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必修1第2章:第2节 电解质(课件17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必修1第2章:第2节 电解质(课件17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3-27 08:00:51

文档简介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2节 电解质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刚升入高一不久的新生,经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对于溶液有了一些基本了解,已经做过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溶液中是有离子存在,只是对于物质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溶液是如何导电,为什么能够导电的认识不是非常清楚。对于溶液中离子的来源,离子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仍然缺乏全面的认识。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化合物。
学习者是枣庄市滕州一中的学生,学生素质较好,基础较好,但是科学探究能力还较弱,而电离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为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用实验、动画模拟、模型、图片等现代教学设备,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和假设,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并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

效果分析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采用恰当的探究性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优化生态课堂。
实验探究与思维探究并重,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注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积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台阶,多让学生或引导学生书写或表达,强化思维加工和知识获取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问题驱动下感悟知识、形成方法,使知识结构化,最终让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成功体验。这样的课师生互动效果较好,学生动手、表达、交流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展示,并且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非常有益。
借助台阶探究问题,注重了概念的输入和输出,很好的把握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这节课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建立概念,形成认识物质的方法。同时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发生对象、条件、过程和结果,注重凸显了概念的功能价值,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和假设,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当学生在学完电解质的概念后,能从微观角度重新认识物质和溶液,注重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延续和培养,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以启发式问题的解决贯穿始终,具体为:
我们要研究单一电解质在水中的行为
氯化钠白色固体,溶解到水中后,你分别能“看到”什么?你的猜想?请设计实验证明。
为什么在水溶液中氯化钠可以导电?
水可以提供外力使钠离子和氯离子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还有什么可以提供外力?
电离的条件是什么?电离的结果是什么?
是否其他物质也具有与氯化钠相似的行为?
导电现象—电离行为——微粒种类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哪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电离?从这个角度怎样对化合物进行分类?
如何用化学用语表示电解质这种行为?请分析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钡、硫酸钙、氯化铵的电离行为。
重新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现给你一份100mL1mol/L的Al2(SO4)3溶液,你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体验研究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通过学生自己用分类的观点去分析、用科学研究的程序去认识电解质、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究、通过自己从宏观到微观相结合的深入思考、通过用对比的科学方法自己去研究物质,最终得到的结果不只是概念,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科学去学习科学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素养的综合性提高。
学生在系列探究性活动中, 体验科学研究方法的成功与喜悦:
①对比实验:水、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②实验探究:浓度均为1mol/L的盐酸、醋酸、氢氧化钠、酒精、蔗糖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③理论分析:通过已有知识分析猜测,理论分析,设计方案,实验验证为主线的探究活动,将电解质概念
建立、理解和应用形成问题串,由宏观现象到微观孤立再到微观系统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从而让学生学会分析单一溶质溶液的微粒种类和数量关系。
该课获得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一等奖,山东省高中化学优质课一等奖,受到全国化学课题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的高度好评,其中课堂教学中问题台阶的搭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受到与会教师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在全市教学研讨会上做现场展示和说课,其问题搭建模式和启发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肯定和推广。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二节 电解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环节1
温故
提出问题
【投影提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下面请大家将这些物质进行分类,请说出你分类的依据?
小结:树状分类图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讲述: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状态和行为对于化学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把一种物质放到水溶液中,它会以什么状态存在呢?
思考交流:如何分类?
NaCl、HCl、NaOH
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倾听
已有知识的复习,为后面多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做准备。
引出本主题的核心问题,从而逐级研究,科学方法的渗透。
环节2
探究活动
建立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展示】
一瓶氯化钠晶体
启发1:你有多少种分类的的方法?你看到了什么,从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上你又想到什么?
启发2:将晶体氯化钠放到水里,会有什么变化?你看到了什么,从微观角度你又想到什么?
启发3:猜想固体氯化钠与溶液中的氯化钠相比,从微观角度,什么没变,什么变化了?能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吗?
为了排除干扰,是否应该做对比试验,怎样设计?
【活动一】NaCl溶液导电性研究:
1.宏观上:看到氯化钠溶解了。
2.微观上:氯化钠晶体:有Na+、Cl-,水溶液:Na+、Cl-自由移动
在对比中发现,微粒的种类和数量没变,变化的是微粒的运动状态。研究方法,从对比不同处设计实验证明猜想。
在达成共识后,学生分组实验
启发学生分析出氯化钠溶液中由于受到水分子的作用,有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用金属导电的原理分析氯化钠溶液可能导电,从而设计实验证实。
导电性是物质分类的一个依据,导电性实验是物质分类的一个手段。
缩短学生的原有认识与实际的微观过程之间的差距,努力培养学生的微粒观。
【活动二】NaCl溶液导电性原因:
导电的条件
氯化钠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是怎样自由移动起来了呢?看来水分子是功臣!
【模型】我们把氯化钠晶体结构中最小的基本单元做成如下模型从不同角度展现给大家,有哪些发现呢?
电脑模拟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提出问题:看来在外力水分子的作用下,可以破坏静电作用的束缚,那么还有什么方法来破坏这种束缚使离子能自由移动呢?
【动画】加热升高温度,使离子自身的能量升高,从而使运动的范围和剧烈程度加大,当加热到熔化时,晶体中的氯离子和钠离子也能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
【归纳】我们把氯化钠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的这一行为过程称为电离。
思考:1.电离需要通电吗?
2.电离的本质是什么?
【活动三】是否所有的化合物都有像氯化钠这样的行为呢?
学习过程:先预测再分组实验;
透过现象看本质,哪些物质在水溶液中可以发生电离?
从电离的角度对化合物重新分类?
【探究成果展示】
请大家试着给电解质下一定义
2.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即电离)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成为非电解质。
概念辨析:
1.铜和石墨都能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
2. 硫酸铜溶液能导电,所以硫酸铜溶液是电解质.
3.把CO2溶于水所得的溶液能导电,所以CO2
是电解质(液态CO2不导电).
4.BaSO4难溶于水,所以BaSO4是非电解质.
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导电可能是存在某种带电荷的自由移动的粒子。
归纳:导电的充分条件——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外加电源。
体会水分子的作用——牵制
原因探究为分组讨论,可依据原有知识,更可看书从而解决。
概念辨析:1.电离
研究对象:化合物
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与通电无关
本质: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结果:导电
对比学习:
不同种物质的导电能力不同
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导电能力不同
【思考表达】
通过分析、讨论,初步形成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学生总结归纳【小组讨论】
启发学生通过的硝酸银方法证明电离需要水,而不是通电
电离的本质是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外观表现:导电。
实验:蔗糖、酒精、醋酸溶液、HCl、NaOH溶液
酸在溶于水时发生电离,而碱和盐在溶解于水或受热融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辨别电解质的要点:先看是否为化合物,再看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否导电(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即能导电),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提出质疑。层层分析问题,训练思维的严谨。

趁热打铁:引出电离的概念
从新角度对物质分类,从不同视角看物质。
从个别到一般,再有一般到个别
环节3
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
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1)写出 NaCl、NaOH、H2SO4的电离方程式,总结书写步骤。
(2)练习
分别书写 HCl、 HNO3 、KOH、Ba(OH)2、CuSO4、NH4Cl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定义酸碱盐。
拓展:电解质溶液中的微粒来源和数量关系
电解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与其它溶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今有100ml 1mol/L 的Al2(SO4)3溶液。写出Al2(SO4)3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中阳离子数目为_________,阴离子数目为________________
溶液中正电荷总数为___________,负电荷总数为_______________
结果:微粒的来源和数量关系
【思考】
宏观(语言描述):
微观(图示):
符号
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溶于水时电离出的离子的种类和物质的量守恒。即质量守恒 和电荷守恒
类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注意写成离子形式
学会对比,发现问题,归纳总结酸碱盐概念的实质。
学生交流讨论,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角度描述电离过程。
引导学生在利用电离方程式的过程中,体会酸碱盐的概念的实质。
因为酸碱盐是电解质,可溶性的酸碱盐在溶于水时发生电离,碱和盐在熔融状态时也发生电离,均可写出电离方程式
身边的电解质
了解在各模块中的重要性
STS教育
加深学生对电解质的认识,意识到化学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环节4
深化
认识
看到你实验桌上的电解质水溶液,你想到了什么?
【思考】
1.拓展分类的思想
2.用微观动态的眼光看待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状态
拓宽和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课堂
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通过猜测、实验、再借助模型理论分析探究了但以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状态,认识了物质导电的本质,体验了电离的微观过程,并能用科学的符号表达,学会了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是否导电即电离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你学到了什么,和大家交流一下。
1、知识的角度
2、方法的角度
3、体会电解质的内容
4、这种分类方法对今后学习的重要作用
养成善于总结的习惯,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电离的发展史
倾听
激励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勇于质疑的态度。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2节 电解质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化学1(鲁科版)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的第二节,在第一章里,学生已经认识了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在这一章的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中,学生已学习了简单的分类法及其应用,那么,本节的功能价值是什么呢?通过研读课程标准和山东省考试说明,深刻领会到:第一,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状态和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领域,通过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的建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多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增加了认识物质的视角,从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角度去认识物质,建立对溶液体系分类的思想;第二,通过导电的外在形式,进一步认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体会电离是从微粒的角度认识反应的本质,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即建立微粒观和动态观。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第三,该内容还有一个模块的功能价值,以“知识点击”或其他形式展示出与选修模块的联系,比如电解质及其电离这一内容与《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等模块的联系,既彰显了化学必修模块的功能价值,又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规律。
本节课的重点是电离及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这一对概念比较抽象,作为与初中衔接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上有障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判断是否电解质上到高三时还是比较模糊,因此,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用实验、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实验事实,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和假设,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同时注意将化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例子,体会化学对人类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会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认识电解质导电的实质是阴阳离子与水分子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形成电解质溶液中的物质是以离子存在的认识方式。
2.通过“问题探究”、“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2.通过“电解质与身边的化学”,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生产等的联系,提升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电解质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从微粒观的角度来分析单一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电离
【观评记录】
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的王磊教授在听完课后做了较高的评价,王教授评价说,电解质作为一个具体核心概念的教学,吕老师注意了概念的输入和输出,很好的把握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电离作为一个过程性概念,吕老师舍得又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发生对象、条件、过程和结果,注重凸显了电解质和电离的功能价值,在课的开始,让学生观察氯化钠固体,你看到了什么,溶于水后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很好的确立了知识的本源,在最后又落地到面对100ml 1mol/L的硫酸铝溶液,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从而真正体现了电解质这一概念的功能价值,学生在学完之后能从微粒观的角度重新认识溶液,为今后学习离子反应打下坚实的基础。吕老师的这一设计是很宝贵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下我与学生交流,多数学生能真正理解电离和电解质的概念,课堂效率是很高的。
将现代教学设备与高效课堂有机融合,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和假设,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本节课作为山东省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优秀案例,受到省教研室和评委以及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被评为省优质课一等奖,全国化学优质课(录像课)一等奖。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二节 电解质 (第一课时)
活动
主题
学习探究过程
归纳整理
环节
1:
温故
请从多角度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你的分类标准
①NaCl ②HCl ③NaOH

物质分类的示意图:
环节2:
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环节3:电离方程式
【探究问题】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状态
【活动一】NaCl溶液导电性研究:
物质

氯化钠固体
氯化钠溶液
预测是否导电
实验现象记录
【活动二】氯化钠溶液导电原因探究
问题1: NaCl 溶液中自由移动的Na+ 、Cl—是怎样产生的?
2: 什么条件下氯化钠还能产生自由移动的 Na+ 、Cl—?
思考与交流:
(1)电离的条件是怎样的?
(2)电离需不需要通电?
(3)电离的结果是什么?
【活动三】是否所有的化合物都具有像氯化钠这样的行为呢?
分组实验:
溶 液
盐酸
醋酸
氢氧化钠
蔗糖
酒精
实验现象记录
预测原因
思考与交流:
(4)哪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电离?
从这个角度怎样对化合物进行分类?

判断正误:思考并归纳如何辨别一种物质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
1.铜和石墨都能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
2. 硫酸铜溶液能导电,所以硫酸铜溶液是电解质.
3.把CO2溶于水所得的溶液能导电,所以CO2
是电解质(液态CO2不导电).
4.BaSO4难溶于水,所以BaSO4是非电解质.
电离方程式
(1)写出 NaCl、NaOH、H2SO4的电离方程式,总结书写步骤。
(2)练习
分别书写 HCl、 HNO3 、KOH、Ba(OH)2、CuSO4、NH4Cl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定义酸碱盐。
拓展:电解质溶液中的微粒来源和数量关系
今有100ml 1mol/L 的Al2(SO4)3溶液。
写出Al2(SO4)3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中阳离子物质的量为_________,阴离子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
溶液中正电荷总数为___________,负电荷总数为__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身边的化学,2.知识点击。
⑴强弱电解质的区别是什么?
⑵溶液为什么能导电?溶液的导电能力与什么有关?
电离:
物质 或 时,离解成 的 的过程。
理解电离时应注意:
2.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 ;如 、 、
都是电解质。
非电解质: ;
如 、 等都是非电解质。
从该角度对物质分类的图示:
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时应注意: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注意:
酸碱盐的定义:
如何看待一瓶电解质溶液:
归纳整合
知识内容 思想方法 其它
【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教材P47 1.(1)(2) 3.
搜集有关电解质的资料,从不同角度谈谈你对电解质的认识,撰写小论文
《我眼中的电解质》。
【评测练习】
1.下面物质:
①食盐晶体 ②液态HCl ③CaCO3 ④熔融的KNO3 ⑤蔗糖 ⑥铜 ⑦CO2 ⑧纯硫酸(液态) ⑨KOH固体 ⑩Cl2
(1)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2)能导电是 ;
(3)溶于水能导电的是 ;
2.写出下列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⑴硫酸铝
⑵硫酸:
⑶碳酸钠:
⑷氢氧化钙:
⑸氢氧化钡:
电解质教学总结和反思
成功之处:
1.采用恰当的探究性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优化生态课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指导大多数学学会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对案例“电解质”教学设计的实施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实现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能够突破,教学环节流畅有序,教学效果良好。
本节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实验探究与思维探究并重,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注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积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让学生或引导学生书写或表达,强化思维加工和知识获取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问题驱动下感悟知识、形成方法,使知识结构化,最终让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成功体验。这样的课师生互动效果较好,学生动手、表达、交流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展示,并且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非常有益。这节课由表及里,由易到难,一步一步地探讨电离的微观过程,形成电解质的概念,形成认识物质的方法。
2. 进行单元整体备课和合理使用教材,催生智慧课堂
其一、弱化了电解质概念中的“导电” 问题,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分类依据应该是特定条件下化合物是否可以电离;“导电”与否只是化合物能否电离的一种外显形式;即由“以具体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向“以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充分体现了实验的功能价值。
其二、本节课的目标具体落实在从微观和符号的角度认识单一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能够从溶液中微粒的来源和数量关系上看待溶液。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和动态观。
其三,电离这一概念是这一单元的核心概念,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要舍得花时间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在这一环节,教师是不能包办的。
3、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力造高效课堂
电解质的电离是这节课的难点,电离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为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使用实验、动画模拟、模型、图片等现代教学设备以及实验事实,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和假设,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并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形成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是最终目的
这节课通过通过学生自己用分类的观点去分析、用科学研究的程序去认识电解质、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究电解质的性质、通过自己从宏观到微观相结合的深入思考、通过用对比的科学方法自己去研究物质,最终得到的结果不只是电解质的概念,更重要的是理解了教材的科学的编排意图和基本内容,学会了科学去学习科学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素养的综合性提高。
不足之处:
如果这节课的设计倒置,即让我们自己作科学家,假如你是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 ,在当物质溶解于水时发生的状态和行为的变化,你有哪些思考,如何证明你的思考正确与否,从而展开科学探究,这样,学生置身其中,从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展开,进行查资料,讨论等活动,如此对于电离和电解质的理解或许更深刻,更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理念。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2节 电解质 (第一课时)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二) 课标分析
新课程倡导“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电解质是从物质在水溶液中行为和状态入手,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又一方法。电解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对于今后学习化学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电解质概念的教学,涉及的原理较多,只有揭示其过程的本质,掌握变化的规律,才能形成较好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学生才能基于一般原理,解决多样化的具体问题。因此,要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从微粒(离子)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从而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都应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课堂教学不应只追求知识,而应体现学习过程,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实验事实,融合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这三个核心理念于一体,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电解质电离的动态过程。设计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体现互动、渗透、交叉、有效等现代教学观,再进行探究教学的模式运作。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了以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单元整体设计方案,由传统的“以具体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向“以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本节设计力求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以达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