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3.4升华和凝华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3.4升华和凝华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11-30 18:4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升华和凝华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内容包括两个大的方面:1.升华 2.凝华。升华 、凝华现象的解释是重点
学情分析 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阶段。因此,本节应对其足够重视,以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2.知道升华和凝华,了解升华需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4.了解水循环过程中的三态变化,培养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重难点 (1)通过学生实验和老师引导,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达成目标1和目标2 (2)通过有针对性的3个基础练习,达成目标3和目标4
教学评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引导学生补充以下内容: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放热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吸热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放热 晶体熔化特点: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沸腾的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 (2)继续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液化的两种方式(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知道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否也可以相互转化呢? 学生思考回答: 固态、液态、吸、液态、气态、放、液态、气态、吸、气态、液态、放。 猜测口答: 可能会直接变化。 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回顾上节内容,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二、新课教学(一)认识升华和凝华的过程(活动一) 【提出问题】 固体和气体之间到底能不能直接发生变化。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把碘加热后会变成液态碘。 猜想2.把碘加热后会变成气态碘。 【设计实验】 探究固体和气体之间到底能不能直接发生变化。参照下图进行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开水、冷水、烧杯、碘升华和凝华管。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把碘升华和凝华管放入热水中,仔细观察现象。 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 2.当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 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 【评估】 实验过程中,给烧瓶里的碘加热,杯中看到什么现象?有无液态碘出现?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 【交流与合作】 把你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与同组的同学讨论、探究一下,同时进行相互交流,得到正确答案,并得出结论。 【总结并过渡】 从上面实验知道:加热时,碘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这种现象叫升华,冷却时,碘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这种现象叫凝华。让学生总结: 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 2.升华需要吸热吗?凝华需要放热吗? 观察了解碘的颜色、形状 讨论、探究、交流:
学生能答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学生思考、设计实验 学生观看演示实验 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无液态的碘出现。 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在试管的内壁上看到附着一层固态的碘粒; 无液态的碘出现。 结论: 加热时,碘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冷却时,碘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升华需要吸热 凝华需要放热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实验亲眼目睹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领悟升华、凝华定义;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升华需要吸热; 凝华需要放热。达成目标1。(二)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活动二) 图片展示: ①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就是一种什么现象? ②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成冰,但结冰的衣服也会慢慢变干,这是因为什么? ③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什么现象。  玻璃上凝华的花纹——雾凇 ④冰棍外表的“白粉”是怎样形成的? ⑤利用干冰储藏食物,运输食品原理是什么? (三)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解释上一环节现象原理:引入时的疑问“霜降”的实际成因。 1.有这样一个例子,用久的灯泡会发黑,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展示(看头顶灯管):用久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什么现象 强调: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多见 ,要记住几个常见的现象 。 2.人工降雨 闷热的夏天迟迟不下雨,就可将装有“干冰”的炮弹射到乌云密布的天空。不一会,瓢泼大雨倾盆而下。 思考在云层中抛撒干冰为什么会促成降雨? 提问:人工降雨的全过程经历了哪些物态变化 3.舞台上的烟 在舞台上撒干冰制造白雾。思考在舞台上撒干冰为什么会出现白雾?说一说这里包含的物态变化名称 (图片展示) 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冰、水和水蒸气。给图填字,说明它们三者之间转化过程的名称以及吸热、放热的关系。 师生矫正。箭头所指示的物态变化名称。 【知识拓展】 水资源缺乏是当今一个大危机,我们应如何合理节约用水?组织学生阅读“水的循环” 通过思考掌握以下内容: 升华 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了。 水蒸气含量大,遇到冷的玻璃窗凝华成小冰晶。都是凝华现象。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来吸热降温。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观看图片分析成因 交流:钨丝受热升华为钨蒸气,冷却后又凝华成固态的小钨粒附着在灯泡壁上。 (解答技巧:分析物质前后的状态,结合定义得出结论) 思考回答: 这是由于“干冰”升华吸热,促使水 蒸气液化成水滴,造成了人工降雨。 交流: 干冰升华——水蒸气液化、凝华 ——小冰晶熔化 喷出的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即为看到的白雾。 学生思考、交流根据学到的知识填空 阅读后讨论、交流水的循环中的物态变化,知道节约用水的一些措施,如: 生活用水循环利用—淘米水浇花;及时关闭水龙头。 设计意图: 1.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体现从生活到 物理,从物理到生活。 2.让学生了解人们不仅直接消耗了大量水资源,在生产和生活中还造成了水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这已经敲响了影响人类生存的警钟。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基础练习 1.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用酒精灯对烧瓶微微加热,过一会儿停止加热。在此实验中可以看到,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   。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气没有液化,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种现象叫   。 2.制作脱水蔬菜时,可将新鲜蔬菜放入冷冻柜内,使蔬菜中的水分   成冰,再放入低压环境中,冰直接   为水蒸气,从而脱去蔬菜中的水分(填物态变化名称)。 3.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B.“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C.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室外水蒸气凝华生成的 D.玻璃窗上的“汗”是室外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三位学生上举手说答案,其余学生一起看题,教师点评及时进行个别指导。设计意图: 通过有针对性的3个基础练习,目的是学生熟悉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起到巩固反馈,知识迁移的作用,达成目标3和目标4。能力提升: 练习4. 物理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盛有干冰(固态C02)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接着学生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气泡内主要是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 B.气泡内主要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D.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器壁发生凝华形成的 干冰升华现象比较特殊,舞台效果产生的烟雾是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产生的。这里学生容易理解为干冰升华变成了白烟,需要给学生说到。 学生回答,回答时不但要判断正误还要说出判断依据。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4.学生可以加深升华和凝华的理解,是对目标1和目标2的再次深化。(三)总结用物态变化的六种名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来共同总结物态变化的过程及名称对应的吸放热情况: 学生和老师一起总结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使学生将本章内容串联起来,达成目标4.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练习5. 调查学校和家庭水的使用状况,提出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若干建议。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节课的引入我采用传统的回忆总结前两节课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的知识点,引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关系,再用碘锤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例子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的认识,最后的拓展题更是结合了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使整节课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观念。
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上课过程中“亮点” 本节课的设计都从生活和实验出发,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辅以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不太常见的现象,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情境,实验激趣,通过演示碘锤实验让学生们亲眼目睹碘升华和凝华的现象进而更深刻的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最后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结合实例再一次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升华、凝华现象的普遍存在。 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本节课的现象,在生活中虽然比 较常见,但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对于这两种物态变化的观察不够细心,对于六种物态变化的特点掌握不熟练,区分不开常见的雾,露,霜,冰花等的物态变化名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