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社戏(一课三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社戏(一课三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7 18:4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社戏(一课三练)
【基础练】
1.下列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凫水(fù)   棹着(zhào)   潺潺(chán)   松懈(xiè)
B.家眷(juàn)   怠漫(dài)   不惮(dàn)   船橹(lǔ)
C.窜掇(duó)   行辈(hánɡ)   桕树(jiù)   归省(shěnɡ)
D.皎洁(jiǎo)   絮叨(xù)   好歹(dǎi)   旺相(xiànɡ)
【解析】选D。A项中“凫”应读fú;B项中“漫”应为“慢”;C项中“窜”应为“撺”,“掇”应读duo,“省”应读xǐnɡ。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     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     当面叫他“八癞子”。
A.然而  如果  而且    B.然而  即使 而且
C.因而 如果 况且 D.因而 即使 况且
【解析】选A。关联词语的运用要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如“然而”表转折关系,“因而”表因果关系,正确理解了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关联词语方能准确运用。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    )
(2)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    )
(3)“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    )
答案:(1)动作描写 (2)心理描写 (3)语言描写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B.夏天的鲁镇是游玩的好季节。
C.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D.在那条河上,当地渔民至今仍保留着单脚划船。
【解析】选C。A项,“水草”后应加“所发散出来的清香”;B项,前后不搭配,可将“夏天的鲁镇”改为“鲁镇的夏天”;D项,成分残缺,可在句尾加上“的习惯”。
5.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看戏前,作者主要用衬托的手法,写出平桥村是儿时的“乐土”,又以这里一般的“乐事”,引出后面“到赵庄去看戏”的情节,为下文做了铺垫。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作者描写江南特有的农村风光,衬托小伙伴们去看戏时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反映平桥村老人、孩子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解析】选B。小说的标题虽然是“社戏”,但文章旨在表现农家小伙伴及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因此,文章并没有花很多笔墨写社戏的内容。
6.阅读“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至“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    )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    )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要发挥想象,体会语句所描绘的景物特点,从而推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答案:①月光不明 ②奔腾跳跃
(2)这几段文字行文缜密,前后多处照应。请将文段中相应的句子填写在表格中。
前文交代的句子 后文相照应的句子
A.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或者也许是渔火 B.
C. 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解析】本题考查对呼应手法的理解。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做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样的照应关系,前后对照很容易发现。
答案:A.似乎听到歌吹了 B.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C.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3)“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把“果然”换成“竟然”可以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注意揣摩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答案:不可以。因为“果然”是和上文中“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的猜测相照应。
(4)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去描写相应的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角度的把握。首先明确景物描写的角度有视觉、听觉、触觉等,然后结合描写内容体会其作用。
答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
【能力练】
7.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昆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它雍容典雅,仪态万方;它影响深广,美名远扬。
B.“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
C.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毛笔竖着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D.古人题咏枫桥,除《枫桥夜泊》外,杜牧也写过“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
【解析】选B。最后一个顿号应删除。
8.综合性学习。
下面是两则关于“亚投行”的材料,请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完成(1)、(2)题。
【材料一】
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的倡议。2014年10月24日,中国、印度、新加坡等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投行。截止2015年4月1日,德国等国家先后决定加入亚投行,这将使亚投行扩围至31个成员国,涵盖了除美国之外的主要西方国家。
【材料二】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2020年前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7 300亿美元,现有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机构都没有办法满足这个资金的需求。亚洲地区其实并不缺乏资金,缺少的只是融资机制,需要搭建一个专门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以充分利用本地区充裕的储蓄。亚投行将和现有的多边开发银行合作,撬动私营部门的资金,合理分担风险,共享利益,促进亚洲基础设施的建设。
(1)概括出“亚投行”得以成立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亚投行”的筹建倡议得到了多数亚洲国家以及主要西方国家的响应;②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大;③亚洲地区缺乏一个专门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亚洲地区缺少融资机制)。
(2)国家财政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请依据新闻发言人的回答,写出记者提出的问题。
记者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各方商定,将2015年3月31日作为接收新意向创始成员国申请的截止日期,之后需要两周时间征求各意向创始成员国的意见。因此,意向创始成员国数量最早4月15日才能确定。
答案(示例):请问何时能确定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数量?/请问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数量有多少?
9.(2015·重庆中考(B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炸  豆①
阿 慧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②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炸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有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豆发了芽,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②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1)阅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
小姐妹在拾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解决困难的方法
小妹被蛇追赶 ①
② 用细土抚慰伤痛
【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结合⑥⑦段的内容总结概括。
答案:①小姐姐用茶缸砸跑蛇 ②姐妹俩被豆茬扎破脚板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题①中加点的“梦”字含有期盼、希望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组织语言回答。题②中“慵懒”字面意思是一种懒洋洋的状态,结合文意判断此处“慵懒”实际上指的是闲置的土地的那种缺乏生机的状态。
答案:①农人对丰收的期盼。②割掉豆棵的田地闲置、没有生机的状态。
(3)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品析。题干已经提示“从修辞的角度”,那就要首先判断语句使用了何种(哪些)修辞,然后结合文句分析运用这种(这些)修辞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豆的颗粒饱满和圆润可爱,表达了小姐妹的喜悦之情。
(4)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联系全文,说说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提取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所谓“长大”指的就是姐妹俩处理事情变得成熟起来,从文中找到相关的事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提炼出来。
答案:懂得照顾生病的奶奶;遇到困难能想办法解决;姐姐照顾妹妹。
(5)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理解。明确文章标题的几种作用:文章线索,吸引阅读兴趣,提示文章内容主旨,象征意义等。结合文章内容表述相应的作用即可。
答案:①“炸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②“炸豆”意味着豆子的成熟,也暗示了文中小姐妹的成长;③“炸豆”一词富有冲击力,让文字有了声音和动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答出两点即可)
【写作练】
10.【写法借鉴】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腻传神,极具特色。特别是月夜行船,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多种感官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月夜水乡图。
【片段仿写】请你也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感官写一个景物描写的语段。(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每到春夏,花池里便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引得蝴蝶为它欢快地跳舞,蜜蜂嗡嗡地为它唱歌。微风拂面,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花池旁边的地面上,有些不起眼的小草,像是铺了一层绿茸茸的毛毯。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