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共24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共24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1 15:5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无论是汉人汉族,还是汉字汉语,还有久违的汉服,都与汉朝密切相关。之所以能够一直沿用至今,且还将继续使用更长更远,完全是因为大汉王朝的坚实基础造成的。
汉不仅是朝代,更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名词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楚汉之争、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发展的变化及原因。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习目标
1
2
3
时空观念: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性质,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知道西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知道文景之治的措施及表现,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通过对比秦亡汉兴,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目 录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
前提
结果
“治世” 指的是和平昌盛之世,就是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的天下太平之世。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交战双方:
时间:
目的:
结果:
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
争夺国家统治权
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垓下之战,项羽战败,刘邦胜利,建立西汉。
性质: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1、楚汉之争
刘邦入咸阳
约法三章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鸿沟议和
楚河汉界
乌江自刎
霸王别姬
垓下之战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思考:根据表格说一说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
项羽 刘邦
实力 项羽贵族出身,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拥军40万 刘邦布衣出身,当过泗水亭长,拥军不足10万
用人 范增受到项羽猜忌,辞官归家。 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其他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势力强大
刚愎(bì)自用
一味依赖武力,失去民心
势力较弱
善用人才
注重收揽民心
思考:你从秦朝灭亡和项羽战败这两件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刘邦(汉高祖)
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并天下”瓦当
2、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
汉高祖刘邦
观看视频,了解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汉兴,接秦之敝(破烂),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百姓没有积蓄),自天子不能具醇驷(一种毛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材料中反映朕打下的天下是怎样的景象?
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到处都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面对这种状况,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含义:
休养生息: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统治者改以宽刑薄赋,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的政策,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休养生息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2、原因:
(1)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3)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①让士兵还乡务农;
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4、经济措施:
材料一:夏五月,兵皆罢归家。
——《汉书·纪·高帝纪下》
材料二: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汉书·纪·高帝纪下》
③轻徭薄赋,减轻赋税(十五税一),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①让士兵还乡务农;
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4、经济措施: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农业劳动力增加
经济恢复、局势稳定
材料一: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汉书·纪·高帝纪下》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政治措施:实行郡国并行制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继续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治,又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和九个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这些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P67相关史事)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史料实证】阅读表格,指出汉初面临着怎样的外部危机?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措施:采取和亲政策
外部危机:匈奴不断袭扰边郡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前180年,吕后一死,大臣迎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景帝刘启,汉文帝刘恒第五子,西汉第六位皇帝。刘启在位16年,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并削弱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 。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
汉文帝
(BC202—BC157)
汉景帝
(BC188—BC141)
三、“文景之治”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三、“文景之治”
1、措施:
(文帝)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
(文帝)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
(景帝)诏曰:不受献,减太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蚕。
(景帝)诏曰: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据班固《汉书》整理
措施一: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国家角度: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政来源。
个人角度: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维护社会安定。
课后活动: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可从国家和个人角度思考)
三、“文景之治”
1、措施:
材料:秦至汉初赋税演变
秦朝
刘邦
文帝二年
文帝十三年
景帝元年
2/3
1/15
1/30
0
1/30
据班固《汉书》整理
材料:秦至汉初服徭役概况
秦一年数次;服徭役年龄从17岁开始;
(汉)文帝景帝时期;三年一次,服徭役年龄从20岁开始
措施二: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积极赈济灾民
三、“文景之治”
1、措施:
汉景帝:阳陵
相关史事
汉文帝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他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有人进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宣布不接受献礼。修建陵墓时,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
措施三: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三、“文景之治”
【史料实证】根据以下图片,概括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
帛画
手工业:
纺织、漆器等有较大发展。(纺织技术水平高超,丝织品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
商业:富商大贾;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边境贸易。
2、经济发展:
三、“文景之治”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书·景帝纪》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一说:文景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出现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局面: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原因: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提倡勤俭治国。
三、“文景之治”
秦始皇陵兵马俑:表情严肃
汉景帝陵园彩俑:表情柔和
印证“文景之治”下人民的富足
酿酒
在汉代历史上,文景之治还不是最强盛的时期,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时期的历史沉淀,就不可能有汉武帝时期的全面昌盛。
——赵丙阳《浅谈“文景之治”》
影响: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治世,为后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课堂演练
下图是“汉并天下”瓦当,它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新时代开始于
A.公元前2世纪末期 B.公元前3世纪早期
C.公元前3世纪末期 D.公元前3世纪中期
(2024成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随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汉文帝在其遗诏中提出修建自己的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要求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提倡
A. 勤于政事 B. 戒奢从俭
C. 知人善任 D. 虚怀纳谏
课堂演练
(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024·安徽·中考真题)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盐铁专卖 D.版图拓展
(2023·山西·中考真题)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知识拓展:古代帝王的庙号、谥[shì]号、年号
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接受子孙祭祀时追尊的名号。追加庙号的标准是“祖有功而宗有德”。
汉高祖
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与德行,为其选择带有评判性质的字词作为谥号。
孝文皇帝
孝景皇帝
古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新君即位都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汉武帝首创年号制度,此后形成定制。
建元
庙号
谥号
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