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2 08:21:26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延安,
我把你追寻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中国革命圣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顺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党中央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培育了延安精神。
延安,我把你追寻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追寻什么
为什么追寻
怎么追寻
任务一:
追寻什么——清主要事件
学认字
昔日
延安
茅屋
土炕
yán

máo
kàng
dàn
一旦
明媚
mèi
后鼻音
满目琳琅
镢头
学词语
窑洞
土炕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第一至二节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宇宙飞船/探索/太空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第三至四节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第五至六节
全诗押的是 韵,基本上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阳。
ang
再读诗歌,根据韵脚读出韵律和节奏。
第一至二节
虽生活巨变,但我们仍需要延安精神
时代呼唤延安精神
追寻延安精神
第二至三节
第五至六节
概括诗歌大意,填下表。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第二节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河叮咚的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请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
延河
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是延安的象征。当年许多革命者常在沿河边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
追寻延河,
就是在追寻当年美好的革命岁月
枣园
当年毛主席所住的窑洞前面有几株梨树,开花时发出清香。“梨花的清香”,是讲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追寻枣园,
就是在追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革命精神!
南泥湾
短短三年,三五九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遍地牛羊、处处庄稼的“陕北好江南”。
追寻“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就是在追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杨家岭
杨家岭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把中国引向光明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追寻“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就是在追寻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诗人多次提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
表面上:
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历史记忆。
诗人多次提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
本质上:
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
为人民服务
实事求是
不忘初心
延安精神
任务二:
为什么追寻——追溯事物本源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
宇宙飞船探索太空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
说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代表科技发展迅速,给人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诗人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请从文中找答案。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①现在与昔日对比
①现在与昔日对比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继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传承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发扬了———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因为延安人民……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
诗人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
②丢弃与继承对比
指过去贫穷的生活
指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
指革命战争年代亲热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
表面指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顶天立地,实际上指延安精神。
诗人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
②丢弃与继承对比
是———延安精神,
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是———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我们丢弃的是贫穷落后,继承的是……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为什么一旦失去延安精神,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③拥有与失去对比
③拥有与失去对比
如果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的延安可能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可能是一座座低矮的住房、一件件破旧的家具、一条条泥泞的小路……
延安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难怪诗人要追寻延安!
任务三:
怎么追寻——升华终极主旨
②1991 年,诗人再次到延安采访,参观了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宝塔山等地,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诗人便创作了《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
①1974 年,诗人到延安采访,看到人民依然比较贫困,心里难过极了。归来后,写了一首《延安,我为你哭泣》诗。
诗人目睹了延安由弱到强、由贫到富的变化,心情无比激动!
诗人知道使延安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延安精神!
1、诗人怎么追寻
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要勇敢面对,不退缩,不低头。
学习上要勤奋,肯吃苦。
团结同学,
乐于助人。
节约粮食、纸张,不浪费一粒米、一张纸。
2.我们怎么追寻
联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延安精神不但在过去发挥作用,而且在现代也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将来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
延安精神不光诗人在追寻,我们也在追寻,将来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追寻,它是永不停歇的脚步,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精神动力,更是新中国发展必备的战略武器。
拥有延安精神,如同拥有了灵魂,能使我们国家更富强,人民生活更美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认识“延、昔”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1.关注诗中提到的主要事件及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通过查找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追寻什么——厘清主要事件
1.读题设疑:追寻什么——厘清主要事件
2.自由朗读全诗,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②诗中写了诗人在追寻什么?
3.指名分段朗读全文,随机正音。
4.引导发现韵脚“ang”。诗歌读起来有节奏感还在于诗歌讲究韵律,你能发现这首诗押什么韵?
5.交流:诗人在追寻什么?
(1)根据学生交流梳理出四个方面。
(2)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请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
(3)边讨论边交流,补充视频和图片。从“南泥湾开荒”明白了什么?(短短三年,三五九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遍地牛羊、处处庄稼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开荒的镢头”代表什么?(让学生明白“镢头”象征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
“延河叮咚的流水”其实是在追寻人们在延河边度过的美好革命岁月。(引导: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为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在延河边漫步边讨论革命的岁月是多么美好!)
“枣园梨花的清香”是在追寻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枣园展开革命工作。(引导:正是他们坚持不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是在追寻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引导:当年党中央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在这里做出了许多决策。有了正确的领导,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6.小结:可见,诗人追寻延安,其实是在追寻延安精神,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7.指导朗读诗歌第2节。(关注排比句、押韵、朗读语气越来越强烈,心情越来越激动,语调越来越高昂。)
二、为什么追寻——追溯事物本源
诗人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请从文中找出答案。
1.现在与昔日对比。
(1)如今的延安和当时战争时期的延安有什么不同?
(2)诗人是怎么描写的?(出示第3、4节)
(3)从诗句里分别读懂了什么?
要点一:“一排排高楼大厦”“一件件家用电器”说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代表科技发展迅速,给人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大量涌现;“满目琳琅”比喻家用电器数量、种类很多。
要点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4)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引读:因为延安人民继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了——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丢弃与继承对比。
(1)我们继承了延安精神,我们丢弃的又是什么呢?相继出示: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
“破旧的茅屋”指过去贫穷的生活;“老牛破车”指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革命战争年代亲热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表面指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顶天立地,实际上指延安精神。
引读:我们丢弃的是——贫穷落后,继承的是——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指名朗读,用坚定的语气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3.拥有与失去对比。
(1)为什么一旦失去延安精神,就仿佛没有了灵魂?读诗歌第5节。
(2)想象说话:如果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的延安可能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可能是一座座低矮的住房、一件件破旧的家具、一条条泥泞的小路……
4.创设情境,朗读诗歌第3~5节,然后教师引读。
小结:延安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难怪诗人要追寻延安。
三、怎么追寻——升华终极主旨
1.诗人怎么追寻?
(1)出示诗人创作背景资料。
(2)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诗人目睹了延安由弱到强、由贫到富的变化,心情无比激动。)诗人知道使延安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延安精神。
(3)体悟诗人如何追寻及追寻时的心情。(像燕子追寻春光、像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心情是急切的、迫切的。)出示诗歌第1节,自由读、齐读。
2.我们怎么追寻?
(1)今日,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们仿照诗歌第3、4节写一写。
(2)所有这些变化是因为什么?
因为我们继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了——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联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如: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要勇敢面对,不退缩,不低头;学习上要勤奋,肯吃苦;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节约粮食、纸张,不浪费一粒米、一张纸……
(4)全班朗读整首诗,最后一节师生合作重复朗读。
(5)总结:延安精神不但在过去发挥作用,而且在如今也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将来都会一直发挥重要作用。延安精神不光诗人在追寻,我们也在追寻,将来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追寻,它是永不停歇的脚步,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精神动力,更是中国发展必备的战略武器。拥有它,如同拥有了灵魂,能使我们国家更富强,人民生活更美好!
[教学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类文阅读-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诗歌中鸟儿歌唱土地、 、 和黎明,其中“土地”象征
,“黎明”象征着

2.文中的省略号表示 ,破折号表示 。
3.判断题。
(1)“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
行的愤怒。 ( )
(2)诗歌用“嘶哑”来形容鸟的喉咙,让人体味到其中经历的坎坷和辛酸。 ( )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中的“我”指鸟。 ( )
4.诗歌中写到“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这种诗歌流露了作者怎样一种感情?
参考答案
1.河流 风 当时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 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2.语意未尽 转折
3.(1)√ (2)√ (3)×
4.这句话表明作者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决心。
5.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抒发了那个时代,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jiān)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pī lì)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1.文中的“火山”暗指 ;“霹雳”比喻 ;“铁树开花”比喻

2.“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3.这首诗歌的题目“一句话”指的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答案,用“ ”画出来。
4.这首诗歌反复两次出现“咱们的中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人民 人民的反抗 人民当家作主
2.对偶、夸张 比喻、拟人
3.咱们的中国!
4.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