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邓稼先(一课三练)
【基础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开拓(tuò) 宰割(zǎi) 鲜为人知(xiān)
B.难堪(kān) 筹划(chóu) 鞠躬尽瘁(cuì)
C.元勋(xún) 呼啸(xiào) 热泪盈眶(kuànɡ)
D.燕然(yàn) 彷徨(huánɡ) 至死不懈(xiè)
【解析】选B。A项“鲜”应读xiǎn;C项“勋”应读xūn;D项“燕”应读
yān。
2.下列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极端 诞生 选骋 死而后已
B.谣言 戈璧 仰慕 层出不穷
C.癌症 决胜 胆识 妇儒皆知
D.睿智 叱咤 氢弹 锋芒毕露
【解析】选D。A项中“骋”应为“聘”;B项中“璧”应为“壁”;C项中“儒”应为“孺”。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命都献给了他们亲爱的祖国,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B.周恩来一生至情至性、至高至圣、大智大勇、鞠躬尽瘁。
C.由华航琛作词作曲的《戒烟歌》被人们口口相传,后来凭借其简练易懂的词句、轻快的曲调竟成了家喻户晓的时代歌曲。
D.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鲜为人知,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解析】选D。“鲜为人知”的意思是很少有人知道。与“全国人民的关注”相矛盾。
4.下列句中对破折号作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跳跃 D.表示意思的递进
【解析】选C。掌握破折号的用法,分析句子,结合作者所表达的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来理解。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到儿时从父亲那里听到的一首歌,是因为这首歌是激励热血男儿报效祖国的战歌,有利于表现邓稼先的伟大精神。
B.作者提及父亲诞生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为了再次强调中华民族曾有的历史悲哀。
C.作者说“他(父亲)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是为了赞扬像父亲、邓稼先等中国几代知识分子为振兴民族的崇高理想。
D.文章第五部分以“我不能走”为标题,是为了提示下文内容。
【解析】选D。“我不能走”这朴素的语言中却表现了邓稼先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作者以“我不能走”为标题,在真实中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伟大的邓稼先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不是为了提示下文内容。
6.阅读课文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回答问题。
(1)说说选文中下面两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充满了作者对友人邓稼先的关怀。
②一个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2)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事件的概括能力。概括事件就是看什么情况下谁做什么,结合人物处境把握人物精神。
答案:一次试验出现意外,别人请他离开,他坚决不离开。表现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为国防科技勇于献身、无私奉献的精神。
(3)选文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作者为什么要建议用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能力。要从原文中搜索歌词与人物的关系,然后从这首歌体现的人物的某种精神等角度回答。
答案: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引用这首歌,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为祖国国防事业屡建奇功的赞美,突出了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能力练】
7.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深化电力等重点行业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B.“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通过改革扫除障碍、增添动力,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C.李克强强调,自贸区不是搞“政策特区”或“税收洼地”,而是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创新经济管理模式。
D.“现代汉语词典”对“大话”的解释是“虚夸的话”。然而曾几何时,“大话”一词却作为动词大量出现,成为十分热门的时尚用语。
【解析】选D。“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工具书,应该用书名号。
【解题指导】
辨析标点符号的方法
(1)分析句子内部停顿的需要和长短,辨析句内点号使用的正误。①首先要看句子内部有没有停顿的需要;②再看停顿的长短是否适当。
(2)确认句子的起止和语气,辨析句末点号使用的正误。①一句话说完了,就该用句末点号;否则,就不能用;②一句话表达什么语气,就该用什么样的句末点号,不能张冠李戴。
(3)考察词句的性质和作用,辨析标号使用的正误。①看是否漏用标号和错用标号;②看标号和点号、词语的搭配是否有毛病。
8.(2015·黔南州中考)综合性学习。
随着中央电视台《中国成语大会》播出,节目掀起了一股追捧传统文化的热潮,节目中那些年轻的面孔对于成语的稔熟运用,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印象,让成语大会一时间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请你参加以“传承文化,走进成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人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1)根据材料一、二、三提供的信息,写出两条你探究的结果。
① ②
【解析】能抓住“有价值”“值得学习和推广”两方面概括即可。
答案:略。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学习的方式也可充满趣味性,请你根据下列图示猜成语。
① ② ③ ④
答案:①恩重如山 ②才高八斗 ③气吞山河 ④隔岸观火
(3)根据画线句子仿写。
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它像一幅画,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 ,
。
答案:它像一首诗 用文字吟诵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
——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余建斌
一年前的2月26日,一位87岁的科学巨星停止了思想,一年之后,苍穹之上的那颗以他命名的小行星依然并将永远放射光亮。
朱光亚,这个名字承载了一段传奇而神秘的人生,代表了一个充满理想又无比睿智的大脑,也镌刻出一个大写的人,一颗淡泊的心。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1959年由钱三强推荐,宋任穷等人邀请35岁的朱光亚到核武器研究所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朱光亚自此投身于核武器研制,到2005年以年过八旬的高龄退休时,与核“打交道”长达近半个世纪。
1946年,22岁的朱光亚被物理学家吴大猷选中,与李政道等人一起赴美留学,他当时选择进入了密执安大学攻读核物理博士学位。在密执安,朱光亚的学习成绩始终全部是A,连续4年获奖学金,并在《物理评论》上相继发表了4篇英语论文。这也是目前公开渠道可查到的朱光亚仅有的4篇学术论文。平日里,他常组织大家围坐在草坪上传阅《华侨日报》,宣读家信,传递国内消息。
1950年3月18日,一篇感情真挚的《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发表在《留美学生通讯》上。此信一出,仿佛是吹响了回国的集结号,让很多原本天平在摇摆的海外学子受到了感召,选择了回到新中国。
这封信的主要牵头人,便是朱光亚。
朱光亚认为,“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1950年2月,他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旅费,匆匆告别学业尚未完成、正处在热恋中的女友,取道香港回到新中国。正是在此次临行前,他和其他51名留学生签名发出了那封公开信。信中大声呼唤: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
对朱光亚而言,漂洋过海去学习和追求的梦想,终于有了坚实的土壤。
此后,从核武器研究所创业开始,朱光亚就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技术组织和领导工作,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计划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的西北戈壁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国之核盾终于铸就。朱光亚一行人还没来得及赶到山头的观测站,转过身来看着正在升腾的蘑菇云,不禁潸然泪下。
据说,朱光亚这辈子喝酒只醉过一次,就在这个晚上。
1966年12月,氢弹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这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仅两年两个月。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研制速度之快,国际上惊叹万分。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惊叹中国在原子弹和氢弹上获得的巨大而迅速的成功,也对此深感好奇。后来李政道了解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一支了不起的科学家团队。好友朱光亚在这个科学家团队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政道称赞他是制造核盾的“科技众帅之帅”。
回顾往事,朱光亚曾屡屡提到: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荣誉都是集体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
在“朱光亚星”的命名仪式上,80岁的他曾经说:以我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我很不敢当……我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我忘不了信任和关心我的党组织,忘不了支持和帮助我的老领导,以及同舟共济的同事们。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朱光亚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抓住朱光亚的语言描写,分析句意,第8段的语句最能表达朱光亚的爱国之情。
答案: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
(2)结合文意,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回顾往事,朱光亚曾屡屡提到: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荣誉都是集体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先解释词语的含义,再结合语境,联系他不求个人名利的话语,分析其在表达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答案:“屡屡”是很多次的意思,朱光亚把荣誉归于集体,这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甘于平凡的特点。
(3)为什么说朱光亚是制造核盾的“科技众帅之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搜寻题干中关键字眼在文中的位置,即第13段,再结合朱光亚在核武器研制这个科学家团队中的地位作答。
答案:朱光亚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技术组织和领导工作,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计划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在核武器研制这个科学家团队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朱光亚的品质和精神值得后人永远学习。从选文看,朱光亚具有哪些品质和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品质的理解。通读全文,抓关键词语作答,如“理想”“淡泊”“以年过八旬的高龄退休时,与核‘打交道’长达近半个世纪”“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等。
答案:理想远大,淡泊名利,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写作练】
10.【写法借鉴】写文章时,引用诗句、格言、典故、古代典籍等,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加强真实性,使文章富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如文中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一文,表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突出其工作的艰辛,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忠诚之心。
【片段仿写】请你用引用的方法写一段话。(引用古诗文、资料、格言均可)
答案(示例):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达官贵人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至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损害百姓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