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生具备简单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知道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基本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模式,已经初步具有了概括归纳的能力。知道食盐中要加碘,海产品中富含碘元素,但不明确加碘食盐中碘元素的具体存在形式。
当然,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可以布置如下的课前作业:
基础知识:
1、碘是一种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有智力元素之称。胎儿期和婴幼儿期缺碘可造成克汀病,患者成为矮、呆、聋、哑、瘫的病人;青少年及成人缺碘可引起甲状腺肿大。影响最大、后果最严重却又常常容易被人忽视的是轻微缺碘造成的大量人口智力不足。人体的碘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供应,而且必须每天摄入。
2、单质碘:常温下为紫黑色固体,受热易升华,升华后易凝华。碘水(I2的水溶液)为黄色或褐色(受浓度的影响)。
3、根据碘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推出碘元素的价态有-1、0、+1、+3、+5、+7。
由于IO—溶于水会迅速分解生成I—、IO3—。KIO2固体加热或撞击,迅速分解发生爆炸。KIO4是一种强氧化剂,有毒。所以加碘盐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只有3种可能,即I—、I2、IO3—。
4、常用的检验方法:
I2的检验:利用I2遇淀粉变蓝。
I—的检验:利用溶液中I—在酸性条件下可以与H2O2 等氧化剂反应生成I2。
基本操作:
使用胶头滴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把持方法是用中指和无名指夹住滴管的颈部以保持稳定,用拇指和食指挤压胶头以控制试剂的吸入或滴加量;
2、胶头滴管加液时,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0.5cm处;
3、不能倒置,也不能平放于桌面上,用完后应立即插回原瓶。
试管的使用:
1、三指握两指拳。即大拇指、食指、中指握住试管,无名指和小指握成拳,
和拿毛笔写字有点相似。
2、振荡时,手指握在试管中上部振荡试管时,用手腕力量摆动,手臂不摇。
在必修模块化学2的“基本营养物质”一节中,学生已经从组成、性质和作用等方面学习了三种基本营养物质——糖类、油脂和蛋白质。本章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这几种基本营养物质的性质及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还将学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初步知识。这些知识与人们的生活与健康有密切联系。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本章又是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的知识基础。这两章接合在一起,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重大作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明白化学来自于生活,又指导生活。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能够促进人们身心健康,保证人类生存,保护身存环境,研制新型材料,支撑新兴产业、开拓绿色能源,化学是人类健康发展的保障。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的价值和魅力。
加碘食盐中碘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
【探究指导】
一、探究目的
1.通过碘的检验了解其特征检验方法。
2.通过对加碘食盐中碘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复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体验探究过程,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思维能力。
4.培养和提高应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二、探究步骤
课题一、加碘食盐中碘元素是否以单质I2形式存在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取1滴管饱和加碘食盐水于试管中,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总结:探究实验的一般模式
课题二、加碘食盐中碘元素是否以I—形式存在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取1滴管饱和加碘食盐水于试管中,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总结:物质检验的一般依据
课题三、加碘食盐中碘元素是否以IO3—形式存在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取1滴管饱和加碘食盐水于试管中,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思考与讨论】
1.以上述实验内容为参考,设计一个“海带中碘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实验方案
提出假设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2.现在市面上多数含碘食盐中每克含碘20~30微克,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成人碘的每天供给量为150微克。请计算一下,成人每天需食用多少克碘盐就可以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量?我国成人每天食用食盐量在12克左右,这样会产生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启示感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于化学实验的价值与魅力有哪些新的认识?
【探究练习】
在家中,可以利用哪些日常用品就可以检验市售碘盐中是否加入IO3—?请在家中动手实验一下。
课件21张PPT。科学探究法加碘食盐中碘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淄博市第四中学 刘景国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克汀病即呆小病碘缺乏病:是由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缺少碘而引起人体的疾病。我国碘缺乏病病区人口约有4亿多,缺碘地区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资料卡片深色为高碘地区,浅色为中低碘地区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补碘呢? 加碘食盐中碘元素可能以什么形式存在呢?科学探究加碘食盐科学探究课题一、加碘食盐中碘元素是否以I2形式存在I2遇淀粉变蓝色滴入2—3滴淀粉溶液
溶液中没有明显变化加碘食盐中碘元素不是以I2形式存在温馨提示
组长统筹分工好,操作观察记录专人做;
胶头滴管要用好,垂直悬空容器口上面。归纳总结探究实验的一般模式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科学探究课题二、加碘食盐中碘元素是否以I —形式存在2I—+ H2O2 + 2H+ = I2 + 2H2O I 2遇淀粉变蓝色加入4—5滴1mol/L的H2SO4溶液,再加入1滴管5%H2O2后,振荡,滴入2—3滴淀粉溶液。
溶液中没有明显变化加碘食盐中碘元素不是以I—形式存在
物质检验的 一般依据物质检验时,要将其转化到有特征现象(反应)的物质上去依据具有明显实验现象差异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征现象、反应)归纳总结科学探究课题三、加碘食盐中碘元素是否以IO3—形式存在IO3—+ 5I— + 6H+ = 3I2 + 3H2O I 2遇淀粉变蓝色加入4—5滴1mol/L的H2SO4溶液,再加入1滴管0.1mol/LKI溶液于试管中,振荡,滴入2—3滴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色加碘食盐中碘元素是以IO3—形式存在 将盛有I2的碘瓶放于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碘瓶内颜色变化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食盐中不是加入I2、I—-,而是加入IO3 — ?请根据所学知识做出理论推测单质碘受热 ,会降低碘盐的预防效果,食盐中不添加I2 。易升华 分别称取4.00g加碘酸钾食盐和掺入等质量碘化钾的食盐4份至8个250ml小烧杯中,编号。分别向其中加入30ml蒸馏水进行溶解。分别于30℃、50℃、80℃、100 ℃恒温水浴10min。冷却后,利用标准液进行滴定,根据相关原理对碘酸钾、碘化钾的质量进行计算。资料卡片碘酸钾化学性质 ,加碘食盐中应添加 。更稳定 KIO3 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思考与讨论自我设计:海带中碘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思考与讨论自我设计:海带中碘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思考与讨论思考与讨论 现在市面上多数含碘食盐中每克含碘20~30微克,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成人碘的每天供给量为150微克。请计算一下,成人每天需食用多少克碘盐就可以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量?我国成人每天食用食盐量在12克左右,这样会产生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探究练习 在家中,可以利用哪些日常用品就可以检验 市售碘盐中是否加入IO3—?请在家中实验一下。加碘食盐中碘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物质检验的一般依据加碘盐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知识与技能 食盐中加IO3—的原因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过程与方法 2、探究实验的一般模式 1、分析、归纳、总结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启示感悟 化学的 价值与魅力化学是人类健康发展的保障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
谢谢大家!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首次作为独立成节的知识进入中学化学教科书。本节的内容完善了营养平衡的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膳食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碘元素的检验方法,尝试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判断加碘食盐中碘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
通过对含碘食物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的探究,体验科学猜测的方法和过程,建立科学探究方法的思维模型,初步了解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学习利用筛选资料。
了解碘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养成关注生活中化学问题的习惯,感受化学学习的重要性,体验探索的乐趣并在探索中有所感悟
【学习重点】:
1.了解人体补碘的方法和最佳途径,掌握碘元素的检验方法;
2.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讨论、推测、设计实验,判断含碘食物中碘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难点】: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讨论、推测、设计实验,判断碘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
何英红老师:本节是选修1化学与生活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四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让学生尝试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判断加碘食盐中碘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掌握了碘元素的检验方法。既复习了知识,又应用了知识。效果很好 通过对含碘食物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的探究,让学生体验了科学猜测的方法和过程,建立科学探究方法的思维模型,初步了解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学习利用筛选资料。
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明白化学来自于生活,又指导生活。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能够促进人们身心健康,保证人类生存,保护身存环境,研制新型材料,支撑新兴产业、开拓绿色能源,化学是人类健康发展的保障。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的价值和魅力。
卢玲老师:本节课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讨论、推测、设计实验,最终让学生自己判断出了碘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充分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反思。本节课在时间上安排的非常好,预设的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回答,并且在回答中完成了设定的教学目标。
郝桂萍老师:本节课设计思路清晰,问题设计层层递进。“食盐中为什么要加碘?你知道碘元素可以以那些形式存在?加碘食盐中碘元素究竟以哪种形式存在?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人们经常通过食物来补碘,那海带中碘元素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呢?通过什么实验可以证明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得出相关结论。很值得学习与借鉴。
耿庆华老师:教学态度真诚,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转承自然,做到讲练结合,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师生共同概括归纳出物质检验的一般依据:依据具有明显实验现象差异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征现象、反应);物质检验时,要将其转化到有特征现象(反应)的物质上去。探究实验的一般模式: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堂堂清
今天的课上,我们使用了许多实验试剂进行验证,其实,生活中你也可以做到检测海带中的碘元素,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来代替实验药品呢?
2、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为从海中提取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请填写下列空白:
(1)步骤①灼烧海带时,除需要三脚架外,还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是 (从下列仪器中选出所需的仪器,用标号字母填写在空白处)。
A.烧杯 B.坩埚 C.表面皿 D.泥三角 E.酒精灯 F.干燥器
(2)步骤③的实验操作名称是 ;步骤⑥的目的是从含碘苯溶液中分离出单质碘和回收苯,该步骤的实验操作名称是 。
(3)步骤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4)步骤⑤中,某学生选择用苯来提取碘的理由是 。
(5)请设计一种检验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中是否还有单质碘的简单方法:
新课程理念是要在创设适当教学情境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实入手、从学生熟知的事实入手,从化学的视角提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所设置的问题,要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我在准备这节课时,努力创设了适当的情境,从生活中的食盐入手,通过学生观察包装袋上的配料表发现是加碘的实验,通过设计问题组,“食盐中为什么要加碘?你知道碘元素可以以那些形式存在?加碘食盐中碘元素究竟以哪种形式存在?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人们经常通过食物来补碘,那海带中碘元素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呢?通过什么实验可以证明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得出相关结论。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师生共同概括归纳出物质检验的一般依据:依据具有明显实验现象差异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征现象、反应);物质检验时,要将其转化到有特征现象(反应)的物质上去。探究实验的一般模式: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明白化学来自于生活,又指导生活。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能够促进人们身心健康,保证人类生存,保护身存环境,研制新型材料,支撑新兴产业、开拓绿色能源,化学是人类健康发展的保障。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的价值和魅力。
本章是《化学与生活》模块的第一章,与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共同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个主题——“化学与健康”的教学任务。
在必修模块化学2的“基本营养物质”一节中,学生已经从组成、性质和作用等方面学习了三种基本营养物质——糖类、油脂和蛋白质。本章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这几种基本营养物质的性质及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还将学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初步知识。这些知识与人们的生活与健康有密切联系。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本章又是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的知识基础。这两章接合在一起,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重大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学生关于有机化学方面知识基础较以前的学生有了较大的变化。在必修课程中,只学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几种物质,对于在有机化学中各种物质之间的反应及衍生关系则很少涉及。因此,在处理本章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控制内容的深广度,准确把握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