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中学的学生相对基础较差,但是在我们智能化生本课堂的引领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较强,本节课的内容属于高二下学期开设的,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对我们的课堂模式特别熟悉,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本节课内容是晶体的常识比较简单,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没有问题,唯一的难点就是均摊法计算晶胞中所含的原子数,通过前置作业的完成情况看,除了本部分内容以外,其他内容学生掌握的都很好,对于均摊法计算原子数,我的教学策略就是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制作晶胞的模型,听过动手操作,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某离子化合物的晶胞如右图所示立体结构,晶胞是整个晶体中最基本的重复单位。阳离子位于此晶胞的中心,阴离子位于8个顶点,该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个数比是( )
A.1∶8 B.1∶4 C.1∶2 D.1∶1
8、某物质的晶体中含A、B、C三种元素,其排列方式如图所示
(其中前后两面心上的B原子未能画出),晶体中A、B、C的中
原子个数之比依次为 ( )
A.1:3:1 B.2:3:1 C.2:2:1 D.1:3:3
计算晶胞中所含有的原子数目,正确率98%
元素X的某价态离子Xn+中所有电子正好充满K、L、M三个电子层,它与N3-形成的晶体结构如图所示(小黑点代表Xn+)
(1)该晶体的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为________。
(2)该晶体中Xn+离子中n=____________。
(3)X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__。
(4)晶体中每个N3-被________个等距离的Xn+离子包围。
本题正确率30%,原因分析:学生对守恒思想的了解不够深入,(2)电荷守恒确定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总结、归纳
一、晶体、非晶体的认识
视频引入——晶体的科普片,让学生对晶体有个全面的认识过程
图片展示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每课一题,鉴别常见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晶体、非晶体的定义
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晶体的物理性质特点
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掌握特点
动画演示晶体的自范性
生活中的化学——如何鉴别真假宝石
通过如何鉴别真假宝石,学生对晶体的物理性质掌握很好。
三、晶体的形成途径
1、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碘的升华、凝华过程
2、教师录制微视频-熔融态的硫的凝固过程
3、教师展示饱和硫酸铜溶液的析出过程
通过多种方式探究晶体的形成过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氛围很活跃。
四、晶胞
1、晶胞概念的引出---模型展示
2、均摊法计算晶胞中所含的原子数---
(1)动画展示法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制晶胞来计算原子数目
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尤其是学生通过自己制作晶胞这一过程,极大的提升了学生课堂的表现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非常好。
课件17张PPT。普通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淄博中学2013级化学组
孙海波煤钻石思考:图片中的物质有什么异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晶体与晶胞的关系,掌握不同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个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借助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建构抽象的空间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求真务实、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晶体、晶胞的概念
2、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和性质上的差异
1、什么是晶体?什么是非晶体? 定义: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非晶体——没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2、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晶体有自范性,原子在三维空间里呈周期性有序排列
非晶体没有自范性,原子排列相对无序3、晶体物理性质特点(1)晶体有自范性
(2)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硬度大
(3)晶体具有各向异性导热性在晶体的不同方向上大小有差异还有:强度、光学性质等。玻璃板云母片石蜡根据晶体与非晶体的物理性质区别,人们很容易识别真假宝石,你能列举一些可能有效的方法鉴别真假宝石吗?
(1)可观察宝石的形状,具有多面体的外形;实验它的硬度,可在玻璃上划出痕迹,初步确定它是晶体
(2)可利用宝石的折光率鉴别
(3)可利用X--射线衍射仪鉴别牛刀小试4、晶体形成的途径⑴熔融态物质凝固。
⑵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⑶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学生分组实验(1)步骤:将盛放碘粒一端的碘升华-凝华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出现紫红色的碘蒸气,熄灭酒精灯,将碘升华-凝华管冷却,观察到什么现象?
(2)要求:小组分工合作,实验操作规范,
及时记录实验现象晶胞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平行六面体无隙并置平行六面体晶胞体心:1面心:1/2棱边:1/4顶点:1/8小结:均摊法计算晶胞中所含原子数目【小组合作探究】
内容:1、根据学案中计算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个数的计算方法提示,探究如何计算晶胞中所含原子数目。
2、根据本小组制作的晶胞模型,计算铜晶胞、氯化钠晶胞、氯化铯晶胞中所含有的原子数目。
3、展示过程中,先介绍本组制作晶胞的特点,然后再计算晶胞中所含有的原子数目。
要求:分工合作,全员参与,提高效率
时间:8分钟NaCl晶胞一、晶体与非晶体 1、定义: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非晶体——没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3、特点和性质:
(1) 晶体有自范性
(2)晶体具有各向异性
(3)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2、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在于——构成固体的粒子在三维空间里是否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5、晶体和非晶体的鉴别4、晶体形成的途径:知识总结立方晶胞体心:1面心:1/2棱边:1/4顶点:1/8二﹑晶胞1、概念: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叫做晶胞2、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制作单位:淄博中学2013级化学组孙海波
录制时间:2015年4月3号晶体的常识位于选修3第三章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第一节。本章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晶体的结构与性质。而晶体的常识首先从人们熟悉的固体出发,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然后陈述了晶体和非晶体间的本质区别,并通过图片和实验进一步了解晶体外形。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研究晶体结构的最基本概念,教科书利用图片、比喻等方式介绍了晶体与晶胞的关系,并通过例子介绍如何计算晶胞中所含的原子数。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安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首先熟悉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的知识,然后介绍均摊法计算晶胞中所含的原子数,为后边的各种晶体的介绍做准备。
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总结、归纳
一、晶体、非晶体的认识
视频引入——晶体的科普片,让学生对晶体有个全面的认识过程
图片展示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每课一题,鉴别常见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晶体、非晶体的定义
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晶体的物理性质特点
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掌握特点
动画演示晶体的自范性
生活中的化学——如何鉴别真假宝石
通过如何鉴别真假宝石,学生对晶体的物理性质掌握很好。
三、晶体的形成途径
1、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碘的升华、凝华过程
2、教师录制微视频-熔融态的硫的凝固过程
3、教师展示饱和硫酸铜溶液的析出过程
通过多种方式探究晶体的形成过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氛围很活跃。
四、晶胞
1、晶胞概念的引出---模型展示
2、均摊法计算晶胞中所含的原子数---
(1)动画展示法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制晶胞来计算原子数目
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尤其是学生通过自己制作晶胞这一过程,极大的提升了学生课堂的表现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非常好。
达标练习
选择题
1、 普通玻璃和水晶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外形不一样
B.普通玻璃的基本构成粒子无规则地排列,水晶的基本构成粒子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排列
C.水晶有固定的熔点,普通玻璃无固定的熔点
D.水晶可以光衍射,普通玻璃不能
2、关于晶体的自范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破损的晶体能够在固态时自动变成规则的多面体
B.缺角的氯化钠晶体在饱和NaCl溶液中慢慢变为完美的立方体块
C.圆形容器中结出的冰是圆形的体现了晶体的自范性
D.由玻璃制成规则的玻璃球体现了晶体的自范性
3、下列不属于晶体的特点是 ( )
A.一定有固定的几何外形 B.一定有各向异性
C.一定有固定的熔点 D.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固体
4、区别晶体与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是 ( )
A. 熔、沸点 B. 硬度 C. 颜色 D. X射线衍射实验
5、晶体与非晶体的严格判别可采用( )
A. 有否自范性 B. 有否各向同性 C. 有否固定熔点 D. 有否周期性结构
6、下列过程不能得到晶体的有( )
A.对NaCl饱和溶液降温,所得到的固体
B.气态H2O冷却为液态,然后再冷却成的固态
C.熔融的KNO3冷却后所得的固体
D.将碘加热使之凝华得到的固体
7、某离子化合物的晶胞如右图所示立体结构,晶胞是整个晶体中最基本的重复单位。阳离子位于此晶胞的中心,阴离子位于8个顶点,该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个数比是( )
A.1∶8 B.1∶4 C.1∶2 D.1∶1
8、某物质的晶体中含A、B、C三种元素,其排列方式如图所示
(其中前后两面心上的B原子未能画出),晶体中A、B、C的中
原子个数之比依次为 ( )
A.1:3:1 B.2:3:1 C.2:2:1 D.1:3:3
自主训练
1、水的状态除了气、液和固态外,还有玻璃态。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65 K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无固定形状,不存在晶体结构,且密度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有关玻璃态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缩小
B.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膨胀
C.玻璃态是水的一种特殊状态
D.玻璃态水能使X-射线产生衍射
2、元素X的某价态离子Xn+中所有电子正好充满K、L、M三个电子层,它与N3-形成的晶体结构如图所示(小黑点代表Xn+)
(1)该晶体的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为________。
(2)该晶体中Xn+离子中n=____________。
(3)X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__。
(4)晶体中每个N3-被________个等距离的Xn+离子包围。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常见性质,以及晶胞概念的引入,均摊法计算晶胞中所含的原子数目。每个内容的设计都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率非常高涨。小组合作制作晶胞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更加直观的对均摊法计算晶胞所含原子数目的了解。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晶体与晶胞的关系,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和性质上的差异
2、掌握不同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个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借助动画模拟、实验探究、晶胞模型的制作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建构抽象的空间结构,理解晶胞的概念以及均摊法计算晶胞中所含原子数。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求真务实、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从化学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