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竹影(一课三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竹影(一课三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7 18:5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竹影(一课三练)
【基础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蘸着(zhàn)   惬意(qiè)   参差(cī)
B.手痒(yǎnɡ)   闪烁(shuò)   徘徊(huí)
C.立轴(zhóu)   一缕(liǔ)   篆刻(zhuàn)
D.不妨(fánɡ)   疏密(shū)   水门汀(dīnɡ)
【解析】选A。B项中“徊”应读huái;C项中“缕”应读lǚ;D项中“汀”应读tīnɡ。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耸立    减弱   领略   撇竹叶
B. 游戏    告诫   慢画   口头禅
C. 颤抖    挽救   凝视   介子园
D. 蒸发    篷乱   规则   吴昌硕
【解析】选A。B项“慢”应为“漫”;C项“介”应为“芥”;D项“篷”应为“蓬”。
3.指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竹影》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B.中国画中有“朱竹”,是因为在中国有一种特殊的竹子,它是红色的。
C.本文中,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写得真实恰当,语言通俗易懂,描写细致生动,意境清雅。
D.“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把太阳落下去后天空慢慢变暗的情景表现得十分形象。
【解析】选B。世界上没有红色的竹,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
【能力练】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当疼痛发作时,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部位。
B.面对这个问题,他很快陷入了沉思,因为他真的不知道有关部门会不会及时处理,会不会还像以前那样互相推诿?
C.《春蕾杯》是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由北京师范大学《语文导报》承办的一个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及各职高、中专学生的作文赛事。
D.我特别喜欢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为它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解析】选A。B项,结尾问号改为句号,因为全句为陈述语气。C项,《春蕾杯》的书名号改为引号。D项,最后一个逗号应在引号外。
5.班级开展主题为“竹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搜集了很多材料,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材料一】竹,常绿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竹备受中国人民喜爱,与兰、梅、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
【材料二】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材料三】昨日笔者携友人去总统府游玩时,发现在景区内东园入口,竟有大片的竹林遭到了游人刻画,刻画数量之多,“个人签名”足不下数百条,其中很多为新近刻画,字迹还十分新鲜。游客经过,不免感觉扫兴。
——选自光明网2014年10月13日
(1)请将【材料二】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用正楷字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2)请根据“竹”的形态特点,说说“竹”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补全下面的句子。
竹,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
竹,中空外直,       ;
竹,生而有节,       。
(3)请你针对【材料三】这则新闻,为总统府景区创作一条标语,呼吁游客文明参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略(书写正确、工整清楚、美观即可)
(2)示例:象征着虚怀若谷的品格 象征着高洁的品质(意近即可)
(3)示例: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
6.(2015·安徽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槐  花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文章第③段至第 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事件的概括。回答时应点明人物干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第一件事是③~⑨段,写印度朋友在北大校园见到槐花非常吃惊;第二件事是⑩~ 段,写“我”在印度见到木棉花大为慨叹。
答案: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或: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
(2)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解析】选B。和“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表达的意思相吻合。
(3)第 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代词指代内容的区分。回答时一般从与之相邻的前面句子来寻找,但应注意,有时不一定是完整的句子,可能是句子的某一部分。
答案: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来赏析句子。回答时,先要分析运用的描写方法,然后点明突出了景物(人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
(5)“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和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中不难看出,“我如何试”即是答案所在。因此应从第 段中提炼。
答案: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
【写作练】
7.【写法借鉴】《竹影》取材于生活小事,采取“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从一幅竹影画领悟出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一叶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的都是“以小见大”的道理。
【片段仿写】请你也采取“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个片段,从一个小的角度,反映出较深刻的主题。(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商场里充斥着一次性用品:一次性餐具、一次性牙刷、一次性签字笔……一次性用品给人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它们加快了地球资源的耗竭,所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环境污染。近几年的沙尘暴肆虐,就是大自然给人类敲响的警钟!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