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科目
物理
课题
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校
和龙市头道镇中学校
课型
新
课时
1
教师
冯志强
年级
八(上)
时间
2014年12月5日
三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识能: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条件。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5分)
1、用桌上的凸透镜看书上“物理”两 个字,一次近一些,一次远一些。
2、凸透镜成像特点与什么因素有关?
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学生观察并描述看到的现象:
近时:正立放大的像
远时:倒立缩小的像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新课学习
(35分)
通过演示实验和多媒体展示介绍像距和物距。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
让学生观察,提出猜想。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得出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器材的摆放位置,调节 实验数据的记录。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7、请几组同学汇报结果
8、多媒体展示
引导各组学生交流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讨论像虚实的分界点;
2、讨论实像大小的分界点;
猜想:成像可能与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也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介绍交流。如:固定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等
学生认真倾听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记录数据,探讨有误之处并改正
汇报结果
得出结论:
1.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汇报结果
得出结论:
一倍焦距分虚实
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
物远像近像变小
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过讨论边动手尝试拟定实验方案,可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交流合作精神。
感性上升到理性,要让学生能真正的理解,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强化
随堂练习
多媒体展示习题
汇报结果
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运用能力。
小结
(3分)
学生谈收获(知识方面,技能方面,科学研究方法方面)
学生小结
对本节课的一个很重要的总结,可以看到盲点,为下面学习矫正做好准备
板书
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
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一倍焦距分虚实 2、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二倍焦距分大小
3、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近像远像变大 4、 当u=f时,不成像。 物远像近像变小 5、 当u课件16张PPT。欢迎进入物理殿堂和龙市头道镇中学校
冯志强凸透镜成像特点与 有关。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猜想: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会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虚实、倒正、大小像所满足的条件。
3.掌握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目标光屏实验器材如何保证蜡烛的像始终能成在光屏中央?调节蜡烛、透镜、光屏的 中心,使它们的三心在同一高度上,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像距和物距 --像距--
V-------物距------
u凸透镜成像特点与 有关。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猜想:实验方案:①调节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使它们的三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实验时,先固定凸透镜,然后使物距为一数值,固定好蜡烛,再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为止。观察像的特点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③改变物距,重复以上过程。
④得出结论。2018/11/212018/11/21例:如图所示,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
把烛焰放在a、b、c、d、e各点,并分别调整光
屏的位置。则:
1、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ca2018/11/212、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
屏距凸透镜最远。
3、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不会出现像。cd e2018/11/21 在利用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点燃的蜡烛放在距
凸透镜15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
观察到了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A 倒立放大的实像B 倒立缩小的实像C 正立放大的实像D 正立放大的虚像A2018/11/21实验思考当成实像时,如用手挡住透镜的上半部,猜一猜,光屏上的像可能有什么变化?再见121 121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