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海 燕(一课三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9 海 燕(一课三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7 19: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9 海 燕(一课三练)
【基础练】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yàn(  ),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剑光,把它们xī(  )灭在自己的深渊(  )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  )游动,一愰就消失了。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深渊(  )   蜿蜒(  )
答案: yuān yán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火yàn(  ) xī(  )灭
答案:焰 熄
(3)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答案:剑 箭 愰 晃
2.下面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______,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______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______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______成尘雾和碎沫。
A.号叫   刮    摔    砸
B.呼叫 卷 甩 摔
C.吼叫 抱 卷 撕
D.呼叫 抱 甩 摔
答案:D。
3.填空。
《海燕》这首散文诗,是______(国籍)文学家____________在1901年3月写的《________________》的结尾部分,文章成功运用了象征手法。文中的海燕象征了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了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风暴。
答案:俄国 高尔基 春天的旋律
4.下列句中对破折号的作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意思的转折)
B.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起强调作用)
C.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意思的转折)
D.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解释说明)
【解析】选C。应表示“意思的反复”。
5.课内阅读。
阅读“在苍茫的大海上……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完成(1)~(3)题。
(1)选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简洁地写出了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特定环境。开篇点题,引出海燕。
(2)从描写的角度看,“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属于什么描写 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作用的把握。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句话从乌云的角度写海燕,因此是侧面描写,对海燕起烘托作用。
答案:侧面描写。烘托出海燕叫喊声威慑敌胆的威力,突出了海燕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气概。
(3)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等,是本文生动形象的关键。请你找出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修辞语句的赏析。首先找出一句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然后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这句话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海燕无所畏惧、勇敢乐观的形象,表现出海燕的震慑力量。
【中考练】
6.(2015·黔南州中考)下列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  )
A.你已经交了作业,课代表仍在追要,你说:“难道要我交两遍不成 ”
B.同学邀你到他家去玩,你说:“行,届时我一定光临寒舍。”
C.你对比赛得了名次的同学说:“祝贺你,有什么好经验向我介绍介绍好吗 ”
D.你去办公室问老师问题,你说:“老师,我来不耻下问了,请给我讲讲这个题。”
【解析】选C。A项,没有礼貌;B项,“光临寒舍”应为自谦的说法;D项“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此处是向老师请教问题,不得体。
7.(2015·长沙中考)填入下列语段空缺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语文的学习,就是一段精彩的旅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这些美味大餐中,我们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千姿百态。
②你将与安东尼奥交流,领悟戏剧中的人生,人生中的戏剧。
③你将与孔乙己对话,体味生命的本质,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④所以,爱语文,就是爱生活,爱人生!
⑤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是一道道视觉美味,也是一道道精神大餐。
⑥在旅行中,你将走进小说天地,登上戏剧舞台。
A.⑤①④⑥②③    B.⑥⑤①③②④
C.⑥③②⑤①④ D.⑤①⑥③②④
【解析】选C。阅读语段,扣住“旅行”找到首句应为⑥句,接着依据小说和戏剧两种体裁,根据照应关系应是③②句,由“这些美味大餐”可知,应先⑤后①,最后总结为④。
8.(2015·济宁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战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文本做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第一段中筛选提炼相关信息,概括回答。
答案:枣树生长在高峻、陡峭的石崖上,崖上极少有泥土和草木,缺少养料和水分。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
①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判断所用修辞,理解内容,分析对枣树形象、作者情感的表现作用。
答案:①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树进行了描写;写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
②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也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
(3)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重要语句作用。理解引用内容,结合中心及上下文,理解对表现枣树形象、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答案:改变了作者的心情,去掉了自身俗气;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通读全文,你认为“石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题目,理解文章内容,结合最后一段,思考作者的感悟。
答案:美好的事物,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让你企慕;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写作练】
9.【写法借鉴】本文动词使用准确传神。如:“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作者准确地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再加上“恶狠狠”,赋予狂风以人的性格和行为,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
【片段仿写】请你也准确地连用几个动词,描写一次游戏或体育活动的过程。(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他弯着腰,手不停地前后左右地拍着篮球,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PAGE
- 1 -