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在沙漠中心(一课三练)
【基础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硌脚(ɡè) 噎住(yē) 睫毛(jié) 躯壳(kē)
B.遮蔽(bì) 幻影(huàn) 疲倦(juàn) 领略(lüè)
C.屠刀(tú) 乙醚(mí) 依赖(lài) 犁铧(huà)
D.坑道(kànɡ) 动弹(tɑn) 虫豸(zhì) 真谛(dì)
【解析】选B。A项“壳”应读qiào;C项“铧”应读huá;D项“坑”应读
kēnɡ。
2.阅读下列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在这种没有水汽的地方,地上的热量很快就fú 射完了。天气已经很冷了。我站起来走路,但很快我就哆suo 得受不了了。我的血液因缺水而xún 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我的牙床冻得咯咯作响,身子也抖得跟shāi 糠似的。我颤抖的手几乎抓不住电灯。
答案:辐 嗦 循 筛
3.选词填空。
(1)干渴产生的 多奇怪啊!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 它的来犯。
(3)我感觉平静,一种 了任何希望的平静。
A.反应 躲避 超越
B.反映 躲藏 超过
C.反应 躲藏 超过
D.反映 躲避 超越
答案:A。
4.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句,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道“ , ”展现了黄沙莽莽的雄奇瑰丽。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一诗则表明了将士们戍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答案: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在沙漠中心》节选自《人类的大地》,作者是法国的圣埃克絮佩里。
B.文章大量运用了语言描写,表现了“我”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
C.作者热爱自己的生命,但他认为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一个责任的承担。
D.文章写了“我”濒临死亡的处境以及面对死亡从痛苦绝望到坚定顽强的心理活动过程。
【解析】选B。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没有过多的语言描写。
6.阅读“在这种没有水汽的地方……屠刀就在我头上”,完成(1)~(5)题。
(1)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概括。阅读选文,抓住描写“我”痛苦的语句概括。
答案:主要描写了“我”在夜晚的沙漠中因缺水、寒冷和疲劳而所遭受的痛苦。
(2)理解下列语句的含意。
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困境中“我”的镇定、乐观。
答案: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3)文段中哪些词句充分表达了“我”的痛苦处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句的筛选。紧扣题干“痛苦处境”筛选重点词句即可。
答案:“哆嗦得受不了了”“牙床冻得咯咯作响,身子也抖得跟筛糠似的”“感到自己要冻死了”“再也没有力气了”“屠刀就在我头上”。
(4)文章在写“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之前做了多处铺垫。请细读选文,指出其中两处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铺垫手法的理解。选择生动描写沙漠恶劣环境的语句,分析时应突出语句的形象、生动等特点。
答案(示例):①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②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都得挨寒风的鞭打。分析:用“大理石”般光滑和“平原上的骑兵”直冲过来,形象地突出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
(5)假如有一天,当你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你会怎样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积极适应恶劣的环境,并保持平静和乐观的心态努力克服困难。
【能力练】
7.(2015·南充中考)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嘉陵江畔,南充渡口,花红柳绿,碧波荡漾,人们在这里或漫步,或对弈,或垂钓,或舞蹈,怡然自得,其乐融融。
B.就像建筑师要精心设计才能打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用心经营才能有所成就。
C.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D.在柔和舒缓的乐曲声中,老人们行云流水般的太极扇舞表演,引来阵阵喝彩。
【解析】选C。“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含褒义,不符合语境。
8.同学们根据《在沙漠中心》的内容,拟写了一副对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坚持不懈者,成功必获
下联: ,
横批:成功之道
答案(示例):冷静从容者,胜券必握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穿越沙漠公路
①10点35分,从和田出发,穿越沙漠公路,驾驶向阿拉尔—库尔勒。
②渐行渐远中,起伏的沙丘映入眼中。啊哈,我们进入沙漠公路啦!
③起伏的沙丘用整齐的芦苇杆编织成了整齐划一的网格,从公路边沿开始向两侧延伸,约莫30~40米,在高低起伏的沙丘上环绕,再远处是用高一些的芦苇挡起的一排防沙墙,枯黄的芦苇杆似刚收割后的麦茬,又像威风的士兵,昂然地面对着蓝天。在沙漠边沿,含水可能较多,低矮的灌木丛、浓幽的沙漠柳、胡杨穿行于荒芜的沙丘中,为沙丘的美丽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光彩。本以为沙漠公路的两侧都是连绵的沙丘、死寂的烈日,可事实并不是这样,也许这还不是沙漠腹地。
④望着一列列的小士兵,我忽然想到,要是他们能够发芽那该多好啊。
⑤浩瀚的沙漠,平坦漂亮的沙漠公路,这一切让人与自然走的是那么的近,那么的亲切。在银灰色的长途中,时不时有小胡杨点缀在其中,带来一丝温馨、一丝生机。
⑥行驶中不时出现标志牌——动物饮水处、动物通道等,人为的设置为人为的利用相结合,也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策略。
⑦越深入,绿色植物愈少,沙漠的空廓渐显峥嵘。
⑧11点45,345千米石碑附近,进入150千米左右处,突然发现野骆驼!
⑨骆驼!骆驼!
⑩五只野骆驼突然出现在前方右侧!抓紧抓拍!同行三人同时准备,好歹照一张!很明显,站在最后的这头骆驼应当是公骆驼,它在保护和掩护其他骆驼撤离,直至安全,它才跟上——很有责任心的!能够见到真正的野骆驼,人生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
骆驼站在那里迟疑地看着我们,随即转头向深处走去,银灰色的大漠中,逐渐消失——一进入低窝处就看不见了。
沙漠公路,我终于踏上了他的脊背。
胡杨,是沙漠中的一种天然伴侣,因此,也成了沙漠中突然显现的一道风景。在途中,虽然有时多时少的胡杨群落,但成片的胡杨却是最令人惊喜的。
穿越,成为我一个久违的甘霖,一个可以笑着睡去的成就。
(摘自“宝宝树论坛网”,有删改)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线索,阅读全文,从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中寻找答案。
答案:穿越沙漠公路的行踪(地点的转换)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阅读全文,把相近段落的内容简要的概括,再连结起来即为本题的答案。
答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穿越沙漠公路时所看到的沙漠公路、骆驼、胡杨等景物。
(3)第⑨段为什么仅用“骆驼!骆驼!”四个字独立成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感情表达方面来考虑。
答案:仅用“骆驼!骆驼!”四个字独立成段,能表达出作者见到骆驼时的惊喜之情,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及作用。分析画线句子,在这里,把“芦苇杆”比作“麦茬”“士兵”,回答表达效果时,要从“芦苇杆”的情态上考虑。
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用高一些的芦苇挡起的一排防沙墙的状态及作用。
(5)在一般人的心中,沙漠是荒凉可怕、毫无生机的,但在作者的眼中,沙漠又是怎样的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作者的眼中,沙漠是美丽、温馨而又充满生机的。
【写作练】
10.【写法借鉴】本文通过大量而真实的心理描写,刻画了“我”的情绪波动和思想变化。如“我从前从不怕冷,而现在我却感到自己要冻死了,干渴产生的反应多奇怪啊!”表现了在极度寒冷与缺水中“我”失望、痛苦的心情。
【片段仿写】请学习运用本文的心理描写,根据你做错事时的心理写一个片段。(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糟了!糟了!老师为什么一直盯着我这个方向?难道她发现我这次的作业是抄的了吗?老师求求你,千万千万别叫我上台讲解作业!那我就真的要丢人了。老师,我再也不敢在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看漫画了。昨晚写作业时我就知道自己错了。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