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氧化还原反应基础知识及规律、酸具有酸的通性以及浓硫酸的特性。
学生已具备的能力:已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类比、类推的能力,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
硝酸 课堂效果分析
从整节课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反应及表现来看,学生对该节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效果不错,整体上已经理解和掌握了硝酸的特性——氧化性以及在反应中的具体表现。对硝酸参与化学反应的规律也理解地比较清楚。通过当堂检测,可以看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在题目中的具体应用以及解决思路也认识应用到位。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化合价分析问题上,可以看出学生在这方面问题上还不够熟练,反映出学生在些许基础知识上还不够扎实,需要进一步进行这方面的强化练习,才能达到进一步练习旧知,巩固新知的目的。
章节题目:硝酸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硝酸(浓、稀)的氧化性;
能力目标:进一步强化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与认识;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硝酸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浓化学习化学兴趣。
【课前练习】
1、化学工业上的“三大强酸”指的是哪三种酸?
2、已知:实验室制备氯气通常用浓盐酸与MnO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来制得,其反应方程式如下:MnO2+4HCl(浓) =△= MnCl2+Cl2↑+2H2O,试回答:
(1)写出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mol的MnO2与足量的浓盐酸充分反应,标准状况下生成的氯气的体积为_________
(3)HCl在该反应中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性;
?
浓度
性质相同点
性质不同点
盐酸
稀
具有酸的通性
不具有还原性
浓
具有还原性
硫酸
稀
具有酸的通性
不具有强氧化性
浓
具有强氧化性
硝酸
稀
具有酸的通性
浓
(4)在MnO2过量的情况下,HCl能否完全反应?为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3、写出Cu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回答下列问题
(1)H2SO4在该反应中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性
(2)在Cu过量的情况下,H2SO4能否完全反应?为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课堂探究】
一 硝酸的氧化性
1、浓硝酸与Cu的反应
现象:
化学方程式:
2、稀硝酸与Cu的反应
现象:
化学方程式:
问题1: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试分析:上述两个反应中HNO3作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稀硝酸、浓硝酸、浓硫酸都具有强氧化性,其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浓硝酸与木炭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
问题3:C+4HNO3(浓)=△=CO2↑+4NO2↑+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在上述两个反应中,浓硝酸都表现出了强氧化性。试观察分析,浓硝酸体现强氧化性时反应产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问题4:由上是否可推断稀硝酸表现强氧化性时反应产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 硝酸的应用
1、钝化技术
问题5:钝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2、化工原料
【课堂总结】
【知识梳理】
【课堂总结】
【当堂检测】
1、分别写出Cu与稀硝酸、浓硝酸反应制取硝酸铜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计算硝酸的利用率。
2、工业上用洗净的废铜作原料来制备硝酸铜。为了节约原料和防止污染环境,宜采取的方法是( )
3、为证明稀硝酸与铜反应产物中气体为NO,设计如图实验(实验过程中活塞2为打开状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关闭活塞1,加入稀硝酸至液面a处 B.在装置左侧稍加热可以加快稀硝酸与铜的反应速率 C.通过关闭或开启活塞1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 D.反应开始后,胶塞下方有无色气体生成,还不能证明该气体为NO
【当堂检测】
1、分别写出Cu与稀硝酸、浓硝酸反应制取硝酸铜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计算硝酸的利用率。
2、工业上用洗净的废铜作原料来制备硝酸铜。为了节约原料和防止污染环境,宜采取的方法是( )
3、为证明稀硝酸与铜反应产物中气体为NO,设计如图实验(实验过程中活塞2为打开状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关闭活塞1,加入稀硝酸至液面a处 B.在装置左侧稍加热可以加快稀硝酸与铜的反应速率 C.通过关闭或开启活塞1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 D.反应开始后,胶塞下方有无色气体生成,还不能证明该气体为NO
硝酸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了解了硝酸具有酸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的特性—强氧化性。硝酸的氧化性,既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而硝酸与金属的反应又是学生突破硝酸强氧化性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本节课重点探究硝酸与金属的反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三大强酸的性质以及氮的化合物知识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可加深对物质结构理论及氧化还原知识的理解,它所涉及到的一些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实质起到了助推作用。
硝酸 课堂观评记录
整节课思路完整,环节齐全,师生配合默契,活动紧凑,较好地体现出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理念体现了“建模——用模”的实效融合新课程教学思想,使课堂教学超出了纯知识化教学的一般高度。教学过程中的实验设计新颖,改进到位,不仅达到了一般实验教学目的,而且还与高考进行了一定的联系,达到了拓展、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演示实验进行分组实验的话,效果会更好,学生认识、理解会更加深刻、到位。另外,板书设计上若能体现氧化还原反应本质与硝酸在反应中的作用的总结,会对学生对整节课的重难点把握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硝酸 反馈练习
1.下列关于浓HNO3和浓H2SO4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二者都可用铁制容器贮存
B. 常温下二者都能与铜较快反应
C. 露置于空气中,溶液浓度均降低
D. 浓HNO3与浓H2SO4都具有强氧化性
2.往浅绿色的Fe(NO3)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时,溶液的颜色变化应该是( )
A. 颜色变浅 B. 逐渐变为红色
C. 没有改变 D. 变为棕黄色
3.工业上用洗净的废铜屑作原料制取硝酸铜。为节约原料和防止环境污染,宜采取的方法是( )
A. Cu+HNO3(浓)―→Cu(NO3)2
B. Cu+HNO3(稀)―→Cu(NO3)2
C. CuCuOCu(NO3)2
D. CuCu(SO4)2Cu(NO3)2
4.当三份Cu粉分别与过量的稀硝酸、浓硝酸、热的浓硫酸反应后,收集到的气体在相同状况下体积相等时,三份Cu粉的质量比为(不考虑NO2转化为N2O4和反应生成气体的溶解)( )
A. 3∶1∶2 B. 3∶2∶2
C. 1∶1∶2 D. 2∶6∶3
5.在浓硝酸中加入铜片:
(1)开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铜有剩余,则反应将要结束时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待反应停止后,再加入少量25%的稀硫酸,这时铜片上又有气泡产生,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32.64g铜与140mL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的NO和NO2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L。请回答:
(1)NO的体积为________L,NO2的体积为________L。
(2)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中加入VmL
amol/L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Cu2+全部转化成沉淀,则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__mol/L。
硝酸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硝酸的性质”——氧化性这个知识技能作载体,通过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复习旧知—总结规律—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发现问题—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为核心,实现了“激学—导学—促学—助学—乐学”的情感价值观,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硝酸 课标分析
高中新课程标准有关硝酸这部分知识的说明如下“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活动与建议中也有与之有关的说明“查阅资料并讨论:减少向空气中排放氮的氧化物的措施”。在日前新课程教育大环境下,实现课堂教学的多重作用已是重中之重。它不仅要求达到基本知识教学要求的目的,而且还要在学生学习能力养成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使学生有一定的提高与认识。突出学科教学特点,强化实验的教学功能以及实验过程中应落实的学生能力的养成以及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强化,都是新课程理念化学教学课堂所应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