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教科科学五年级上册
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第一单元 光
学习目标
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2.能推测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光传播路径的变化。能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来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
3.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知道人们很早就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塑料杯、玻璃、激光笔、水槽等。
学生准备:手电筒、薄纸片、线香、学生活动手册。
聚焦
清晨,雾气朦胧的森林中,一束束的光就像射线一样遍洒大地;夜晚,华丽喧闹的城市里,色彩斑斓的激光束直射天空……
光能以直线的方式一直传播下去吗?
实验一:光照射玻璃、纸和书的探索。
实验材料:
手电筒、玻璃、薄纸片、书本、塑料杯。
光照射玻璃、纸和书的探索。
注意事项:
①本次实验要在黑暗的环境中完成,要保证手电筒是唯一
光源,实验效果才会更好。
②本次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在这三个小实验中唯一的变化是遮挡在手电筒前面的玻璃、纸张、书本不同,其他的条件不会发生变化。
实验步骤
①用干净的透明玻璃片遮住手电筒,并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观察手电筒的光能否照到杯子上。
实验发现
我发现:
用干净透明的玻璃片遮住手电筒时,
发现手电筒的光能够透过透明的玻璃杯照射前方的杯子上,并且看得非常清楚。
实验步骤
②把玻璃片换成一张薄薄的纸,再观察手电筒的光能否照到前方的杯子上。
实验发现
我发现:
用薄薄的纸片遮住手电筒,发现手电筒的光只能部分通过这张纸片并照射到前方的杯子上,而前方的物体看的不太清楚。
实验步骤
③把纸张换成一本书,观察手电筒的光能否透过这本书照到前方的杯子上。
实验发现
我发现:
用书本遮住手电筒的光,发现手电筒的光完全被厚厚的书本遮挡住了,书本前方的杯子完全看不见。
小结
通过这个对比实验,大家想一想,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透明介质
↓
通过
半透明介质
↓
部分通过
不透明介质
↓
不通过
实验二:光照射烟雾的探索。
实验材料:
水槽、激光笔、线香、
火柴、纸屏、夹子。
实验步骤
①用激光笔照射水槽,观察纸屏和水槽。
②点燃水槽中的线香,让线香的烟气充满水槽。
③用激光笔照射充满烟气的水槽,再次观察纸屏和水槽。
安全提醒:在实验中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眼睛。
实验发现
我发现:
照射没有烟气的水槽时,屏上有明显的光斑,但看不见光束;
照射有烟气的水槽时,屏上也有光斑,能看到光束。
光能够穿过任何物体吗?
1.光能透过一些透明的物体,比如玻璃;
2.光能部分透过一些比较薄的物体,比如纸巾;
3.光不能透过不透明的物体,因为光的去路被阻挡了,比如砖墙。
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的传播就会发生阻碍,照射到
这个物体上的光就会被反射回来。
为什么会发生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呢?大家能够用今天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吗?
日食
日食与月球的影子有关,月球影子投落到地球表面,是发生日食的原因。
当月球影子扫过地表某一地方时,因太阳被月球所遮挡,这一地区的人们会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变暗,这就是日食。
月食
月食的形成原因是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 (或几乎) 在同一条直线上。
课堂总结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透明介质
↓
通过
半透明介质
↓
部分通过
不透明介质
↓
不通过
小试牛刀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现象。
通过
部分通过
不通过
小试牛刀
光能穿过任何物体。 ( )
×
小试牛刀
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日食和月食的出现都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果
B.日食和月食的出现,是由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
C.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阴影中时,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被地球挡住了,这时就会发生日食
C
本课结束,及时复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教学设计
课题名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 能推测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光传播路径的变化。 能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来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 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人们很早就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教学重点 知道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教学难点 能推测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光传播路径的变化。 能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来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塑料杯、玻璃、激光笔、水槽等。 学生准备:手电筒、薄纸片、线香、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谈话:清晨,雾气朦胧的森林中,一束束的光就像射线一样遍洒大地;夜晚,华丽喧闹的城市里,色彩斑斓的激光束直射天空…… 但是,光能以直线的方式一直传播下去吗? 学生思考并做出猜想。 【设计意图】 紧扣上节课“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抛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 深入探究光的传播的兴趣。 探索新知 (一)光照射玻璃、纸和书的探索 1.教师谈话:怎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给出实验材料:手电筒、玻璃、薄纸片、书本、塑料杯。 学生小组讨论并给出设计方案。 2.教师提醒实验设计时的要点:黑暗环境、手电筒为唯一光源,此实 验为对比实验。 3.教师出示实验步骤,提点实验注意点。 学生分组根据步骤进行探究,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教师提问:通过这个对比实验,大家想一想,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 吗?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阐述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光遇到透明介质如玻璃能通过,遇到半透明介质如薄纸则部分通过,遇到不透明介质如课本则不能通过。 (二)光照射烟雾的探索 1.教师谈话:我们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探究一下光的传播吧! 提供实验材料:水槽、激光笔、线香、火柴、纸屏、夹子。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 ①用激光笔照射水槽,观察纸屏和水槽。 ②点燃水槽中的线香,让线香的烟气充满水槽。 ③用激光笔照射充满烟气的水槽,再次观察纸屏和水槽。 教师提醒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在实验中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眼睛。 学生观看实验视频,回顾实验步骤并分组动手探究。 教师谈话:说说你的观察和发现吧! 每组学生派代表分享各自的发现。 教师小结: 照射没有烟气的水槽时,屏上有明显的光斑,但看不见光束; 照射有烟气的水槽时,屏上也有光斑,能看到光束。 【设计意图】 通过光照射不同物体的实验探究,感受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阻碍时发生的变化,这是本节课教学重点。通过光照射烟雾和水雾的实验,再次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对于学生实验中合理的解释,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研讨 1.教师抛出问题1:光能够穿过任何物体吗? 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尝试解答。 教师小结: ①光能透过一些透明的物体,比如玻璃; ②光能部分透过一些比较薄的物体,比如纸巾; ③光不能透过不透明的物体,因为光的去路被阻挡了,比如砖墙。 2.教师抛出问题2: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尝试解答。 教师小结: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的传播就会发生阻碍,照射到这个物体上的光就会被反射回来。 3.教师抛出问题3:为什么会发生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呢?大家能够用今天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结合图示分别科普日食和月食现象,重点讲解谁挡住了谁。 【设计意图】 日食和月食并不常见,通过图示、视频等直观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理 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思考光在透明、半 透明物体的传播过程中,传播方向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下节课作好 铺垫。
课堂总结 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 学生交流并回顾。 教师总结:光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阻碍; 当光穿过透明的物体时,光线会继续传播,不会受到影响; 当光遇到半透明的物体时,光线将会部分通过物体继续传播; 当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线就无法通过,会被反射回来。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提问互动的形式,学生回顾并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填空题: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现象。 答案:通过、部分通过、不通过 2.判断题:光能穿过任何物体。( ) 答案:× 3.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日食和月食的出现都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果 B.日食和月食的出现,是由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 C.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阴影中时,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被地球挡住了,这时就会发生日食 答案:C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的教学,我通过丰富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特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亮点方面,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亲手操作实验器材,学生直观感受到了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物体时的变化。同时,我借助图示和视频等工具,帮助他们理解日食和月食现象的形成原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然而,在不足之处上,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对于数据的记录和分析不够细致,导致后续的分析推理存在偏差。此外,对于光传播原理的深入解释还不够到位,部分学生对此理解不够深刻。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教学建议:首先,在实验前,应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其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最后,在解释光传播原理时,应结合生动的实例和图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