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伤仲永(一课两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伤仲永(一课两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7 18:3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伤仲永(一课两练)
【基础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世隶耕 (    )
(2)忽啼求之 (    )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
(4)稍稍宾客其父 (    )
(5)泯然众人矣 (    )
(6)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    )
(7)贤于材人远矣 (    )
(8)彼其受之天也 (    )
答案:(1)属于 (2)索要 (3)文采和道理 (4)渐渐 (5)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6)承受 (7)胜过、超过 (8)他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选D。A项中两个“以”的意思分别是:把(将);拿(用)。B项中两个“于”的意思分别是:介词,在;介词,比。C项中两个“其”的意思分别是:代词,指方仲永写的诗;代词,他。D项中两个“之”的意思都是:代词,代指仲永的诗。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写作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4)(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4.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D.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解析】选B。A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D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5.填空。
(1)最能表现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的句子:          ,
       ;又七年后的结局:       。
(2)刻画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    
       。
(3)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的句子:         ,   
    ,       。
答案:(1)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6.课内阅读。
(2015·成都中考)阅读《伤仲永》全文,回答问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世隶耕        隶:属于
B.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D.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称赞
【解析】选D。称:相当。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真无马邪
B.或以钱币乞之 以刀劈狼首
C.贤于材人远矣 能谤讥于市朝
D.卒之为众人 将军岂愿见之乎
【解析】选B。A项分别为“代词,指仲永写的诗/语气助词,难道,表推测”;B项均为“介词,用”;C项分别为“副词,比/介词,在”;D项分别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他”。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叙写“神童”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揭示了后天教育对于人的成才的重要性。
B.全文叙事简约,如第二段中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语,即交代了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的几个阶段。
C.善用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全文主要通过“材人”与“众人”的对比,突出了“不受之人”的严重后果。
D.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对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伤和惋惜,进而借事说理,提出了对世人的告诫与警醒。
【解析】选C。全文主要通过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与成年后平庸无奇的对比,突出了“不受之人”的严重后果。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了书具给仲永。
②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能力练】
7.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俟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曲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俟父母寝睡之后 (   )
②生徒悉集 (   )
答案:①等待 ②都,全
(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他最终会有所作为的。
(3)选文主要叙写了祖莹的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燃火夜读,背讲《尚书》。(意思对即可)
(4)祖莹这个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特点是勤学而且很有学问(主要是“勤学”)。
附【译文】
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人。父亲叫季真,担任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职务。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他迷恋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灰里藏木炭,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担心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名声传得更广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还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高允每次(谈到他都)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他最终会有所作为的。”
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解《尚书》,把其中的内容都讲解了。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书太过疲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催促着讲课十分急迫,他却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去听课。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就把《曲礼》放在面前,背诵三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祖莹讲完之后,李孝怡对他感到惊异,就向博士说这件事,所有的学生都很惊讶。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