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大风歌》
刘邦.汉
大风起兮云飞扬,
未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楚汉之争的内容以及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知道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
能力目标:通过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宽刑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其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一、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
VS
刘邦
汉王
项羽
西楚霸王
时间:
人物:
结果:
性质:
公元前206——公元前202
刘邦——项羽
封建地主阶级争夺帝位的战争
刘邦获得最终胜利,建立西汉王朝
楚河汉界
公元前205年夏——公元前203年,楚汉激战三年,无法分出胜负,最后以鸿沟为双方边界。
对峙期间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垓下之围
四面楚歌
十面埋伏
乌江自刎
霸王别姬
无颜见江东父老
鸿门宴
楚汉相争时,刘邦先入咸阳,项羽嫉之,遂用范增之计,设宴于鸿门,欲加害之。后来刘邦赴宴,范增使项庄舞剑,伺机行刺刘邦,幸得羽叔父项伯及张良等协助,始免于难。
思考
为什么刘邦能够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字季,沛县人。出身农民,早年任亭长小官,自称“沛公”,拥有军队不足10万。
项籍,字羽,下相人,楚国贵族出身,自称“西楚霸王”,拥有军队40万。
刘邦
(前247——195年)
项羽
(前247——前195)
刘邦率军到达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项羽进入咸阳城,自恃功高,杀死秦王,纵兵烧杀掠取财宝。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刘邦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弱小
强大
(约法三章)军纪严明,注重收拢人心
重用人才
刚愎自用,残暴成性
不重视人才
刘邦(汉王) 项羽(西楚霸王)
实力
政策
民心
结果
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足智多谋
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一味依赖武力
心系百姓,得到各阶层人民的认可和支持
失去民心
反败为胜
兵败乌江自刎
弱小
强大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西汉建立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公元前202年
长安
刘邦
知识拓展
汉承秦制
:指的是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沿用了秦朝的制度。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
郡国并存
汉汉初期的统治特点
【高祖的烦恼】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1.谈谈汉高祖刘邦遇到的烦恼是什么?分析汉初经济凋敝的原因有哪些?
由于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西汉初年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恢复发展社会经济,以巩固统治。
二、汉高祖的修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
什么是修养生息?
养休生息政策:(宽容、宽松政策)
休养:休息保养;生息:人口繁殖。
指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以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西汉时期修养生息政策的重要实施者
汉高祖和文景二帝时期为了推行这种政策分别采取什么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休养生息政策
时期 具体措施 结果
汉高祖时期 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奴婢释放为平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等 经济逐渐恢复,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文景时期 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酷刑,提倡勤俭治国等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安定
三、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前180年,吕后一死,大臣迎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汉文帝刘恒第五子,西汉第六位皇帝。刘启在位16年,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并削弱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 。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农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
三、文景之治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概括文帝景帝时期休养生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三、文景之治
汉文帝、汉景帝的措施: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三、文景之治
汉文帝、汉景帝的措施:
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汉文帝时期,把服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为发展农业生产,汉景帝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在位的第一年,虽然复收田租,坚持三十税一。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免去天下田租的一半,十三年后,完全废除了田租。
三、文景之治
汉文帝、汉景帝的措施: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废除连坐,废除肉刑。把墨(脸上刻墨)改为髡钳城旦舂(头发剃光、脖子上套铁圈服劳役),把劓(割鼻子)改为笞三百(打三百板子),把斩左趾(斩去左脚)改为笞五百(打五百板子),把斩右趾(斩去右脚)改为弃市(死刑)。
汉景帝主要针对笞刑进行:一是减少笞数;二是规定刑具规格、受刑部位和行刑程序。刑具笞杖用竹板做成,长五尺,宽一寸,末梢厚半寸,须削平竹节;笞打的部分是臀部;笞打过程中不得换人。这样就减轻了笞刑的强度,降低了笞刑对犯罪者身体的伤害程度,也减少了受笞刑而死的数量。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三、文景之治
汉文帝、汉景帝的措施:
秦始皇陵
汉文帝霸陵
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
三、文景之治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具体措施
三、文景之治
材料一:“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文帝
材料二:“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汉景帝
材料三: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汉书》
材料四: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yòu)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汉书》
材料五: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
——《史记》
思考:材料反映出文景二帝的什么措施?
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
重视“以德化民”。
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三、文景之治
思考:文景之治的意义
“自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史记·平淮书》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汉书 食货志》
政治清明 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国库充盈,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为“大一统”的局面奠定物质基础。
秦朝
刘邦
惠帝吕后时期
文帝景帝时期
武帝时期
赋税
约三分之二
十五税一
三十税一
徭役
一年数次
服役年龄从17岁始
一年一次
三年一次
服役年龄从20岁始
数据来源:《汉书》《史记》
减轻刑罚
废除连坐和部分肉刑
以德化民
连坐、肉刑
刑罚
开支
大兴土木
减少开支
提倡节俭
秦朝
刘邦
惠帝吕后时期
文帝景帝时期
武帝即位
人口
约2000万
约1300万
约3400万
粟亩
产量
约2.5石
(折合247斤)
小米价格
每石百十来钱
涨至五千钱
每石数十钱
约3石
(折合281斤)
数据来源:《汉书》《史记》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京师之钱累百巨万(数目巨大),贯朽(穿钱的绳索腐烂)而不可校(查对)。太仓(京师的粮仓)之粟陈陈相因(陈粮压着陈粮),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 食货志》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1、西汉初年,连皇帝的马车都配不齐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这说明当时( )
A.战乱频繁 B.经济萧条
C.农民赋税繁重 D.君臣都提倡节俭
2、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减轻人们的负担
C.发展生产 D.巩固统治
3、西汉建立之初,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及其继承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下列措施中属于汉高祖时期的有( )
①让士兵还乡务农 ②将部分奴婢释放为平民 ③轻徭薄赋 ④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B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