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1 08:1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目标确立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2.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强化中央权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内容。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
3.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因为阅读的有限和年龄较小的特点,又是刚刚接触历史这门新的学科,所以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和对历史名词的理解。基于这样的学情,教师需要进行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其了解历史名词、历史知识、历史事件,以及内在的联系。如:通过阅读教材、史料,观察图片、地图等,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学会分析、归纳材料,并培养论从史出的史观。
【学习目标】 (环节一:标明)
1.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通过分析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知道汉武帝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评价任务】
1.通过活动一,完成学习目标一;
2.通过活动二,完成学习目标二。
  
【学习过程】
活动一:
(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 (环节二:趣导)
出示歌曲《最后的倾诉》
展示: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他是…………
设问:这首歌曲称赞的是哪位帝王?他为什么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二)解题点拨,出示目标,小组合作,重点讲解(环节三:精讲)
1、什么是大一统?
课件展示,学生了解:中央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中央集权的局面,这就是“大一统”。
板书:大一统分为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一。
2、展示学习目标
掌握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四个方面采取的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通过分析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知道汉武帝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认识到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长期永恒的任务。
第一部分:政治篇 “推恩令”的实施
大一统面临哪些问题?
(1)出示两则材料,思考:汉武帝即位初,汉朝在政治上面临哪些难题?
学生:观看材料,归纳问题
问题一: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问题二: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
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诸侯王势力膨胀问题:
展示:《汉初中央和王国实力对比》和金缕玉衣的图片
设问:金缕玉衣的使用说明什么问题?
生答:一方面说明诸侯经济实力雄厚,另一方面说明他们为礼不尊
点拨:七国之乱,追问如何解决王国问题?
点拨:什么是推恩令,推恩令前后诸侯王即位问题的变化。老师出示简洁明了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合作探究:“推恩令”妙在何处?小组充分讨论,提示:从汉武帝、诸侯王和诸侯王的儿子们不同的身份去理解,能否接受“推恩令”。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从汉武帝来说,他达到了削弱诸侯的目的,并且成本很低,没有费一兵一卒;诸侯王也没有起兵反叛,因为他们的土地在自己儿子手里,比较能够接受;诸侯王的儿子们分得了土地,对中央感恩戴德。
补充:刺史制度的应用,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第二部分:思想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的烦恼2:思想混乱问题
展示材料: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七年级历史》上册
设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思想不统一,不利于中央集权
出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问:“董公”是谁?他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董仲舒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问:最后汉武帝如何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思想内涵?
崇礼、尊王、攘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君守礼
讨论:汉武帝怎样推广儒家思想
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
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拓展延伸:请根据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什么内容?
小组讨论回答:
秦始皇:焚书坑儒,打击儒家思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合作探究:同样是要统一思想,汉武帝比秦始皇高明在何处?
小组讨论回答:秦始皇暴力、阻力大、效果差;汉武帝温和、成本低、效果好,儒家学说成为后世2000年封建社会统治思想。
第三部分:经济篇 盐铁专卖
汉武帝的烦恼3:那时候,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里,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说明问题:经济上地方实力强大
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的?
归纳汉武帝的措施:①盐铁官营②铸币权收归中央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④注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作用: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第四部分:军事篇 反击匈奴
1、教师简述西汉初年的汉匈关系:
秦末汉初——匈奴族冒顿单于统一了蒙古草原
汉建立之初—— 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
“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
汉武帝——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2、合作研究:汉武帝北击匈奴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时间 公元前119年
交战双方 西汉(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主力
结果 西汉大获全胜
影响 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活动:合作分析总结出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知道汉武帝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一)学生合作分析总结(环节四:速练)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政治①实施“推恩令”② 刺史制度 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经济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 兴办太学
③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文化①铸造五铢钱②盐铁官营专卖
③调配物资平抑物价④注重农业发展 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④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役 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总结: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出示《汉武帝的大一统》,展示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二)班级展示——梳理情感(环节五:快反)
学生完成达标检测题,两小组展示答案并讲解,教师点拨疑难
(三)知史明今,畅谈收获(环节六:立体拓展)
汉武帝在位54年去世,葬于茂陵。经过千年的风雨,茂陵的功绩碑已经残破不堪,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还原一下茂陵功绩碑,注意:忠于历史、语言简洁干练,有文采、50字左右。
【课堂小结】
汉武帝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深深地融入到华夏民族的血液中,他把华夏族变成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汉族。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更应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发愤图强,继续前进,努力学习!
板书设计: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政治:推恩令 刺史制度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办太学
经济:铸币权收归 中央盐铁官营、专卖 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漠北战役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