弱多病的(乙)笑着劝阻说:“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又说:“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 稻香老农(丙)劝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住在怡红院的(丁)则说:“可惜不知落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它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他两个作伴罢了。”不难看出,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除难的手段,不能捡拾别人放的风筝,也是怕沾上晦气。
21.下列选项中填写的人物与名著《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的描述完全一致的是()
A.甲:紫鹃乙:林黛玉丙:李纨丁:贾宝玉
B.甲:鸳鸯乙:王熙凤丙:探春丁:史湘云
C.甲:紫鹃乙:林黛玉丙:探春丁:贾宝玉
D.甲:鸳鸯乙:王熙凤丙:李纨丁:史湘云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盲点,通常指的是在视野中看不到的区域,是视觉的盲区。然而,盲点并不仅仅存在于视觉领域,在我们的思想、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也都可能存在着盲点。盲点的存在,显示了我们的偏见和局限,也可能带来新的突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C(“月亮寂静与超脱的象征意义,使得中国美学追求安详阴柔优美的意境” 因果倒置,材料二说 “当中国美学追求安详阴柔优美的明月意境时,也就找到了月亮原型,呈现出娴静与空灵的审美特征”)
  2.B(A 项 “意象是一种形象化的说理和简洁直白的抒情” 错误,材料一说 “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C 项 “意象之所以带上了固定的、不可创新的意趣” 错误,文中说 “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但并非不可创新;D 项 “‘境’生‘象’且超乎‘象’” 错误,材料一说 “境生于象外”,是 “象” 生 “境”)
  3.B(A、C、D 项中 “月” 都蕴含思乡之情,B 项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中 “月” 主要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抒发思妇的忧愁)
  4.①“长风万里送秋雁” 中的 “雁”,在广阔的天地间秋风送雁,有壮阔之感,可体现诗人面对此景时开阔的心境,同时也可能暗示着诗人如秋雁般漂泊的境遇或对远方的向往等情感。②“夜闻归雁生乡思” 中的 “雁”,因归雁的鸣叫引发了诗人的乡思之情,这里的 “雁” 是触发诗人思乡情感的媒介,代表着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
  5.①论证结构清晰: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月亮创造了心灵虚静和空间澄净的审美意境这一观点,然后从月亮升起的时间、文化内涵等方面分别论述,最后阐述月亮展示的洁净世界。②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了举例论证,如列举王维、孟浩然、刘禹锡等人的诗句来论证月亮营造的审美意境;还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相关诗句来增强说服力。③论证语言优美:文章语言富有文学性,如对月亮意象的描写以及对诗句的引用和解读,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文化底蕴。
  (二)
  6. A(“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错误,开头解释 “皮包屁股” 主要是介绍故事背景,引出父亲的遭遇,并非伏笔)
  7. A(“父亲在母亲认出自己后却决绝地转身滑走” 体现的不是冷漠,而是父亲因战争创伤而产生的自卑、敏感与逃避心理)
  8. ①以逝者科利亚的视角叙事,使读者能深入到 “我” 的内心世界,真切感受到 “我” 在家庭中被忽视的痛苦与无奈,如 “我想他仍在战斗,妈妈大概以为他死定了”“我不得不睡在地板上,我突然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等心理描写。②这种视角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性,“我” 看着父母重新建立生活,自己却像个局外人,即使他们去看 “我” 的坟墓,也没有意识到 “我” 就在旁边,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巨大创伤与不幸。
  9. ①“新生” 指家庭迎来新生命,弟弟的出生让父母有了新的生活希望,家庭重新获得幸福,如 “父亲开始领到他的抚恤金,甚至还在某个残疾人事务所里谋了差事,妈妈现在是工厂的车间主任,一切都很美好,我们的家庭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幸福生活”。②“新生” 也象征着父亲在经历战争磨难后,从心灵的痛苦与创伤中逐渐走出,开始新的生活,如父亲从最初的酗酒、夜晚喊叫到后来能平静地面对生活,想去看看 “死去” 的儿子。③“新生” 还暗示着战争后的人们在废墟上努力重建生活,整个社会在经历战争后走向新的开始,从家庭的变迁反映出时代的特征与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文言文阅读
  10. ACF(雨水之患 / 阴阳恒理 / 岂可谓天谴 / 而系圣心哉 / 太宗深纳其言)
  11. C(“扶疏” 应是枝叶繁茂之意)
  12. A(唐太宗面对水患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的是其自省、纳谏等治国理政的态度,并非直接体现孟子 “不忍人之心” 的政治主张)
  13. (1)凡是有这四种发端在我身上的,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2)所以处在平安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这是用来巩固他的事业的;有始有终,这是用来尊崇他的根基的。
  14. ①关心民生疾苦,水患后让尚食断肉料,进蔬食,自己反省施政得失并让百官进言。②重视人才选拔,明选举,进贤才,退不肖。③善于纳谏改过,闻过即改,从谏如流。④注重自身修养,颐神养性,省游畋之娱。⑤提倡节俭,云奢从俭,减工役之费。⑥重视武备,载弓矢,不忘武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 B(“聊以释怀” 错误,诗人把遗恨寄予芳丛,是因为无法释怀)
  16. 《杜鹃花》中杜鹃鸟啼血万山红,其叫声 “不如归去” 引发诗人归心难白的眷恋与怨恨之情,主要是借杜鹃鸟表达诗人的亡国之痛与思乡之情;《琵琶行》中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是借杜鹃啼叫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来烘托琵琶女弹奏的音乐的悲切以及诗人被贬谪后的孤寂哀伤之情,从侧面烘托音乐与人物的情感。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3)示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等,只要是表达光阴流转、岁月沧桑的诗句即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 A. 淡泊宁静(或 “清心寡欲” 等);B. 风雨飘摇(或 “波澜起伏” 等);C. 平淡如水(或 “云淡风轻” 等)
  19. 语病句子:⑥;修改为:选择 “让精神减负”“让欲望减少”,是 “淡人” 们舒缓压力、消解内耗、积蓄能量的方式。
  20. 甲:人是复杂多面的;乙:在网络世界中活力满满;丙:一个线上 “淡淡” 的人
  21. A
  22. ①“风筝” 由此得名;②就剪断风筝线;③放风筝有消灾祈福的寓意
  六、写作
  【立意参考】
  ①认识自身盲点,突破认知局限。可从我们在知识、观念等方面存在的盲点出发,阐述认识到这些盲点后如何通过学习、思考、交流等方式突破自我,如在学科学习中发现自己的思维误区并改正,从而取得进步。
  ②正视思想盲点,避免偏见产生。论述在人际交往、社会现象认知等方面存在的思想偏见,如对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探讨如何正视这些思想盲点,以客观、公正、包容的态度看待人和事,促进社会和谐。
  ③利用盲点,创造突破机会。可以写在创新领域,有时候盲点可能是未被开发的新领域,如一些新兴科技产业在传统行业的盲点中诞生,鼓励人们勇于探索未知,挖掘盲点中的潜在价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