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永安、金沙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金沙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30 17:2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九中学、金沙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的意义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是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主体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往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普希金说过:“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为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一种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我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
(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
材料二:
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随意。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
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丑陋、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照亮全诗,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
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发生在遥远的天涯海角的变故,也会对全球、全人类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信息时代人们的命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敏感的诗人不会像一只工蚁只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而不预见人类共同命运的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察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的全部,尤其当这种感情缺乏时代感时。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
(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诗人郑敏访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与科学家、画家、音乐家不一样,后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
B.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得到极大认同,以至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
C.当今中国新诗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其原因之一是舍弃“真善美”的生命价值而导致了境界不高。
D.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 长沙》中的“层林”“鹰”“鱼”等,表现诗人的意志情感,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
B.如果诗人不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写出的作品就可能反映不出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性的人民心声。
C.关于新诗创作中的个性色彩与时代性的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又都特别强调了时代性。
D.只要中国新诗人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和时代,就能改变广大读者对新诗不满、失望和弃之而去的局面。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整体观点的一项是( )
A.“大众化诗歌率先提供一种民主开放的想象性文化空间,网络诗歌爆发出巨大的文化能量。”(光明网)
B.“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国青年报》)
C.“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赋予它当代的阐释。”(中国作家网)
D.“一方面诗是心灵的产物,另一方面心灵也必然会对时代有所感应。诗人是敏感的,他们能够凭着直觉捕捉到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动。”(中国诗歌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门镜外的楼道
迟子建
每逢午后,我都能听到楼道里传来清理垃圾的声音。①这声音自顶层的七楼渐次传下,有笤帚扫楼道的刷刷声,也有用铁撮子撮垃圾的哗哗声,还有收拢垃圾袋时的窸窣声。有一次这声音出现在我的门口时,出于好奇,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
她穿一件蓝袍子,戴着白口罩,包一块土黄色的头巾,正弯着腰从我家的垃圾袋里往外捡着什么。透过门镜所窥见的人被无限缩小了,她面色白而微黄,眼睑处堆积着或深或浅的皱纹,两颊几乎是塌陷的。②嘴唇与脸一样没有血色,让人觉得她的唇就是一朵枯萎了的花。垃圾袋里有一盒没有开封而过了保质期的饼干,她把它从中取了出来。
我猜想楼道清扫员发现这盒饼干后,一定认为这家的女主人是个败家子。她气力不济,隔着门,我能听见她沉重的喘息声。清理完毕,她一手握着撮子,撮子上横着笤帚,一手拖着两个袋子,吃力地离开我家门口,去另一户了。门镜后面的她和垃圾都消失了,我能看见的,是放垃圾处的上方的窗口,米黄色的木格窗将夏日的天空分成均匀的几格,有的格里云彩浓些,有的则十分浅淡,还有的呢,干脆一丝云都没有。
雨季过去后,一立秋,风就凉了。这时的天空无与伦比地晴朗。云彩很多,又很白,它们高高地飘在空中。我一般不舍得错过这时节的云彩,总要在阳台张望一刻。这样,我的日常生活又多了一项内容,除了窥视清扫员之外,还有望云彩。我发现在傍晚的时候,云彩往往掺杂了夕照的橙黄颜色,使它显得格外妖娆,而清扫员恰恰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楼道,这样我从门镜看她时,她背后的窗口泻进来的金色流云就把她映得格外明媚,她仿佛年轻了许多,也温柔了许多。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为了使它像垃圾,不至于引起她的怀疑,我将一只鞋底前脸的胶皮用刀割去一小块,然后把光滑的鞋面划上几道刀痕,又用花盆的土使劲揉搓它,使之尘垢满面,这才把它们摆在门口。③她在捡鞋的时候把它们捧在手中,然后用身上的蓝袍子蹭掉其上的灰尘,又摘下口罩运足一口气,朝它们身上吹了吹。她用一张旧报纸裹了那鞋,放进白色的编织袋中。
我猜她营养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丢掉。把这些食品当垃圾弃了,我也要挖空心思地打扮它们,既不能使它们惹上尘垢,又不能让它们过于鲜亮。于是我就把食品袋看似随便地用猴皮筋勒住,以防灰尘进去。然后将包装袋的外观弄上点土豆泥或者粥汁,使之浑浊不堪,与垃圾的气息很接近。我从门镜望见她心疼地将这些吃的东西放进蓝袍子的大口袋里。那口袋胀鼓鼓的,好似一个人因患了牙痛而肿了脸。我想她肯定把我当成了一个衣食无忧而又不会勤俭持家的女人,我只能让她这么以为了。
天凉了,白昼短了,她出现在楼道的时间越来越晚了。开始时我以为她现在出来得晚,后来有一次我发现她拖着袋子从七楼下来,未等收六楼的垃圾呢,便累得一屁股坐在通向七楼的第一级台阶上,她这一歇就是一刻钟。她侧身对着我的门,楼梯的栏杆将她的身影切割成几段,能听见她吃力的喘息声。她的力气越来越衰弱了,她就像一只垂垂老矣的绵羊一样充满了哀怜之气。看着夕照中的她,看着她枯树般的身影,看着她始终如一包着的那块土黄色的头巾,我的眼睛不由湿润了。我多想帮助她清理一下垃圾,让她就这么歇下去,可我知道我不会长久做这件事,而她也不会允许我这么去做。
腊月的一个午后,走廊里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口哨声。跟着,哗啦哗啦的扫地声传了进来。我连忙奔向门口,出现在门镜后面的是一个男青年,一边打着口哨一边扫楼道。我放在门口的垃圾,恰好有给老清扫员的半袋木耳。当小伙子扫完地,手伸向那个垃圾袋时,我打开门,迫不及待地问:“原来的那个呢?”
“她呀,人家现在不用她了,让她回家了!”小伙子说完,快意地打了一声口哨。“为什么?”我有些愤怒了,“就因为她老吗?”
小伙子没答应,显然不想再耽搁时间,他提着聚集在一起的垃圾袋,去五楼了。小伙子收拾垃圾痛快多了,应该承认,这样的楼道清扫员看上去更舒服一些,因为他年轻、有力气,看他做活心里服帖,没有负疚感。
以后我不用再透过门镜去观察楼道清扫员了,我的垃圾也是真正的垃圾了。只是当楼道响起悠扬的口哨声时,我有些怅然若失。
④春天就像个年轻而壮健的大脚女人,走得刷刷的,很快就从我眼前过去了。而漫长的夏天则似一个年老的小脚女人,一步三叹地来了。人的悲哀和同情心就像一枚枚被扔进河里的石子一样,一开始还有棱有角的,经过时间溪水的不间断冲刷,它也就渐渐被磨得圆润了。我沉迷在写作中,只有偶尔在黄昏散步时会想起她来。想起她佝偻的身姿和苍白塌陷的脸,想起她转身时无限缓慢的动作和沉重的喘息声。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叙事节奏舒缓,情感抒发含蓄克制,写出了城市中的人情世界,笼罩着淡淡的怅惘和失落的情绪。
B.第四段对云彩之美作了细致生动的描绘,既展现了秋日的自然景观,又侧面烘托了清扫员的人物形象。
C.文章多次写到新清扫员的“口哨声”,不仅写出了他的年轻和活力,更展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D.文中的“我”对新清扫员替代老清扫员开始有些情绪,但后来也觉得这个年轻人确实更适合这个岗位。
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常、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连用三个拟声词,写出了垃圾清扫工作的繁忙冗杂,为接下来清扫员的出场作了铺垫。
B.句子②将清扫员没有血色的嘴唇比喻成枯萎了的花,生动地写出了其衰老、疲惫的状态。
C.句子③运用动作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清扫员对“被扔掉”的鞋子的心疼和珍惜。
D.句子④巧用比喻,写出时间流逝之快,表现了“我”在逐渐摆脱情感负累之后内心的轻松。
6.小说中的物象往往很重要,如《百合花》中的新被子和《哦,香雪》中的铅笔盒,请简要分析“门镜”这一物象在本篇中的作用。
7.王蒙评迟子建的小说“有一种对烟火人间的兴致,有一种对喜怒哀乐的体贴”。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此评语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 劝学》)
材料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材料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 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勉学》)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当:对) 金石可镂(镂:用刀雕刻)
B.鼓瑟吹笙 (鼓:弹奏) 何时可掇(掇:拾取,摘取)
C.而绝江河(绝:横渡 ) 山不厌高(厌:厌恶)
D.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天姥连天向天横(横:遮蔽)
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0.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乌鹊南飞
11.下列加点的“焉”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而”的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顺风而呼
C.蟹六跪而二螯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B.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C.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D.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14.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三则材料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都使用了比喻论证。
B.第(一)则材料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进而论述学习的作用。
C.第(二)则材料中,作者是从“问”与“答”两个角度来说明“此皆进学之道也”。
D.第(三)则材料中,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强调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
15.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6.以上三则材料都旨在勉励学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中①田园作
[唐]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②,荷锄觇③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④,惆怅远行客。
[注]①春中:即仲春,农历二月。②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③觇:探测、察看。④御:饮、喝。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田园图景。
B.颔联“持”“伐”“荷”“觇”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农人忙于农事的场景。
C.颈联中旧屋主人翻看新年的日历,让诗人产生时光飞逝之痛,年华老去之悲。
D.尾联中诗人想到远行客无缘享受这美好的田园春光,不由得为之惋惜和惆怅。
18.同为意象,本诗“归燕识故巢”的“燕”和《归园田居(其一)》“羁鸟恋旧林”的“鸟”,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通过描写野兽嚎叫、震响山林,从听觉角度突出天姥山令人惊栗。
(2)“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登高》中“”写木叶摇落之景,表现出杜甫悲凉心境;《声声慢》中“ ”一句李清照借菊花抒发了词人难以排解的愁绪。
(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的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
(5)《沁园春·长沙》中,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是“”。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你校高一(1)班以“保护文物古迹”为主题开展家乡文化生活调查。1组同学通过网络搜集了以下资料,请你帮助1组完成下面任务.
大鹏所城,全称大鹏守御千户所,在明清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__①__600余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保存完好。它的整体设计以军事卫戍为主旨,平面呈方形布局,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城外__②__一条护城河,宽厚的城墙下面辟有马道。城内有南门街、东门街和正街三条主要街道。军事机构、行政机构等设置于主干道的两侧,民居分布在次级道路两侧。
大鹏所城有近十万平方术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古建筑__③__。古色古香。大鹏地处亚热带海滨。受台风和暑热的侵袭,大鹏所城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样式。民居建筑的特点是低矮、集中、紧凑,前后相连的廊道极为狭小。以满足基本的雨水排放、采光通风为主。城内遍布18个丁字卷,用来导风,强风通而不达。避免大风危害房屋和居民。
目前,大鹏古城博物馆征集和收藏了可移动文物近800件,已确定有21处全国重点文物建筑、11处遗址及73处未定级文物建筑。2016年,政府开启政企合作___④___“文化引领,三态合一”所城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2023年6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大鹏所城等9家单位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经历 围绕 鳞次栉比 构建
B.经历 围绕 错落有致 探索
C.历经 环绕 鳞次栉比 构建
D.历经 环绕 错落有致 探索
21.完成下列表格(1)(2)(4)(5)处,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大鹏所城古迹登记表
名称 大鹏守御千户所,简称大鹏所城。
历史 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
价值描述 (1)外形特色: (2)军事价值: (3)建筑价值:明清时期是边防官军的居住场所,建筑群古色古香, 当下民居大都是文旅开发店铺。
文物现状 (4)
发展建议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八月,葡萄“着色”。
你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瓷实、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2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3.恰当的语气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请分析文中加点语气词的表达效果。
六、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是诗意的栖居 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的栖居。
对于以上看法,你更赞赏哪种诗意的栖居方式呢?请从以上四种方式中选择你最赞赏的一种,并谈谈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A 项,“后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 错误,原文只是说诗人与科学家、画家等有不同的特殊心理气质、美学理想,并非说后三者没有系统审美观点;B 项,“以至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 错误,原文是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其他诗人回应,并非所有诗人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D 项,“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 错误,原文说个人感情抒发是诗歌本能,但不应紧闭在狭小天地间,缺乏时代感,并非不能有个人化情绪描述)
  2.D(“只要…… 就能……” 表述过于绝对,改变读者对新诗的态度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并非仅靠诗人将目光转向世界和时代就能实现)
  3.D(材料二强调中国新诗应关注时代、人类命运等,D 项强调诗人心灵对时代的感应,符合材料二观点;A 项强调大众化诗歌的文化空间与能量;B 项强调时代的新意象等;C 项强调诗人与民族文化遗产的关系,均不符合材料二整体观点)
  4.C(“更展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过度解读,“口哨声” 主要是为了突出新清扫员的年轻活力以及与老清扫员的不同)
  5.D(“表现了‘我’在逐渐摆脱情感负累之后内心的轻松” 错误,句子④主要表达的是时间流逝,以及 “我” 偶尔还会想起老清扫员,并没有体现内心轻松)
  6.①视角独特:门镜是 “我” 观察楼道清扫员的独特视角,通过门镜看到的清扫员形象是被缩小、变形的,这种独特视角为故事增添了神秘感和距离感,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②情节推动:“我” 透过门镜观察清扫员的行为和反应,如看到她捡东西、休息等,引发了 “我” 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和后续的行为,如给清扫员放置看似垃圾的物品等,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主题表达:门镜这一物象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窥视与被窥视关系,反映出在城市生活中人们虽近在咫尺却又彼此陌生、相互隔膜的状态,深化了作品对城市人情世界的思考这一主题。
  7.①对烟火人间的兴致:文中细致地描写了城市中普通的生活场景,如楼道清扫员清理垃圾的日常、“我” 在门镜后的窥视与生活中的小举动等,展现了平凡生活中的琐事与细节,体现出作者对这种烟火人间平凡生活的关注与兴致。②对喜怒哀乐的体贴:作者通过描写清扫员的衰老、疲惫、被辞退等遭遇,表达出对底层人物不幸与悲哀的同情;对 “我” 内心的复杂情感,如对清扫员的好奇、同情、想要帮助又有所顾虑等情绪变化也描写得细腻入微,体现出作者对人物喜怒哀乐的体贴关怀。
  二、文言文阅读
  8. C(“山不厌高” 的 “厌” 是 “满足” 的意思)
  9. C(A 项,“生” 通 “性”;B 项,“輮” 通 “煣”;D 项,“有” 通 “又”,“暴” 通 “曝”)
  10. B(B 项 “水” 是名词作动词,游泳;A 项 “日” 是名词作状语,每天;C 项 “上”“下” 是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D 项 “南” 是名词作状语,向南)
  11. D(D 项 “焉” 是语气词,表陈述;A、B、C 项 “焉” 是兼词,相当于 “于此”)
  12. B(“吾尝终日而思矣” 中的 “而” 表修饰;A 项表转折;C 项表并列;D 项表承接)
  13. C(“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 结构对称,应断开;“当自求诸身耳”,“当” 是应当的意思,应在其前断开)
  14. A(材料三未使用比喻论证)
  15. ①这就好像追求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暖和却懒得裁剪衣服一样。
  ②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螃蟹)如果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无处藏身,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啊。
  16. ①材料一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作用以及学习方法(借助外物、积累、坚持等)。②材料二侧重说明善学、善问、善答是进学之道。③材料三着重阐述读书是一种容易学习且可贵的技艺,可作为自身依靠,人们应重视读书学习。
  三、古代诗歌阅读
  17. C(“让诗人产生时光飞逝之痛,年华老去之悲” 错误,颈联主要是表达对新旧交替、物是人非的感慨)
  18. ①本诗 “归燕识故巢” 中的 “燕” 表达了对旧居的眷恋和对熟悉环境的怀念之情,以归燕能识别旧巢,衬托出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谐与美好,反映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②《归园田居(其一)》“羁鸟恋旧林” 的 “鸟”,以被束缚的鸟眷恋旧林,比喻自己被官场束缚而渴望回归田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和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名篇名句默写
  19. (1)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2)无边落木萧萧下;满地黄花堆积。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一尊还酹江月。
  (5)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 C(“历经” 更强调经历的过程,与 “600 余年风风雨雨” 搭配更合适;“环绕” 强调围绕四周,比 “围绕” 更贴合护城河的环绕状态;“鳞次栉比” 形容房屋等排列整齐紧密,“错落有致” 强调交错纷杂而有情趣,这里形容古建筑群用 “鳞次栉比” 更合适;“构建” 有建立、构造之意,“探索” 侧重于探究寻找,“开启…… 新模式” 用 “构建” 更准确)
  21. (1)平面呈方形布局,有四个城门,城外有护城河。
  (2)明清时期发挥重要军事作用,是军事卫戍设施。
  (4)已确定众多文物建筑,有大量可移动文物。
  (5)加强文物保护,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2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葡萄比作白玛瑙、宝石、紫水晶、黑玉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葡萄在八月 “着色” 后色彩斑斓、晶莹剔透、饱满诱人的形态,给读者以直观的视觉感受,使葡萄的形象跃然纸上。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白的像…… 红的像…… 紫的像…… 黑的像……” 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强调了葡萄种类繁多、色泽丰富的特点,表现出葡萄园的美丽与丰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葡萄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3.①“吧” 字,用在 “你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 中,起到舒缓语气、引起读者注意的作用,使表述更加亲切自然,像是在与读者进行轻松的对话,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②“呀” 字,用在 “那也不够用呀”,增强了感叹的语气,突出了葡萄色泽丰富多样,用再多形容玉的字都难以完全描绘,进一步强调了葡萄的美丽与独特,表达出作者对葡萄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六、作文
  立意参考:
  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式诗意栖居:可立意为即使年老,依然心怀壮志,在追求远大理想与目标中实现人生价值,让生命充满激情与活力,在奋斗不息中感受诗意。
  ②“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式诗意栖居:可写远离尘世喧嚣,回归田园自然,享受质朴宁静生活,在与自然的亲近、简单劳作中体会生命本真,感悟自然之美与内心宁静带来的诗意。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式诗意栖居:可从坚守人格尊严,不向权贵低头,保持独立自由的精神境界出发,阐述在坚守自我、不屈从于世俗压力中获得内心的畅快与安宁,这种精神上的超脱即为诗意。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式诗意栖居:可以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将个人幸福与大众福祉相连为立意,在为他人谋幸福、为社会做贡献的奉献中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种博爱的境界充满诗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