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课件22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课件22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3-27 20:42:00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我所讲授的的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是在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开始。
经过了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储备,具备了分组实验和实验设计的基础,为本节课的顺利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所以在引导学生元素化合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化学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学生对化学实验具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通过本节第一课时的学习,一方面初步形成了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分类思维模式; 另一方面对本节探究实验充满了期望。
以上的分析都能够证明开展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说明教学的设计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的。
效果分析
这节课能紧紧围绕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实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索作用,进行比较大量的实验设计、实验验证活动,学生普遍反映对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离子反应和化学实验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分组实验的设计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本课题中,利用多媒体、分组实验、实验设计等多种形式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景,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分析、归纳、小结等过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Na、Mg、Al、Fe与酸和水的反应现象和产物,理解反应的本质。
复习氢气的收集和检验方法。
复习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
体验科学实验设计、实践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体验实验目的对实验设计、实验观察的指导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索金属性质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索过程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设计--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教学策略设计
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是: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指导学生应用“发现学习法”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为了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①做好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协同操作,现象和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这样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②通过学习钠和铁与水的反应,有利于学生对金属性质的比较,并能认识到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情况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③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引导学生完成“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的实验设计方案,画出实验装置图等,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学习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结论来自实验”的观点。
四、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方式与媒体
设计意图
引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知道反应的现象与产物受到金属的活泼性、反应条件的影响。
1.写出离子方程式
2.双线桥法分析电子的转移。
3.总结规律方法。
板书: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形成金属与酸和水反应的初步认识。
小结
设疑
钠是及其活泼的金属,Fe是常见金属,它们能否与水反应,条件、现象如何?
学生讨论。
形成探究的氛围,明确实验目的。




1.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2.分组实验1:钠在水与的反应。
分组实验2: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分组实验3:趣味实验——钠与水和煤油的反应
3.进一步引导:铁的活泼性更差,不能与冷、热水反应,能与水蒸汽反应吗?我们如何进行实验验证?
引导学生制定最佳的实验方案。
4.实验视频:铁粉与水蒸汽的反应。
P49实验3-3:钠与水反应。
设计方案,验证钠与水反应反应的产物。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与结论。
4.分析反应原理。完成思考题子方程式。
板书:
1.2Na+2H2O=2Na++2OH-+ H2↑
多媒体:现象——浮、熔、游、响、红。
ρ煤油<ρ钠<ρ水
2.钠的保存
明确观察重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理解知识。
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增加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增加学生思维深度,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仪器组装能力,进一步熟悉常规仪器的使用。
观察现象,分析原理
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理
6.阅读P50,完成实验设计图,并进行简单的交流。
3.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钠先与水反应,产物再与溶质反应
投影:学生的书写的方程式。
板书:
Fe+2H+=Fe2++H2↑
3Fe+4H2O==Fe3O4+4H2
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有那些收获?
学生发言。
形成自我评价意识。培养量化思维。
课堂检测
检测讲评
矫正反思
【学案】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金属钠、铁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
2.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探究实验的流程,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分析及交流。
3.通过比较归纳,了解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和特性,从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重点难点】重点:钠、铁与水的反应
难点:金属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知识回顾】 金属的化学性质通性
1、金属与酸的反应:写出镁与稀硫酸、铝与稀盐酸、铁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总结1: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金属与酸的反应的实质是:
2、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写出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双线桥分析电子转移情况,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总结2:金属与氧气反应:
【学习过程】
一、探究实验1:钠与水的反应(课本实验3-3)
操作
现象(简要概括)
结论(由相应现象得到的结论)
(1)在250mL的烧杯中加入约150mL水,并滴入几滴酚酞试液。
(2)用镊子从试剂瓶中取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
(3)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
(4)将钠块放入烧杯中,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总结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钠与水的反应的实质是:
【练习1】:用双线桥分析钠与水反应时电子转移情况,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思考1】:(1)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钠与水的反应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应?
(2)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能否保存在CCl4中?
(3)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4)预测:钠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写出钠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练习2】:写出铜和硝酸银溶液、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探究实验二:钠与硫酸铜溶液中的反应
【实验现象】:
【原理分析】:
总结4: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
特性:钠与盐溶液反应时,
【趣味探究实验】将一块钠投入到盛有煤油和水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 ) A.钠在水层中反应并四处游动??????????C.钠在煤油中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 B.钠停留在煤油层中不发生反应 D.钠在煤油与水的界面处反应并可能上下跳动
二、【科学探究】2、铁与水的反应:(课本50页科学探究)
【思考2】:(1)从生活中的实例思考,铁片或铁块能否与冷水(或热水)发生反应?
若把铁片换成铁粉,继续提高反应温度(使水变成水蒸气)能否进行反应?
(2)根据课本“科学探究”第1步提供的仪器,你能否画出“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简图?
(提示:该装置应该包括——产生水蒸气的装置,反应的发生装置和产物的收集装置)
装置简图:

【实验视频】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
实验现象: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钠与水反应时的现象与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
A、钠的熔点低 B、钠的密度小
C、钠的硬度小 D、钠有强还原性
2、金属钠与下列物质反应时,既有气体又有沉淀生成的是( )
A、氯化钡溶液 B、盐酸 C、硫酸钠溶液 D、氯化铁溶液
3、填空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分析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钠与水反应:
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写出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材分析
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开始。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所以在引导学生元素化合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化学必修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节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复习初中学习中所认识的金属化学性质;第二部分是介绍金属钠、铝与氧气在不同的条件下反应的情况;第三部分介绍金属钠、铁、铝与酸和水的反应;最后安排了“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的内容。教科书中安排的实验有:钠在空气里缓慢氧化,钠加热时氧化,钠与水的反应,铝与盐酸或NaOH溶液的反应,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和铁跟水蒸气的反应等。实验操作与图片展示相结合,可以加深实验的印象,增强实验的效果。教科书里还安排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等栏目,不是把知识直接交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以活动的形式获得。
根据我校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内容分成如下三个课时:①金属与氧气等非金属单质的反应;②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③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我讲的是第二课时“金属与酸与水的反应”。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设计了三个分组实验,分别是钠与水的反应,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钠与水和煤油的反应(趣味实验),另外铁和水蒸气的反应给让学生设计实验装置,然后观看实验视频。
分组实验的设计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观评记录
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
主讲人:吴学
一、自评
本节课讲授的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学生通过本节第一课时的学习,一方面初步形成了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分类思维模式; 另一方面对本节探究实验充满了期望。所以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三个分组实验,分别是“钠与水的反应”、“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和“钠与水和煤油的反应”。另外“铁与水蒸气的反应”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先设计实验装置图,进行讨论后进行展示交流,通过观看视频来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作为主要手段,通过分组实验、实验方案设计等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对原理的探究,加深了学生对钠和铁的化学性质的理解,进一步夯实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学生在整个课堂上积极活跃,思维开放,学习气氛浓厚。学生的实验操作基本规范,药品取用符合要求,小组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实验效果非常好。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由于分组实验中,学生的操作不是很流畅,导致了时间的分配不是很合理,在后面的反馈练习中时间显得比较紧张。
二、评课
评课人:一部化学组老师们
1、作为一节实验探究课,本节课在课堂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开设了分组实验,还增加了两个探究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反应原理的认识。
2、教学中理论分析和实验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3、教师提出设问时,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否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达不到思维的深度。
4、内容较多,时间上略显紧张,对内容进行充分备课,简单内容适当处理,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
评测练习
钠与水反应时的现象与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
A、钠的熔点低 B、钠的密度小
C、钠的硬度小 D、钠有强还原性
2、金属钠与下列物质反应时,既有气体又有沉淀生成的是( )
A、氯化钡溶液 B、盐酸 C、硫酸钠溶液 D、氯化铁溶液
3、填空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分析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钠与水反应:
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写出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