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课件(共12张PPT)+学案+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课件(共12张PPT)+学案+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12-01 09:06:34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5.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 合并同类项(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 运用合并同类项解形如 ax + bx = c 类型的一
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中的“化归”思想;
(重点)
2. 能够根据题意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
方程求解.(难点)
温故知新
1.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
(1)如果x-7=5 , 则x =____;
(2)如果3x=6,则x =____.
2.合并同类项:
(1)x+2x+3x =_____;
(2)-3x+7x = ____.
12
2
6x
4x
实际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
设未知数
列方程
3.
约公元820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讨论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为《对消与还原》, “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本节课将共同探讨.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P86-87,并完成下题,相信大家感悟快!
合并下列同类项:
2y-5y-7y=_________;10z-3z-2.5z=_________.
新课导入
-10y
4.5z
例题: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 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解: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计算机x台,则去年购买计算机 2x台,今年购买计算机4x台.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
根据题意,列方程
x+2x+4x=140.
分析: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化归为 x = m
(m为常数)的形式.
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为1
依据: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依据:等式性质2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合并同类项起了什么作用?
合并同类项的目的就是化简方程,它是一种恒等变形,可以使方程变得简单,并逐步使方程向“x=a” 的形式转化.
1、三个连续整数的和等于27,求这三个数。
解:设第一个数为x,则第二个数为x+1,第三个数为x+2
x+x+1+x+2=27
合并同类项
等式的性质1
3x+3=27
3x+3-3=27-3
系数化为1
x=8
则这三个数分别是8、9、10
小试牛刀
解:设三次活动时间分别为:x-7,x,x+7.
根据题意,得 x-7+x+x+7=27.
解得 x=9.
所以这三天分别是2,9,16.
本月四次活动时间分别为2,9,16,23,它们的和为50.
2. 我校开展的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每周四进行一次活动,现知本月连续的三次活动日子之和为27,你知道是哪三天吗?本月四次活动的日子之和是多少呢?
小试牛刀
实际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
设未知数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
归纳: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列方程
解方程
作答
课堂小结

(1)设未知数;
(2)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2.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书面作业
见精准作业单
某洗衣厂2016年计划生产洗衣机25500台,其中Ⅰ型、Ⅱ型、Ⅲ型三种洗衣机的数量之比为1:2:14,这三种洗衣机计划各生产多少台
探究作业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合并同项)
导学案
学习目标
运用合并同类项解形如 ax + bx = c 类型的一 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中的“化归”思想;(重)
能够根据题意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求解。(难)
二、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课前练习. 解下列方程:
1.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
(1)如果x-7=5 , 则x =____;
(2)如果3x=6,则x =____.
2.合并同类项:
(1)x+2x+3x =_____;
(2)-3x+7x = ____.
二、要点探究
探究点1:
约公元820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讨论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为《对消与还原》, “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本节课将共同探讨.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P86-87,并完成下题,相信大家感悟快!
合并下列同类项:
2y-5y-7y=_________;10z-3z-2.5z=_________.
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 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合并同类项起了什么作用?
针对训练
1、三个连续整数的和等于27,求这三个数。
2. 我校开展的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每周四进行一次活动,现知本月连续的三次活动日子之和为27,你知道是哪三天吗?本月四次活动的日子之和是多少呢?
【归纳总结】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
巩固练习
课本88页练习
四、课堂小结
1、解形如 的方程步骤是什么?
2、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设未知数;
(2)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合并同项)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用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了解合并同类项的作用,掌握运用合并同类项解形如 的方程.
经历分析题意——设未知数——确定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体验方程思想和化归思想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运用合并同类项解形如 ax + bx = c 类型的一 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中的“化归”思想;
能够根据题意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求解。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展示
运用合并同类项解形如 ax + bx = c 类型的一 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中的“化归”思想;(重)
能够根据题意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求解。(难)
二、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课前练习. 解下列方程:
1.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
(1)如果x-7=5 , 则x =____;
(2)如果3x=6,则x =____.
2.合并同类项:
(1)x+2x+3x =_____;
(2)-3x+7x = ____.
解:(1) x =12. (2) x =2 2.(1)6x (2)4x
二、要点探究
探究点1:
约公元820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讨论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为《对消与还原》, “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本节课将共同探讨.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P86-87,并完成下题,相信大家感悟快!
合并下列同类项:
2y-5y-7y=_________;10z-3z-2.5z=_________.
问题: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 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解: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计算机x台,则去年购买计算机 2x台,今年购买计算机4x台.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
根据题意,列方程
x+2x+4x=140.
如何解这个方程?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合并同类项起了什么作用?
合并同类项的目的就是化简方程,它是一种恒等变形,可以使方程变得简单,并逐步使方程向“x=a” 的形式转化.
针对训练
1、三个连续整数的和等于27,求这三个数。
解:设第一个数为x,则第二个数为x+1,第三个数为x+2
x+x+1+x+2=27
合并同类项 3x+3=27
等式的性质1 3x+3-3=27-3
系数化为1 x=8
则这三个数分别是8、9、10
2. 我校开展的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每周四进行一次活动,现知本月连续的三次活动日子之和为27,你知道是哪三天吗?本月四次活动的日子之和是多少呢?
解:设三次活动时间分别为:x-7,x,x+7.
根据题意,得 x-7+x+x+7=27.
解得 x=9.
所以这三天分别是2,9,16.
本月四次活动时间分别为2,9,16,23,它们的和为50.
归纳总结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
巩固练习
课本88页练习
四、课堂小结
1、解形如 的方程步骤是什么?
2、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设未知数;
(2)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评价反思.概括总结
六、作业布置
见精准作业单
七、板书设计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第2课时
左边黑板 右边黑板
解方程步骤: 学生演示
实际问题步骤: 例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精准作业
课前诊断
1、 解方程:(1)2x + 3x + 4x = 18; (2) 13x - 15x + x = -3;
(3) 3y-4y =-25-20.
必做题
1、解方程:
(1)+x+2x=210; (2)-=-5.
2、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97.
求这个数.
参考答案
课前诊断
解:(1) x =-4. (2) m = . (3) y = 45.
必做题:
1、(1)解:合并同类项,得
x=210
系数化为1,得
x=60
(2)解:合并同类项,得
=-5
系数化为1,得
x=-30
2、解:设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为x亿km2,则海洋的面积为2.4x亿km2,
列方程 x+2.4x=5.1
3.4x=5.1
x=1.5
2.4x=2.4×1.5=3.6(亿km2)
答:地球上的海洋面积为3.6亿km2,陆也面积为1.5亿km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