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1 16:0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导入新课
在象棋中,"楚河汉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文化符号。它象征着对立与合作、冲突与和谐的复杂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对立统一思想。
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蕴含什么历史事件?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本......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性质,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
2、知道西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知道文景之治的措施及表现,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通过对比秦亡汉兴,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目标导学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目标导学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时空观念】结合成语典故,说一说楚汉之争的经过及结果
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
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鸿沟议和,楚河汉界
垓下之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乌江自刎,霸王别姬
目标导学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唯物史观】根据材料说一说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
项羽贵族出身,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拥军40万
刘邦布衣出身,当过泗水亭长,拥军不足10万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刚愎自用
善用人才
失民心
得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目标导学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时空观念】阅读教材,找出西汉建立的三要素
“汉并天下”瓦当
公元前202年
刘邦(汉高祖)
长安
目标导学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阅读史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汉兴,接秦之敝(破烂),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百姓没有积蓄),自天子不能具醇驷(一种毛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①西汉建立后社会景象如何?
②造成上述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③当时的社会景象决定了统治者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残破荒凉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战乱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
目标导学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故无为者乃有为也......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
【史料实证】陆贾认为秦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据此他提出了什么样的治国理念?这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举措太众、刑罚太极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道家
目标导学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材料一:夏五月,兵皆罢归家。
——《汉书·纪·高帝纪下》
让士兵还乡务农
材料二: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汉书·纪·高帝纪下》
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材料一: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汉书·纪·高帝纪下》
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赋税(十五税一),减免徭役及兵役
目标导学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当时西汉还面临什么问题?西汉是如何应对的?有何影响?
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史记·匈奴列传》
问题:匈奴不断袭扰边郡
应对:采取和亲政策
影响:为经济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西汉为什么采取和亲政策?
综合国力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史料实证】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他们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材料一: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材料二: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注重农业生产,
提倡以农为本。
统治者为什么注重以农为本?
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政来源。
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社会安定。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史料实证】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他们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一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三十税一)。
夏,四月,大旱,蝗。令诸侯无入贡;弛山泽,减诸服御,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民;民得卖爵。
——《资治通鉴》
积极赈济灾民。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史记·孝文帝本纪》
提倡勤俭治国,
反对奢侈浮华。
阅读教材,概括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社会经济有何变化?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手工业:
商业:
纺织、漆器等有较大发展。
(纺织技术水平高超,丝织品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
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成为富商大贾;
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
汉景帝时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书·景帝纪》
【历史解释】阅读材料,结合教材,说一说:文景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西汉初期,经过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等的治理,文景时期,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民众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厚道的"治世"局面。历史上称“文景之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课堂小结
1.(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课堂练习
2.(2024·安徽·中考真题)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盐铁专卖 D.版图拓展
A
A
课堂练习
3.(2023·山西·中考真题)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A
板书设计
一、楚汉之争和西汉建立
二、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
措施
效果
文帝和景帝
措施
效果:“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