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梅兰芳蓄须
情境任务
积极参赛,完成“梅兰芳名人小传”。
首届“爱国名人小传”设计大赛通知
从古至今,中国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志士仁人。因为他们的奋斗和牺牲,才有了今日繁荣的祖国。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爱国人物的事迹,向他们致敬,特开展本次比赛。一旦入选,就有机会在图书馆进行专题展览。期待你的来稿!
学校图书馆
2023年11月25日
目 录
任务一:了解历史,初识梅兰芳
任务二:初读课文,梳理主要事件
任务三:品读句段,感受民族气节
任务四:了解姓名内涵,评价人物
任务一
了解历史,初识梅兰芳
名人简介
梅兰芳(1894-1961)生于北京,原籍江苏泰州。原名澜,又名鹤鸣,兰芳是艺名。梅兰芳虽出身梨园世家,但演戏天资并不见佳,可他并不消沉,付出了多出别人数倍的精力,千方百计地扬长避短,终成一代名家。梅兰芳是京剧界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京剧大师。除演戏之外,他还是一位满腔热忱的爱国者。
梅兰芳代表作
贵妃醉酒
霸王别姬
京剧介绍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等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质疑课题——为什么要蓄须?
梅兰芳蓄须
知识链接 :生活中的梅兰芳是男的,而舞台上扮演的却是旦角。为了演出需要,梅兰芳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
蓄(xù):留。
蓄须:留胡子。
历史背景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想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共荣圈,为实现其侵略的野心,策划了一场战争,美其名曰:“大东亚圣战”。中国不少地区先后沦陷。很多帝国主义国家伙同日本,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以租借为名,占领中国不少地方。租借给法国的叫“法租界”,租借给英国的程“英租界”……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苦不堪言,担心日本人会来找他演戏,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
任务二
初读课文,梳理主要事件
字音字词
蓄须 被迫 租界 纠 缠 邀请 香港 骚扰 拒绝 签 订 宁可
要求 妄想
xù
pò
jiū chán
yāo
zū
rǎo
jù
wàng
qiān dìng
gǎng
yāo
nìng
多音字
要
yāo
yào
要求
要挟
要点
需要
多音字
宁
níng
nìng
宁静
安宁
宁死不屈
宁愿
词语积累
旦角 不堪其忧
戏园子 斩钉截铁
细声吟唱 深居简出
登台演出 蓄须明志
京剧角色——旦
京剧五大角色之旦角
旦角:旦角是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花衫等类别。
初读课文,梳理主要事件
默读课文,说说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日本人演戏?圈画关键词,完成学习单。
蓄须明志
1937年
(上海)
1938年
(香港)
1941年
(香港——上海)
1945年
(抗战胜利)
藏身租借
身居香港
卖房度日
设法
“生病”
剃须登台
深居简出
初读课文,梳理主要事件
梅兰芳想尽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出,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
蓄须明志
深居简出
卖房度日
设法“生病”
不给侵略者演戏
主要
事件
办法
困难
不能演出
不能创作
随时随地的骚扰
没有经济来源,又要养家
差点丢了性命
初读课文,梳理主要事件
梅兰芳做了那么多事,目的只有一个拒绝给日本人演戏。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借助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大概意思呢?
概括文章的六要素。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同学们,试试吧!
任务三
品读句段,感受民族气节
感受民族气节
梅兰芳先生在一次次拒演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危险和困难,哪一次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结合文章,作批注,说说你的想法。
感受民族气节
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
1. 聚焦“无异于虚度生命”
思考:“无异于虚度生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对梅兰芳先生而言,不能演出,不能创作,就等同于“无异于虚度生命”?
感受民族气节
梅兰芳曾创编《黛玉葬花》,在上海连唱45天。
他还将京剧推向世界,在美国巡回演出72天,场场爆满。
梅兰芳继承并发展了梅派艺术,将整个京剧发展推向顶峰,使京剧走向兴盛。
1. 聚焦“无异于虚度生命”
拓展资料
梅兰芳将舞台看作生活,将艺术当作生命的全部。
感受民族气节
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门窗,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2. 聚焦“细声吟唱”
梅兰芳这么做,是因为害怕被日本人发现后逼他演出。
此时,远离舞台,细声吟唱,就是一个艺术家的骨气,就是一个艺术家的爱国方式。
感受民族气节
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3. 聚焦“蓄须明志”
蓄须明志让我们看到了梅兰芳不给日本人演出的决心,也感受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
感受民族气节
长期不演戏,没有了经济来源,又要养家,梅兰芳准备卖掉北京的房子……但是,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部拒绝了。
4. 聚焦“卖房度日”
难道梅兰芳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想象内心独白:宁可______也绝不______
梅兰芳有钱不赚, 宁可卖房度日, 也决不在曰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梅兰芳不为生活低头折腰。
感受民族气节
军医用手摸了摸梅兰芳的额头,滚烫滚烫的,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日本侵略者的妄想最终没有实现,梅兰芳为此差点儿丢了性命。
5. 聚焦“差点儿丢了性命”
险性丢了生命仅仅是因为打了伤寒针吗?更可怕的是什么?
“设法生病”如果被日本人识破,那日本人会恼羞成怒,逼迫梅兰芳演戏,关押梅兰芳,甚至杀害梅兰芳……
梅兰芳宁死不屈。
感受民族气节
日本侵略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梅兰芳演出,妄想通过梅兰芳的影响力,掩盖他们侵略中国的事实。梅兰芳曾说过:“日本人民和艺术家欢迎我,但日本军队现在打进我们中国,中国人民任他们践踏受他们折磨,我不愿在他们的刺刀下过日子,更不愿意成为日本侵略者粉饰太平的工具。”
思考:梅兰芳拒绝演戏的根本原因
拓展资料
想象内心独白:宁可______也绝不______因为我是中国人。
感受民族气节
现在,你们知道课文为什么以“梅兰芳蓄须”为题了吧?
“蓄须”贯穿整篇文章,是梅兰芳坚定不移的态度,是艺术家的爱国情怀,是民族气节。
任务四
了解姓名内涵,评价人物
了解姓名内涵
课前我们知道,梅兰芳并非其原名,而是艺名。读到这里,你能读懂“梅兰芳”名字的含义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一王安石《梅花》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一王冕《墨梅》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一郑板桥《高山幽兰》
君子居险夷,乃与恒人异。—陈献章《题画兰》
了解姓名内涵
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是中国人精神的象征。梅兰芳的名之中蕴含着他的品性和追求,即无论是表演还是做人,都要像梅和兰那样高总芬芳,只有这样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艺术大师”。
评价人物
对梅兰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此时,如果请你像学习前面的文章一样完成对梅兰芳的评价,你会吗?
闻名世界 京剧表演艺术家 旦角 藏身 蓄须明志
卖房度日 打针装病 剃须 爱国 民族气节
借助词语提示,完成评价
评价人物
评价展评。
展评区
人物评价
设计梅兰芳名人小传
本节课,我们已梳理了梅兰芳蓄须的主要事件等内容,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为梅兰芳先生设计爱国名人小传吧!
名人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阅读——《难忘的一课》
中国历史上有民族气节的人物和故事还有很多。读一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找到让你感动的一些场景,一些语言。思考:为什么这一课令人难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梅兰芳蓄须
[教学目标]
1.会认“蓄、迫”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宁、要”。
2.运用提取文中词语的方法概括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多个事件,并串联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语文要素】
3.在品读故事中感受梅兰芳坚定的民族气节。
4.勾连“阅读链接”,在拓展训练中进一步巩固方法,提升概括能力。【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方法拒绝演戏以及他所经历的危险和困难。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图文对照,初识大师
1.舞台上的梅兰芳。
(1)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梅兰芳。
(2)通过预习,你对梅兰芳有什么了解?(学生结合资料交流预习收获)
(3)出示舞台上与生活中梅兰芳的图片:虽是一个俊朗儒雅的七尺男儿,却在京剧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仪态万方的女性形象。
(4)出示第1自然段第一、二句,指读。
(5)质疑:堂堂男儿,为什么要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
随机了解“旦角”,出示梅兰芳塑造的各种旦角图片。
小结: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就是为了塑造这一个个优美的旦角形象。
2.蓄须时的梅兰芳。
(1)出示蓄须时的梅兰芳图片。
(2)理解“蓄”的意思,并积累与“蓄”相关的词语:蓄发、蓄辫子、蓄指甲。
(3)预习过课文后,你们知道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吗?
二、阅读故事,厘清事件
1.借助导读提示明确要求。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需要我们关注导读提示。课前导读告诉我们本课的学习任务有哪些?单元导读提示我们还有什么学习任务?
(2)梳理学习任务:梅兰芳拒演的方法;梅兰芳经历的困难和危险;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聚焦拒演方法,厘清事件。
(1)默读课文,思考梅兰芳拒绝演出的方法,作批注。
(2)交流反馈,引导概括。(藏身租界、深居香港、蓄须明志、卖房度日、设法大病)
(3)引导理解方法与事件的联系:梅兰芳用了这些方法拒演,课文写了几件事情?(明白梅兰芳拒绝的方法就是课文的主要事件。)
(4)抗日战争胜利后梅兰芳又是怎么做的?(剃须登台)
(5)课文中的六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不可以调换?为什么?
不可以。原因:①这些事件是按时间顺序写的;②梅兰芳经历的困难越来越大。
三、品读故事,感受气节
1.到底有什么危险和困难呢?请默读第2~7自然段,画出相应词句,作批注。
2.交流反馈,点拨提炼。(预设:学生从藏身租界、深居香港、不再登台读出虚度艺术生命;从准备卖房度日读出生活穷困;从设法大病读出险丢性命。)
3.师生合作读。
曾经,他作为四大名旦之首,在舞台上万众瞩目,如今只能藏身租界、深居香港、不再登台——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
曾经,他拥有花园般精美的住所,可现在因为蓄须明志,他生活穷困——长期不演戏,没有了经济来源,又要养家,梅兰芳准备卖掉北京的房子。
曾经,他为了保持柔美的身段,日日健身,可为了拒绝演出设法大病——梅兰芳为此差点儿丢了性命。
4.感悟民族气节。
(1)为什么日本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梅兰芳上台演戏?
拓展资料,明白日本侵略者的真实目的:日本帝国主义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梅兰芳登台演出,妄想通过梅兰芳的影响力,掩盖他们侵略中国的事实。
(2)梅兰芳正因为知道了他们的真实目的,才誓死拒绝。
回读感受誓死拒绝的决心:他宁可(藏身租界、深居香港、蓄须明志、卖房度日、设法大病),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威逼下登台演出。
(3)艺术生命可以虚度,生活可以穷困,性命也可以失去,但什么决不能失去?(板书:民族气节)
5.这些事情都是梅兰芳不失民族气节的表现,为什么独独要以蓄须这件事为题呢?
明白蓄须是梅兰芳独有的爱国行为,这个行为贯穿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是他民族气节的集中体现。
四、串联事件,尝试概括
1.串联事件,把握全文内容。
梅兰芳先生拒演过程中的每一个事件背后都深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危险,我们该怎样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1)回顾方法:我们学过哪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①学习第四单元,知道了通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文章大意。
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按“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什么事”来概括主要内容。
(2)小组合作,尝试着用这两种方法说说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藏身租界”“深居香港”可以在了解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概括:因为侵略者不断纠缠,梅兰芳藏身租界、深居香港,虚度艺术生命。
“蓄须明志”既可以按“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什么事”来概括,也可以在了解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来概括:在侵略者多次逼迫、随时骚扰的情况下,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演出;因为侵略者多次逼迫、随时骚扰,梅兰芳蓄须明志坚决拒演,导致生活困顿。
(3)串联事件概括。
梅兰芳经历的困难和危险在不断升级、加剧,要把这些层层递进的事情串联起来有什么方法?(紧扣主要人物,排列有序,事件整合。)
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戏,梅兰芳藏身租界、深居香港、蓄须明志、虚度艺术生命,不惜卖房度日,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设法大病,直至抗战胜利,才剃须登台。
2.小结:把握由多件事情组成的文章内容,在了解每件事情内容的基础上,还需紧扣主要人物,厘清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概括。
五、阅读链接,学以致用
1.自主阅读,尝试概括。试着用多件事串联的概括方法连起来说说《难忘的一课》的主要内容。
2.交流反馈。
(1)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写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我”看到年轻的台湾教师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
第二件事:年轻的台湾教师领“我”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
(2)串联事件概括。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看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之后又领“我”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
六、交流分享,总结提升
1.回顾单元学习所得。
回顾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难忘的一课》,它们各写了几件事?引导梳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先概括每件事,然后厘清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紧扣主要人物,将几件事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串联起来,最后将串联好的内容根据文章特点说完整。
2.联系本册相关内容。
(1)引导学生回顾第四单元写一件事的文章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2)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也可以在了解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来概括?(《麻雀》等)
3.自主阅读,交流拓展。
(1)自主阅读“交流平台”,明白对话介绍了三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从课题《观潮》《盘古开天地》中,怎么读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观潮》课题写的是事情,可以问:什么时候、谁、在哪里观潮?看到的潮水有什么特点?
《盘古开天地》课题写的是“谁干什么”,可以问:盘古为什么开天地?怎么开天地?结果怎样?
(3)归纳从题目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提问法:针对题目提问。可以先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特点等方面发问,也可以从起因、经过、结果几个方面发问。然后将这些问题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稍加整理,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小组合作研读本册目录,尝试从课题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然后交流分享。
4.回归“交流平台”,形成知识系统。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很多,有的可以根据题目的提示;有的可以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有的可以先概括每件事,然后把几件事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教学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类文阅读-23* 梅兰芳蓄须
徐悲鸿的故事
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画家。1919到1927年,他在欧洲一些国家留学,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常常受到一些人的歧视。
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在一起聚会。一个散发着酒气的外国洋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走到这个洋学生面前,大声地说 先生 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 那好 我代表我的祖国 你代表你的国家 我们来比比 等学习结业 看看到底谁是人才 谁是蠢材
从此,徐悲鸿学习得更勤奋了。他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时,常常是带上一块面包一壶水,一去就是一天,不到闭馆时间不出来。法国画家达仰非常喜欢徐悲鸿,他从这个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和对未来的信心。他主动邀请徐悲鸿到家中做客,在他画室里画画,并亲自给徐悲鸿作辅导。
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后,在几次竞赛和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这时,那个在大家面前大骂中国人无能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坚强——( ) 喜欢——( ) 承认——( )
2.给第二自然段末的句子加标点。
3.写出第三自然段的大意。
4.写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示例:刚强 喜爱 认可
2.:“ , ? , , , 。 , 。”
3.徐悲鸿更加勤奋学习,一位法国著名画家深受感动,给徐悲鸿做辅导。
4.本文写徐悲鸿在巴黎留学时向瞧不起中国的洋学生挑战,通过勤奋刻苦的学习,最终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使那个洋学生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我不能忘记祖国
宋庆龄15岁时就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她是个文静而喜欢思考的女孩子,而且学习非常勤奋。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的
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她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
你们看,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
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
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了下来。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她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她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有一天,东方睡狮的吼声必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她有广阔的土地,有勤劳的人民,有悠久的历史,有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她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她怎么可能被淘汰呢?”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1.用一两句简短的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2.品词析句。
(1)“淘汰”的意思是 。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原因是
(2)“她怎么可能被淘汰呢?”这是一个 句,改成陈述句: 。
文中有一句话既点了题,又点出了文章的中心,请找出来画上“_____”。
4.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看到中国今天的成就,你想对当年的宋庆龄或她的那个美国同
学说点什么?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
1.宋庆龄在一堂讨论课上,有理有据地对贬低中国的言论进行反击。
2.(1)不好的或不适合的被去除 她有广阔的土地,有勤劳的人民,有悠久的历史,有
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她的振兴正在进行斗争
(2)反问 她不可能被淘汰
3.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4.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