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单元导读
第09课: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民族交融
社会性质
时代特征
历史时期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公元前
221年
秦统一中国
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灭亡
西汉建立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东汉建立
黄巾起义爆发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2年
公元前138年
25年
184年
第9 课
秦统一中国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习目标
1.知道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秦朝统一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通过史料,总结秦灭六国原因;分析秦统一的意义,掌握材料分析的方法,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不可逆。(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3.识读《秦朝形势图》,明确秦朝疆域四至;梳理和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理解“秦朝开创大一统”的意义,认识杰出历史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树立维护国家统一观念。(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一、秦灭六国
1.原因
(4)秦王嬴政重视贤才。
(3)采取了正确的统一战略。
(2)商鞅变法使秦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统国的实力。
(1)人民期盼结束战争,统一顺应民心和历史发展潮流。
史料:“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2.秦灭六国
灭韩
前230年
前228年
前225年
前223年
前222年
前221年
灭赵
灭魏
灭楚
灭燕
灭齐
秦始皇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
3.秦朝的建立
一、秦灭六国
(1)时间:
(2)都城:
(3)建立者:
公元前221年
咸阳
嬴政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历史意义
秦朝形势图
统一是必然趋势
在秦国的基础上
体现出民族团结
一、秦灭六国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背景:
春秋战国状况
启示
采取措施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加强君主权力
专制主义
加强中央权力
中央集权
法家
韩非
为了避免春秋战国的动荡局面,统一的秦如何改革?
秦统一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目的
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
2.在中央:建立君主专制
(1)创立皇帝制度
功过五帝
德高三皇
皇帝制度
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根据材料归纳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位世袭
皇权专断
皇帝独尊
嬴政
秦始皇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在中央:建立君主专制
(2)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总揽 大权
奉
常
廷尉
少府
卫尉
宗正
郎中令
太仆
典客
治粟内史
(军事)
太尉
(行政)
丞相
(监察)
御史大夫
皇帝
最高统治者
三公
九卿
中央政府
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成为“三公”;三公之下设置分别掌管财政、宫廷事务的官员,称为“九卿”。
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虚设职位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 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置诸候不便。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廷尉议是。
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项目 分 封 制 郡 县 制
地方权力 诸侯国有较强独立性 郡县直接受中央管辖
地方官员产生
影 响
易形成分裂割据,威胁中央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世袭产生
朝廷任免
②作用:
①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地方的权力,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②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①含义:全面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郡守)
县(令或长)
地方政府
地方制度:
郡县制
郡
县
乡
里
郡尉(军事)
郡守(行政)
监御史(监察)
县尉(军事)
县令(行政)
县丞(刑狱)
有秩(民政)
三老(教化)
啬夫(赋税)
游徼(治安)
里正
亭
亭长
时空观念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郡(守)
县(令或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去全国巡游一番,真让朕失望!
唉!有些地方路宽阔有的太窄,朕马车差点过不去;找人问路,听不懂话,写出字,他又不认识;到楚国买纪念品,那里的人只认楚国的货币,秦国的钱花不出;我让他称一斤牛肉,他只给了八两,还说他们都是这么卖的;在酒楼吃饭,有些儒生在背后妄议国事。出来没半月,北方来加急文书,匈奴又侵犯我边疆地区...... 这样下去,怎能显示我大秦威严!
道路宽窄不一
语言文字不通
货币不通
度量衡不统一
思想混乱
边疆危机
为了适应全国统一的需要(目的),秦始皇大力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1
文化上:
统一文字(书同文)
(1)
措施:命令李斯等人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后来社会上又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
(2)
作用:使政令在全国顺利推行,不同地域人民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峄山石刻小篆
秦都宫殿用砖正面小篆刻有十二个字“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史料实证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2
经济上:
(1)
统一货币:
①措施: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秦半两”)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通行;
史料实证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②作用: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态,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圆形方孔之一货币形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
经济上:
(1)
统一货币:
(2)
铜量
铜权
史料实证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度量衡:
①措施:朝廷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②作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秦朝半两钱
半两钱的币值:在正常情况下,一石米值一百钱,一匹马值一万钱。到了秦末汉初, 一石米值一万钱,一匹马值一百万钱。
史料实证
秦半两钱钱范
3
交通:
(1)
概况:
①陆路: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车同轨);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
②水路: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长江水系)和漓江(珠江水系)。
(2)
作用:促进不同地区的经贸往来,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秦规定车轨宽度统一为六尺
直道
灵渠
史料实证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军在直道上行进想象图
秦灵渠示意图
4
军事:
(1)
措施:
①南: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登。
②北: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回被匈奴占领的地区;
③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2)
作用:对边疆地区的开拓和经营,使秦朝的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西走廊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5
疆域范围:
秦朝疆域辽阔,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东
海
长城
陇
西
南海
时空观念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人物评价
评价方法:①内容:人物生平事迹、主要贡献、历史影响;②原则:一分为二、客观全面分析。
评价秦始皇
积极: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战局面,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消极:秦始皇在位期间,修建宫殿,长城,滥用民力,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总评价:秦始皇有功于历史,有罪于人民,功大于过。
唯物史观
知识拓展:举世闻名的秦陵兵马俑
在陕西临潼东边的骊山北麓,有一座巨大的陵冢,这就是秦始皇陵。据史书记载,骊山陵墓里面修建了恢宏的地下宫殿,藏有无数奇珍异宝。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陵墓东侧1500米处发现了巨大的陪葬坑,里面有众多的兵马俑。在三座大型兵马俑葬坑里,埋葬着约8000件陶制兵马俑,还有上万件兵器,100余乘木制战车。秦陵兵马俑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成就。
史料实证
课堂小结
秦统一中国
秦灭六国
巩固
统一
①人民渴望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②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③秦王嬴政具有雄才大略,知人善任。
④采用了正确的统一策略。
南开灵渠,设桂林等郡;北击匈奴修长城
统一车轨;修道路
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文字(小篆)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原因
顺序
秦统一的意义
韩、赵、魏、楚、燕、齐(远交近攻)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政治:
文化:
经济:
交通:
军事:
中央:
地方:
创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推行郡县制
疆域四至
东至大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达南海
课堂练习
《材料研读》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中包含了哪些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意义: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
交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