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多姿多彩,诸多优秀作品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B.当前一些诗人的诗歌创作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
C.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应以净化和升华思想为价值取向,极力避免真平庸,警惕伪崇高。
D.诗人应该对新时代有深刻的认知,超越“小我”,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情的恰当流露对诗歌崇高美的产生有重大影响,所以诗人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
B.“刘又源/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C.当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D.诗歌创作既要关注社会生活表象,也要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二者同等重要。
3.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是“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除了下雨,她一天都是在屋外呆着。她的屋门也都是敞开着的。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莱,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些木板,把双层床的一边都钉了木板,就成了一间屋中之屋,成了他的一统天下。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选自《汪曾祺经典小说》,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说文嫂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因为她住在学校宿舍楼边,也因为她的日常生活与联大息息相关。
B.金昌焕每晚剪布告栏的空白处,并且按纸质大小、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可见其勤俭节约,做事十分细致。
C.文嫂的女婿在文章中着墨不多,虽然生活艰难,但他仍然经常给文嫂带各种特产,并“答应养她一辈子”,体现了女婿的善良、孝顺。
D.金昌焕走后“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空空如也”,但“文嫂照样替金先生打扫”。“照样”一词体现了文嫂的普良,做事认真。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嫂屋门敞开,“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从可以看到”,与金昌焕在宿舍中打造“屋中之屋”“一统天下”对照鲜明。
B.小说擅长以细节刻画人物,如写金昌焕“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细腻传神,如在眼前。
C.文章结尾文嫂大哭一场,与前文养鸡、嫁女等温情段落形成对比,衬托出动荡时期小人物的不幸命运,表现了作家对战争的批判。
D.在结构上,《鸡毛》则有着汪先生一惯的大巧若拙的特色,表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小说全无拘束,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不淡不烈。
6.小说标题为“鸡毛”,貌似无理却极为巧妙,试分析其理由。
7.汪曾棋说“我的感情无非三种:忧伤、欢乐和嘲讽”,本文中我们能看到文嫂的“忧伤”,能看到对金先生的“嘲讽”,也能感受淡淡的“欢乐”,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欢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与陶渊明相关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①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材料二:
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②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③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节选自苏轼《与苏辙书》)
注释:①俦:类。②癯:干瘦。③黾勉:勉励。
8.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前后A和其诗B凡百C数十篇D至其E得意F自谓G不甚愧H渊明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把……作为,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自以为不如”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B.而,表顺承关系,与《论语》“温故而知新”中的“而”用法相同。
C.贻,遗留、留下,与“贻笑大方”中的“贻”词义不同。
D.所以,……的原因,与《出师表》“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柳先生喜好读书,但不会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重在精神的享受,领会到书中要旨就欣然忘食。
B.五柳先生喜欢喝酒,到别人家喝酒,一定要尽兴,喝醉了不打招呼就回家,可见他率真放达,不拘小节。
C.陶渊明临终前说,年轻时生活穷苦,东西经常被偷,虽然勤勉,但直到去世仍不能改变穷苦的家庭状况。
D.苏轼认为追和古人的诗从他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他非常喜爱的,他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12.苏轼为什么写了众多追和陶渊明的诗歌?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景物进行了生动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长江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点明诗歌主旨。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慨叹。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现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14.尾联中“艰难”一词指的是个人还是国家?“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苦恨”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松声(节选)
白居易
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
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翛然①。
〖注〗①翛(xiāo)然:形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15.单选题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并没有直接写松声,是从侧面写松声,以微风来写风声,为写松声蓄势。
B.颔联写了寒山飒飒的雨声和秋琴泠泠的弦声,这是以声写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C.诗歌题为“松声”,但是通篇不见“声”字,却又无一处不是写“声”。
D.由“寒山”“秋琴”“竟夕”可以推知,本诗吟咏的是夏天雨夜的松声。
16.简答题
本诗是如何描写松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未见恋人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2)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
(4)《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在调弦校音时虽曲调未成但深情已露,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词中常出现“梦”字,或营造一种梦幻瑰丽的意境,或给人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都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审美感受,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按照严重程度不同,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死亡率为21%—63%。 ① :一类是劳力性热射病,它对应的往往就是我们遇到的青壮年热射病患者,由于高强度运动或者高温下工作,体温调节失衡,体内产生的热量来不及散发, ② ;另一类是经典型热射病,对应的常常是老年热射病患者,此类患者 ③ ,但由于老年人中枢体温调节功能减退,散热功能障碍,皮肤往往干热无汗。
热射病患者院外抢救的关键就是降温,快速有效的降温方法就是直接将患者身体浸入冰水中,也可以直接将碎冰盖在患者身体上,这尤为适用于劳力性热射病的年轻患者。由于老年患者难以接受这么强的冷刺激,经典型热射病患者可以采用往身上喷雾或者擦浴,再用风扇吹的方法,通过蒸发和对流帮助患者降温。注意不能使用大量酒精擦浴,否则可能会被皮肤、血管吸收而产生毒性;退热药对中暑患者无效,反而可能损伤肝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请简述材料第二段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疆吐鲁番盆地天气高温干燥,素有“火洲”之称。然而在火焰山下,源自天山博格达峰的冰山融水,经由一条条蜿蜒的人工暗渠, 源源不断流向绿洲深处。这就是地下灌溉水利工程——坎儿井。坎儿井有“地下水长城”之称,也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活的文化遗产”。它与被誉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之一;还有另外两项是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
坎儿井历史悠久。《史记》中记述了西域“竖井通渠”之法,唐代文书中也有关于“胡麻井”以及机构“掏拓所”、水官“掏拓使”等的记载。这些说明坎儿井在新疆古代农业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全疆记录在册的坎儿井有1540条,分布在吐鲁番市的坎儿井就有1200多条。其中190条坎儿井仍有水流,通过总长约3400公里的暗渠,继续灌溉着近10万亩土地。这充分表明坎儿井在当地农业生产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坎儿井系统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开凿时,从村庄低处逆向往天山方向的山体高处挖暗渠;每隔20至50米挖一个向下的竖井,方便挖掘暗渠时定位、输送泥土、通风供氧。当暗渠不断接近山体,连通地下水暗流,就形成引水通道。暗渠又分为集水段和输水段:前者用于集水,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后者用于输水,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明渠是方便村民日常取水的小渠,涝坝则起到蓄水池的作用。渗入地下的天山冰雪融水,通过暗渠流向村庄后,再通过明渠接入地上的涝坝,供农田灌溉和日常生活使用。
可以说,坎儿井是中国古代人民抵抗干旱、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智慧体现。如今,坎儿井已然成为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打卡胜地。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比较散乱,请将这些句子变成一个条理清晰的长单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称坎儿井为“地下水长城”,这一比喻的本体与喻体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六、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梁思成几十年步履不辍,倾情于中国建筑;袁隆平逐梦大半个世纪,一生挚爱杂交水稻;屠呦呦扛住几百次的失败,始终热衷青蒿素……想要取得成就,持续的热情必不可少。然而,一时的热情常有,持续的热情难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以净化和升华思想为价值取向” 错误,原文是 “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思想的净化和升华是具有崇高美诗歌的效果,而非价值取向)
2.B(A 项,“诗人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 错误,原文强调 “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 的真情流露才可能产生崇高美;C 项,“当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错误,原文只是说 “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以及 “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并非普遍现象;D 项,“二者同等重要” 于文无据)
3.①举例论证:如举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例子,论证了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以及崇高美是多样化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引用论证:引用朗吉弩斯 “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 的名言,论证了真情流露对诗歌崇高美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理论性和权威性。③对比论证:将心系人民的诗歌与淡忘人民、只写自我的诗歌进行对比,突出了新时代诗歌要有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才能产生崇高美的观点。
4.B(“可见其勤俭节约,做事十分细致” 错误,金昌焕的这些行为体现出他的吝啬、自私和怪异)
5.C(“表现了作家对战争的批判” 过度解读,文章主要是展现小人物的生活与命运,未明确体现对战争的批判)
6.①设置悬念:标题 “鸡毛” 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疑惑小说与鸡毛有何关联,吸引读者继续阅读。②暗示情节:“鸡毛” 是文嫂丢失鸡的线索,小说围绕文嫂丢鸡展开情节,最后在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揭示了金昌焕偷鸡的真相。③象征意义:“鸡毛” 象征着小人物的平凡、琐碎生活以及他们所珍视的东西,文嫂的鸡是她生活的重要支撑,鸡毛的丢失引发了她的悲痛,反映出小人物在生活中的无奈与辛酸。
7.①文嫂的生活场景有欢乐之处,如她靠洗衣、养鸡维持生活,看着洗好的衣服在风中摆动,带着女儿卖鸡蛋后买生活用品,以及女婿带特产来看望等,这些生活细节展现出平凡生活中的小确幸。②联大的一些生活片段也有欢乐氛围,如学生们的各种活动、不同人物的趣事等,像金昌焕的怪异行为虽然令人不屑,但也给故事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从侧面反映出联大生活的多元与丰富。
二、文言文阅读
8.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B 处,“吾前后和其诗” 表意完整,应断开;D 处,“凡百数十篇” 是说和诗的数量,应断开;F 处,“至其得意” 另起话题,应断开)
9. C(“贻笑大方” 中的 “贻” 也是 “遗留、留下” 的意思,二者词义相同)
10. C(“东西经常被偷” 错误,“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意思是因为家境贫困而四处奔波)
11. (1)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现在我将这些诗收集并抄录下来,以便留给后世的君子。
12. ①苏轼认为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其他诗人都比不上。②苏轼对陶渊明的为人也很钦佩,陶渊明虽生活穷苦但不慕荣利,安贫乐道,苏轼在经历了半生仕途后,想以陶渊明为榜样,在晚节上效仿他,所以写了众多追和陶渊明的诗歌。
三、古代诗歌阅读
13. C(颈联抒发了诗人漂泊万里、暮年多病、忧国伤时的复杂情感,并非只是怀才不遇的慨叹)
14. ①“艰难” 既指个人命运的艰难,如诗人长期漂泊、年老多病、穷困潦倒;也指国家命运的艰难,如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等。②“苦恨” 是极其遗憾的意思。③“苦恨” 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飘零、老病孤愁的无奈与感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切,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思想感情。
15.B(“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错误,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松声比作寒山飒飒的雨声和秋琴泠泠的弦声)
16.①运用比喻:将松声比作寒山飒飒的雨声和秋琴泠泠的弦声,形象生动地写出松声的清泠悦耳。②多感官描写:“潜入枝叶间” 从视觉角度写微风进入松枝,为松声的出现铺垫;“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 从触觉和心理感受角度写松声能消除暑热、破除烦闷,多角度地描写出松声的美妙以及给人的感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3)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4)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5)示例一: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示例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例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 ①热射病主要有两类;②导致体温急剧升高;③体温调节功能正常
19. 热射病患者院外抢救关键是降温,劳力性热射病年轻患者可浸冰水或盖碎冰,经典型老年患者则采用喷雾等方法。
20.坎儿井是与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一起被誉为 “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 之一、有 “地下水长城” 之称且至今仍在使用的地下灌溉水利工程。
21.①规模宏大:坎儿井暗渠总长约 3400 公里,如同长城绵延,工程浩大。②功能重要:坎儿井像长城一样,在抵御自然灾害(干旱)、保障生产生活(农业灌溉和村民用水)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当地的重要保障设施。③历史悠久:坎儿井有着漫长的历史,和长城一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见证了岁月变迁。
六、写作
立意参考:
①保持热情,铸就成功:持续的热情是取得成就的关键,如梁思成、袁隆平、屠呦呦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热情,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伟大成就,我们应学习他们对事业的执着与热情。
②热情难持,坚守可贵:一时的热情容易,长期坚守却很难,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挫折与诱惑,只有坚守热情,才能跨越障碍,实现价值,可从如何坚守热情方面展开论述。
③以热情为舟,渡成功之海:将热情比作舟楫,阐述热情在人生旅程中的推动作用,它能载着我们在追求成就的海洋里破浪前行,同时也要注意热情的方向与持久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